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上海发展现状是指上海市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现在的状态。
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之一。
下面将从经济、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上海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首先,上海的经济发展迅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上海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甚至超过了香港,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以外资为先导,引进了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国际投资环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逐渐形成了以制造、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其次,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城市建设是上海近年来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的交通发达,拥有先进的地铁和高速公路系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大力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再次,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海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上海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上海在经济、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不过,也应看到上海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口过多造成的城市压力、环境污染等。
上海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以后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信在上海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分析——以上海IC产业为例

6 — 6
第2 ( 期 总第 20 ) 2期
2 1 年 2月 02
工 业技 术经 济
o n lo n u tilTe h oo ia o o c ura fI d sra c n lgc lEc n mis
N . G nr 。N .2 ) o2( ee l o2o a
F b. 1 e 0 2
高端跃迁 。
.
[ 关键词 ) 全球价值链
上 海 I 产业 C
产业升级
D :0 3 6 /. s .0 4— 1X. 1 0 .1 Of .9 0 ii n 10 9 0 2 2.20 1 1 s 0
[ 中图分 类号 ]FT ( I/ 文献标识码]A
1 全球价值 链下产业升级的一般理论分析
的不同环节 ,形成 了 “ 区域离散小 区域集 聚” 大 的特征。在这一过程 中,地方产业集群为改变 自 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位置和组织方式 ,通过产
据全球价值链 中不同的主导者 ,将其分为两种类
型 :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和生产驱动型价值链 。 2
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是 以大的零售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场批发 商和品牌拥有者为中心 ,来协调价值链各环节 的
造 的绝 大部 分 。在生 产 者 驱动 价 值 链 中 ,领先 公 司的技术 和管理 经 验对 发 展 中国家 的地 方产 业 集
更低的价格与对手竞争 ; ()功能升级,是通过 3 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 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
升级方式 ; ( )链 的升级 ,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 4
群有不同程度 的外溢效应,处于价值链低端 的地
经济 活动 。生产 者驱 动 型价 值 链 ,往 往 是 以 大型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摘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概念和范围。
接着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其定位和路径。
结合关键领域和重点措施,提出了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议。
展望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全面研究和实施,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并有效地推动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定位、路径、关键领域、重点措施、示范项目、前景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对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经济、人口、科技、文化等资源的有序流动,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同城市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可以实现产业资源的融合和转移,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城市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联动与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环境。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建,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不断深化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和范围上海大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核心,覆盖周边若干城市的城市群体。
上海大都市圈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其核心是上海市,周边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全国各地优势产业梳理

全国各地优势产业梳理一、北京: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北京拥有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
首先,北京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这些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北京有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科技园区、孵化器和创业基地等。
这些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创业者。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链。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增长,还为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撑。
二、上海:金融服务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拥有独特的金融服务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全球一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券交易所等。
这些机构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和金融人才。
上海有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创投机构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
这些机构促进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
上海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产业链。
在金融服务、投资管理、保险等领域,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增长,还为整个国家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支撑。
三、广州: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广州拥有独特的制造业优势。
首先,广州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包括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服务等。
这些设施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制造环境和资源支持。
广州有丰富的制造业人才和技术研发力量。
广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量的制造业人才,推动了制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广州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需求。
广州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四、成都:旅游文化作为我国的旅游文化中心,成都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优势。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各类产业集群的聚集地。
