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中西药物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202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变应性鼻炎的中西药物治疗进展

202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变应性鼻炎的中西药物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旳中西药物治疗进展
窗体顶端
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种答案。
1-从临床证候特点分析,AR相称于中医()范围 A
A.鼻鼽
B.鼻渊
C.鼻衄
D.感冒
E.以上均不是
2-下列有关AR病机,对旳旳是 E
A.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B.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C.肾阳局限性,温煦失职
D.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E.以上均是
3-患者鼻痒、喷嚏、流涕,头昏,日间易发,或在温热潮湿环境中易发,或季节性发作,鼻腔黏膜淡红,舌尖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属AR A
A.肺经伏热证
B.肺气虚弱证
C.脾气虚弱证
D.肾阳局限性证
E.肺肾两虚证
பைடு நூலகம்窗体底端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摘要: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外源性抗原所导致的免疫性疾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可以说是直线上升,这就促使医疗界对该疾病更加的重视。

而通过观察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变应性鼻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然后详细阐述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中医;西医变应性鼻炎属于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该疾病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打喷嚏、鼻塞以及流清涕等多种症状,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导致患者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食物、感染、接触以及吸入等很多外在致敏原有关[1]。

并且,患者的发病还会受到其年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自然环境也是越发的恶劣,这就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2]。

因此,本文将对涉及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一)西医发病机制由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根据西医理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还与细胞因子、神经介质以及基因易感性等有关[3]。

而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变应原进入特异性个体内经过致敏,患者在第二次接触过敏源后,就会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会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最终引发患者出现鼻粘膜水肿、充血以及分泌物增加等多种症状[4]。

(二)中医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中,将变应性鼻炎称为鼻鼽,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其他原因则是火、湿、热。

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的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外邪入侵以致正气不足”[5]。

而隋代的中医学家巢元方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肺脏受寒,并明确指出患者涕多是由“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人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所致,鼻塞是由“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所致[6]。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标签: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通窍止鼽汤;盐酸西替利嗪片;中西医结合疗法变应性鼻炎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是耳鼻喉科常见病。

2009年3月-2011年9月,笔者采用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属肺气虚寒证患者30例,并与单纯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1.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1]。

1.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鼻鼽肺气虚寒证的诊断标准。

证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黏膜苍白或淡红,全身可见倦怠懒言,语声低怯,咽痒咳嗽痰稀,面色苍白,恶风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1.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处于发病期;1周内未接受其他抗过敏治疗。

1.1.4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合并全年哮喘、急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窦炎、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者;②接受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者;③对本药过敏或不能配合治疗者;④长期服用其他有关药物不能立即停药者;⑤年龄在16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以1∶1比例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6.23±14.74)岁;病程1~25年,平均(9.62±5.03)年。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7.39±13.22)岁;病程1~22年,平均(9.24±5.16)年。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019年天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满分答卷

2019年天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满分答卷

2019年天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满分答卷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从临床证候特点分析,AR相当于中医()范畴
A.鼻鼽
B.鼻渊
C.鼻衄
D.感冒
E.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AR病机,正确的是
A.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B.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C.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D.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E.以上均是
3-患者鼻痒、喷嚏、流涕,头昏,日间易发,或在温热潮湿环境中易发,或季节性发作,鼻腔黏膜淡红,舌尖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属AR
A.肺经伏热证
B.肺气虚弱证
C.脾气虚弱证
D.肾阳不足证
E.肺肾两虚证。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变应性鼻炎的困扰。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外界过敏原引起的鼻腔炎症,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清涕、鼻痒等症状。

虽然西医药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概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一、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基本理论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基本理论是“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是由外邪入侵导致气血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注重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师会辨别病机,采用针灸、草药、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为治疗原则。

二、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主要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

一些具有驱风散寒、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等常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针灸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或灸烧的方法,可以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从而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一些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迎香、印堂、风池等穴位的刺灸或灸烧。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可以缓解鼻塞、减轻流涕、改善鼻痒等症状,且疗效稳定持久。

四、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相比于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因此疗效更加精准。

中医药治疗以调和全身气血、祛风散寒为主要原则,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可以调整体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患者可以选择针灸、中药、拔罐等不同的治疗方式,增加了治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五、中医治疗需注意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不可忽视,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变应性鼻炎近年来中医治疗的概况,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鼻部炎症,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症状。

