崔氏家谱
山东崔姓字辈大全

46崔文诗 临沂苍山县大仲村镇西石渠村
我们村现有崔姓869人,我知道的辈分依次是济、克、玉、保、文、庆、学。
47崔尚军 临沂临沭县后崔街
辈分排列为凤、广、社、会、尚、在、臣、宫、月。不知来自那里。
48崔伟 临沂
我们老家的辈分中有:宝、允、荣、光、兆,我是宝字辈的,上面还有什么:奇、守等。具体不祥。QQ:397290019 lycuiwei@
9崔呈杰 祖籍山东莱州府潍县崔家庄
爷爷出生地在内蒙古敖汉旗老爷庙,我们这里的辈份是:国宝廷良,永相呈广,凤明秀起,聚瑞庆长。请联系QQ414502309邮箱tlccj@
10凯利 祖籍山东蓬莱登州府
我的是现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我们是六世祖阿尔赛,汉军崔氏,名枝禄,正黄旗(两广总督)后人.我是十五世系(锡),世系字辈::;永,锡,多,魁,俊,诚,明,增,景,权,鸿,福,益,和,受,广,积,定,元。邮箱是:cuizhongkai120@
东部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东三省和内蒙
中部地区:济南、淄博、泰安、莱芜
鲁西北地区:聊城、德州、滨州
鲁南地区:菏泽、济宁、枣庄、临沂
东部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 +东三省和内蒙
1.崔承天, 辽宁营口苇子峪
苇子峪的崔姓家族的祖籍是高句丽东宁卫.万历四十五年,明朝向高句丽借兵三户,有崔氏家族哥仨及其家属,从万历四十五年起,各辈的排序是:国,玉,文,政,显,承,丕,发,朝,祥,守,志,怀,忠,顺,鸿,喜,延,庆,长.我是第六代,据说,已到十二代了.
家谱记载:一代:崔夏,许氏。二代:祥生、长生、秋生。三代:禄德、禄河、禄智、禄发,禄声、
。四代:有其、仁、义、礼、智、公、常。五代:云,崔景云,庆,通,天,长,风,六代:成字,崔成有、发富花科荣玉太升贵永财喜、七代:文字:文章,文辉,文亮,文秀。八代:凤字:凤祥,凤江。 崔凤江是我爷爷,我父辈殿字。
崔氏家谱序(简体)

崔氏家谱序(简体)崔氏家谱序1(简体)兰西二十里许有巨镇曰崔家崖,始盖荒陬2旷漠区也,而襟山带河3蔚然胜地,崖以崔名。
乃自宋神宗元丰初4崔氏始来自晋之洪洞者,槐发5公实卜居于斯,于今八百余年矣。
其云礽6不可谓不远,世泽不可谓不长。
中经元明清三代而一姓绵延,视历朝之存废兴亡,忽焉如坠者不可同日语也。
崖之下川平如掌,元至元7间崔氏报垦为耕地。
河流中大小草滩十数,有曰马滩8者崔氏所献明肃王牧马处,故以名焉。
崔诚望族哉,惟年湮代远谱牒久佚9,世系遂不详。
今其裔前甘肃陆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团长积福君重作家谱,将以振遗绪而绍来叶10,甚盛事也。
远者不可悉,惟有清嘉庆间崔氏叙事碑犹可考见概略,斯碑即崔氏数典毋忘之资也,可不宝诸11!按碑所记,其族有迁至河北红柳台12及洮沙13与凉14之黄羊川者,以谱缺莫能详稽,同宗每引以为憾。
夫家乘之所贵,上以追远慎终16,述祖功宗德于无替,下以垂谟17示范,励子孝孙贤于方来18。
非徒以考统系19,而统系固其大端也。
吾国以家族制20为奠国之基,严血统而亦定民族,所係岂浅鲜哉!予重积福君之请为叙其畧如此,并以考之世系,列诸简端,即此断代为史之例。
俾21崔氏子若孙世世守之,木本水源,支分派别永矢弗谖22,不亦善乎!清赐进士度支部23主事前甘肃政务厅厅长王烜24谨识25(印章26)崔氏始祖名槐发,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人也,至兰卜居西郊崔家崖,生三子,老庄只留一房,而两房有移居本县红柳台27及姑臧黄羊川者,迄今列祖之名讳失考于万历28年,而可考者曰天民、天进、天福、天友,迄今阅世已十世29矣,又相传谓有居兰之北山及洮沙县30者,因家谱失传皆无可考。
第一世天第二世仁、进、泉、清、浩、汉第三世国第四世文第五世蕴(yun)第六世学第七世廷、有、尔第八世生、建第九世春第十世集第十一世林第十二世延附:派字摘千字文十六句,共六十四世,于延字下接续: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崑岗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行端表正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1注:保留前三篇原繁体文书以示原貌,为阅读方便用简体重示,并对冷僻字注音及必要的词语作以注释。
