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
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
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224;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236;)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约束(信约,限制)宣言曰(公开扬言)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从此以往(往那里)因而厚遇(趁此)前进缶(上前,进献)明年复攻赵(第二年)以示美人(妃嫔)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②④⑤请允许我)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023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篇一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
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
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学情分析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
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法设计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二.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2.拟用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二.时代背景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三.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四.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五.教后记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一.复习巩固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讲述的是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起来学习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版

《廉颇蔺相如传记教课设计》廉颇蔺相如传记教课设计(一):《廉颇蔺相如传记》教课设计教课目的认识蔺相如机智英勇、不畏强暴和顾全全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悔过的精神。
认识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课假想教这篇课文,应该思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侧重培育学生朗读、意会和累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习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度中的作用、领悟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专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
所以,朗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课方式。
重点是要读得充足。
本文只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好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详细剖析,差别对待,比若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质量、精神境地的句段,能够频频朗诵、品尝;个别出色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付司马迁作比较详尽的介绍,以利此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波及词的本意、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少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接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剖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课进度预习要求:因为课文较长,能够采纳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以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表达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令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频频品尝。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知错能改”、“宽容待人”的道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是司马迁为纪念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而作。
文章通过叙述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重点: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文中表现出的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3 教学难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文中使用的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总结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强调廉颇、蔺相如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3.5 课堂练习:选用一些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让学生进行解释和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3.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重点段落,加深对廉颇、蔺相如事迹的印象。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知错能改”、“宽容待人”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廉颇、蔺相如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目的要求: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体会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
4.通过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5.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难点:(一)本课的学习要点是: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
(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
3.使动用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秦王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一、引入1.中学阶段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②《陈涉世家》(初中)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高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高2005级5册)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附:高中2002级二册P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321《史记·项羽本纪赞》2.和氏献璧《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â其左足。
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摘自《短篇文言文译注》P263~264;另见高2002级三册课本P358)3.和氏璧传奇①和氏璧的来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
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
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
”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
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
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
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
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
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
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
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
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
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
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
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
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
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⑤和氏璧的下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巧匠将和氏璧加以雕琢,让李斯在上面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制成传国玉玺,从此成为君权的象征。
秦灭亡后,和氏璧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
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和氏璧便一代一代辗转相传下来。
直到唐朝第九代李从珂时,契丹人耶律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出逃,在玄武楼被火烧死,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
(摘自1999年12月21日《语文报》)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
掌管起草文)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诸侯王)、70..(记帝王)、30篇世家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摘自高2002级《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和高2002级一册课本“预习提示”三、写作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
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摘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四、课文简析(一)简介廉蔺的身分..和地位..。
(1-2段) 1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攻打)齐,大破之,取.(攻下,夺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y ùn 城县西。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以.(介词,凭)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简析】廉颇高贵..,为后文其居功自傲、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缪贤舍人(舍sh â。
门客。
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
【参考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简析】廉、蔺相并提,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下文廉、蔺矛盾埋下伏笔。
【补充注释】缪:①mi ào 姓。
②mi ù纰缪(错误)。
③m óu 绸缪。
如:未雨绸缪(修缮);情意绸缪(缠绵)。
(二)完璧归赵。
(3—13段)第一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3-5段)3段.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秦昭王闻之,使.(派)人遗.(wâi 送给)赵王书.(信),愿以.(介词,拿,用)十五城请.(请求)易.(交换)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恐怕)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
见,被、受。
被动句。
);欲勿.(w ù)予.(y ǔ),即.(则,就)患.(忧虑,担心)秦兵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报,答复、回复。
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作“人”的定语),未得。
【参考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简析】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
赵国君臣举棋难定,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也为蔺相如出场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