根据中医的认识,变应性鼻炎属于“鼻炎”范畴,在中医古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外感风邪、体质虚弱等。

二、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原则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清除体内的风寒湿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的关键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板蓝根、黄芪、白术等,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近年来,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疗效显著,受到了患者的青睐。

中药鼻腔冲洗也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鼻腔,清理鼻腔分泌物,达到通窍散邪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迎香、印堂、迎香、攒竹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理气血,清除鼻部炎症,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针刺治疗外,近年来,激光针灸、穴位贴压等新型的针灸方法也得到了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三、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进展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中医药研究机构对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一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药物,如注射液、颗粒剂等,疗效显著,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针灸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如激光针灸、穴位贴压等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流。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 in TCM沈露娜1吴昆旻2殷立平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17)中图分类号:R13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20)28--04证型:IDBG【摘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作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及多发疾病,流行病调查学显示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临床上易反复发作。

因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到的临床优势,所以从中医药寻求可靠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Abstract】Allergic rhinitis is a common and multiple disease in the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easy to repeatedly attack. Because of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CM. It is a important clinic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a reliable TCM method.【Keywords】Allergic rhinitis; TCM; Clinical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28.052变应性鼻炎作为耳鼻咽喉科常见及多发病,是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介导的以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ls,EOS)浸润为主要表现的 I型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 (2)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 (2)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这种疾病类型主要是由变应原激发形成。

从全球范围上看,这种疾病类型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如今,人们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提出了较大程度的认识。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的研究成果较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但是没有方式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进展研究对于变应性鼻炎来说,临床诊疗方式比较多,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但是每种治疗方式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对治疗方式进行全面地了解。

这样才能够提升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的高效性。

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也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进行,提升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一、分型和诊断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流鼻涕、鼻塞以及喷嚏等等。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病症发病的时间以及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如果症状持续的时间在每周4天以下,研究人员就将其看做是间歇式发病。

如果超过四天则是持续性发病。

如果变应性鼻炎在发病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则称之为轻度。

如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将其看做是中度或者是重度的鼻炎。

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病症进行分类,根据病情的不同来采用分类诊治的方式。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受到花粉或者是空气的影响,出现了季节性的变应性鼻炎。

因此,采用分型治疗的方式对于研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诊断在具体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断项目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常规项目、拓展项目以及相关疾病等等。

