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_北游及其他_新探_陆耀东

合集下载

浪漫抒情和哲理沉思背后的执著追求——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看冯至的心路历程

浪漫抒情和哲理沉思背后的执著追求——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看冯至的心路历程

浪漫抒情和哲理沉思背后的执著追求——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看冯至的心路历程马晓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从浪漫抒情转向哲理沉思.再到自我否定.赞美自然人生,冯至的诗歌创作走过了一段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的每个单个诗集中,冯至都在用心书写着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感悟。

由浪漫而哲理。

由艺术而人生。

冯至的诗歌也如其人生一般.本文将重新解读三部诗集。

整体性的透视冯至的诗作人生。

关键词:冯至诗歌艺术特征浪漫抒情哲理沉思1991年春天。

87岁高龄的冯至写下了最后一份诗歌体的《自传》: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

八十年代、七十年代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成错。

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是这么多,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

我这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应该肯定什么。

否定什么?进入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才明白,人生最难得的是自知之明。

[11诗中,冯至给自己的一生提出了问题,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还是执著追求?无论是肯定的诗作还是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

”㈦白话文运动声势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空前绝后。

白话文归根结底并不只是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工具,他还具有着“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启蒙的巨大价值。

(三)开创了新诗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古诗词中,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以“愁”作为诗歌的整体基调,如李清照“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从三百篇开始,诗词渲染的一种基本情绪就是“愁”和“愤”.都是诗人在遭遇现实的不如意之后的发泄内心情绪的作品。

胡适反对旧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愁绪满怀的意境.开创了新诗写实主义的风格。

他认为诗歌要以“写实主义”的形态达“为人生”的目的,而且诗歌必须与时代生活融为一体,对社会人生作出积极的反应。

集大成 奠基者——追忆文学家陆耀东先生

集大成 奠基者——追忆文学家陆耀东先生

集大成奠基者——追忆文学家陆耀东先生张倩倩陆耀东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讲学(1998年)陆耀东教授1930年8月生于湖南邵阳,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50多年,创建了武汉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现代新诗研究的“集大成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百废待兴,文化建设正在复苏之中。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经历了长时期的厄运之后,正在由国内一批杰出学者打牢地基,开始初步的建设。

陆先生师承著名中国古代文学史家、大师级学者程千帆先生,既接受了扎实系统的学术训练,也承继了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五四气象,做起学问来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成为继李何林、唐弢和王瑶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二代奠基者之一。

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四作家论》出版后,《光明日报》“评点录”介绍该著“命题新颖,论锋尖锐,材料翔实,笔力丰厚”,“作者系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其文风严谨,思路开阔,既占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又富有独特的学术眼光”。

而陆先生的中国新诗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陆先生主编的《徐志摩全集补编》资料完备、辩证严明,是徐志摩研究的必备之书,我国编辑大家赵家璧先生称其“字字有根据,写作态度认真”。

陆先生撰写的《冯至评传》被列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该著尽量以传主的书面文字作为依凭,无一字无来历,在寻绎冯至的生平和思想的同时,还以意逆志,剖析了冯至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学术成果,从而严谨而全面、丰富而深刻地还原了一代诗人、一代学人变化的审美趣味和成长的心路历程。

《中国新诗史》是陆先生一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心血结晶,仅搜集、影印现代新诗刊、新诗集历时30余年。

目前他是国内拥有新诗刊物和集子最齐全的学者。

该著被视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的“集大成之著”,受到广泛好评。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认为,该著“是一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优秀学术著作”。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知识清单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知识清单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知识清单作家作品冯至(1905一1993),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

代表作品:《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杜甫传》等。

背景资料冯至是能够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大自然和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作家。

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艰苦的岁月里凝神默思,从清寂的山林生活中汲取营养,将外在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并通往哲理的境界,达到生命和艺术的贯通。

抗战时期,昆明一隅素朴、安静的自然山水成为冯至的精神寓所,冯至汲取中国禅宗、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融合里尔克的山水理念以及歌德的蜕变论,形成自己独到的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观,即众生一体、万有同源,一切均在关联变化中向前向上的自然观。

