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及保障性精编版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Q/KFKF 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KF·10L·CX701-2011代替Q/KF·10L703-2003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编制:校核:审定: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更改记录Q/KF·10L·CX701-2011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GJB 190-1986 特性分类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13Q/KF·10L·CX701-201112 GJB 3837-1999 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GJB 3872-1999 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B 4239-200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评估手册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评估手册1. 引言本手册旨在为进行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评估的人员提供指导。
评估这些关键要素对于确保产品或系统的稳定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手册将提供相关步骤和方法,以确保评估程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其功能和运行性能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指标和评估方法。
评估可靠性的目的是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确定故障发生的概率,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
3. 维修性评估维修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进行维修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本章将介绍维修性评估的重要性、评估指标和相关工具。
评估维修性的目的是确保故障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以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4. 测试性评估测试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进行测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章将介绍测试性评估的原则、方法和工具。
评估测试性的目的是确保产品或系统可以被有效地测试,以验证其功能和性能的符合性。
5. 保障性评估保障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面临外部威胁或异常情况时保持其功能和安全性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保障性评估的目标、方法和技术。
评估保障性的目的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与威胁,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 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用户安全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和要点。
评估安全性的目的是识别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护用户的安全和隐私。
7. 环境适应性评估环境适应性评估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本章将介绍环境适应性评估的原则、测试方法和评估标准。
评估环境适应性的目的是确保产品或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其功能和性能的稳定性。
8.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手册,旨在帮助评估人员进行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评估。
五性工程

的全部活动。 维修性与维修有联系,都是为了减少和排除 产品的故障。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维修 性是一种设计特性,而维修是一种排除故障 的作业活动。
维修的有关概念
1、预防性维修。指通过系统检查、检测和消除产品故障征兆,使产品保持在规 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预先维修、定时维修、视情维修和故障检查等。 2 、修复性维修。是指产品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 动。它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步骤: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分解、更换、组装、 调校及检测等,也称修理。 3、计划维修与非计划维修。计划维修指按预定的安排所进行的维修;非计划维 修指不是按预定安排,而是根据产品的某些异常状态或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维修。 4、 定时维修与视情维修。定时维修是指产品使用到预先规定的间隔期时,即 按事先安排的内容进行的维修,它是预防维修的一种方式;视情维修是指对产 品进行定期或连续监测,发现其有功能故障征兆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它 是预防维修的一种形式。 5、预先维修。指针对故障根源采取的识别、监视和排除活动。 6、维修级别。指根据产品维修时所处的场所或实施维修的机构来划分的等级, 一般分为基层级(O级)、中继级(T级)和基地级(D级) 7、软件维护。指软件产品交付后,为纠正错误、改变性能和其它属性,或使产 品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所进行的修改活动。 8、战场损伤修复。指在战场环境中损伤的设备迅速恢复到能执行全部或部分任 务的工作状态或自救的一系列活动。
维修性工程、维修工程与维修
维修性工程是在设计阶段如何把系统设计的便于维修的全部 活动的总体,它是设计单位主要由设计师参加的设计活动的 总体,包括维修性分析、分配、预测、评审、试验、鉴定等 活动,其任务是赋予产品维修性。维修工程是在使用阶段如 何组织管理实施,使系统保持和恢复工作能力的全部活动的 总体,包括计划管理、维修管理、后勤保障、维修作业等行 政、财物、技术活动,其任务是以最少的费用、最少的设备 和人员等完成维修作业。而维修则是在使用阶段,直接从事 使系统保持和恢复工作能力的作业,可以在工作现场也可以 在修理厂实施。我国将其分为基层级维修(O级)、中继级 维修(T级)以及基地级维修(D级)三种维修级别。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doc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Q/KFKF 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KF·10L·CX701-2011代替Q/KF·10L703-2003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编制:校核:审定: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Q/KF·10L·CX701-20112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GJB 190-1986 特性分类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1GJB 3837-1999 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GJB 3872-1999 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B 4239-200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编号: 密级: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2009年10月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拟制单位:拟制人:审核:会签:标准化:批准: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辑要页摘要:该文档介绍了五性评估情况。
叙词: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负责人:拟制人:参加者: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目次1 概述 ..................................................................... .. (1)1.1 任务来源 ..................................................................... ....................................................1 1.2 产品功能和组成 ..................................................................... ........................................1 1.3 研制过程 ..................................................................... ....................................................1 2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概况 (1)3 可靠性评估 ..................................................................... ...................................................2 3.1 可靠性定量要求 ..................................................................... ........................................2 3.2 可靠性定性评价 ..................................................................... ........................................2 3.3 可靠性预计 ..................................................................... ................................................2 3.3.1 基本可靠性预计模型 ..................................................................... ..............................2 3.3.2 基本可靠性框图 ..................................................................... .....................................2 3.3.3 基本可靠性计算 ..................................................................... .....................................3 3.4 定量评估 ..................................................................... ....................................................3 3.4.1 数据来源 ..................................................................... .................................................3 3.4.2 故障定义 ..................................................................... .................................................3 3.4.3 累积工作时间及故障数 ..................................................................... ..........................4 3.4.4 可靠性评估公式 ..................................................................... .....................................4 3.4.5 可靠性评估结果 ..................................................................... .....................................4 4 维修性(含测试性)评估 ..................................................................... ............................4 