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第二部分土地概念

一、考试目的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的内涵、基本特征及类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内涵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3.土地的功能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四、内容辅导: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掌握)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熟悉)

1.自然观点

主要指土地作为地球的特定组成部分,究竟哪些部分,哪些因素属于土地的范围,以下四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上述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狭义。除去地球表层的土壤之外,深层的岩层、水层也具有土地的基本功能,例如一棵植物的生长,不能说完全是土壤的功劳,岩层的保护、地下水的供给都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球的深层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土地的概念之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地球的海洋部分不具有土地的一系列功能,因此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第三种观点相对确切。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应该包括陆地中的水面。

2.经济学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中国台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学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进一步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

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6.其他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土地甚至包括自然资源或自然的力量,不是单纯指地球表面,并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一切物质。至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土地的概念趋于完善,并且已经为众多的学者所接受。

(三)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了解)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土地与国土也不是同一概念,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领土、领空、领海,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所有地域空间的总称。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尽管土地也包括陆地上的水面即江河、湖泊、水库、滩涂等,但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并且,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最后还应提及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联系与差别。一般说来,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是土地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又是比较模糊的,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外都是泛用这两个名词,并不做出严格的区分。一般来说,国土、土地、土地资源的外延依次减小,国土包括土地,土地包括土地资源。

例题:下列关于土地的定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B.土地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C.土地是地球陆地及海洋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D.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答案:C

解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不包括“海洋表面”。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1 基本概念 1.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 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 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综合篇:广义知识的定义、分类和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广义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 知识的定义 2 有关知识的分类 能力要求 能利用各种分类标准对某种知识作出类别归属的判断 一、定义 ?(一)狭义的定义 ?1 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 技能: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3 能力:心理活动的可能性和动作的可能性,是个体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二)广义的定义 ?1 皮亚杰:知识是主体和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2 结合皮亚杰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3 本质: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二、知识的静态的分类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 ?随着近20年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知识成了信息加工的一个中心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述性知识是用以回答“世界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的知识。与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程序性知识是用以回答“怎么办”这一类问题的知识。 ?(二)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 前者也称“明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 后者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如幼儿在受正规教育之前,能用合乎语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中暗含的语法规则。 实际上,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两类知识划分与波兰尼的两类知识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是个体能够意识到并能用言语表达的;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完全不能意识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三)奥伯尔的知识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伯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而根据对于学习的这种分类,可以将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分为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 机械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的知识。 有意义知识:通过意义理解来获得的知识。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一)述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新旧知识的联系; 2 新知识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不进行新的学习和复述,会出现遗忘; 3 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与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2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 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第二节 新知识习得阶段 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 段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土地基础知识(二)

土地基础知识(二) 一、判断题A对B错 1. 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答案:A 2.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表明土地具有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答案:A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也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一种完全的市场。 答案:B 4.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与土地无明显关系。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建设用地的特点,要求在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一定要慎重行事,严格把关,不要轻易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A.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B.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C.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D.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答案:C 2. 指用于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急救康复、医检药检、福利救助等的用地。 A.公共建筑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服用地 D.医卫慈善用地 答案:D 3. 我国五大油料作物是。 A.大豆、芝麻、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B.蓖麻、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C.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D.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大麻 答案:C 4. 下列不属于“林地,”的是。 A.未成林地 B.苗圃 C.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术用地 D.灌术林地 答案:C 5. 下列关于主要地上物作物种类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粮食作物指的是作物栽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食粮和某些剐食品的需要,或部分供作饲料的农作物 B.纤维作物是指利用其纤维作为农业原料的一类作物 C.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 D.制糖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它是一种高高的绿色的茎;二是甜菜,它是一种长在地下的膨大的根

土地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结构 本部分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概念、土地分类、土地实体特征和土地权利制度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概念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的分类 土地的基本类别 建设用地特点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实体特征 土壤类别及特征 地质条件类别及特征 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其特征 主要地上作物种类及特征 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产权的概念与构成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 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 土地他项权利制度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

第一章土地概念 【内容结构】 本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定义、土地的特性、土地的功能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农地分布不均匀 森林覆盖率低 土地质量较差 水土资源不平衡 【考纲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复习难点】 1.土地的内涵; 2.土地的特性。 【内容详解】 一、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知识创新概念