这一自然观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美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相关链接麂哺乳动物,是小型的鹿,雄的有长牙和短角。

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

种类较多,生活在我国的有黑麂、黄麂和小麂等,通称“麂子”。

说字解词重点字采撷(xié)矜(jīn)持赭(zhě)色鼠麴(qū)草嗥(háo)叫麂(jǐ)子清冽(liè)诡(guǐ)计靛(diàn)蓝悚(sǒng)然孑(jié)然一身风雨如晦(huì)多音字开辟(pì)辟复辟(bì)形近字回bì(避)xiāo(萧)疏偏pì(僻)xiāo(潇)洒开pì(辟)呼xiào(啸)词语解释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太古时代。

子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骤然:突然,忽然。

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

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近义词辨析1.消逝•消失同:二者都有“不复存在”的意思。

异:“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

“消逝”侧重过程,是逐渐减少。

例句:(1)我这样一说,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

读冯至《北游》

读冯至《北游》

读冯至《北游》
蒋志权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冯至<北游>以独特的意象和悲情的笔调展示了"我"之真实的精神内面,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的真实素描,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勾勒了一位为寻求自我之复杂而深刻的行客形象.
【总页数】4页(P136-139)
【作者】蒋志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海淀,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
【相关文献】
1.浪漫抒情和哲理沉思背后的执著追求——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看冯至的心路历程 [J], 马晓培
2.从社会批判到哲学探询——读冯至的诗集《北游》 [J], 沈道洋
3.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 [J], 陆耀东
4.分裂与挣扎——从《北游及其他》看冯至的创作 [J], 杨蓉蓉
5.灵魂裂变的声音——浅论冯至《北游》的现代性及其产生背景 [J], 任秀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至

冯至

理解——艺术特色

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 1、在诗中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 2、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 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 的氛围。同时,这种情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 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 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 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 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 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昆虫交媾:小昆虫的交媾,让生命在繁殖和生存的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gou4) 努力中迎接壮烈的毁灭。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冯至受里尔克的影响把死亡纳入生命过 程中,他主张人类应乐观地对待死亡, 面对命运中的偶然与情感,以便在人生 的最后时刻领略生命最完美的东西。

“秋日的树木”把枯黄的树叶和凋零的花朵 交给秋风,“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 土里,“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而留下歌 曲,留下音乐本身而永恒。那么我们人类, 那些注定要“从我们身上脱落”的,也许只 有让它们“化作尘埃”,回归于一脉青山, 才能永生。
初 读 感 受 诗 情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4、全诗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 “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 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 种缠绵的情味。 5、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整 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 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 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
再读——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 的爱情诗。诗的感情的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 面:

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一)

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一)

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一)【内容提要】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

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

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条河》这样的绝响,也没有《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的叙事长诗。

【关键词】《北游及其他》/新论冯至先生自己和学术界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都认为《北游及其他》是冯至此前创作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是他诗歌创作的明显的提高。

我对此反复思量,觉得这一判断,既有若干根据,又不完全合乎实际。

《北游及其他》个别诗章视野较《昨日之歌》开阔、深刻一些,更多一些“思量”。

但是,作为诗,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暮春的花园》、《北游·7》、《北游·10》这样不俗之作,但没有《蛇》、《在郊原》、《我是一条小河》这样难以逾越的诗的峰,更无在初期新诗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凝炼的叙事长诗。

