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3-6年级小学科学实验进度表实验计划(精品资料).doc

青岛版3-6年级小学科学实验进度表实验计划(精品资料).doc
青岛版3-6年级小学科学实验进度表实验计划(精品资料).doc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及试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 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 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 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 (1)、加强锻炼 (2)、合理饮食 (3)、保证睡眠 (4)、心理咨询 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 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 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 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 (2)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能够抵御严寒。 (3)以富含脂肪的动物为食。 25、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像荡秋千这样的运动叫做摆动。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摆出去或摆回来叫摆半次。 26、大约在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秘密: ⑴对于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 ⑶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 27、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荡秋千;(2)钟摆;(3)荡船;(4)摇篮。 28、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由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29、古人取火的方法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火镰和火石取火等。 30、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 是人类在文明的征程上迈进的一大步。 31、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32、生活中机械能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钻木取火;(2)擦燃火柴;(3)双手互相摩擦会发热; (4)流星下落过程发光发热。 33、能量转化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4、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 (1)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2)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具体计划及进度表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魏进梅 一、总目标: 为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均衡化,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北滩教管中心“136”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制定本计划。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所以学生充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使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使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附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 实验一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 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 (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 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 实验器材:汽水瓶4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A、B、 C、 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瓶盖将瓶口盖住。将蜡烛融化后封住瓶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 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瓶盖将瓶口盖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 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6.将4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 实验结论: 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2.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二) 实验器材:三枚相同的铁钉、三个相同的试管、三个试管塞、干燥剂一小袋、水适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度表--实用.docx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度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进度表 周次实验器材、药品(含自制、自备类别序号课题实验活动名称 器材及挂图)演示分组二周13、大树和小草大树与小草的观察狗尾草、大树√ 24、水生植物观察水生植物水葫芦、浮萍、水花生√ 三 3叶的观察(大小、形状、颜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同一种 √色)树的树叶若干 周5、植物的叶 4(观察实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各种叶片、叶柄完整的叶√5观察叶的生长过程一根正在生长的树枝√ 6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 叶的变化不同生长时期的叶√化 五蜗牛、放大镜、牙签、玻璃片、 周72、蜗牛观察蜗牛菜叶、塑料瓶、玻璃瓶、水果若√ 干、面包、水 六周84、蚯蚓观察蚯蚓蚯蚓、培养皿、水、放大镜√ 七 95、蚂蚁观察蚂蚁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瓶盖、 √浅盆、水 周 106、金鱼观察金鱼金鱼、鱼食、红色食用色素、滴 √√管 十11比较硬度木头、纸、金属、塑料、小刀、√ 周 122、哪种材料硬铁钉、金属制品若干、鎯头、开 认识金属√ 水 十三根粗细长短一样的金属棒、木 一133、比较韧性哪种材料更硬棒、塑料棒、橡皮泥√周塑料制品若干 14哪种材料容易吸水√ 154、它们吸水吗纸的观察滴管、水、木片、纸片、金属片、 √塑料片、废纸、毛巾、放大镜 16造一张纸√ 十二17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木头、塑料、金属等实心物品;√ 周 18水槽、木筷、开水、电路检测器、 认识木头√ 19 6、砖瓦和陶瓷、瓷器 观察砖和陶瓷砖、碗、铁钉、水槽、黏土、水、√20挂图或课件 黏土的变化√ 十四 211、水水在哪个袋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 √ 周醋、牛奶、空气的黑色袋子一个。 22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观察水和食用油水、油、洗涤剂、醋、报纸、玻 √璃片、蜡光纸、试管 十233、谁流得更快一些流动比赛水、油、洗洁精、流动实验盘、√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专题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专题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过程: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2.实验名称: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摆的秘密) 实验材料:摆(1号摆、2号摆、3号摆,2号摆与1号摆摆线长短一样,摆锤比1号重;3号摆与1号摆锤相同,摆线比1号摆短)、秒表、支架、 实验过程:1、用1号摆和2号摆实验,摆线长短一样,摆锤的轻重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2、用1号摆和3号摆实验,摆锤轻重一样,摆线长短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 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现象:2号摆和1号摆摆的一样快; 3号摆比1号摆摆的快。 实验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实验名称:揭示钻木取火的道理 实验准备:火柴、黑板 实验方法: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4.制作名称:自制电磁铁 制作准备:绝缘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 制作方法:把绝缘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接通电路就可以了。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准备: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 实验过程:(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2)改变电流的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3)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 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改变电流的方向,电磁铁的两极发生变化;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的两极会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改变电流的方向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材料: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过程: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 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2.线圈缠绕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实验结论:1增加串联电池的节数,电磁铁的磁力会增强。2增加线圈缠绕的匝数,电磁铁的磁力会增强。 7.实验名称:证明古人“腐肉生蛆”的说法是否正确(生命的起源) 实验器材:锥形瓶、棉塞、三脚架、酒精灯、肉。 试验过程:把肉放在两个有水的锥形瓶中,A瓶不加棉塞,B瓶加上棉塞,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冷却。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A瓶肉块腐烂且生蛆,B瓶肉块腐烂但不生蛆。 实验结论:“腐肉生蛆”的说法是错误的。 8.实验名称:研究模拟风形成的过程。 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蜡烛、橡皮泥、小塑料瓶。 实验过程:1.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火苗没有飘动,这说明周围没有形成温差,即没有风。 2.用大可乐瓶,去底去盖,再在侧壁用小刀挖一个洞,把小塑料瓶(去底)口卡 进大可乐瓶的侧壁洞口,并用橡皮泥封严。

