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板块模型拓展及针对训练

合集下载

拓展专项训练方案

拓展专项训练方案

一、背景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特制定本拓展专项训练方案。

二、目标1. 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凝聚力;2. 提升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优化团队内部沟通;3. 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激发团队活力;4. 增强团队成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内容1. 团队建设活动(1)破冰活动:通过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团队成员相互认识,打破隔阂,增强团队凝聚力。

(2)团队组建: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特长,合理分配角色,明确团队目标。

(3)团队协作游戏:通过完成各种团队协作游戏,提高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

2. 沟通能力提升(1)沟通技巧培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沟通技巧培训,帮助团队成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团队成员体验不同角色,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效果。

3. 创新能力培养(1)头脑风暴: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创新项目实战:选取实际项目,让团队成员分组进行创新实践,锻炼团队创新能力。

4. 心理素质提升(1)心理素质培训:邀请专业心理讲师进行心理素质培训,帮助团队成员正确面对压力。

(2)心理拓展活动:通过心理拓展活动,让团队成员学会释放压力,调整心态。

四、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培训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制定详细培训计划。

2. 实施阶段:按照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活动。

3. 反馈阶段:收集团队成员的反馈意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4. 总结阶段:对培训成果进行总结,形成培训报告。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拓展专项训练,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 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氛围更加和谐;3. 团队成员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

六、注意事项1. 确保培训活动安全、有序进行;2. 注重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互动性;3. 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4. 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高三模型板块模型

高三模型板块模型

模型4板块模型[模型解读]1.板块模型的特点板块模型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板块模型问题,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般包括多个运动过程,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应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求解中应注意速度是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问题的实质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对运动问题,应根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及运动学公式综合分析,分段分步列式求解.2.板块模型的求解问题(1)相互作用、动摩擦因数.(2)木板对地的位移.(3)物块对地的位移.(4)物块对木板的相对位移.(5)摩擦生热,能量转化.3.板块模型的解题关键解决板块模型问题,不同的阶段要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变化,抓住两者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两者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不但方向可变,而且大小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明确板块达到共同速度时各物理量关系是此类题目的突破点:(1)板块达到共同速度以后,摩擦力要发生转变,一种情况是板块间滑动摩擦力转变为静摩擦力; 另一种情况是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发生变化.(2)板块达到共同速度时恰好对应物块不脱离木板时板具有的最小长度,也就是物块在木板上相对于板的最大位移.(3)分析受力,求解加速度,画运动情境图寻找位移关系,可借助v-看图象.[模型突破]>考向1有外力作用的板块问题[典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足够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开始时木板和木块均静止,某时刻起,一恒定的水平外力F作用在木板上,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木块和木板各自运动的加速度”m、a M的大小分别为多少?图1考向2水平面上具有初始速度的板块模型[典例2]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长为L,现有质量为相、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

2023高考物理专题冲刺训练--板块模型问题

2023高考物理专题冲刺训练--板块模型问题

板块模型一、动力学解决板块模型问题的思路二、求解板块模型问题的方法技巧1、受力分析时注意不要添力或漏力如图,木块的质量为m,木板的质量为M,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水平恒力F作用到木块上,木块和木板分别以加速度a1、a2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木板受力分析时,不能含有F;2、列方程时注意合外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对木块受力分析:F-μ1mg=ma1对木板受力分析:μ1mg-μ2(M+m)g=Ma23、抓住关键状态:速度相等是这类问题的临界点,此时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能发生突变.4、挖掘临界条件,木块恰好滑到木板的边缘且达到共同速度是木块是否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5、运动学公式及动能定理中的位移为对地位移;计算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时用相对位移,Q=f x相对.三、针对训练1.(多选)如图甲所示,一滑块置于足够长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滑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2 kg,现在滑块上施加一个F=0.5t(N)的变力作用,从t=0时刻开始计时,滑块所受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B .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C .图乙中t 2=24 s D .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2 m/s 22. 如图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kg m A 6=.kg m B 2=,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开始时F=10N ,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g 取2/10s m ,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A .当拉力F<12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3.(多选)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二个质量为1m 、2m 的物体(21m m <),用一水平力作用在1m 物体上,二物体相对静止地向右运动。

板块模型解决方法

板块模型解决方法

板块模型解决方法一、板块模型的基本原理板块模型是一种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互相关联的板块,每个板块代表问题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关键要素。