这里,我想联系作者的生活、思想历程,对《北游及其他》作些探讨。

1927年夏末,冯至告别了熟悉的北京,告别了母校北京大学,告别了难舍难分的挚友,经过长途跋涉,乘火车抵达哈尔滨。

他任教的广益中学(今为哈尔滨一中)在当地是一所著名的中学,规模也不小。

冯至初来乍到,安排住宿,熟悉环境,对付应酬,忙碌了好几天。

他“惟一的盼望便是北京的来信。

最先收到的,仍是慧修(杨晦)的信:“人生是多艰的。

你现在可以说是开始了这荆棘长途的行旅了。

前途真是黑暗而且寒冷。

要坚韧而大胆地走下去吧!一样样的事实随在都是你的究竟的试炼、证明。

……此后,能于人事的艰苦中多领略一点滋味,于生活的寂寞处多做点工,是比什么都要紧、都真实的。

”1](p5)在这个受俄罗斯、苏联浓烈影响的中华北国的大都市里,冯至仿佛到了另一世界:所接触的都是些非常grotesque(奇怪,古怪)的人们干些非常grotesque 的事,而自己又是骤然从温暖的地带走入荒凉的区域,一切都不曾预备,所以被冷气一袭,便弄得手足无措:只是空空地对着几十本随身带来的书籍发呆,而一页也读不下去。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二、匆匆地来。促促地去,什么也不能把定——
《北游及其他》 告别了《昨日之歌》所代表的大学时代。冯至踏 人社会。由于好友兼良师杨晦的力主。他离开熟悉 的北京来到了哈尔滨一中工作。当时的哈尔滨是一 个经受了沙俄、日本及奉系军阀轮番蹂躏的黑暗城 市。冯至“骤然从温暖的地点走入荒凉的区域.一切 都没有准备”a),因此。他非常苦闷:为情感的无着落 而苦闷.为经济的困窘而苦闷.为自己的孤独而苦 闷:为哈尔滨这个城市的罪恶而苦闷.为社会上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而苦闷.众多的苦闷汇成了冯至的 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这部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无花果》,收录 1926年秋。1927年夏创作的新诗16首;第二辑《北 游》,收录1927年冬创作的新诗12首;第三辑《暮春 4
胭脂染红的嘴唇!/这里不能发现一粒星辰/这里
不能发现一点天真。/我也要了一杯辛辣的酒/一 杯杯浇灭我的灵魂/我既不为善,也不为恶,忏悔的 泪珠已不能滴上我的衣襟!/我同这些青年,舞女, 都融在一起/大家狂跳吧,在这宇宙间最后的黄昏! /快快地毁灭。像是当年的Pompeji” 因此,他感到窒息.几经挣扎却无从自救以救 人:“漫漫的长夜.我再也杀不出这漫漫的重围/我想 遍了死去的方法和死后的滋味/多少古哲先贤不能 给我一字的指导,他们同我可是一样的愚昧?” 这内心的挣扎与搏斗即是十三章长诗《北游》的 主题。而第三辑《暮春的花园》则是记录他回北平之 后与姚可昆的恋歌。 在《北游》中,“阴沉”一词多次出现。几乎像呼吸 一样从每首诗中传出.而对人生的难以把握则是作 者这个时期最深切的认识:“匆匆地来,促促地去,什 么也不能把定,匆匆地来,促促地去,匆促的人生!”这 种意识其实已经透着现代主义的人生感悟.作者开 始对宇宙问各种现象的微妙联系进行思考.为将来
年的《满天的星辰》: “我把这满天的星辰/聚拢在我的怀里/把他

湖畔诗社创作心态论

湖畔诗社创作心态论

湖畔诗社创作心态论周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湖畔诗人各自不同的诗风.以及前后创作所发生的变化乃是一定的时代、社会、家庭和个体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正是作家心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湖畔诗人创作心态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

是由客观的生存环境与主体生理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客观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

主体生理机制则包括体质强弱、气质类型甚至体格特征、血型之类。

…个体心理与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大众心理)的关系,并不总是相契合的,而是表现为时分时合.一定归附下的反叛以及总体反叛下的依从心理。

二者的对立与调和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上形成持久的紧张关系.反映在作品中便呈现出多样的美学风格。

朱寿桐先生曾经指出.湖畔社乃是一个不尚张扬、不讲排场的务实性文学社团,不具有冲锋陷阵的先锋姿态.乃是立足于创作积累,属于现代文学历史浪潮的冲击层面。

[z]朱先生的观点其实是先人为主的,有些以论带史的影子,所谓为现代文学作基础性的创作积累,乃是从已有的创作成果而论的。

若是从创作动机和心态而论。

四个渴望爱情的冲动青年,也和青年时期的林语堂一样,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躲在书斋里修学问。