崔氏家谱电子版(详细)

崔氏家谱电子版(详细)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
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
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
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
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氏,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
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
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
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
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
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
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
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
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
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
”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
全国各省崔氏辈分收集

崔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山东宁阳辈分应兆本学延(贻)洪成玉祥河南周口崔氏辈分志成隆光玉贞印宝思存山东苍山县字辈凤振文学继建江苏东海县迁入山东日照梭罗树村吉照永维久恩延世科昌江苏海安广世益恒荣庆河北省正定县东平乐村字辈合友刚朝世守恒上汉毓生云均发荣显时际景泰庆乐安康积善攸久宗祖泽长德隆望重明清瑞昌昭宣奕业启迪贞祥江苏泰州族谱红宝章步世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西平县,现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居住。
今已600余年,已经24代,辈序世木永远涵,忠文玉伦先,正蕴长礼基,石焕培振元。
浙江诸暨市枫桥镇枫溪村字辈不详山西兴济崔氏一、五世祖玉珂公排崔氏辈份20世:积廷文天玉金广本培承先志督守忠传继世永昌二、七世孙广武公续排崔氏辈份40世:德和仁裕厚逸千良纯宽洪俊理敬容庄孝友秉信树正伦常聪通睿智亚敏华章兴宁祥泰家富国康山东商河郑路镇孙家村崔氏字辈孝士传吉光玉秀庆春祥修德兴元本,荣保顺天长辽宁辽阳县穆家黄青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崔姓化芳承传吉,世业永安长四川宜宾崔姓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湖北枣阳家谱正大光明丙耀红成都北门崔家桥字辈智凤文应启。
正大生光明。
山东德州祖籍是河南枣强县元恩长金玉忠厚传家法安徽合肥化心贤良广慧曾于庆浙江省台州市章安街道古桥村崔姓字辈不详河南扶沟县辈分字振景文世殿,广学蕴金玉,俊德肇常明,国家尚鸿儒,荣华庆中兴。
湖南永州市双牌县松柏文有达,政楚成灯明一二三四五,元仕大朝廷山东济宁一支玉光运保太宗山西洪洞崔氏字辈远建开明俊兆玉东方成义起曾祥利万士之恒征山东桓台辕文庄部分字辈:维光凤鸣殿亦若守安方尊贤兴儒业致花本朝章安徽亳州崔氏一支炳心同居正绍先景玉龙吉林梅河口市国庭永明成、玉德传家远。
山东东阿文立吉永(同)昌家齐山东省阳谷县七级镇文。
怀。
玉。
清。
衍。
存。
新。
行。
正。
道。
辽宁海城崔氏族谱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蓼兰村原排二十字:基有登永玉,洪文万天理德仲远高修,广常振守启又绪二十字:世运景达开,宗昭奎庆绪宪治延久昌,荫明树其义三续六十字:扬荣华政善,传国家新春良绍盛令举,葆民和廉贤仁存全秉惠,诚信介江安思恩英立孝,敬寿耀怀恒根深本滋茂,林壮栋柱升大道虔诚顺,健实作增隆江苏海安虎墩(东台富安)崔氏字辈:重大伯叔永,子朝道秉绍,克士之尔我,德隆昌宗广,世业恒荣庆,群良必肇贤。
