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目标引领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字词及文言现象,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破解难点: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四、学程引领第一课时一、目标引领: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后解读第一、二节情景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学程引领学程之一知识积累(读读、看看、记记)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2.背景介绍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疏:一种文体,分条陈述的意思,主要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学程之二熟读课文疏通字词1.熟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理解疏文中的思想观点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是南京大学教授、民国史学家郭松龄所著的一篇文章,该疏文以谏诤之意,深入剖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方面存在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疏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治国现状的一些猜测和思考。
2. 分组阅读及分析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部分的思疏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
每个小组在阅读完之后,将自己的观点、分析和疑问进行讨论,并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疏文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小组展示和讲解(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确保全班的参与和理解。
4. 思维导图制作(1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疏文中的十个思疏问题和相关观点绘制出来,以清晰地展示出疏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装饰和排版。
5. 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就其中一个思疏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要求他们回答为什么选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疏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判断展开写作。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疏文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疏文中的思想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和国家治理,引发学生对于当代治理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考察学生对于疏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思维导图和写作,考察学生对于疏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背景简介】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
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诗多颂功祀神之作。
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
《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
《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二、补充注释1.求木之长者。
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
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
“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
以: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
“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
4.三驱以为度。
三驱:另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
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
三、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点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
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
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巅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教学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
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
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
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
(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
(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
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
”魏征说:“不然。
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
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
”封德彝说:“不对。
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
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
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
”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
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
”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
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
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展开分析下一课时)五、总结、扩展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板书设计】谏大宗十思疏魏征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二、创业与守成三、十思积其德义【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要点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2.援引内容的理解;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