鲁迅当年劝早年的林语堂从事西方文学的译介活动虽有其良苦用心.却并没有真正理解林氏的心理。

中年以后的林语堂才如鲁迅所说的,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著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畔社的四个年轻人.他们是如此急切地渴望融人到时代的潮流。

尤其汪静之苦苦要求父母,才获得了去浙江一师学习的机会.这本身就反映了思想的进步性。

汪氏以后所创作的大量情诗,据说都是凭灵感而发,写在一个个小纸片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爱情的急切要求,以及反映在诗歌中的积极心态.都表明其创作并非如朱先生所说的“不尚张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3-31作者简介:陆耀东(1930—),男,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42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7月V ol.42 N o.4Jo ur nal o f Cent ral China N or mal U niver sity (H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Jul. 2003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陆耀东(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

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

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条河》这样的绝响,也没有《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的叙事长诗。

关键词:《北游及其他》;新论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3)04-0046-06 冯至先生自己和学术界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都认为《北游及其他》是冯至此前创作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是他诗歌创作的明显的提高。

我对此反复思量,觉得这一判断,既有若干根据,又不完全合乎实际。

《北游及其他》个别诗章视野较《昨日之歌》开阔、深刻一些,更多一些“思量”。

但是,作为诗,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暮春的花园》、《北游・7》、《北游・10》这样不俗之作,但没有《蛇》、《在郊原》、《我是一条小河》这样难以逾越的诗的峰,更无在初期新诗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凝炼的叙事长诗。

这里,我想联系作者的生活、思想历程,对《北游及其他》作些探讨。

1927年夏末,冯至告别了熟悉的北京,告别了母校北京大学,告别了难舍难分的挚友,经过长途跋涉,乘火车抵达哈尔滨。

他任教的广益中学(今为哈尔滨一中)在当地是一所著名的中学,规模也不小。

冯至初来乍到,安排住宿,熟悉环境,对付应酬,忙碌了好几天。

他“惟一的盼望便是北京的来信。

最先收到的,仍是慧修(杨晦)的信:‘人生是多艰的。

你现在可以说是开始了这荆棘长途的行旅了。

前途真是黑暗而且寒冷。

要坚韧而大胆地走下去吧!一样样的事实随在都是你的究竟的试炼、证明。

……此后,能于人事的艰苦中多领略一点滋味,于生活的寂寞处多做点工,是比什么都要紧、都真实的。

”[1](p5)在这个受俄罗斯、苏联浓烈影响的中华北国的大都市里,冯至仿佛到了另一世界: 所接触的都是些非常gr otesque (奇怪,古怪)的人们干些非常grotesque 的事,而自己又是骤然从温暖的地带走入荒凉的区域,一切都不曾预备,所以被冷气一袭,便弄得手足无措:只是空空地对着几十本随身带来的书籍发呆,而一页也读不下去。

于是:在月夜下雇了一只小艇划到松花江心,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最贫乏的人了的时候也有;夜半睡中嚷出‘人之无聊,乃至如此’的梦话而被隔壁的人听见,第二天被他作为笑谈的时候也有;双十节的下午便飞着雪花,独自走入俄国书店,买了些俄国文学家的像片,上面写了些惜别的词句寄给远方的朋友的时候也有;在一部友人赠送的叔本华的文集上写了些伤感的文言的时候也有;雪渐渐地多了,地渐渐地白了,夜渐渐地长了,便不能不跑到山东人的酒店里去喝他们家乡的清酒,或在四壁都画着雅典图的希腊的Staurant (饭馆)里面的歌声舞影中对着一杯柠檬茶呆呆地坐了一夜的时候也有。

