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茶 文 化
中国茶文化

发
15~20%发酵,白茶约 5~10%发酵,绿茶完
酵
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
程
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度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
分
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单分类。
类
十 大 1.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
名
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
世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界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
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影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1877
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我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 吉亚。1900年刘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 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尼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 中茶属Camellia(山茶)和何树属Schima(木荷)等均 极富经济价值。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 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 ,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 ,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 ;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 ,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 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饮茶文化的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
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
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
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
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
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
"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憩、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
饮茶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
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
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
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
中国悠久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
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于这些你了解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中国茶文化PPT中国传统文化

飘香茶园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历史及简介PPT模板
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 是中国学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
目 录 CONTENTS
其他国家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 中国学来的。
第四章
用途和功效
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 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
用途和功效
学变化速度.
摇青
摇青是茶叶制作工序中 的一道工序 ,通过对摇 青的机械运动力和机械 摩擦力进行不同组合试 验,以探明摇青不同机 械力对青叶理化变化及
茶品质的影响
1
2
3
4
制作工序
炒青
通过高温快速也称“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停止其酶促氧 化作用,使做青过程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炒青必须当 锅温达到220%260℃时方可投入做青叶。当锅中“啪啪” 之声停止,略有沙沙声音,叶质柔软稍有黏性,闻有清 纯茶香,即可下锅揉捻。
“ 青茶 青茶,又名马龙茶,半发酵茶及全 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 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 类,青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 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 品质优异的茶类。
“ 黑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 得名黑茶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广 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 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 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 茶的主要原料。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茶史1、茶树的来源::我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来源:药用。
2、茶业的发展:1)秦汉三国时期:(1)“掌茶”已是周朝朝廷中的一个部门,其职责是及时收集茶叶用以祭祀。
(2)秦汉之时,既是巴蜀茶业繁盛时期。
(3)三国时期荆楚一带的茶类生产和制造技术达到和巴蜀水平相当。
《三国志·吴志》吴皓常以茶代酒。
2)两晋南北朝时期:(1)荆汉地区的茶叶质量已超越巴蜀。
3)、隋唐五代时期:江浙成为茶叶中心。
唐朝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培院(浙江湖州)。
茶始有字,茶始有书,茶始销边,茶始收税。
4)两宋元代茶业的发展:茶业重心向东南转移:宋代茶叶发展,突出表现在福建和岭南茶叶的兴起。
建安(建瓯)是福建的产茶中心,生产贡茶——龙凤茶。
建安设立北苑贡焙。
5)明清茶业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废团、饼茶,认为其重劳民力,改为芽茶。
明清时期台湾茶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栽培面积、生产数量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我国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划分)。
4、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
第二章茶叶的分类1、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
2、我国茶类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
3、三国时期《广雅》记载,时人已有将茶叶先做成饼。
4、(同大题第三题)现代茶叶分类:A基本茶类(1)绿茶:炒青绿茶(龙井、碧螺春等);烘青绿茶
(黄山毛峰等);晒青绿茶;蒸青绿茶(2)红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祁门红茶);云南红茶——滇红。
(3)乌龙茶(青茶):闽北乌龙(水仙、大红袍);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白芽奇兰));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广东乌龙(凤凰单从)。
(4)白茶:白芽茶(白毫银针);白叶茶。
(5)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黄小茶;黄大茶(霍山黄大茶)。
(6)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B再加工茶1、花茶2、紧压茶3、萃取茶4、果味茶5、药用保健茶6、含茶饮料5、茶叶的鉴别(考三种)(1)绿茶:干色墨绿,汤色碧绿,板栗香、熟豆香,滋味鲜爽,叶底嫩绿。
(2)黄茶:干色带黄,汤色纯黄,香气纯正、带甜,滋味醇和,叶底黄色。
(3)黑茶:干色油墨或黑褐,汤色褐黄或褐红,香气陈香或陈酿,滋味陈醇,叶底黄褐。
(4)青茶:干色砂绿,天然花果香、香气清高,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浓醇、醇厚,叶底红边(点)绿叶。
(5)白茶:干色灰绿、满披茸毛,汤色浅黄或杏黄,香味清和、毫香显露,滋味醇和微甜,叶底灰绿或铁灰、叶脉微红。
(6)红茶:干色乌润,汤色红艳,香味甜醇、焦糖香,滋味甜醇,叶底红亮。
6、茶叶加工工序(1)绿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关键是杀青)(2)黄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3)黑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4)白茶:
加工技术:鲜叶—萎凋—干燥(5)青茶:加工技术:鲜叶—
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干燥(6)红茶:鲜叶加工技术:
鲜叶—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7)茉莉花茶:
绿茶+茉莉花第三章茶艺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1、现代
著名泉水:(1)北京玉泉——位于颐和园(2)虎跑泉——位于
杭州西湖(3)蛤蟆泉(4)
趵突泉—位于济南。
2、紫砂茶具:第一把紫砂壶为树瘿壶。
创始人是供春。
三大特点:坯质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具有耐热性;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特殊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
3、瓷器茶具:分为白瓷、青瓷、黑瓷茶具。
(1)瓷都景德镇(青花瓷)(2)龙泉青瓷—位于浙江龙泉寺,被誉为瓷器之花,16世纪传入法国因《牧羊女》被称为“雪拉女”(3)福建德化瓷(黑瓷)第四章茶道与茶艺1、茶道与茶艺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2、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
3、“道法自然”—老子;“无所不在”“无逃忽物”—庄子;“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禅师4、陈香白的“七艺一心”:茶艺、
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
5、周作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恬适人生·吃茶》6、茶艺指赏茶、沏茶、品茶等艺茶之术及其风俗习惯。
7.泡茶三要素、泡茶用水、器皿(1)泡茶用水:现代卫生饮用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能超过15度、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2)化学指标:正常PH值为6.5-8.5,总硬度不能25度;3)氧化物不能超过1.0毫/升,氰化物不能超过0.05毫克/升;4)细菌总数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2)泡茶用水多为天然水。
天然水分为硬水和软水。
硬水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软水不溶或只含少量。
泡茶三要素:1、茶叶用量 2、水温3、时间第五章中国茶馆文化 1、两晋:出现固定卖茶水的场所称为“茶寮”。
2、四川茶馆:茶事最突出的便是川茶馆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3、苏州茶馆特点:在园林喝茶;船上的茶馆
4、广东水乡的“叹茶”“傍河而建,在叹茶中体会茶的味道
5、北京茶馆书茶馆,市民文化浓郁6特色茶馆:老舍茶馆:接待外宾(始建于1988
年,位于北京)顺兴老茶馆(位于蜀地成都,复建于1999年)茶状元茶艺居(福州)三万昌茶馆(苏州)第六章茶与健康 1、“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2、生物碱: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约含3%—5%。
冲泡时80%可溶于热水中。
3、茶叶的疗效作用:(1)抗肿瘤,抗突变: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抗氧化活性)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2)降血脂3、提高免疫,抗衰老:自由基学说认为:人体衰老的原因是因为……。
4、预防龋齿5、消炎抑菌,抑病毒6、美容塑身7、抗辐射8、提神、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