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美的历程》阅读理解及答案

《美的历程》阅读理解及答案

《美的历程》阅读理解及答案《美的历程》阅读理解及答案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笨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

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美的历程阅读及答案参考

美的历程阅读及答案参考

美的历程阅读及答案参考美的历程阅读及答案参考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

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

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

它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现如今,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答案1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

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进而颠覆了传统“以常为主”的文化权力结构,并在与正统思想、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另辟蹊径,与“常”分庭抗礼。

这股标新立异的文化潮流不仅在晚明社会、文化、文学等各个角落里回响激荡,也对清人的一些创作思想、审美理念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

整体而言,李贽主张取消二者之间的分辨性,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实现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

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

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

李贽虽然在文学创作的实绩上不甚突出,但他高度独立的奇人人格、自居异端的文化姿态、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都对后来的文人与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语用专题训练1-------成语填空语用专题训练1--成语填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尕秀美景果然①。

蓝天下,绵延无尽的广袤绿野甚是养眼,更有一颗颗黑珍珠点缀其间——那是黑牦牛在悠然享受着“日光浴”。

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独具风情的藏家民居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的格桑花迎风盛开。

旧貌换新颜,②的尕秀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业发展③。

帐篷城建起来了,藏家乐开起来了,牧民们在家门口当上了民宿老板。

贡保甲很快意识到,在家乡创业的机会来了——但不是火热的民宿,而是“寻常”的牦牛。

“通过奶制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牦牛产业链,增加兄弟姐妹们的收入!”贡保甲④。

经过半年筹备,2022年9月,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收购周边23户牧民的牦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后配送给客户。

贡保甲自己设计了“藏家尕秀”品牌,提出了“不加一滴水、只送当日奶”的产品理念,在短视频App等平台宣传、推广,推出微信小程序方便消费者下单。

经过合作社的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牛奶的售价从一斤5元左右提高到一斤9元左右,酥油的售价从一斤32元左右提高到一斤45元左右,牧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小小合作社,让贡保甲心心念念的价值增值终于成了现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了“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儒家则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等相应的内容。

如此,儒道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互补互促,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_________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损害、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浪漫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庄子_________避弃现世,__________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 虽然但是而且却B.不仅而且即使也C. 虽然但是即使也D.不但而且尽管却2.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括号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一个消极避世②一个出世③一个乐观进取④一个入世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 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3.根据上下文,在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不超过15个字)。

《美的历程》的阅读附答案

《美的历程》的阅读附答案

《美的历程》的阅读附答案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

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

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

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

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

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论述类文本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李泽厚《美的历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的历程(节选)
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

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过这个问题。

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

譬如说,出现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不是围绕“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阐述的一项是()(3分)
A.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文学等繁荣发展,并出现文艺高峰。

B.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或因沉浸在物质岁月中,文艺萎缩。

C.同一社会、时代、阶级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

D.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建筑、工艺等等,要昌盛发达一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艺术与社会条件有联系。

有人认为没有,如韦列克(renèwellek)持此观点。

B.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

C.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而另一方面,这里又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

D.古典作品中民族的审美趣味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体现了作品创造的前瞻性。

3.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1.D
1.C
1.①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

②文艺的存在及发展有其内在逻辑。

③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答案解析:1.答非所问。

此项是围绕“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来论述的
1.A项只是说“韦列克(renè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并没有明确说韦列克(renèwellek)认为艺术与社会条件没有联系。

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说“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

D项“体现了作品创造的前瞻性”系无中生有。

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观点态度。

答题时要注意筛选文中有关作者认为方面的字句来整合答案。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