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集群化的组织形式。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和竞争,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众多企业纷纷选择在上海设立生产基地或总部,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
上海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市目前涵盖了众多的产业集群,涉及汽车、金融、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集群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比如,上海国际汽车城集聚了众多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企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上海浦东新区金融中心也吸引了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入驻,成为国内金融产业的核心区域。
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一方面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产业集群存在着相互竞争的情况,缺乏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此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
因此,在深入了解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总结出上海市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上海市的产业集群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中,将对上海市产业集群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其特点。
同时还会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
首先,将详细阐述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
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上海市作为国内金融业的领先城市,金融科技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
下面就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产业优势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资源优势上海市拥有中国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等市场。
同时,上海市还拥有国际顶尖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资源,如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瑞银集团、德勤等。
这些资源的积累为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政策优势上海市政府积极推进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如《上海市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这一领域。
3、科技创新优势上海市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优质的人才资源。
上海市还拥有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
这些资源的聚集为上海市金融科技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现状1、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随着金融科技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根据上海市金融科技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有金融科技企业超过200家。
2、创新技术逐步成熟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目前,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如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成熟,为金融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创新性。
3、投融资规模逐渐扩大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产业投融资规模逐渐扩大。
2018年,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企业获投金额达到26.2亿元,创新高。
同时,上海市的金融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份额。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中国大数据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海量数据被不断产生和积累,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各地,大数据产业已经形成了多个重要集群,下面将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大数据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北京,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创新。
北京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关村和亦庄科技园等区域,涵盖了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大数据产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和虹桥经济开发区等地,涵盖了金融科技、数据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三、深圳深圳在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深圳有着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
深圳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和福田区等地,涉及了物联网、智慧城市、数据应用等领域。
许多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都在深圳积极拓展大数据产业的前景。
四、杭州杭州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发展地。
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设在杭州,为杭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杭州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西湖区和萧山区等地,涵盖了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许多创新企业和科技团队都在杭州寻求发展机会。
五、成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崭露头角。
成都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等地,涉及了数字经济、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等领域。
成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成都等地。
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优质的人才资源和较完善的科研条件,为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除了少数学者进行过金融产业集群探讨外,在产业集群的理论中金融业多半只不过是作为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被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并分析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希望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所启示。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中心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有很多。
一般说来,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但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组织而非金融机构。
除了少数学者进行过金融产业集群探讨外,在产业集群的理论探讨中金融业多半只不过是作为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而被大家关注。
实际上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发展到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如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法兰克福和英国伦敦等世界许多地区的金融产业都已集群化发展。
至1997年末,25个城市占有了全球83%的金融资产。
伦敦、纽约、东京三大金融中心持有全世界1/3的机构管理资产以及58%的全球外汇市场。
了解金融产业的集群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竞争优势理论国外学者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企业组织集群的原因和竞争优势,也可以用来解释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
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产业集群。
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提出了规模扩张界限理论。
科斯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替代市场是节约交易成本。
