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原电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酸性溶液、导线、灯泡等。

2. 实验材料:硫酸、盐酸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原电池的实物或图片,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及应用。

2. 理论讲解: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如锌、铜作为电极,酸性溶液作为电解液,电化学反应
产生电子流动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池的极性变化及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讨论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应用,并总结原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5. 拓展练习:设计相关的习题及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及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
过设计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造、原电池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铜板、锌板、铜硫酸、锌硫酸、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作用和原理。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介绍电极、电解液、电动势的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操作,观察铜板和锌板在铜硫酸和锌硫酸中的反应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讨论原电池中各个部件的作用。

5. 应用拓展:介绍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6. 思维拓展: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应用拓展和思维拓展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 电化学原理(学生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 电化学原理(学生版)

专题十电化学原理【命题规律】电化学内容是高考试卷中的常客,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考查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两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电极附近溶液性质的变化、电子的转移或电流方向的判断等。

在第Ⅱ卷中会以应用性和综合性进行命题,如与生产生活(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相联系,与无机推断、实验及化学计算等学科内知识综合,尤其特别注意燃料电池和新型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分析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题型新颖,但不偏不怪,只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以及能力的训练便可以从容应对。

【知识网络】【重点知识梳理】一、原电池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电极增重或减轻。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有气泡冒出。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1)题目给定原电池的装置图,未给总反应式:①首先找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即分别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②结合介质判断出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③写出电极反应式(注意两极得失电子数相等),将两电极反应式相加可得总反应式。

(2)题目中给出原电池的总反应式:①分析原电池总反应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找出氧化剂及其对应的还原产物,氧化剂发生的反应即为正极反应;找出还原剂及其对应的氧化产物,还原剂参加的反应即为负极反应。

②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时,还应注意介质的反应。

高中化学《电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电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A. 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 该装置工作时,H+从 b 极区向 a 极区迁移 C.每生成 1 mol O2,有 44 g CO2 被还原
D.a 电极的反应为 3CO2+18H+-18e-===C3H8O+5H2O 规律总结 1:
【我会做】1、某电池以 K2FeO4 和Zn 为电极材料,KOH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
中向阳极移动
★4、(2015·江苏)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 CH4+H2O=====3H2+CO,每消耗 1 mol CH4 转移 12 mol 电
B.氢燃料电池
C.铅蓄电池
D.镍镉电池
2. 烧杯 A 中盛入 0.1mol·L-1 的 H2SO4 溶液,烧杯 B 中盛放 0.1mol·L-1 的 CuCl2 溶液(两种溶液均 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 中 Fe 极质量减少,C 极有气体产生 B.A 为电解池,B 为原电池 C. 当 A 烧杯中产生 0.1mol 气体时,B 烧杯中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 0.1mol D. 经过一段时间,B 烧杯中溶液的 pH 增大 3、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 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 Error:
授课教师: 课型: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班级: 高三 二班 课题: 电化学专题复习
1. 了解原电池、电解池和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高三化学原电池复习教案设计

高三化学原电池复习教案设计
原电池
学习目标
1.原电池的定义、本质、构成条件。
2.带盐桥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及电子、电流、阴阳离子的移方向。
3.书写典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pH的变化。
4.设计可逆反应原电池并规范作图。
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原理、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书写、原电池的设计
难点:电极式书写;陌生带盐桥原电池分析、计算。
1.原电池工作原理
(2)Mg-Al-NaCl溶液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3)Mg-Al-NH4Cl溶液,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4)Fe-Cu-浓HNO3,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5)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图。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_。
3.可逆反应与原电池
Zn-Cu-CuSO4原电池中实验一中铜片、锌片表面均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计指针偏转,但较短时间内电流即明显减小。实验结束时测得锌片减少了3.94 g,铜片增重了3.84 g,则该原电池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指参加原电池反应的锌占反应总量的百分率)。
(1)原电池中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
(2)电子的电极是负极,电子的电极是正极(填流入或流出)
(3)结合课本72页图4-1分析:①盐桥中,向左边烧杯中移动的离子为_______,向右边烧杯中移动的离子为_______;
②假设开始两电极质量相等,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当电路中转移2mol电子时,两烧杯的溶液的质量差为_______,两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左侧烧杯的pH变;
③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5分钟,理论上消耗锌g。(已知F=96500C·mol-1)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 电化学原理(教师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 电化学原理(教师版)

【命题规律】电化学内容是高考试卷中的常客,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考查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两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电极附近溶液性质的变化、电子的转移或电流方向的判断等。

在第Ⅱ卷中会以应用性和综合性进行命题,如与生产生活(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相联系,与无机推断、实验及化学计算等学科内知识综合,尤其特别注意燃料电池和新型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分析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题型新颖,但不偏不怪,只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以及能力的训练便可以从容应对。