这样油一般地在水上浮着,魂一般地在人群里跑着:——虽然如此,但有时我也常在冰最厚,雪最大,风最寒的夜里戴上了黑色的皮帽,披起黑色的外衣,独46立在街心,觉得自己虽然不曾前进,但也没有沉沦;于是我就在这种景况里歌唱出我的《北游》……[1](p5-6)北京并不温暖,哈尔滨更加寒冷。

虽然冯至抵哈尔滨时还是初秋,但他的心确实像掉进冰窖中一样。

如果说他在北京时常感到寂寞,那么到哈尔宾后感到在北京时并不孤独,现在才真正陷入了澈底的孤寂中。

这里,除了陈炜谟,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这里,没有遇见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抵这里不到一年,冯至觉得,“哈尔滨只有些穷极无聊的青皮无赖来到这里做投机的事业发笔横财”。

就对在哈尔滨的哥、嫂说想回北京,并将此意写信告诉了杨晦。

冯至在哈尔滨呆了一年,表面上过着平常的生活,但实际上经历了起伏巨大的心路旅程。

在个人独处的静寂中,在深夜里,他回顾了自己此前的人生之途:幼时的涿州的失母之痛,家贫欠债受歧视之苦,继母的厚爱,父亲的辛劳奔波;到北京后,亲戚的盛情,师恩,友爱,似无边的温暖的海洋;自己内在的心理矛盾,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有几对总是在冲突、纠缠。

一对是自卑与自信。

冯至自幼有自卑心理,往往受不了外来的刺激,承受不住不如意事的打击,虚荣心较重;在认真学习、做事中夹杂着不纯的动机。

二对是“将来还是敷敷衍衍饮食男女地混下去呢?还是在人生的战场上奋斗一番?”[2](p56)虽然前者往往只是闪过的一念,后者是常驻常在的精神伴侣。

他这次来哈尔滨,多少也是为月薪百元的考虑。

他知道,受强国欺压的弱国臣民——“中国人、朝鲜人,更不能不听从民族的运命”[3](p76),不能不付出更多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在感情层面上,他从杨晦等的友爱中,领会了真正友情的纯洁、高尚和利他性,庆幸自己结交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心里,真感到如清代何溱集联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而爱情,他记得最初是在四中爱过一位姑娘,后来也有多次神恋,但自卑、害羞、怯于主动、不擅言辞像一堵堵墙,阻塞了爱情通向开花、结果的路,在这一方面,他简直濒临绝望的边缘。

对于人生哲理,萦绕他脑际的,主要是生与死的问题,特别是母亲的死、继母的死,挚友陈炜谟的重病,以及自己的生的痛苦,常常引导他走近这一问题。

这一切,都在他1926年至1929年写的诗集、以《沉钟丛刊》第6种名义、1929年8月由沉钟社出版的《北游及其他》中有或显或隐的流露。

应该说明,作家的作品,是他所写,自然应是他传记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但绝不可将小说中的“我”和作家同情的人物的事迹与作家等同或相混淆;不可将诗中抒情主人公与作家等同或相混淆,因为文学创作中多有创造——如虚构、幻想等,所写不一定是已有的实事,是可能发生甚至是根本不可发生的故事。

《北游及其他》的第一辑《无花果》写于1926年秋至1927年夏,也就是诗人去哈尔滨前所作。

这一辑录晚唐诗人韩亻屋《别绪》三首中的第二首,或者说是三节诗的第二节为引言: 菊露凄罗幕, 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 到死誓相寻。

整首诗抒写离情别绪。

“菊露”、“梨霜”主要是指季节,而菊花、梨花为耐寒之花,“罗幕”、“锦衾”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上意在喻人。

后两句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寻。

冯至这一辑诗共16首(其中一首译诗),内容全都是抒写爱、相思。

第一首《无花果》似序诗,《湖滨》写在哀凉的情绪下,在人生“无边的牢狱”中,“我”心中的火,即使“把满湖的湖水吸尽”,也“还有更强烈地烧焚”。

这“火”,是真爱的烈焰,是追求人生光明的火。

《迟迟》哀叹自己迟迟得不到对方爱的允诺和回答。

《园中》将“浓红的薜荔”,喻为“血染就的相思”;以满地的黄叶,比作爱情的干枯,看似简略,内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我只能……》抒失望于爱情与害怕庸俗的爱的降临的复杂心情。