知识创新概念: 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基础和检验知识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知识。隐知识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知识。我是应届生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涵义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具体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客观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本质规律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一定时期)“密码”形式沉淀于人们“习惯”之中(包括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一是主体目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目对世界所进行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人)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是有空间范围的,包括水平和垂直范围。 (1)水平范围:地球的陆地部分,以海岸线为界。大陆架是陆地水下的延伸,是不是土地?(2)垂直范围:上部到对流层顶部。对流层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下部:风化壳和地下水的深度(模糊)。或者人类目前直接探测到的深度(12262m,前苏联)。 2.时间: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它们的痕迹会保留在土地当中,随时间而变化,故土地是历史的自然体。 3.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类活动等,故是一个综合体。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强调人类活动的结果(劳动的物化,具有价值)。是否包括社会因素,有争议。如,毕宝德先生认为,不包括社会特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我认为,作为资源,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如,地籍、土地法,人口数量、宗教、社会文化都包括在土地当中。如土葬习俗(河北曲周农村各家地里都有墓地),风水(风水好,土地价值就高)属宗教。 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等。 4.土地概念为: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相关概念的辨析 1.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的表层。 区别: (1)土壤是处在风化壳的表层,厚度1-2m,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2)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大部分),所有土壤都是土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包含土壤。 (3) 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4)土壤的本质是肥力,生长庄稼。 (5)土地是在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农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是排他性的。领海为12海里,甚至包括经济专属区。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线。超过这个高度,就认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相当于风景。 (2)空间、功能、发生上相互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可以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一)判断题 1.完善土地市场就是要将土地市场发展成为完全的市场。( )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 3.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 ) 4.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因此土地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这种永续性是随着地球共存亡的。( ) 来源: 5.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是指土地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 6.交通用地是指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交通道路占用的土地。( ) 7.我国的人均林地稍高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 8.土地就是国土,国土就是组成土地的一部分。( ) 来源: 9.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所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越好。( ) 10.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 11.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人。( ) 来源: 12.土地管理的整体原则是指土地管理区域的完整性。( ) 13.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

14.我国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我国的土地。( ) 15.在土地使用、利用、收益、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贯彻“利益原则”,使社会各种利益得到有效协调。( ) 16.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可对其下级有直接处罚的权力。( ) 17.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得以实行的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 18.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和行为准则。( ) 19.土地政策体系是随着土地管理机关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 20.土地政策的政治性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符合其阶级要求的土地制度而制定的。( ) 21.土地制度是土地政策的基础,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的具体表现,因此,土地政策制定的惟一目标就是巩固现有的土地制度。(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土地,归全民所有。( ) 23.土地政策对三大效益的选择顺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4.土地政策的弹性大于土地制度的弹性。( ) 25.我国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于19xx 年。( )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利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的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

土地资源概念

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构成要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 0.4~0.7um可见光的 作物类型,强光照(棉花,谷类)有利生殖生长,弱(茶 简称日长,指一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可能的日照 (短)日照植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 >=10积温即活动 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各要素 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划为一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 是由其个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一是土地类型的地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包括空间结 区域内各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 以及权属上的所属 为一定目的,在一定土地用途条件下,对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 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 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 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 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而且对该类作物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是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 是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 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 评级土地利用方 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形状, 或土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 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 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 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在统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 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 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 需要根据 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 为一定目的而从事 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 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 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理自然因

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第二部分土地概念 一、考试目的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的内涵、基本特征及类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内涵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3.土地的功能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四、内容辅导: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掌握)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熟悉) 1.自然观点 主要指土地作为地球的特定组成部分,究竟哪些部分,哪些因素属于土地的范围,以下四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上述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狭义。除去地球表层的土壤之外,深层的岩层、水层也具有土地的基本功能,例如一棵植物的生长,不能说完全是土壤的功劳,岩层的保护、地下水的供给都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球的深层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土地的概念之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地球的海洋部分不具有土地的一系列功能,因此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第三种观点相对确切。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应该包括陆地中的水面。 2.经济学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中国台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学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进一步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笑起来,心想土地不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的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实实在在的大家伙吗?这是我们最平常的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在其《管子·水地》篇中认为“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关于土地,在秦始皇眼中,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时至今日,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进一步加深,专家学者多有论述,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不同的观点。 但就整体而言,各方观点可以从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来表述。从地学方面来看,土地被视作地球的表面,具体而言,这派观点又有细化:有的认为,土地是指有地面有肥力可以生长植物的土壤;有的认为,土地就是指纯陆地,不包括陆地水面;有的认为土地即地面,包括陆地和海洋;还有的认为,土地是指除海洋之外的地球所有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就经济学方面而言,伟大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则认为土地是指“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等等。 当然,上述观点,均存在缺陷。土地是一个内容很宽泛、很丰富的名词,很难用一句话将之表述清楚,要把握土地这个名词,至少应当从下面几方面人手: 1.土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和上下一定空间中的自然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狭义的土地仅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2.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体为人类利用的价值。 3.土地是地球表面受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相关法律咨询请找江苏拆迁律师原江【https://www.360docs.net/doc/449883406.html,/mlist1402/5755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乡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综合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总体安排。首先它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实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其次它包括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规划,而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的综合规划。 (2)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土地利用的安排。涉

及的年份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50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方案一经确定对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的土地利用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还指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原来的规划就会显现出小足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检查规划方案。各乡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常抓不懈。 (3)战略性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就决定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区域的划分、骨干工程用地的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方针的确定等等。 (4)指导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它所确定的都是土地利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宏观控制性,并以定性为主,定量相对较少,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中期或年度实施计划和详细规划来实现。 (5)动态性

建设用地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建设用地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一)建设用地的内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直接为农业建设服务的用地(如:打谷场、暖房、排灌站、渠道等)称为“农业建设用地”,其余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的手段,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场地和建筑空间的土地。 广义的建设用地则是指一切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是已利用土地中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如采矿业中露天开采需要的土地、地下开采时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下沉不能继续耕种的土地、自然保护区用地等。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显著的、本质的差别。建设用地利用的结果,基本上是以非生态附着物的形式,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存在于土地上;农业用地则是依赖于土地的肥力,直接从耕作层中生产农作物,它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具有生态利用

