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1. 参观实验室:

长度测量基本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实验室质量测量的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测量的仪器:秒表 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温度计

电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 电压的测量仪器:电压表

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直接测液体体积的测量仪器:量筒

2.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5)分析和论证(6)评价(7)交流与合作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二)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1. 测量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1mm=10-6m 1nm=0.001μm=10-9m

?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

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化曲为直:用无伸缩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软线拉直,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如测地图上长江的长。

2. 化直为曲法(滚轮法):用一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长度为圈数×滚轮周长。如测一个椭圆形花坛的周长。

3.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化零为整):测出多个相同的物体的总长度或总厚度,再除以个数或张数即可。如测一本书纸张厚度。

4. 侧少算多法(化整为零):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长度。

5. 平移法(等量代替法):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替代。如测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直径。

(四)误差

1.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 产生误差的原因:(1)与测量工具有关; (2)与测量的人有关。

3. 减少误差的方法:

(1)改进测量方法,选用先进而又精密的测量工具(2)测量的人要细致、认真地进行测量(3)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4. 误差和错误不同: 测量误差只能减少但不能避免,而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三)关于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1. 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 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五)学会正确选择、使用仪器测量长度、时间与面积 规则物体的面积:正方形:S=2a 长方形:S=ab 圆形:S=πr

2

三角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S=ah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测量方法(方格法): S ah =12S a b h =+()2

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描下它的轮廓,数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方格数,对不满一格而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用总的格数乘以一个格的面积,就是物体的面积。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认识运动

1. 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

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

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

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计算:

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与t成正比,s与t的比值是不变的,即v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它不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

的(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其中,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

的平均速度。

(三)能量

1.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 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 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5.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第三章声

(一)什么是声音?

1.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 声波:

2) 介质:

3)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真空不传声。

4) 声速:

5)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6)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受到声波引起听觉。

3. 人耳的听声能力:

(1)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Hz)

(2)次声:低于20Hz的声(3)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是指乐音的高低。

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2. 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也叫音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

(三)奇妙的声现象

(1)回声: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被反射,反射回来再次被人们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

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不到0.1秒,回声就会增强原声。

混响: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混响时间:持续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共鸣

(4)动物与声音

(四)噪声

(1)噪声及其来源: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从环保的角度看

城市主要噪声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机械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大小: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1)噪声的作用:除草和诊病等

2)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控制噪声声源和削弱噪声的传播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声途径中减弱③在接收处减弱(五)声与现代科技

1)超生是个多面手2)次声本领大3)声识别技术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是巨大的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行星不是光源。

2. 大量实验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日食、月食、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C=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视为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的2/3。

5. 天文学家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中所走的路程,1光年=9.46×1012km。

6. 光、声的传播不同点:

(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二)光的发射定律

光束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回到原来介质,该现象叫做

反射。

1. 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入射点,用“O”表示。

二角: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才有反射,反射角

由入射角决定)。

3. 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镜面反射。漫反射: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漫发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了漫反射;黑板出现“反光”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四)光的折射定律

1. 折射现象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3)折射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 折射使池水变浅。

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1)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

(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才相等。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

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

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

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2)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距:v>2f)。如幻灯机、电影机。

(4)物体在焦距之内(u

(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6. 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六)神奇的眼睛

1. 眼睛

(1)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2)眼睛的视物原理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从凸透镜成像情形分析,那就是远物距时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物距变小了,像仍然能成在视网膜上。光屏未移动像距不变,居然一样能成像,奥妙何在呢?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

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

2.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矫正近视眼,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眼睛,会聚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矫正远视眼,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4. 眼睛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f 这个物理名词,并且已经知道,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100。如一近视镜片为-200度(也记做-200°),则该透镜焦度为-2屈光度,其焦距为-0.5米,是凹透镜。再如焦距为1/3米的凸透镜,焦度为3屈光度,用它作成的远视镜片为+300度。

(七)透过透镜看世界

1. 望远镜的构造:目镜、物镜

2. 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八)走进彩色世界

色散

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

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

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

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第五章 物态的变化

(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 物态变化形式有六种: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

3. 地球上水的循环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汽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而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云和雾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汽的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汽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在地面或草叶上。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大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汽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小冰晶(或叫雪花),在降落时互相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霜和雪都是水蒸汽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二)熔化和凝固 1. 定义

2.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萘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从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中可以看出,

物质为固态的是AB 段,熔点为80度,B 点是固态的到C 点全部熔化

成液体,BC 段是固液共存态的80度的萘,到D 点停止加热,E 点开

始,凝固温度保持不变, 到F 点全部凝固。

晶体熔化或凝固条件:达到熔点或凝固点,并继续吸热或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固态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态

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的特征:

(1)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

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

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2)沸腾的特点:

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火箭上的液态燃料和氧化剂则是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获得的。

(四)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1.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人们从宏观特征来区别物质的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从物质的内部结构来考虑,人们发现了物质的一个个新的状态。

(1)等离子体: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高温时气体将成为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

(2)超固体:是原子核构成体,中子构成体及黑洞这类密度很大物态的统称。

(3)软物质:20世纪后期科学家认识到的一种物质形态,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等,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统称为软物质。