《雪中》的“你”、“我”,情绪一个是感伤,一个如绯色的春光,“我”焦急地盼着“你”对爱的回应,但“你”却有意不表露,最后“我”只好明说。

《什么能够使你欢喜》借周幽王为取得褒姒的欢欣,令宫女裂帛和无故点燃峰火,引各路诸侯率兵勤王的故事¹,生发开去,另辟新意,表现爱的浓和痴。

《给盲者》写“我”的爱情,永久黑暗,没有声,没有色,但它能使“你”的人生开花、欢乐。

这一辑有两首写坟墓,即《墓旁哀话》和《自杀者的墓铭》,前者叙两个母亲的墓靠近,一个是“我”的母亲,“我”回到母亲的墓中;另一个是一个女孩的母亲,她的女儿骄傲地走在平坦大路上,但“我”的母亲劝我相信,姑娘终会走近;后者赞颂自杀者“追求永久的梦想”,远离人间。

《桥》也是赞颂爱的执着,为了彼岸的奇彩,我愿几十年搬运,不停地建桥。

《遇》抒绝望之情,“我”绝没想到遇见你,遇见你是上帝下的错棋。

《希望》写旧的希望似残废的野兽,47¹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和《史记・周本纪第四》。

但“我”却喜爱它。

《饥兽》里充满着愤激之声,“我”奔驰,我饥渴,我迷路,“纵使没有一件血的食物被我寻到,怎么也没有一只箭把我当作血的食物射来?”《春愁》抒无爱的苦闷。

这一辑诗,感伤情绪相当突出,是中国个性解放时代青年期学生的苦闷和幻想的自然表现。

艺术上,《无花果》近似说明,《给盲者》和《春愁》,前者诗意不浓,后者失之散漫,其他诗大都是篇末陡起新意。

正如宋代姜夔所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4](p681)然而冯至在这一辑15首(创作)诗中,竟有《湖滨》、《园中》、《雪中》、《什么能够使你欢喜》、《墓旁哀话》、《希望》、《饥兽》、《春愁》8首采用此法。

这八首诗并无特别平庸之作,如《园中》、《雪中》等堪称佳构,但如此多的诗取同一种结构方式建构诗,不能不说有落入自己的陈套之弊。

这些诗,和《昨日之歌》比较,除了多一点伤感外,各方面变化不大。

《北游》第二辑前引杜甫《乐游园歌》的末二句为引子。

乐游园,又称乐游苑、乐游原,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

据说,该园系“汉宣帝所立。

唐长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游赏。

其地四望无敝,每三月上己,九月重阳,士女戏就此祓禊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虹彩映日。

”[5](p57)杜甫此诗的前三首,铺陈此地游乐时的盛况,四、五首切入主旨,“我”未醉先悲,罚多少酒也不在乎,怀才不遇,无归宿处;唯有“独立苍茫自咏诗”。

而冯至录杜甫的两句诗,显然也有同感,因为他在哈尔滨也感到前途茫茫,写《北游》确是“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冯至后来曾谈到《北游》写作时情况及友朋的反响: 1927年暑假后,我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书,走入一个生疏的环境,……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我有半年之久,写不出一句诗来,那种孤单寂寞之感,自以为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在1928年新年,学校放假三天,不知怎么一种契机,我在三天内废寝忘餐,在一本练习薄上写了约有五百多行诗,把半年内胸中的块垒都泉涌似的倾吐出来,最后在封面上写了“北游”两个字。

这年暑假,我带着这本诗稿回到北京,……1928年1月22日晚是阴历丁卯年的除夕,我和翔鹤、炜谟集聚在杨晦住的公寓里,还来了当时在北京居留的冯雪峰。

饭后,我们不约而同都读起诗来,……我读《北游》中的几段,大家认为诗的风格有了变化,与过去不同了,这是现实的赐予[6](p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