通过对每个板块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最终得到整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板块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使其易于理解和处理,同时保持问题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二、板块模型的应用场景板块模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问题解决,尤其对于复杂和多变的问题尤为有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项目管理: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各个阶段作为不同的板块,通过对每个板块进行分析和解决,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2. 组织管理:将组织的各个部门、职能和流程作为不同的板块,通过对每个板块的优化和改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3. 产品设计:将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作为不同的板块,通过对每个板块的研究和改进,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4. 问题分析:将问题的不同方面、原因和后果作为不同的板块,通过对每个板块的分析和解决,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板块模型的实际操作步骤下面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板块模型的实际操作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方法。

案例:某公司销售额下降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步骤1:确定问题和目标明确问题是销售额下降,目标是找到提高销售额的解决方案。

步骤2:确定板块将销售额分解为若干个关键要素,如市场需求、产品质量、销售策略、竞争对手等作为不同的板块。

步骤3:分析每个板块对每个板块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和存在的原因。

例如,市场需求下降可能是因为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质量问题可能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问题等。

步骤4: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每个板块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可以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改进;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问题,可以加强质量管理和培训等。

步骤5:整合各个解决方案将各个板块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板块模型小练

板块模型小练

板块模型专题训练滑块—木板(板块)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是对一轮复习中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这类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想象能力,为后面动量和能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摩擦力的难点:尤其涉及到动力结合随着运动的变化出现的摩擦力动静之间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2折返的难点:对地折返一定是对地速度为0,相对折返一定是相对速度为0,如果发生碰撞的折返注意碰撞物是否固定.3.共速的难点:共速后能否一起动要满足力学要求4运动学描述的位移是对地还是相对的,路程是对地还是相对的,有无折返问题,划痕等,在v-t图像中对应的面积都是相应的哪部分,适当的将解析法和图像法结合去答题说明。

1、一大木箱,放在平板车的后部,到驾驶室的距离L=1.6 m,如图1—30所示,木箱与车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84,平板车以恒定的速度v0=22.0 m/s匀速行驶,突然驾驶员刹车,使车均匀减速。

为不让木箱撞击驾驶室.(1)从开始刹车到车完全停定,至少要经过多少时间?(g取10m /s2)(2)车停止后,木箱是否还在运动,如果还在运动,运动的时间和位移是多少?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小物块,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直线部分从A→B的长度为L=16m。

(g取10m/s2,sin37o=0.6 ,cos37o=0.8)则求:①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多少?②若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时,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带颜色的痕迹,求痕迹的长度。

③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多少?3全国2(辽宁理综)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己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

板块模型--2024年高考物理大题突破(解析版)

板块模型--2024年高考物理大题突破(解析版)

大题板块模型板块模型涉及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涉及摩擦力突变以及功能、动量的转移转化。

情境素材丰富多变考察角度广泛,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在历年高考中都有体现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备考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加大训练提升分析此类问题的解答水平。

动力学方法解决板块问题1如图甲所示,质量m =1kg 的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放在长L =4.5m 的木板B 的右端,开始时A 、B 两叠加体静止于水平地面上。

现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在木板B 上,通过传感器测出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与外力F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已知A 、B 两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

求:(1)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2)乙图中F 0的值;(3)若开始时对B 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 =29N ,同时给A 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 0=4m/s ,则在t =3s 时A 与B 的左端相距多远。

【三步审题】第一步:审条件挖隐含(1)当F >F 0时B 相对地面滑动,F 0的值为B 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2)当F 0<F ≤25N 时,A 与B 一起加速运动,A 与B 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3)当F >25N 时,A 与B 有相对运动,A 在B 的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度不变第二步:审情景建模型(1)A 与B 间相互作用:板块模型(2)A 与B 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步:审过程选规律(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找加速度与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的关系,并分析a -F 图像的物理意义(2)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分析A 与B 运动的位移【答案】 (1)0.4 (2)5N (3)22.5m【解析】 (1)由题图乙知,当A 、B 间相对滑动时A 的加速度a 1=4m/s 2对A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g =ma 1得μ1=0.4。

