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战略和战术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战争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战争思想与实践。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主题展开论述。

一、政治背景与军事需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内部割据,实力强盛,相互之间不断进行争夺与战争。

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与利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开始重视军事力量的培养,并致力于研究更为高效的作战方法。

二、战略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思想和实践。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齐国的“攻心为上”战略和楚国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战略。

齐国的“攻心为上”战略注重心理战,通过煽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以取得胜利。

这种战略体现了先知先行的思想,着眼于整体的战略目标。

楚国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战略则强调了灵活性和机动性。

楚国的作战方式以快速行动、突袭为特点,善于利用地形和时机,打乱敌人的计划,破坏其行动的连贯性。

三、战术的改进除了战略思想的发展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具有个性的战术改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齐国将领孙膑和吴起的军事思想。

孙膑提出了一系列的战术改进,如“游斗”、“断疑”等。

他主张充分利用地形,采取迅猛机动的作战方式,打散敌人的阵型,造成混乱,并利用敌军内部的矛盾进行进一步的削弱。

吴起则偏重于组织与指挥。

他提出了“分列张角”和“伐道不明”等战术原则,通过细致入微的组织和协调,使得军队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反应和调整,提高作战效率。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战争思想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各国的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创新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共计50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兵器制度、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各国纷争不断。

因此,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也随之发展起来。

在军事战略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注重实力的确立和维护。

其中,齐国的策略非常值得一提。

齐国重视经济发展,注重各种资源的收集,以此来支撑军事力量的强大。

此外,齐国还采用联盟策略,与其他国家建立密切关系,以确保自身利益。

这种策略的成功使得齐国在春秋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在战术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非常富有创意的战术手段。

其中之一是楚国的“趁火打劫”战术。

据史书记载,楚国在一次战斗中,趁着对方军队扑灭大火之际,突然出击,取得了战局的胜利。

这种战术利用了敌人心理的脆弱性,展示了楚国军队的机智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以个人英勇为主,而是更加注重组织和协作。

各国开始组建专业化的军队,并进行训练和演习,以提高作战能力。

同时,各国将军事力量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大格局。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也日渐丰富和系统化。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人们开始研究和总结战争的规律和经验。

《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经典问世,成为后世军事家的重要参考。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关于兵法、谋略、行军布阵等方面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

总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各个诸侯国注重实力的建立和维护,采用各种策略保护自身利益。

战术方面,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和机智的手段,展现了各国军队的智慧和灵活性。

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也比较丰富和系统化,为后世军事家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正是这些变革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一、引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兵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本文旨在探讨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并分析其对中国战争思想的影响。

二、战争策略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主要包括外交手段、联盟合作和军事扩张。

各国通过外交手段,如通婚、纳贡等,以求取得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而联盟合作则是各国间合作抵抗来犯外敌的一种重要方式。

至于军事扩张,则是各国追求实力和领土扩张的手段之一。

这些战争策略的实施,使得春秋时期的战争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战争战术1. 阵形战术:春秋时期的阵形战术主要包括长蛇阵、鱼鳞阵等。

这些阵形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地势,控制敌军的进攻方向,并借助阵型优势迅速击溃敌军的一部分。

2. 伏击战术:伏击战术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上,待敌军接近后进行突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伏击战术在一些著名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田文之战。

3. 步兵战术:步兵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步兵通过灵活的军事机动和连续的强力攻击,对敌军产生持续的压力,从而逐步击溃敌军。

步兵战术的发展使得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加注重实战技巧和作战纪律。

四、战争策略与战术对中国战争思想的影响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对中国战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春秋时期各国通过外交手段和联盟合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后来的兵法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春秋时期的阵形战术、伏击战术和步兵战术奠定了中国军事战术的基础,为以后的战争实践提供了指导。

最后,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和理论总结,为后来的兵法家和战略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五、结论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中国战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策略和战术形成了中国古代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对于今天的军事领域而言,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夺地盘,频繁发生战争,并且出现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军事家。

在这个时期,战争策略与战术发展迅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利益,纷纷探索出适应当时形势的作战方式。

本文将从战争策略与战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战争策略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主要采取了分封制度和连横外交策略。

分封制度是指君主将自己的亲信分封到各个地方,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这样一来,各个地方国家变得相对独立,自主性增加,能够更好地保卫自己的利益。

