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司马迁《垓下之围》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2、课文分析1)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说明】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项羽本纪之垓下之围

——
延伸阅读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 无颜见江东父老、东山再起 ——英雄末路
注:皆出自《垓下之围》
延
伸
阅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读
★取而代之 ——霸气初现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项梁看了羡慕, 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 取而代也".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30篇——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 列传70篇——记重要人物(含少量少数民族 史)。 表 10篇——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 书 8篇——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衣锦还乡 ——目光短浅
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 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 乡了.("衣锦夜行',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沐猴而冠——自毁长城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 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 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 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 韩生烹了.
❖ (生与义)(使人物性格立体化)
功:
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 统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
1、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 2、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 3、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 4、刚愎自用,难以采贤纳谏; 5、不知自省,失败却推脱于“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
人物形象
真诚多情 率真刚直 勇武少谋 知耻重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领略了项羽在别姬之 时的重义多情,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 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他既刚烈如火又柔 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 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译文鉴赏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译文|鉴赏《项羽之死》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悲剧性的一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之死》原文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原文句子分析描写手法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原文句子分析描写手法典型题垓下之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细节描写有几处?【答案】《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导语:《项羽之死》是史记的一个片段,刻画了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项王军壁垓下》讲述项羽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 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他写过《论六家 要旨》,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死时,就将这一理想留给了司马迁,他 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 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泪 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 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为太史令,开始 搜集材料。武帝太初元年,着手起草《史 记》。
《史记》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 历史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为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 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52 万余字。
5、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人物风 采
吴见思《史记论文》:“‘可奈何’、‘奈若 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 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钱钟书《管锥编》:“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 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能脱’,一则曰‘此天 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 再三言之也。”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一、司马迁 二、《史记》 三、《项羽本纪》 四、《垓下之围》 五、 后世众家的评论
司马迁
1、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庭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 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 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 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 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 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 《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 始终”。
后世众家的评论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3、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 1.《史记》通过为人物作传记的方式,形象地 表现了时代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塑造了许 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史记》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精神。班 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 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后人之论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 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 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固之配迁,亦其宜矣。《史》《汉》之文,皆天 地间之奇文章也。……虽然,马之于班,俱得天 才之厚,而其发为文章,固自相悬殊。杨万里尝 比马为太白,班为少陵,盖一则如仙翁剑客,一 则雅士骚人也 。 郑鹤声《史汉研究》
“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 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 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 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 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 究法》)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4、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 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 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 江东。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 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对项羽之评价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 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三)司马迁的写人手法:
1、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展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 征。
“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 “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 “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 “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在羽一身, 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 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 无复综如此者。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史 记会注考证》
京剧脸谱:项羽 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 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 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脸谱 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 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这个 脸谱典型地诠释了项羽的形 象— 悲剧英雄。
垓下之围
(一) 项羽性格特点.
1、垓下之围(动作)——心理脆弱、
多情善感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少数列传是
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太史:三代(夏、商、周)为史官及历官 之长。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是政府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员。后 来职位渐低,秦朝称太史令,汉朝属太常, 掌天文历法。司马迁的官职即为太史,在 《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 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 著的《史记》(“参之太史”)。至明清两 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 为太史。
2、东城快战(行动)——勇武、自负
三次行动 项羽的表现
第一次 大呼 驰下 斩将 第二次 瞋目叱之 第三次 驰 斩都尉 杀数十百
人
汉军的情况 皆披靡 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3、乌江自刎(语言)——天命思想、知
耻重义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 而死
2、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 (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 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 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入仕后,奉武帝之命, 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西南一带。这一带属少数 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着出征的军队,考察 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
2、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的生平事 迹。
3、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反映人物的主要性 格。
4、过“互见”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完整形象。
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 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 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 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不详朱家 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鲁 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 举遗漏者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 宛传》云:‘张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 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 ‘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 见错出而见正论也。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寄托着司马迁自己人生 的感慨:
李广:悲其数奇而不遇;屈原、贾生忠而被谤、 信而见疑,痛苦流涕而长太息;项羽力拔山兮气 盖世;荆轲为知己者死、朱家等之不爱其躯、赴 士之厄困……都寄托了自己的感慨。
茅坤(明):“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 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 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 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茅鹿门先生文集》卷 一《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 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 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实秘府。”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 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 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 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 这就为编纂大பைடு நூலகம்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 便利的条件。
“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 死义。”(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
《项羽本纪》
1.《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 章之一。它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 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 地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的形象。形象中透 视着作者的赞美、同情、哀惋之情。这是一曲英雄的 颂歌与哀歌。 2.《项羽本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吴中起事。 二、杀宋救赵。(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三、鸿门宴。四、 楚汉之争。五、垓下之围。
3、遭李陵之祸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 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 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 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 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 汉三年,遭受宫刑。征和元年(前93年) 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 帝的近身秘书)。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 安出发,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 泰山。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 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呼和浩特附 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 义县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 地区的情况。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 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