4.1 维修性定量要求 ..................................................................... . (4)4.2 维修性(含测试性)设计评价 ..................................................................... .................44.3 维修性预计 ..................................................................... ................................................5 4.3.1 维修性预计方法 ..................................................................... .....................................5 4.3.2 维修活动 ..................................................................... .................................................5 4.3.3 预计模型 ..................................................................... .................................................5 4.3.4 XXXXXX系统的功能层次 ..................................................................... .....................6 4.3.5 维修性预计结果 ..................................................................... .....................................6 5 保障性评估 ..................................................................... ...................................................6 5.1 使用保障评价 ..................................................................... ............................................6 5.2 维修保障评价 ..................................................................... .. (7)1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5.3 资源保障评价 ..................................................................... ............................................7 6 安全性评估 ..................................................................... ...................................................8 7 结论 ..................................................................... (10)2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1 概述1.1 任务来源研制任务来源于《》,合同编号:。
(完整版)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及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
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
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3.1.1.1 定性要求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
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
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
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
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
军工产品的六性策划与设计

2 “六性”策划
“六性”策划
• 依据GJB 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7.1“产品实现的策划”:“组织应确定产品可靠性、维 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六性”策划
• 工作重点:确定“六性”要求 • 输出:“六性”大纲 • 工作内容:
确定“六性”要求 确定“六性”质量管理模式 确定“六性”工作项目 编制“六性”大纲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维修性信息(304) 维修性分析(305) 抢修性分析(306) 制定维修性设计准则(307) 为详细的维修保障计划和保障性分析准备输入 (308) 维修性试验与评价(400系列) • 维修性核查(401) • 维修性验证(402) • 维修性分析评价(403) 使用期间维修性评价与改进(500系列) • 使用期间维修性信息收集(501) • 使用期间维修性评价(502) • 使用期间维修性改进(503)
环境适应性要求
• 确定合理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并以合理的费用确保装备满 足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对“六性”要求进行分配
• 明确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确定进行“六性”要求分配的 最低层次。 • 将“六性”要求按结构层次分配给各组成部分。
确定“六性”质量管理模式
• 建立项目“六性”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其组成和主要工作 职责。
• 定性要求:对产品设计、工艺、软件及其他方面提出的非 量化要求,如采用成熟技术、简化、冗余和模块化设计等 设计要求、有关元器件使用、降额和热设计方面的要求等。
维修性要求
• 定量要求:反映系统战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保障费用 和维修人力等目标或约束,体现在保养、预防性维修、修 复性维修和战场抢修等诸方面。参数可分为以下三类:
可靠性大纲
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系统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Q/KF KF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KF·10L·CX701-2011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编制:校核:审定: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代替Q/KF·10L703-2003实用标准文案更改记录精彩文档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GJB 190-1986 特性分类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实用标准文案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GJB 3837-1999 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GJB 3872-1999 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B 4239-200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及保
障性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
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
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可靠性要求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
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
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
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
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
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
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即:
R(t)=P{T>t}
可靠度R(t)
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
故障率(λ)
使用寿命、贮存寿命、总寿命、首次大修期限等耐久性指标
相关定义和统计评估方法可参考GJB451A《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
安全性
安全性描述装备对人员及其它装备或设备所具有的潜在危险。
它是评价装备的效能需考虑的因素,通常用危险的严重性等级和危险的可能性等级来综合衡量。
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可靠性是安全性的基础和前提,但一个可靠的系统不一定是安全的。
因此,安全性成为装备的又一重要特性。
维修性
维修与维修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维修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是指保持和恢复产品规定状态的技术与管理活动。
通常
包括修复性维修、预防性维修,以及日常保养等,其目的就是保持和恢复产品规定状态,能够完成规定的功能。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其规定状态的能力,其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GJB451-90、GJB/Z91-97)。
这里的规定条件是规定的维修条件,如维修场所、设备、人员、器材、资料等;这里的规定时间是指规定的维修时间限度;同时,还要强调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这些前提下产品是否能够完成规定的维修任务,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取决于产品,是产品的一种能力,即产品的维修性。
维修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维修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同样,维修性还应包含使用、维修过程的有关活动。
维修性与可靠性一样是产品的设计特性,维修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维修工作量、维修工时和费用、维修测试设备的设计策略及对维修人员的要求。
从装备(使用)完好性及寿命周期费用的观点出发,仅提高可靠性不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维修性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维修性(含测试性)要求
定性要求
要使维修简便、迅速、经济,需要在产品结构、连接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这就对产品设计提出了若干定性要求。
例如:产品简化设计,维修时的可达性,检测诊断迅速简便,互换性与标准化,具有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记,维修的安全性,贵重件的可修复性,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等。
定量要求
保障性参数包含一些综合参数、设计参数、保障系统参数。
最重要的是可用度、能执行任务率等。
可用度是装备在任一随机时刻需要和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可工作或可使用状态的概率。
就是可工作或可使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产品可靠性好(故障少,停机少),维修性好(维修时间短),保障资源充分、适用,可用度就高。
所以,它是最常用的保障性的综合参数。
度量系统的保障性还有关于保障系统和资源方面的参数,如平均延误时间、备件的保障概率和利用率等。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重要性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重要的装(设)备质量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装(设)备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作用;
提高武器装备的出动强度;是武器装备战斗力的“倍增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机动性和部署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的效能、降低寿命周期费用;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