而连横外交策略则是指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亲戚联姻、结盟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自己的实力。

这种策略使各个国家相互依存,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维持了一定的稳定。

战术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较为灵活多样。

战争中的指挥官们注重兵力策略和地理优势。

他们注重组织军事力量,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地势条件进行布阵,并选择有利时机对敌方展开进攻。

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情报和间谍,掌握对方的情况,以军事上的智谋来取胜。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指挥官们还善于运用兵种配合,包括弓骑兵、战车和步兵等,在战争中协同作战,创造了多样而有效的战术。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也善于运用心理战术。

他们明白士兵士气的重要性,通过激励、威慑等手段,调动起士兵们的斗志,提高作战效果。

同时,他们也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与敌对势力联络,削弱敌方的士气,进一步减少阻力。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在不同方面展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分封制度和连横外交策略使各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频繁发生。

战术方面,战争指挥官们通过布阵、情报、兵种配合等手段,发挥了极大的战斗效果。

同时,心理战术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不仅对于那个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战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背后的逻辑与原则提供帮助。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战争与战略的较量。

古代中国军事智慧独特,拥有许多独到的战争策略。

这些战争策略经过数千年不断演进和验证,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包括迂回战术、诱敌深入、兵分多路以及合纵连横。

1. 迂回战术迂回战术,又称侧击战术,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策略。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避开敌人主力的正面防线,选择迂回的侧翼或背后进攻,以打散敌军的阵型,削弱其战斗力。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运用了迂回战术,他派出陆逊火攻与周瑜水军的协同作战,成功击败了敌军。

2. 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是一种常用的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其目的是引诱敌军主力脱离优势阵地,进而消耗其体力和战斗力。

古代名将岳飞就善于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

在淝水之战中,岳飞有意放弃了据守有利地形的前沿阵地,诱使金军深入进攻,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最终大败金军。

3. 兵分多路兵分多路战术是古代中国战争中常见的一种策略。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军队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从多个方向进攻敌军,使其分散防守,无法集中兵力与对战。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使用了兵分多路的战术。

他同时从东南、西南、东北和北方发起进攻,瓦解了六国的联盟。

4.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古代中国战争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联盟关系,将各个势力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对外战略。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和魏六国就采用了合纵连横的战略,一度平衡了秦国的势力,使得中原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多极格局。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胜利。

这些战争策略不仅依靠智慧和谋略,更凭借对地理环境和军事力量的准确把握,从而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卫国家的利益。

总之,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包含了迂回战术、诱敌深入、兵分多路以及合纵连横等多种关键战术手段。

这些策略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被成功运用,帮助中国古代统一了大片土地,保护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全。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兵家思想和战略战术发展的关键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世家豪强争霸,兵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演变。

本文将从兵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以及兵法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兵家思想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源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竞争。

当时,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战争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决斗,而是涉及兵员组织、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制定有效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兵家思想应运而生。

二、代表人物在春秋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兵家代表人物,他们对兵法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和司马迁。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和兵法家。

他以著作《孙子兵法》而闻名于世。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战争的原则、战略和战术等内容,深受后世军事家的推崇。

吴起,字子兰,是春秋末期的赵国将领。

他以其出色的战术和组织能力而闻名。

吴起提出了“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军事原则,强调士兵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敢精神的重要性。

司马迁,字孟卓,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著作《史记》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内容,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兵法的特点和影响兵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和综合性。

在战争中,兵家思想家认为政治因素和全局考虑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同时要兼顾各种兵种和兵员的协作。

其次,兵法注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兵家思想家强调在作战前要对敌情进行充分分析,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并在执行中灵活应变,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标。

此外,兵家思想注重间谍战和装备使用。

在春秋时期,兵家思想家认识到获取敌情消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采取间谍手段进行侦查的方法。

春秋时期的战国兵器与战略技术

春秋时期的战国兵器与战略技术

春秋时期的战国兵器与战略技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兵器和战略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兵器和战略技术逐渐成熟,并对后来的战争方式和武器装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的战国兵器和战略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兵器的发展1. 长矛长矛是春秋时期最常见的兵器之一。

它的长度约为2-3米,可以被用来刺击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在战场上,士兵们通常都是凭借长矛进行远程攻击,尤其是对抗骑兵的时候,长矛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弓箭弓箭在春秋时期被广泛使用。