但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成本,企业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所以企业发展规模是有限的。
这一理论是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金融企业。
虽然金融机构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追求规模效益,但机构的大规模可能提高企业内部交易费用。
例如,1998年轰动全球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集团,同时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
但旅行者集团从来没完全整合进花旗集团的体系。
2005年,花旗将保险业务全部转让给大都会集团。
但花旗和大都会就后者的产品在花旗网点销售达成为期十年的协议。
花旗可通过代理销售保险获取代理费,而这同时降低了花旗经营保险的风险。
花旗集团从合并到分拆并与大都会合作的案例充分说明了金融产业集群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比企业的交易费用要低或者说要更有效率。
波特教授在1998年发表的《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在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和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
这些理论也都多少可以解释金融企业集群的原因或优势所在。
如金融产业集群易形成专业人才市场,降低雇员与企业之间的搜寻、培训等交易成本;金融企业间容易建立协调与信息机制,相关市场、技术与竞争信息在集群内迅速传播;集群内的竞争压力、竞争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能够提供创新动力,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与市场观念等等。
Kingderberg(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
他认为,局部信息与时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
Choi et al(1986,1996,2002)通过对全世界14个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世界金融服务和金融中心的格局动态,以及金融中心集聚吸引力的原因。
其研究表明城市吸引力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城市地区经济规模与经济活动;已有的银行总数;股票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头寸;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如国际资本流动、对外直接投资(FDI);以及银行企业的机密保护程度。
Gehrig(1998)专门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
Gehrig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对信息较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集聚;而对信息不敏感却对监管成本差异更为敏感的金融交易,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交易限制的放宽使得金融资产交易成本下降,偏好于产业集聚区域。
Pandit等(2001,2002)则采用了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对英国金融服务产业进行分析,认为集群效应影响公司的成长以及新进入者的数量,同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国内学者连建辉等(2005)专门分析了金融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认为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
这种中间网络组织是介于金融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
现代金融产品的复合性特征强化,即金融消费者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发展和金融供给者获取合作准租的内在驱动;以及金融企业的资产专业性较高、金融企业的异质性、交易频率较高和不确定性程度较大使得金融企业越来越多的采用集群形式。
因此我们可得出,金融企业就象一般企业一样,可以采用集群的形式节省交易费用,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外部效应和协同效应。
而同时金融企业自身的特性如异质性、资产专业性高、风险大等特性更促使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
上海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一)金融产业有一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中心发展非常重要,是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
随着上海经济金融的发展,大量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其中包括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
如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大投行,花旗、汇丰多家国际大银行集团,使得上海的金融国际化程度高了很多。
但与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金融机构集聚度还远远不够。
截止到2004年12月,上海已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有23家,中资银行22家,而外资银行54家,保险公司22家,证券机构19家。
而中国香港截止到2003年4月份时,基金管理公司47家,银行179家,保险公司达到191家,证券机构639家。
相比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来说,上海的金融机构种类过于单一,银行占了极大比重,非银行类机构很不发达,外资金融机构和发达市场比也远不够。
而且上海的其他金融服务中介如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估公司的数量也和发达金融中心相距甚远。
(二)金融产业集聚吸引力加大运用Choi et al理论,我们通过对GDP、外汇交易额、FDI的数据分析可看出,从2000年到2005年上海的GDP从4551.15亿元上升到9143.95亿元,实际利用FDI从2000年31.60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116.91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就达71.04亿美元。
上海的金融市场也取得巨大发展。
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五大金融要素市场已在上海建立,2004年上海股票市场成交量达到2.65万亿元,货币市场成交量为13.4万亿,债券市场成交量为7.5万亿,黄金市场成交量达730.9亿,而外汇市场光美元当年成交量就达2044亿美元,期货市场单期铜的成交量就为5.68万亿元。
2006年,中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在上海设立,金融交易所成立标志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全面发展。
但是通过与亚洲金融中心中国香港、新加坡比较,上海的金融集聚力又显得大为不足。
2003年股票市场总市值上海902亿美元,而同年香港为4558.9亿美元;保费收入上海2005年为4119百万美元,新加坡2001年达到了4005百万美元,而香港2002年就达到了11410百万美元,远远超出上海;保险密度上海2005年为290美元,而香港2003年为1832.6美元、新加坡2003年为1620.5美元;2005年人均GDP上海为6278美元,而香港为24581美元、新加坡为25176美元;外汇日均交易额上海2004年为8.3亿美元,而新加坡与香港在1998年就分别达到了1390亿美元和785亿美元,这体现出上海金融产业集聚吸引力虽在持续加大,但想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还得继续努力。
(三)国际贸易量不足根据Jeger et al(1992)研究,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他金融城市流入该金融城市的贸易总额。
国际贸易的发展带动了银行支付、信用证、贸易融资等业务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
上海的进出口贸易这些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3年进口量为6,389,667万美元,2004年8,651,311万美元,2005年前11个月进口量总额增长到8,621,480万美元,出口量也由2003年的4,845,820万美元、2004年的7,350,870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380,697万美元。
但和中国香港、新加坡这种亚洲金融中心比,无论是进口量还是出口量都相差了一个数量级,2005年中国香港的进口总额为29,864,987万美元,出口总额为28,848,372万美元;同年新加坡进口量为20,011,459万美元,出口量为22,974,894万美元。
可见上海虽然进出口贸易量保持长期递增趋势,但离国际区域金融中心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所以,要发展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得加强其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海的金融产业集聚度还较低,要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得大力加强上海城市的金融产业的吸引力,吸引金融机构在上海聚集,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H•巴泽尔.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世界地理研究,20053.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4.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金融研究,20055.黄运成,文晓波,杨再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与主要差距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