所有崔姓家谱目录

所有崔姓家谱目录江苏海安虎墩崔氏族谱,(明)崔三锡纂修,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木刻版,清顺治年间补修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太邑崔氏宗谱四卷,(明)崔弘奄纂修,1996年影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奉新建昌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族谱)十六卷,(清)崔仁懋等编,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抚州市建昌县南城崔坊崔氏祠堂。
江西奉新建昌盱南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书网()。
注:该谱为清雍正五年版续修。
崔氏宗谱草稿,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注:始迁祖为[明]崔文忠。
浙江鄞县崔氏重修庆源堂谱序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福建浦城崔氏合修族谱十一卷,(清)崔维城、崔映魁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崔氏宗谱八卷,(清)崔廷诤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洲崔氏宗谱六卷,(清)崔元鸣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崔氏宗谱四卷,(清)崔纪龙等重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崔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江苏泰兴润东崔氏续修族谱八卷,(清)崔敦文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崔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章村乡。
胶东莱阳崔氏族谱《博陵郡崔氏族谱》

胶东莱阳崔氏族谱《博陵郡崔氏族谱》系出博陵,家谱名曰:《博陵郡崔氏族谱》第一世仍朝仪大夫崔闰。
(居原籍未迁)第二世元至元时历奉仪大夫莱州知州崔执中(其子孙析居莱阳崔各庄一带)。
第二世元历奉直大夫任沂州知州崔谦。
第三世仁谖牧掷扇胃I较刂县崔元甫。
第五世明仁诔械吕扇位Р恐魇麓奘ぁ第九世增广生崔熙。
第十世附生崔科。
第十世工诗书郡增生崔允第。
第十世崇祯附生殉难崔大章。
第十世崇桢附生殉难崔袒。
即'南陈北崔’之崔子忠第十世授卫定远将军崔允成。
第十一世庠生崔致宏。
d4第十一世附生崔致恒。
第十一世痒生崔尔凤。
第十一世附生崔尔瞻。
e第十一世附生崔长庚。
第十一世曲阜祀生崔尔望。
第十一世附生崔尔表。
第十一世附生崔尔嶷。
`第十一世附生崔鸣阳。
&|第十一世康熙丙寅科岁进士任济南临邑县训导崔M崧。
!第十一世附生崔Mi。
;dR4a@第十一世附生崔嘉胤。
第十一世袭任守备崔嘉善。
第十一世袭任江南水师营把总崔嘉绩。
第十一世恩荣八品崔起凤。
E第十二世康熙戊子科副榜崔元锋。
第十二世附生崔毓秀。
+第十二世庠生崔元镶。
第十二世附生崔元铎。
第十二世附生崔元E。
第十二世附生崔元k。
第十二世增生崔元铭。
第十二世副监生崔元铨。
第十二世雍正癸卯科岁进士崔元\。
第十二世附生崔元。
第十二世赠登仕郎崔元e。
第十三世庠生崔之。
`第十三世附生崔之E。
第十三世庠生崔之恪5谑三世附生崔席珍。
第十三世附生崔奇珍。
第十三世附生崔殿珍。
.第十三世附生崔d珍。
第十三世增生崔之洙。
第十三世太学生崔之涵。
_第十三世恩荣修职郎崔之I。
第十三世太学生崔抡仕。
第十三世太学生崔云清。
第十三世府经历崔S。
第十三世附生崔廷琮。
第十三世府经历崔廷琬。
第十三世庠生崔。
第十四世曲阜祀生崔甫昌。
第十四世乾隆辛酉科贡生崔澄原。
第十四世恩荣八品崔洛原。
第十四世增生崔广原。
第十四世太学生崔文原。
第十四世修职郎崔含英。
第十四世恩荣八品崔。
第十四世恩荣八品崔渌。
第十四世恩荣九品崔沣。