三年级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杏坪镇联丰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教师:朱良山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时、分、秒,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测量,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5、倍的认识,6多位数乘一位数,7、长方形和正方形,8、分数的初步认识,9、数学广角--集合,10、总复习。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 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 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三、本学期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班级:三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9课,但是却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物质科学领域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生命科学领域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科学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实验方案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4、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5、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6、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7、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观察。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现象即使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它的细胞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实验结论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实验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实验 实验材料 放座支架、单摆(小铁锁或螺丝帽)、细线、橡皮泥、秒表 实验方案1.在方座支架上挂两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重量不同,观察记录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2在方座支架上挂两个摆,摆锤重量相同,摆线长短不同,观察记录在相同时间内摆摆的次数。 实验现象1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2、摆线短的摆动的次数多,摆线长的摆动的次数少 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短摆动的快,摆线长摆动的慢。

实验三:摩擦生热的实验 实验名称 摩擦生热的实验 实验材料木板、砂纸、铁丝、火柴、手钻。 实验方案1.两人合作,用手钻钻木板。 2.搓手。 3.用砂纸打磨铁丝或弯折铁丝。 4.在黑板上摩擦火柴。 实验现象1.过一会用手摸钻头,感到钻头变热了。 2.感到受变热了。 3.过一会感到砂纸变热了,用手摸铁丝,铁丝变热了。 4.火柴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会产生热量,能量可以转化,钻木取火的原理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实验四:通电的线圈 (一)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我的材料: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 我的方案: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我的发现:1、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相同圈数,串联电池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2、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圈数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我的结论:串联电池节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二)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 我的材料:电池、电池夹、包皮细电线、铁钉、小刀、指南针。 我的方案:1、组装电磁铁。2、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接近指南针,找出电磁铁的两极。3、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4、改变线圈胡缠绕方向,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

三年级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 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 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 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半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 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 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 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单亲孩子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 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1、数与计算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的数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 的探索和思考空间。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 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 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认识计算是帮助人们解 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 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2、空间与图形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3、量的计量方面: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学习科学课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活动中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确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学知识:获取大树、叶子的一些知识。对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有所认识、构建起有关动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基人身体的各部分及功能;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

含义;认识纸的性质与用途、对一些纸质材料进行简单的研究;认识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检测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学生120余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 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6、摆的秘密 1、实验名称: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摆(1号摆、2号摆、3号摆,2号摆与1号摆摆线长短一样,摆锤比1号重;3号摆与1号摆锤相同,摆线比1号摆短)、秒表、支架、 实验过程: 1、用1号摆和2号摆实验,摆线长短一样,摆锤的轻重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2、用1号摆和3号摆实验,摆锤轻重一样,摆线长短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7、钻木取火 2、实验名称:揭示钻木取火的道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小实验) (1)实验准备:火柴、黑板 实验方法: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8.9通电的线圈 3、制作名称:自制电磁铁 制作准备: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胶带 制作方法:(1)、用导线在铁钉钉帽端打结,并顺着打结方向缠绕, (2)把导线两头的外皮用刀刮去,分别连接电池的两极,电磁铁就制作好了。 4、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准备: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变,改变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3)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变,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随着连接电池正负极或线圈缠绕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5、实验名称: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实验 材料: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导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导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度表.doc

序 周次号课题实验活动名称 3、大树和小 1大树与小草的观察 草 24、水生植物观察水生植物 叶的观察(大小、形 3 5、植物的叶 状、颜色) (观察实 4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验) 5观察叶的生长过程 6、植物发生 6叶的变化了什么变化 7 2、蜗牛观察蜗牛 2016 年秋季 实验器材、药品(含自制、自类别备器材及挂图)演示分组 狗尾草、大树√ 水葫芦、浮萍、水花生√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同一 √种树的树叶若干 各种叶片、叶柄完整的叶√一根正在生长的树枝√不同生长时期的叶√蜗牛、放大镜、牙签、玻璃片、 菜叶、塑料瓶、玻璃瓶、水果√若干、面包、水 8 4、蚯蚓观察蚯蚓 9 5、蚂蚁观察蚂蚁 10 6、金鱼观察金鱼11比较硬度 2、哪种材料 12硬 认识金属3、 13哪种材料更硬比较韧性 14哪种材料容易吸水 4、它们吸水 15纸的观察 吗 16造一张纸175、材料在水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8中的沉浮 认识木头 蚯蚓、培养皿、水、放大镜√ 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瓶盖、 √ 浅盆、水 金鱼、鱼食、红色食用色素、 √ √ 滴管 木头、纸、金属、塑料、小刀、√ 铁钉、金属制品若干、鎯头、 √ 开水 三根粗细长短一样的金属棒、 木棒、塑料棒、橡皮泥√ 塑料制品若干 滴管、水、木片、纸片、金属√ 片、塑料片、废纸、毛巾、放√ 大镜√ 木头、塑料、金属等实心物品;√ 水槽、木筷、开水、电路检测√