它不仅可以远程攻击,而且射程和杀伤力也相对较高。

战场上,弓箭手通常站在后方射击,用箭雨箭雨来压制敌人的进攻。

同时,弓箭也是战国时期的主要防御武器,可以用来射击敌人。

3. 刀剑刀剑在春秋时期的兵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刀剑适合近战作战,并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战场上的士兵通常都携带刀剑作为自卫武器,同时也可以用来攻击敌人。

4. 盾牌盾牌是春秋时期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防御装备之一。

盾牌的作用是保护士兵免受敌人的攻击。

它通常是由木头或金属制成,并且有时会覆盖上革或铁皮。

士兵们可以凭借盾牌来抵挡箭矢和刀剑的攻击。

二、战略技术的发展1. 阵型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大规模的战争为主,而阵型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战争中,敌对双方通常会采用不同的阵型,如鹤翼阵、鱼鳞阵、龟背阵等。

这些阵型都需要士兵们按照一定的队列要求排列,以便于提高整体作战的效果。

2. 火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火器也逐渐得到了应用。

火器主要包括火药、火炮、火箭等。

这些火器可以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而且由于火器的射程远,所以对敌攻击可以更加迅速和有效。

火器的出现使得战争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 战术战术也是春秋时期战争中的重要方面。

春秋战争中常见的战术有奇袭、包围、埋伏等。

这些战术可以使敌人陷入困境并迅速取得胜利。

三、兵器和战略技术的影响春秋时期的兵器和战略技术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THANK YOU
战略战术
齐国采用孙膑的减灶之计,诱 使魏军深入追击,然后在马陵
设伏,一举歼敌。
战役结果
齐国大获全胜,魏国十万大军 被全歼,主将庞涓自杀,魏国
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双方兵力
秦国兵力约六十万人,赵国兵力约四十五万人。
战略战术
秦国采用反间计,使赵国撤换老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 然后利用赵括的轻敌冒进,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
晋国分裂
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最终导致分 裂为韩、赵、魏三国。
楚庄王问鼎
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逐渐强大,积 极向中原扩张,与晋国争夺霸权。楚 庄王曾向周王室询问九鼎之轻重,意 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吴越争霸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越争霸
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两国为争夺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 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02
诸侯争霸局面形成
齐国崛起与桓公霸业
管仲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 行内政、军事等多方面改 革,使齐国逐渐强盛。
尊王攘夷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 号召,联合中原诸侯抵御 戎狄和南方楚国的进攻, 提高了齐国的威望。
桓公霸业
经过多次征战,齐桓公成 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成为春秋首霸。
晋国分裂与楚庄王问鼎
战役结果
赵国惨败,四十五万大军被全歼,赵国从此元气大伤,秦国则加速了 统一六国的进程。
桂陵之战
战役背景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战役结果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 国之间的另一场著名战役。
齐国兵力约八万人,魏国兵力 约八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战略和战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随着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出现了国家和军队,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出现了战争。

而当战争这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①成为频繁的社会现象,人们逐渐对其规律性有所认识,并因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加以某种程度的总结的时候,军事科学就产生了。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

毛主席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象战略和战术这样两个军事学术理论中的高级概念,也是在长期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我国是世界军事科学的发源地。

西欧资产阶级军事史家,如德国的汉斯·德尔布柳克之流③,断言军事科学起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显然是出于无知和偏见。

考古发掘证实,我国最早的军事文献保存在公元前十三世纪股代的卜辞里。

那时候,殷王朝的史官们就已经开始记载参加战争的人数、编制和作战队形的排列了。

著名的西周金文《不欺簋盖铭》所记载的作战命令告诉我们,西周奴隶主阶级的军事家们,早在军事行动发生以前,即对诸如部队的行进速度,和战场的地形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考虑。

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我国出现了专门性的军事著作一《令典》和《军志》。

它们大概是一些条令的汇编,并总结了若干战术原则。

其中的片断内容,至今还保存在左传》和《孙子兵法》等古书中,应当认为,人类对于战争指导规律的系统总结,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公元前六一四世纪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军事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军事学术专著——孙子兵法》,出现了具有丰富战术学内容的军官教程一《司马法》,还出现了一部不朽的军事史巨著一左传》。