崔氏九支族谱记

崔氏九支族谱记001 (山东)崔寨村崔氏碑记“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十二年(一四一四年)崔氏祖从山西洪洞县仁孝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崔寨,后因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在东,故命东崔寨。
一九八九年四月立。
”墓碑碑文(碑阴)碑文记载:“吾始祖山西省洪洞县仁孝村人也。
自明朝永乐十三年惟仪祖迁河北省开州府,移山东省东明县怀良村,东至古路沟西至草庙为记,依姓起村名即崔寨村……”前清处士先祖考讳顺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人崔公之墓(碑阳)该碑碑额上书“水源木本”,右联“承祖宗冰霜雨露”,左联“报先人春祠秋曾”。
中间字为“前清处士先祖考讳顺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人崔公之墓”。
002 (河南)清凉集崔谢张陈序谱碑溯自元顺帝不君,天下鼎沸,刘福通、韩林儿等盘踞亳城,掠地攻城,豫东淮北之地,废为战场。
民生其时,不死于兵,即死于疾,其生存者盖亦寡矣,故明太祖定鼎之初,即下诏迁民。
时有崔公金明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名士也,家亦在迁中,公念半去半离乃为令制,而骨肉分散实为难堪。
因携四子同来,分为崔、谢、张、陈四姓,卜居于邑之艮方清凉集,使分门别户,各占土宇村落。
一姓虽分四姓,四姓乃属一脉。
即开越制之嫌,更免生离之悲。
又恐久而易疏,因将四姓祖茔交互而葬,以志不忘。
其为后人计,亦可为周而密矣。
厥后各姓户族蕃衍,家业扩充,南北分居者四五十里,蒙业而安者十四五村,虽非名门世胄,亦邑东之一大望族也。
使无谱以联属之,则班次之间有不错乱者乎!爰于民国十三年三月间修谱功竣,崔群象斋、谢君贯琼、张君文敬、文光、致远等,复聚而议曰:“今者虽成书,一经兵燹,仍为易失,是谱之寿世不如碑之延年,于是便议立碑于前墓祖始,以垂永远。
议定问记于愚,愚素不文,然念张君文君、谢君贯琼与我有朋友之义,象斋、文光与我有师弟之情,致远则又与我有姻亲之关,是不忍辞也,爰抒俚语以志之,不敢言文也,谨将其村庄罗列于左。
清庠生当选县议员后充小学教员孙步丹撰文清庠生师范学校毕业后充小学教员崔象斋书民国十三年吉月谷旦立洪武三年春,我始祖讳金明始迁古城村,此风雨飘摇家室未定之秋也。
崔氏家谱字辈

崔氏家谱字辈
辽宁锦西崔氏字辈:“封文显德克永康祥”。
辽宁辽阳崔氏字辈:“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
”
河北庆云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河北临西崔氏字辈:“大善晓子恩建国志占鸿亚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山东日照崔氏字辈:“基肇荣惟久恩延世克昌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山东利津崔氏字辈:“化芳承传吉世业永安长”。
四川宜宾崔氏字辈:“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
四川威远崔氏字辈:“子成光言廷清正方泽扬益太永兴祥嘉士新生盛国中绍明良平华天甫昌江河炜信章宏达奎玙敬师凯卓建刚”。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
湖北宜昌崔氏字辈:“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
广东惠东崔氏字辈:“建必光尧应爱如德”。
崔氏一支字辈:“忠良庆尚广启治政长庭”。
崔氏一支字辈:“大膺克之文学永启世代宏昌善良广继福远泽长传承祖德光明志向家庭清正宜尽振新安守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奉“养气”为始祖,“养气”生一子名“化蛟”,“化蛟”生五子,“连捷”、“连喜”、“连升”、“连名”、“连旺”,保存在崔羽生。
其三,奉“化蛟”长子“连捷”为始祖,保存在崔爱平家。
其四,奉“克俊”为始祖,“克俊”生二子,名“养吾”、“养心”;“养吾”生一子,名“化鸾”,“养心”生一子名“化凤”;“化鸾”生二子,名“连声”、“连庆”,“化凤”生二子名“连芳”,“连标”,保存在崔三丑家。这四张家谱把我村崔姓全部覆盖。
