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屈原列传》说课稿(1)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屈原列传》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一词多义】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苏教版选修《屈原列传》说课稿

苏教版选修《屈原列传》说课稿

《屈原列传》说课稿王莉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To)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要点:总结、探讨,作业过程:一、总结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 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2) 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3) 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 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 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祸也。

”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 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2) 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3) 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细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能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2.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3.2 深入解读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3.3 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4.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2)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3)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4.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五、课后作业5.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5.2 收集有关屈原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需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课堂环境:普通教室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离骚》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阅读《离骚》启发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思考。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推动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离骚》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阅读《离骚》启发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思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屈原列传》教材、《离骚》原文、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屈原列传》和《离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古代中国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古风古韵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二、新课讲授(20分钟)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离骚》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引发学生对其深入理解的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离骚》中表达的爱国精神,并且启示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三、阅读课文(25分钟)1.教师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按照梳理的重点进行阅读。

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解诗中的艺术表达和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思考如何将屈原的精神融入到现实中。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仿写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题材,仿照《离骚》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板书设计:《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兴亡离合、草木萌芽-苦难和希望并存-爱国精神的展现教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说课课件

《屈原列传》说课课件

政治 文学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等
奖励耕战,奖励农耕
举贤能,唯才是举
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移风易俗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 代也” 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 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 艺术著作丰富
课时安排 教学资源
➢ 单元教学9课时 ➢ 本课教学3课时,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各1课时,本课
为第3课时
➢ 线上资源:有关屈原生平经历的网络资源 ➢ 线下资源:《离骚》、《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

教学流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流程设计
主题引领 情境创生
任务驱动 活动落实
一 主题引领
回到历史现场 品评人物精神 品味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人物台词 设计
设计指导:以《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对话的的内容作为台词设计的原稿,结 合群文阅读中感受的屈原的性格与形象,设计台词,要求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渔
怀王入秦 秦设计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卒死于秦而归葬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怀王身客死于秦而为天下笑
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 竟为秦所灭
史传精神: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关键词
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
放流 王怒而迁
贰 学习活动二 重现历史场景 体悟品格
为了增加游客对屈原人生的直观了解, 纪念馆现要求大家选取屈原的一段人生经 历为蓝本,编演一幕情景剧。请认真阅读 《屈原列传》,从中选取你认为最能够表 明屈原人物性格的文段,进行情景剧的撰 写,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要求:明确情 景剧中的人物形象及基本情节,为人物撰 写台词,并说明撰写理由。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设计
3.诵读第三部分——解释字词——翻译(文本的大厦,构建于语词的砖瓦)。
【思考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②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③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思考3】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1)创作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3)创作心理:“盖自怨生也”
(4)思想内容:上···下···中 明道德,析治乱
(5)写作艺术:“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知识链接
1.屈原其人: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说课稿
王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

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

(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

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

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
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