性。因此,肥力低的土地难以用于农业生产,但可以作为建设用地,甚至可能是优质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用地而言,建设用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 与农用地相比,建设用地占地面积较小,但单位用地面积上所投放的劳动力与资本比农用地要高得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直接经济产出也比农用地要高出很多,属于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因而相对于农用地而言,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替代较为稀缺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矛盾。 2.建设用地利用逆转的困难性 一般来讲,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只要地质条件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再加以必要的开发和配套建设就可以变为建设用地。但建设用地则不同,它是以利用土地的承载力为主,其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一旦建成就可以使用很长的年限,所以土地的用途较为稳定。正因如此,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后想再转变为农用地就非常困难(即使可以,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在决定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前要十分谨慎,应充分论证,科学决策。 3.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性

最新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 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 的生产资源。 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 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 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 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 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 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 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 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 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 出若干土地类型。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11、土 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源 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不同的土地类型。 1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划分依据土 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 13,、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4、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 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6、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土地资源、土壤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 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 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关于描述土地价格的主要特征,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B:土地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 C: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E:时间因素 2、剩余法估价中计算利息的基础是。【2004年考试真题】 A:地价款、开发建筑费 B: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不可预见费 C:开发建筑费、专业费 D: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专业费、不可预见费 E:时间因素 3、标准深度通常是路线价区段内临街各宗土地深度的。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总和 E:时间因素 4、某建筑物的总面积为4000㎡,8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现单位面积重置成本为1000元/平方米,估计尚可使用32年,残值率为5%,则采用平均折旧法评估该建筑物的现值为(L)万元。 A:250 B:304 C:324 D:340 E:时间因素 5、现有一宗规划为商住综合的土地,其所在区域的商业用途价格为800元/平方米,商住混合用途价格为1000元/平方米,则该宗土地的评估价值应为元/平方米。【2008年考试真题】 A:800 B:900 C:1000 D:1800 E:时间因素 6、中国法律的解释权属于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利用剩余法估价时,场地取得契税的计息期应包括。 A:前期、建设期、销售期 B:前期、开发期、销售期 C:建设期、销售期 D:开发期、销售期 E:合法性 8、目前各国通常采用的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__。 A.扣除法 B.低税法 C.抵免法 D.递减法 E.免税法 9、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核心是__ A.明确土地的预期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 B.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C.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D.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进行严格控制 10、一个完善、正规化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的要素有__。 A.确定货币金属与规定货币单位 B.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C.确定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程序 D.确定国家的货币准备制度 E.确定纸币的规模、类型 11、某企业欠缴消费税20万元。税务机关责令其补交拖欠的消费税,同时加罚了滞纳金1200元。针对上述情况,()的说法符合城市维护建设税有关规定。A.以1200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B.以20.12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C.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不考虑滞纳金: D.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再按消费税拖欠天数对拖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加收滞纳金 12、下列房地产经营活动属于房地产二级市场的是【2002年考试真题】 A: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 B:新建房地产的买卖 C: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 D:征用集体所有土地 E:土地 1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__争议案件。 A.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B.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C.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D.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E.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土地价格的概念

第 1 章土地价格的概念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考点5 我国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地租的资本化。换言之,土地价格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预期土地收益(地租)高低。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1)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土地不具有移动性,可转移的并非土地本身,而是该土地的权利和收益,谁获得了土地权益,谁就可以从这块土地收获产品和服务。因此,土地买卖实质上是土地权益的买卖,土地价格是土地权利和收益的购买价格。 2)土地价格不由生产成本决定 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4)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例题(多选) 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价格描述,正确的有( )。 a.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一般商品缓慢 b.具有明显的个别性和地区性 c.土地价格高低决定了地租水平高低 d.土地价格由开发成本决定 e.土地价格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答案】be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1)按土地权利分类 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使用权价格、土地租赁权价格、土地抵押权价格、其他权利价格(包括地上权、地役权、空间利用权价格) 2)按土地价格形成方式分类 交易价格、理论价格、评估价格 3)按管理目的分类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监测地价 4)按结果表示方法分类 土地总价格、单位面积地价、楼面地价 5)按土地形态分类 生地价格、熟地价格、毛地价格、净地价格 6)按土地交易方式分类 拍卖价格、招标价格、协议价格、挂牌价格 7)按土地价格使用目的分类 买卖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课税价格、征地价格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在土地价格体系中土地所有权价格和土地使用权是基本形式。而基于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要求,基准地价属于区域平均地价,与其相对应的是宗地地价。宗地地价是指地产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地块的价格,也是地产市场的交易主体、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真正关心的价格,是土地价格体系的基本构成; 在地价体系中,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是一对孪生兄弟,评估价格是由估价师得出的,它虽不一定是最终的成交价格,但对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指示和参考作用。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就所要交易的土地所达成的共同认可的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上下,交易价格是土地价格客观、合理水平的真正体现,也是确定评估价格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