二、正文
1、谱系、传记索引表:
本家谱包括两部分:先祖在谱系中的排列位置和传记中的生平简介。根据先祖的名讳查得在谱系表和传记中的页码,再来了解先祖在谱系表中的次第排列情况和在传记中记载的生平事迹。
2、崔氏谱系表:
本家谱中的谱系表包括两部分:谱系简表和谱系详表。
(1)始祖崔国华谱系表(二十世)。
(2)谱系简表:全面显示各位先祖在谱系中的排列次序,观之一目了然。
(2)谱系详表:详细介绍先祖的妻室和后代情况。
3、传记:介绍每个人的身世,它包括以下内容:
(1)父亲名讳,所生子女的姓名。
(2)生卒年代。
(3)妻子的名讳和娘家的地名。
(4)个人的生平简介。
崔姓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公元前1004年)。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序………………………………………………………1
谱例………………………………………………………2
崔姓寻根…………………………………………………3
崔姓家训…………………………………………………5
崔姓名人…………………………………………………6
姓名索引表………………………………………………10
崔姓世系表………………………………………………14
郡望堂号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清河郡,西汉时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
3、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
北原崔姓源流:北原崔氏始祖,为宋时武翼大夫“崔国华”,长子名“昭”,迁移到原曲、固新一带;次子名“哲”,我村崔姓为其后裔,现存有崔国华家谱十二世(见13页表一)。我村现存有四张旧家谱:
繁衍播迁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1、崔姓寻根:介绍崔姓的来源,使后人明白崔姓的来龙去脉。但是涉县崔姓的来历却无从考证,涉县的崔姓主要分布在北原、河南店和固新村一带。
2、崔氏家训,告诫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本家谱所记的事一定真实,每个人所做的好事善行后代会发扬光大,所做的坏事丑事也会流传后世。
3、崔氏名人:据《涉县志》的记载,在北宋至南宋其间,北原出一位名人,名崔国华官至武翼大夫,他在太学学习,十年不脱衣、不灭灯,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先人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传记………………………………………………………24
序
家谱者,家族繁衍之脉络也。凡华夏子孙,多有家谱。想我崔姓家族,乃百家姓之大姓也,自太公之孙季子采食崔邑,遂生此姓,迄今已历三千年矣。惜时光荏苒,逝者如川,崔姓族人,南迁北徙,天各一方。各支脉族谱亦多难继续,虽则如此,崔氏后裔,仍不乏勤勉之辈,倾毕生之智力以续族谱,所为何者?但为昭示后继,勿忘祖先,时念寻根也。
崔家各位先祖世代以耕读为本,遵循忠实可靠、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互帮互助之原则,后代子孙要继承前人优秀传统,学习前人奋斗精神,克服前人存之缺点,实实在在做人,过好平凡每一天。
编写人,景太,景升,天家、天贵,由天家执笔编写。
公元2011年2月14日,农历辛卯年正月十二。
谱例
本家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诸论
今之我辈所修本脉之谱系,上下逾二百五十余年,凡十二代,远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间。奉先祖崔连登为始祖,第次排列,无一断代,后辈观瞻,一目而了然也。谱成之日,皆自欢喜。惟愿后来者当惜来之不易,且能继修不辍,如此,吾族谱系得永世绵延,吾心无憾矣。
现存家谱奉始祖“连登”六世孙“继唐”为高祖,由高祖五世孙“景惠”、“景太”、“景升”于庚午年(公元1990年)清明绘制。因家谱缺少各位先辈事例,由“景太”、“景升”口述,高祖六世孙“天家”、“天贵”整理并编写各位先祖生平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