(2)设A、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B的质量为M。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模型概述】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受力分析.(2)物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分析.(3)参考系的选择(通常选取地面).(4)做v-t图像(5)摩擦力做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6)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一、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1】如图所示,木板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在其最右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木块.已知木块的质量m=1kg,木板的质量M=4kg,长L=2.5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水平恒力F=20N拉木板,g取10m/s2,求:(1)木板的加速度;(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木板的上表面也粗糙,其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欲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需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多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4)若木板的长度、木块质量、木板的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不变,只将水平恒力增加为30N,则木块滑离木板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思路】(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2)让木板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位移之和等于板长求出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块的最大加速度,隔离对木板分析求出木板的加速度,抓住木板的加速度大于木块的加速度,求出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4)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相对加速度求所需时间.【答案】(1)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1s;(3)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25N;(4)木块滑离木板需要2s【解析】解:(1)木板受到的摩擦力F f=μ(M+m)g=10N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设拉力F作用t时间后撤去,木板的加速度为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a=﹣a′有at2=L解得:t=1s,即F作用的最短时间是1s.(3)设木块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块,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板,则对木板:F1﹣μ1mg﹣μ(M+m)g=Ma木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的条件:a木板>a木块解得:F>25N(4)木块的加速度木板的加速度=4.25m/s2木块滑离木板时,两者的位移关系为x木板﹣x木块=L即带入数据解得:t=2s【变式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木块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的铁块B(大小可忽略),铁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木块长L=1m,用F=5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铁块上,g取10m/s2.(1)若水平地面光滑,计算说明两木块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2)若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解题思路】(1)假设不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整体隔离法求出A、B之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比较,判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结合位移之差等于木块的长度求出运动的时间.【答案】(1)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为.【解析】(1)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μmg=0.3×10N=3N.假设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对AB整体分析得:F=(M+m)a对A,f AB=Ma代入数据解得:f AB=2.5N.因为f AB<f m,故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对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1mg=ma B,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μ2(m+M)g=Ma A根据题意有:x B﹣x A=L,,联立解得:.二、不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2】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 =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板块模型练习题

板块模型练习题

板块模型练习题模型一:说明性模型【引言】板块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工具,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板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深入了解板块模型的应用。

【主体】练习题1:手机销量分析假设你是一家手机公司的市场策划师,请使用板块模型分析该公司近一年的手机销量,并给出相应的数据报告。

1. 板块一:市场趋势在此板块中,你需要分析市场的整体趋势和竞争状况,考虑因素可能包括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

2. 板块二:产品特点该板块需要准确描述该手机公司的产品特点,比如售价、外观设计、功能等。

同时,也需要考虑产品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

3. 板块三:渠道推广在这一板块中,你需要考虑该公司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等。

4. 板块四:销售数据最后,你需要收集销售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

可以绘制销售量的折线图或柱状图,以直观展示销售情况。

【结论】通过以上对手机销量的板块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趋势、产品特点、渠道推广和销售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我们调整市场策略,提升手机销量,实现公司的业务目标。

模型二:解决问题模型【引言】板块模型不仅可以用于问题的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本练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演示如何使用板块模型解决问题。

【主体】练习题2:团队合作提升计划假设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目前你的团队在合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请使用板块模型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计划。

1. 板块一:团队沟通在此板块中,你需要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情况,包括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沟通方式的有效性等。

2. 板块二:角色责任该板块需要审视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是否明确,是否存在重叠或模糊的情况。

3. 板块三:目标共识在这一板块中,你需要检查团队成员是否对团队的目标有共识,是否理解和认同团队的愿景与使命。

4. 板块四:激励机制最后,你需要考虑团队的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模型拓展及针对训练 一、板块问题的重要性 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把问题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利用适合该模型的规律求解,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十分重要。

板块模型是一种复合模型,是由板模型和滑块模型组合而成。

构成系统的板块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通过相互作用力做功,实现能量转化。

可以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因此,板块模型是对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

且有很好的延展性,高考卷中多有涉及。

天津卷在05、07、09三年以此为背景进行考查。

二、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块和板有相对运动,参照物的选取出现错乱。

2、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块和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分析力时没能彻底隔离物体,研究对象没盯死。

3、忽视守恒条件,没有正确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能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4、分析过程混淆。

三、板块模型的分类及拓展根据系统受力情况不同,常见的题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不受力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但有初速度;一类是系统受外力的矢量和不为零。

模型一:系统不受力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但有初速度。

1、原形: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 0向右匀速运动,由左端滑上质量为M的静止的长木板,设小物块没有滑离长木板,且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