其中常规诊断项目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其中包括病史、变应原检查以及比鼻部分泌物等项目进行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检测方式,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应用到其中,进而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HO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疗指南:ARIA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2001年WHO召开变应性鼻炎
的处理和预防工作会议
出版ARIA手册, ARIA指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手册论述变应性鼻炎发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6/77
二、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3.病理
为黏膜下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 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腺细胞增生。 肥大细胞在黏膜表层乃至上皮细胞间增多。
17/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二、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2.发病机制
致敏阶段:鼻黏膜接触到抗原后,经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将抗原信息传 递给免疫活性T、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转
变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随即产生大量的特应性IgE,IgE分子以其Fc端
选择性地吸附于肥大细胞(在呼吸道和鼻黏膜中广泛存在)、嗜碱性粒 细胞的细胞膜上,人体处于致敏状态。
12亿
美国用于鼻 炎的总花费
40亿
50亿
7/77
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变应性鼻炎:对QOL的影响
患病率高 High prevalence
损害生活质量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缺工缺课 Work and school absence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
流涕 致敏靶细胞
鼻痒
喷嚏
鼻塞
组胺是引起一系列过敏症状最主要物质
12/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组胺从肥大细胞的释放 导致喷嚏,流涕,鼻痒等速发相症状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3/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一、何为变应性鼻炎
鼻炎的分类
轻度 中-重度
鼻炎的分类
常年性 季节性
轻度 中-重度
变应性鼻炎
临床表现
50%鼻炎症状的患者不是变应性鼻炎
实验室检查
非变应性鼻炎
血管炎/ 自身免 疫性疾 病和肉 芽肿疾 病
药物引起 的鼻炎, 如局部减 充血剂引 起的鼻炎
我国AR 患病率约为11%。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在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尽管不会危 及生命,但是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
健康问题。
6/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994年 1996年 30亿 1999年 2003年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孙文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授课内容……
变应性鼻炎的西药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中药治疗
2/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第一部分 变应性鼻炎的西药治疗
西药 治疗
• 何为变应性鼻炎
•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 • 药物治疗
4/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一、何为变应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即过敏性鼻炎, 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 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pro-inflammatory cells)以及细胞因子(cytokines)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 病。属Ⅰ型变态反应。
22/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四、诊断
辅助检查 一般检查:季节性鼻炎者常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 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有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鼻 甲肿大,1%麻黄素可使其缩小,有时可发现中鼻道 小息肉。 鼻分泌物涂片:发作期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活 化的嗜酸性粒细胞。 特异性检查:
9/77
二、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1.病因
食物性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
季节性AR主要由树木、野草、农作物在花粉播散季节播散到空气中的植物花粉引起, 故该型又称花粉症(pollinosis)。 10/77 常年性AR 主要由屋尘螨、屋尘、真菌、动物皮屑、羽绒等引起。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清水样分泌物。 发病特点:发病迅速,消失也快,发作后常人。 其它症状: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耳闷;眼眶下黑眼圈 (经常揉眼所致);经口呼吸;头昏,头痛;儿童可因 揉鼻子出现过敏性敬礼征(变应性仪态/鼻皱褶)。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77
三、临床表现
过 敏 性 黑 眼 圈
鼻黏膜苍白水肿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鼻黏膜灰白水肿 21/77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一般检查和特异性检查。 病史:对于诊断非常重要。应详细注意询问发病时间、 诱因、程度;生活和工作环境;家族及个人过敏史; 有否哮喘、皮炎等。 诊断依据 ①症状: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 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 伴有眼痒、流泪和眼红等眼部症状; ②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③变应原检测:至少一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 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
一、何为变应性鼻炎
AR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且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大约影响到全球10%~25%的人群,保守估计全球患者超过5 亿。 AR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25%。美国每6个人中约有1人患AR, 每年会产生20~50亿美元的健康支出。 亚洲11个国家,成人患病率10%~30%,儿童10%~46%。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1/77
变应原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桥联
致敏靶细胞脱粒、释放、合成生物活性介质
特应性个体
肥大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 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的介质
特异性IgE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血小板活化因子 前列腺素D2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三、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
18/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三、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
19/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三、临床表现
喷嚏、鼻痒、流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
喷嚏:突然而剧烈的,连连不止,多数在5~10个之间。严 重者可达15个以上。 鼻痒:多刺痒难忍。鼻痒越重,喷嚏越多。 流涕:发作时,流大量清水样鼻涕。发作过后,鼻涕较少。 感染时为脓涕。; 鼻塞:发作时鼻塞明显,发作过后,可缓解;病情严重者, 可有长期鼻塞。 嗅觉减退:发作时嗅觉减退明显,过后复常。
病机理、诊断、治疗及其与哮 喘关系的进展
供医护人员使用
2001-2010
29/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 1990-2015 2015版AR诊断和治疗指南(天津)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 《鼻鼽( 变应性鼻炎) 的诊断和疗效标准》( 1991, 杭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鼻鼽( 变应性鼻炎) 的诊断和疗效标准》( 1995) 《中药新药治疗鼻鼽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7)
激发阶段:当变应原再次进入鼻腔时,便可激发AR。
早发相(early phase):发生于与变应原接触的数分钟内。主要由肥大细胞/嗜 碱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炎性介质引起。 晚发相(late phase):发生于早发相后的4~6h,主要是由细胞因子引起炎性细 胞浸润的黏膜炎症,也是局部炎症得以迁延的主要原因。促炎细胞因子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和趋化因子(chemokines)等。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3/77
鼻黏膜苍白、充血或呈紫兰色,呈水肿状, 表面有多量水样或稀薄粘性涕
24/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鼻息肉形成
25/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特应性(Atopy):特应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易患变应性疾病的体质或全 身状态,称为过敏体质,或全身致敏状态。不是每一个有特应性体质或状态 的人一定患有变应性疾病,但特应性体质的人都有患变应性疾病的倾向和易 感性,很可能将来患病。
特征:鼻塞、流鼻涕、喷嚏、鼻痒。
5/77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变应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SP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