196、砖瓦和陶观察砖和陶瓷 20瓷、瓷器 黏土的变化 21 1、水水在哪个袋中器、 砖、碗、铁钉、水槽、黏土、 水、挂图或课件 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 水、醋、牛奶、空气的黑色袋 子一个。 √ √ √ 22 2、水和食用水、油、洗涤剂、醋、报纸、 观察水和食用油√油的比较玻璃片、蜡光纸、试管 23 3、谁流得更水、油、洗洁精、流动实验盘、 流动比赛√快一些玻璃片、玻璃杯 3 个形状、大小不一的杯子, 24 4、 比较水多少25 265、我们周 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27 空间吗 比较水的多少 认识量筒 ( 演 示量筒的使用 ) 空气存在吗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装入不同量的水并编号、各种√ 能够装水的容器 量筒、 3 个形状大小不一的杯 √ √ 子装入不同量的水并编号 蚊香、塑料带、塑料袋、水槽、 √ 气球、烧杯 塑料瓶、吸管( 2 根)、橡皮√ 泥、杯子、餐巾纸、注射器、 √ 水槽 7、空气有重空气有重量吗 ( 演示气球、平衡棒、天平、打气筒、28 天平的使用 ) √ √ 量吗皮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 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 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 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 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 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 能认真思考。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 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XXX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教师日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水”单元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整理 摆的秘密 1、实验名称: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摆(1号摆、2号摆、3号摆,2号摆与1号摆摆线长短一样,摆锤比1号重;3号摆与1号摆锤相同,摆线比1号摆短)、秒表、支架、 实验过程: 1、用1号摆和2号摆实验,摆线长短一样,摆锤的轻重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2、用1号摆和3号摆实验,摆锤轻重一样,摆线长短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钻木取火 2、实验名称:揭示钻木取火的道理 实验准备:火柴、黑板 实验方法: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通电的线圈 3、制作名称:自制电磁铁 制作准备: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 制作方法: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接通电路就可以了。第二三圈线绕在第一圈上,最后一圈线从倒数第二圈里穿过去,这样线圈不易松散。 4、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准备: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3)改变电线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绕线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5、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力 材料: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生命的起源 6、实验名称:证明古人“腐肉生蛆”的说法是否正确 方案一 实验器材:新鲜的肉锥形瓶橡皮塞或纱布 实验步骤:将肉块分成三等份,分别装载A、B、C 三个罐头瓶里,A瓶用橡皮塞或纱布罩好,B、C两瓶不罩,然后将三瓶一起放在苍蝇出没的地方约1 小时。再将C瓶放入高温灭菌锅中消毒。然后将三个瓶子都用盖子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其中变化。 结果:A瓶肉块腐烂但不生蛆,B瓶肉块腐烂且生蛆,C瓶肉块不腐烂也不生蛆。 实验解释:A没有被苍蝇光顾产卵,因此腐烂但不生蛆;B被苍蝇光顾产卵,因此腐烂生蛆,说明趋势苍蝇产的卵孵化而成;C虽然被苍蝇光顾,但消毒时将苍蝇乱杀死,一次不腐烂也不生蛆,其对照作用。 此方案为一缺点是消毒过程不方便农村学生做。 方案二: 把肉放在两个有水的锥形瓶中,A瓶不加棉塞,B瓶加上棉塞,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冷却。 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A瓶肉块腐烂且生蛆,B瓶肉块腐烂但不生蛆。 实验结论:“腐肉生蛆”的说法是错误的。 太阳家族 7、制作太阳系模型 材料准备:纸板、铁丝、彩笔、圆规、橡皮泥 制作步骤: 1、根据(教材第50页)八大行星与太阳质量的比较,用橡皮泥搓出8个大小不同的圆球代表八大行星。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2个分组实验10个 实验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步骤:(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 蜡烛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实验3: 食盐和水泥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食盐的变化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水泥的变化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实验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是可逆变化。 实验二: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完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年级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三年级教学进度表

————————————————————————————————作者:————————————————————————————————日期: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第二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