【知识网络】【重点知识梳理】一、原电池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电极增重或减轻。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有气泡冒出。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1)题目给定原电池的装置图,未给总反应式:①首先找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即分别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②结合介质判断出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③写出电极反应式(注意两极得失电子数相等),将两电极反应式相加可得总反应式。

(2)题目中给出原电池的总反应式:①分析原电池总反应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找出氧化剂及其对应的还原产物,氧化剂发生的反应即为正极反应;找出还原剂及其对应的氧化产物,还原剂参加的反应即为负极反应。

②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时,还应注意介质的反应。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原电池与电解教学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原电池与电解教学案

原电池与电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掌握原电池、电解、电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

能力培养:根据知识点的复习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应用电化学的知识综合、归纳,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方法:应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电化学知识点的复习【设问】电化学中有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要掌握的呢?学生活动回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不同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反应的判断和书写;电化学的应用。

很好,我们可以将电化学的知识归纳在网络图中,哪一个同学能够写出?【投影】知识点的归纳,网络图学生打出投影:1.常见的电池【设问】①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是什么呢?②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呢?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有什么不同?④常见的电池的类型?看录像或投影:回答:①原电池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电解质溶液构成的。

②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不同,因为电解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④常见的电池有:干电池;蓄电池。

几种电池示意图:【设问】根据示意图你能说明电池的种类吗?回答:锌锰电池(干电池)、铅蓄电池、燃烧电池(氢氧燃烧电池、甲烷燃烧电池)等。

【设问】①电池的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②电池正、负两极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两极与电解池的两极有什么不同点?③在可逆电池中,充电、放电过程是应用了原电池的原理还是电解池的原理?回答:①活泼的金属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两极不相同,表现在:原电池活泼金属是负极,而电解池与电源负极相互联结的就是负极(阴极)。

原电池两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必须不同,而电解池两极可以是惰性电极,也可以是金属电极。

③放电的过程是应用了原电池的原理,而充电过程应用了电解池的原理。

【讲解】电池可以分为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比如:干电池、燃烧电池等都是不可逆电池,它们在发生反应时有气体或生成的物质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返回,所以,称为不可逆电池。

原电池教案(优秀6篇)

原电池教案(优秀6篇)

原电池教案(优秀6篇)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

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

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

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播放幻灯片]: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

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单液原电池不足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并完成双液原电池的装置。

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反应过程中离子导体的作用及整个工作原理产生更完整的认识。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活动,温故而知新,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原理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双液原电池闭合回路中微观粒子的定向移动体会盐桥的作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和离子导体内涵的认识。

同时进一步体验构建模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原电池的改进感受到科学的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家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和研究电化学问题的视角。

通过双液原电池模型的设计,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双液)和离子导体概念的完善。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液、分池)的工作原理及知识模型的完善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一段用橙子给手机充电的视频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目的是通过一个搞笑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
环节一:通过让学生判断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从而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自发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的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环节二:让学生分析锌与铜、硫酸铜溶液构成的原电池装置从而总结出原电池工作原理。

提出如下问题
1、正负极的判断
2、两极的电极反应式
3、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
4、内电路中阴阳离子的移动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温故知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环节三:1、引导学生动手演示铜锌单液原电池装置。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单液原电池的缺陷。

3、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找出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

4、引导学生从问题根源出发,依据模型分析、思考、交流、探究解
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设计的改进方案。

环节四: 1、设计一组双液原电池的装置,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引导学生自主巩固落实原电池的原理,促使学生从能量观和微粒观的角度认识盐桥电池,进一步发展离子导体的内涵。

在仔细观察装置的基础上,分析双液原电池的原理,电流产生的过程。

环节五:观察几组常见化学电源的图片,从而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的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态;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 (aq)+Cu(s)=Cu2+ (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电极流向电极。

(4)原电池工作时,盐桥(装有琼脂饱和KCl的U型管)里的Cl—移向电极。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自发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的回路
3原理:(负氧正还)
负极(Zn)Zn-2e- =Zn2+
正极(Zn)Cu2++2e- =Cu
4、盐桥原电池
(1)组成:两个半电池
(2)盐桥的作用:
①平衡电荷。

②形成闭合回路。

课后作业:教材73页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必修二原电池基础上继续学习原电池,对原电池形成条件有一定基础,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式也基本能写出。

我在实验基础上指出原有电池的缺陷,学生们接受起来很容易,从而引出盐桥电池。

学生接受的很轻松。

教学评价方案:在这堂课通过橙子制造原电池给手机充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根据铜锌原电池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实验验证单液原电池的不足,引出盐桥原电池的必要性。

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盐桥原电池的用处。

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