受力分析:构成系统的两物体在相互作用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恒力的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方向相反。

对于物块:m f a A =(1) 对于板: Mf a B = (2) 运动分析(公式、图像):物块在板上滑行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匀减速运动追击匀加速运动,物块在板上滑行的距离就是它们的相对位移。

对于物块:t a v v A A -=0 (3)2021t a t v x A A -= (4) 对于板: t a v B B = (5) 图1221t a x B B = (6)运动图像如图1所示临界条件:若板足够长,物块和板的速度相等时,木块的速度最大,两者的相对位移取得极值,物块恰好不会从板上滑下。

运动图像如图2所示动量分析对于物块: 0mv mv ft A -=- (7) 图2v 0 AB v 0l对于板: B Mv ft = (8)对于系统 :物块、板作为一个系统,因水平方向系统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其动量守恒。

B A Mv mv mv +=0 (9)能量分析:对于物块: 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等于物块动能的变化2022121mv mv fx A A -=- (10) 对于板: 摩擦力对板做的功等于板动能的变化 221B B mv fx =(11) 对于系统 :物块在板上滑动的过程中,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即作用前系统的总能量为物块的动能等于作用后系统的总动能(即物块和板的动能)与转化为系统内能的和。

即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动能的改变,其大小等于该恒力的大小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B A x x f 2202121A mv mv -221B mv - (12) 2、例题解析:例1、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长木板以一定的初速度v0向右匀速运动,将质量为m 的小铁块无初速地轻放到木板右端,设小铁块没有滑离长木板,且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试求小铁块在木板上相对木板滑动的过程中:(1)摩擦力对小铁块做的功;(2)木板克服摩擦力做的功;(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4)系统增加的内能;(5)若小铁块恰好没有滑离长木板,则木板的长为多少?解析:动量守恒; Mv 0=(M +m )v ①(1)对小铁块由动能定理得: W 1=221mv -0 ②, 由①②得摩擦力对小铁块做的功 W 1=2202)(2m M v mM +. (2)木板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2=2021Mv -221Mv ③,由①③得W 2=220)(2)2(m M v m M mM ++. (3)系统减少的机械能ΔE =2021Mv -2)(21v m M +=)(220m M mMv +. (4)系统增加的内能Q =ΔE =)(220m M mMv +. (5)恰好没有滑离长木板,则Q =fs 相对=μmg L=)(220m M mMv +,即木板长度L=)(220m M g Mv +μ 例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v 0 A B滑离B 板。

以地面为参照系。

⑴若已知A 和B 的初速度大小为v 0,求它们最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⑵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 向左运动到最远处(从地面上看)到出发点的距离。

解析:⑴A 恰未滑离B 板,则A 达B 最左端时具有相同速度v ,有 Mv 0-mv 0=(M+m)v ∴ M >m, ∴ v >0,即与B 板原速同向。

⑵A 的速度减为零时,离出发点最远,设A 的初速为v 0,A 、B 摩擦力为f ,向左运动对地最远位移为S ,则而v 0最大应满足 Mv 0-mv 0=(M+m)v 解得: 例3、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

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解析:金属块在板上滑动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金属块最终停在什么位置要进行判断。

假设金属块最终停在A 上。

三者有相同速度v ,相对位移为x ,则有 解得:,因此假定不合理,金属块一定会滑上B 。

设x 为金属块相对B 的位移,v 1、v 2表示A 、B 最后的速度,v 0′为金属块离开A 滑上B 瞬间的速度。

有:在A 上 全过程 联立解得: ∴ *解中,整个物理过程可分为金属块分别在A 、B 上滑动两个子过程,对应的子系统为整体和金属块与B 。

可分开列式,也可采用子过程→全过程列式,实际上是整体→部分隔离法的一种变化。

0v mM m M v +-=02120-=mv fS 220)(21)(21v m M v m M fl +-+=l Mm M s 4+=⎪⎩⎪⎨⎧⋅-==2200321213mv mv mgx mv mv μL m x 34=⎪⎩⎪⎨⎧⋅-'-=+'=21201010022121212mv v m mv mgL mv v m mv μ⎪⎩⎪⎨⎧⋅--=++=2221202102212121)(2mv mv mv x L mg mv mv mv μ⎪⎪⎪⎩⎪⎪⎪⎨⎧=='='=s m s m v s m v v s m s m v /65/21/34)(0/31/12001或或舍或⎪⎪⎪⎩⎪⎪⎪⎨⎧===m x s m v s m v 25.0/65/31213、模型拓展: 板块模型的分析思想和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从板块构成系统的相互作用拓宽到任何两个物体构成系统的相互作用,系统不受外力或某方面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

