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最新)

合集下载

202X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公开课精品

202X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公开课精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公开课精品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公开课将以《屈原列传》为主题,通过深入解读屈原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对屈原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导入部分1. 屈原与中国文学史:简要介绍屈原的地位和作品,引发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屈原的主要作品:简要介绍《离骚》等屈原的主要作品,展示其诗词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二、学习部分1. 屈原的生平:通过讲述屈原的家世、求学经历、官职起伏等,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成长历程和政治遭遇。

2. 屈原的思想:深入解读屈原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 屈原的艺术成就:重点解读《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意表达,让学生体会其雄浑激烈的情感和辞章之美。

4. 屈原与后世文学的影响:介绍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唐代的辞章派和宋代的宋辽对峙等,培养学生对屈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认识。

三、思考部分1. 屈原的人生哲学: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的坚持和奋斗,从而探讨屈原的人生哲学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和借鉴。

2. 屈原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分享对《离骚》等屈原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总结部分1. 屈原的重要意义:总结屈原的重要意义,强调屈原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偶像。

2. 学习屈原的启示:总结学习屈原的启示,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信念和奋斗精神。

以上是《屈原列传》公开课的精品内容,通过深入解读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引导学生对屈原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学习屈原的人生哲学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意识。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一、说教材《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确实定为:1.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根底上,理解作者“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展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考虑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点打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

第9课 《屈原列传》公开课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 《屈原列传》公开课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末段"太史公曰"向我们传达了司马迁复杂、矛盾的心 情,抒情意味浓厚。
2.《屈原列传》一文的语言叙中有议、议中有情,"变 调"之中多有寄寓。请仿照以下点评,从语言特色的角 度赏析这种"变调",并探究语言背后的意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命运选择 以死明"志"
以生践"志"
作业:
屈原和司马迁中的哪一位对你更 有触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请 以“短评”方式阐释你对历史人物的 看法。
暴躁易怒、缺乏理性 轻信他人、缺乏主见
标题为《屈原列传》,却为何花费大量笔 墨来写楚怀王?
司马迁把屈原的个体身世沉浮与楚国 的生死存亡给绑在了一起,同时,楚怀王 与屈原的悲惨命运有密切关系,因为楚怀 王的昏庸导致了屈原的被疏远。
侧面写屈原的才干
环节二:凝情铺墨,共解“变调”
1、杨慎说:"太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 《离骚》。其论作《离骚》一节,婉雅凄怆,真得 《骚》之旨趣也。"凌稚隆评价此文,认为是"太史 公变调"。研读文本,请举例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属于 “变调”。
司马迁
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博学多才,究天人之
娴于辞令
际,通古今之变
人品 文学成就
忠君爱国,行廉志洁 坚持正义,矢志不渝
正直不屈,忠君爱国、 仗义执言,身残志坚
《离骚》、《天问》等, 《史记》"史家之绝唱,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无韵之离骚"
人生遭遇
君王昏聩,听信谗言, 多次被贬,投江自尽。
受谗被疏,遭受宫刑
"太史公变调"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说课课件

《屈原列传》说课课件

政治 文学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等
奖励耕战,奖励农耕
举贤能,唯才是举
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移风易俗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 代也” 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 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 艺术著作丰富
课时安排 教学资源
➢ 单元教学9课时 ➢ 本课教学3课时,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各1课时,本课
为第3课时
➢ 线上资源:有关屈原生平经历的网络资源 ➢ 线下资源:《离骚》、《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

教学流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流程设计
主题引领 情境创生
任务驱动 活动落实
一 主题引领
回到历史现场 品评人物精神 品味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人物台词 设计
设计指导:以《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对话的的内容作为台词设计的原稿,结 合群文阅读中感受的屈原的性格与形象,设计台词,要求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渔
怀王入秦 秦设计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卒死于秦而归葬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怀王身客死于秦而为天下笑
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 竟为秦所灭
史传精神: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关键词
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
放流 王怒而迁
贰 学习活动二 重现历史场景 体悟品格
为了增加游客对屈原人生的直观了解, 纪念馆现要求大家选取屈原的一段人生经 历为蓝本,编演一幕情景剧。请认真阅读 《屈原列传》,从中选取你认为最能够表 明屈原人物性格的文段,进行情景剧的撰 写,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要求:明确情 景剧中的人物形象及基本情节,为人物撰 写台词,并说明撰写理由。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著作。

2.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屈原生平2.《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3.《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三、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通过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离骚》等文学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课堂讲解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屈原列传》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屈原的人生经历、《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等。

3.案例分析将一些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例如《离骚》、《九歌》等,作为案例,让学生对屈原的文学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4.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文学知识。

5.课堂反馈通过选学生代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小组讨论法4.课堂互动法五、教学效果测评:1.课堂讲解情况2.小组讨论情况3.作业评分情况4.考试成绩情况六、教学建议:1.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实际应用,将文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

3.多采用互动的泛在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学习的机会。

4.注重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教学总结:通过对《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该课程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文学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教案的分析与设计,可以看出,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学知识,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第一篇: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

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

(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

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

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13)屈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