2. 物态在改变着世界

从蒸气机到热管

(1)蒸气机的基本原理:水沸腾变成蒸汽,高压蒸汽能推动

活塞运动。由蒸汽来驱动叶轮转动,这样的装置叫蒸汽轮机。常

用在远洋轮船和发电站中。

(2)热管的传热

在各种常见的材料中,铜的传热本领是很大的,但是20世纪

后期研制成功的热管却比铜管的传热本领大上千倍。

热管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的中间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对管的一端加热时,吸收芯一端的液体吸热而汽化,蒸汽由热端跑到冷端,在冷端液化,冷凝的液体进入吸收芯,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热端。如此反复,热管里的液体不断地通过汽化、液化,把热从热端“运送”到冷端。

有人做过测试,在长度都是0.8m的情况下,一根直径为2.4cm的热管,其热传递本领相当于一根直径274cm的大铜柱。

3. 利用物态变化创造现代生活

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高压锅、电冰箱等

附: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家用电冰箱的致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三大部件组成的,如图所示,电冰

箱所用的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

时被液化了的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电冰箱内

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并且放出在蒸

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通过物质这样的循环,不断地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从而使电冰箱达

到的效果。

4. 温度计的使用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标:温度的测量标准。

(2)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规定在标准气压下,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把水沸腾时的温

度作为100度,在0度和100

度之间等分100等份,每一等

份称为1摄氏度。

(3)温度计

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其它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

物体的某些性质与温度变化

之间的关系来显示温度的大小的)。

构造:

三种常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

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就是要使温度计的温度变得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测温前要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选用适当的温度计,(要认清温度计的零度线,量程,最

小刻度值及单位)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既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又不要与容器相接触

(2)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待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观察温度时,应保持温度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4)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垂直,温度计内液柱顶端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最后正确记录温度的读数和单位

由于体温计有独特的构造,如下图,所以在使用后要拿住

上部用力向下甩几下,使升入直管中的水银能回到玻璃泡中。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通用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单位还有:吨(t ),克(g )、毫克(mg )。

它们的关系是千进制:1t =1000kg 1kg =1000g 1g =1000mg

3. 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的构造由底座、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标尺和游码组成,每架天平配有一盒砝码,通常砝码盒中有镊子。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如果不是水平台,应调天平底座上的底脚螺丝,直到底板水平。

②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③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④记: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来,称完后把砝码放回盒内,不许遗漏。

(二)物质的密度

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

探究问题1: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相同吗?

探究问题2: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有可能相等吗?

1. 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在

温度、压强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物质密度总是一定的.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质量和体积成正

比),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1)同种物质,在一种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2)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m 1/m 2=V 1/V 2;

(3)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m 1/m 2=ρ1/ρ2

(4)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密度的定义式:ρ=m V

时,V 1/V 2=ρ2/ρ1

2. 密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 3) 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 3)

换算关系:1克/厘米3(g/cm 3)=103千克/米3(kg/m 3) 3. 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密度

为我们提供了测量密度的原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由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关于量筒的使用,首先要观察量筒(或量杯)的刻度,

知道它的最大容量和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体积。

测定固体的密度: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② 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③ 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

④ 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 1。⑤ 用细线栓好被测物体轻轻放入量筒中,记下被测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 2。 ⑥ 算出被测物体的体积V 2-V 1。

⑦根据求出被测物体的密度。

测定液体的密度: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② 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③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液体的质量m 1。

④ 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

⑤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 2

⑥ 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 1-m 2。

⑦ 根据求出被测液体的密度。

4. 密度的计算与应用

(1)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选择材料,判断物体的空实心。

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再通过查密度表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

(2)用密度知识,可以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或体积 ①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对不便直接测定质量而能测定体积的物体,可以利用m =ρV 来计算物体的质量。

②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对难以直接测量体积,而能测量质量的物体,利用来计算物体的体积。

(三)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1)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1000倍左右。

②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密度是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的。 ③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

例如:水凝固成冰。

④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

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的密度。

(四)根据密度的公式

(1)密度的测定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另外液体的密度也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2)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通过密度知识的学习,可为我们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提供新的办法。如可用天平

“称出”物体的体积,用直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等。

密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①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②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③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④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密度公式ρ=m/V 变形后可以得到下面两个公式:

① m=ρV 。若已知物质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可用此式求出该物体的质量。

② V=m/ρ。若已知物质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可用此式求出该物体的体积。 水的密度ρ×水=101033./kg m 要知道ρρρ铜铁铝>>ρ=m V ρ=m V ρ=m V ρ=m V V m =ρ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且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4)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大小、运动的方向或 运动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超过某一数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了,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 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测力计: (5)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 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1.0g/cm 3 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13、密度有哪些应用?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2)m=ρV计算质量(3)V= m/ρ计算体积。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3)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 V2- V1。上述方法为排水法。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3(m3)。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 m3=103 dm3,1 dm3=103 cm3,1 m3=106 cm3 1 dm3=1升(L),1 L=103毫升(mL), 1 cm3=1 mL 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2(m2)。其它单位及换算:1 m2=102 dm2, 1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详细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提纲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 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 ”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 ”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 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 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 =1000V 1V =1000 mV 1 mV =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 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 、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 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 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 —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 测电压大于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

教科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强烈推荐)

初二下册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 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 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真空不能传声。 4.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结构、材料等决定。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7.可闻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1.自然光源: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能发光的物体。2人造光源:人类发明制造的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运用于红外线遥控,红外线遥感(探测);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消毒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 ,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光的反射: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1.凸面镜(凸镜):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平行光线投射到凸面镜上,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如果顺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延伸到凸面镜镜面的后面,可会聚并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面镜的主焦点(F ),属虚焦点。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2.凹面镜(凹镜):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行光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 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 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 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 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 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下面是的关于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欢迎大家参考!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