另一方面从板块的系统内力,即一对摩擦力做功,拓宽一对弹力做功、重力做功、电场力做功、磁场力做功,实现了系统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的分析,应用了板块模型的分析思想和方法,操作性强、解答规范简单,对学生分析问题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①系统内力为一对摩擦力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例4、设质量为m 的子弹以初速度v 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 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不再射出,子弹钻入木块深度为d 。

求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的大小和该过程中木块前进的距离。

解析:子弹和木块最后共同运动,相当于完全非弹性碰撞。

从动量的角度看,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从能量的角度看,该过程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

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 ,设子弹、木块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 1、s 2,如图所示,显然有s 1-s 2=d对子弹用动能定理: ……① 对木块用动能定理: ……②①、②相减得:……③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是:f d 恰好等于系统动能的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动能的损失应该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可见,即两物体由于相对运动而摩擦产生的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等于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路程的乘积(由于摩擦力是耗散力,摩擦生热跟路径有关,所以这里应该用路程,而不是用位移)。

由上式不难求得平均阻力的大小: 至于木块前进的距离s 2,可以由以上②、③相比得出:②系统内力为一对弹力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例5、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足够高的障碍物,各面都光滑,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以水平速度v 0冲上障碍物,求小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解析:小球在障碍物的表面上升到最大高度时,小球与障碍物具有共同速度u ,小球与障碍物构成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动量守恒,小球与障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一对弹力,弹力做功实现了小球与障碍物的动能转移,同时小球克服重力做功使小球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在该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小球可视为“子弹”,障碍物可视为“木块”,这与板块模型中(2)相类似。

设小球在障碍物中上升高大高度为h ,在水平方向上,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u m M mv )(0+= (1)由能量守恒定律:mgh u m M mv ++=2)(2220 (2) 解(1)和(2)可得:g m M Mv h )(22+=③系统内力为一对电场力或磁场力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A 、B 两个带正电的小球,开始时,B 球处于静止状态,在无限远处的A 球,以水平速度0v 正对B 球运动,若两球质量相同,求两球在运动()vm M mv +=022012121mv mv s f -=⋅2221Mv s f =⋅()()2022022121v m M Mm v m M mv d f +=+-=⋅Q d f =⋅()d m M Mmv f +=220d m M m s +=2过程中电势能的最大值? 解析:A 、B 两球构成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动量守恒,两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库仑力为系统内力,这对内力做功将A 球的一部分动能转移给B 球,同时使A 、B 两球构成系统电势能增加,无限远处电势能为零,当两球距离最近时,电势能最大,设为E ,这时A 、B 两球具有共同速度u 。

由动量守恒定律:mu mv 20= (1)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E u m mv +=2)2(2220 (2) 解(1)和(2)可得最大电势能:420mv E =例7、如图所示,光滑的弧形金属导轨与足够长的水平光滑双轨道相连,两轨道距离为L ,在水平轨道的空间存在一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质量为m2的金属棒乙静止在水平双轨道上,质量为1m 的金属棒甲从高为h 的弧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金属棒与轨道接触良好,甲乙两棒不相碰,求两棒在运动中电路产生的电热?解析:甲棒在弧面轨道下滑,未进入磁场区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即22111v m gh m = (1)当甲棒进入水平轨道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甲乙两棒与轨道构成闭合回路中产生电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使甲棒减速,使乙棒加速,当两棒速度相同时,因产生电动势相等而方向相反,闭合回路中没有电流,两棒都做匀速运动,通过磁场对电流作用力做功使甲棒一部分动能转移给乙棒,通过电流做功使甲棒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热,甲乙两棒在水平轨道发生相互作用,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u m m v m )(2111+= (2)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Q u m m v m ++=2)(2221211 (3)解(1)(2)(3)可得:)(2121m m gh m m Q += 模型二:系统受外力的矢量和不为零1、 原形: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长度L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受力分析:对于物块:在两个力作用下相对于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