《左传》的作者与同时代的古希腊军事史家希罗多德④、修昔的底斯⑤和色诺芬⑥相比而毫无愧色。

那么,在军事科学发展到如此高度的春秋时期,是否已经产生了战略和战术的概念呢?也就是说,当时的军事学术理论是否已经开始对战争的指导规律做战略学和战术学的区分了呢?这是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战术首先应当了解的。

我国古代把专门性的军事著作统称为“兵法”。

刘向《新序》说:“用兵无法,犹乘舟之无楫,登马而不勒①,所以兵法就是战争的驾驭术。

但兵法这个词是迟至孙武才开始使用的,更早的时候则仅称做“典”或“志”,并没有什么统称。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大部分是战国兵家之作,从今天尚存的部分书籍的内容来看,除《子》以外,其余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著作。

可见在战国以前,我国的军事学术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所谓战略学和战术学存在。

但是,这却并不足以证明当时没有战略和战术的概念。

战略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指挥官”,即统率军队的意思。

在我国,它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叫做“权”。

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中,首先提出了一个计”的概念,计是计算,他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面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所以孙武所说的计,是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的意思。

他一共提出了七个需要进行具体比较的因素:两国君主哪一个能够执行正确方针?(主孰有道)两军统帅哪一个更有才能?(将孰有能) 哪一国具备有利的天候和地形条件?(天地孰得)哪一国能够执行严明的法令?(法令孰行)哪一国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兵众孰强)哪一国士兵训练有素?(士卒孰练)哪一国军队赏罚分明?(赏罚孰明)孙武认为,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之后,还必需根据敌我双方的利害得失,制定出合理的作战策略,才能够取得胜利。

这个过程他称为“因利而制权。

所以“计”是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所进行的具体分析,“权”则是对于这一分析所做的综合。

可以认为,孙武所提出的“权”,就是最早的战略概念。

什么是权呢?《司马法》说:“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

⑨“正”与“中”都是奴隶主阶级所谓的公允纯直的治事之道,但是这一套极其虚伪的欺骗术解决不了战争问题,因此便要用权。

《韩非子·难一》保存的一段记载,最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问计于咎犯⑩,咎犯说:“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又问于雍季,雍季说:“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

”但是晋文公没有听信雍季的话,而“以咎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从以上记载可知,权和诈实际是同义语,所以孙武干脆戳破了这层薄紗,直言不讳地说:“兵者,诡道也。

”⑪孙武一共列举了诡道的十四个例证。

它们就是权的外在表现。

所以权不是空洞,僵死的规范,而是从对客观情况的精密分析中,选定的行之有效的行动预想精研《孙子兵法》的日本古代名将武田信玄,曾经探讨过权的概念。

小幡景宪在《甲阳军鉴》中这样迫述他的意见:“战略与计策不同。

……它是有武功的人根据战略的智慧想出来的,对于敌方的强弱虚实以及其它战略上所必需考虑的事情,都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从而谋求自己的安全。

”⑫他的理解是很对的。

如果找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那就是《淮南子·兵略训>所称的“谋略“⑬。

所以权不同于一般战求性的计策,它是经过科学分析而提出的对于战争全局的指导原则。

《司马法》把军队指挥分成轻重两个部分,它认为统率军队的要诀就在于处理好轻重二者的关系(筹以轻重)。

它说:“上烦轻,上暇重”,而只有“以重行轻”才能打胜仗。

这里的“重”即指战略性的原则指导,“轻”即指战术性的具体指挥。

这就比《孙子兵法》更进了一步,对战略和战术做了明确区分。

但是轻、重只是两个哲学上的符号,它们的应用范围很广,所以我们还是使用权这个术语。

事实上《司马法》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里正是这样使用的。

《孙膑兵法·势篇》同样应用了权的概念,说:“凡兵之道:日阵、日势、日变、日权”,显然也是沿用了孙武的理论体系。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初年,任宏第一次对我国军事著作进行了科学分类,把“吴孙子、齐孙子以下凡五十三家”兵书分成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其中兵权谋类主要应即指战略学的著作而言。

战略、战术概念的产生和确立,是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左传》的有关记载告诉我们,春秋初中期的战争很单纯,一次交战往往就是一个战斗和一场战争。

这是因为当时的生产方式还很落后,军队的数量不多,组织简单,战争的目的也比较容易达到所以当时的战争往往发生在两国接壤的封疆地带,战幕一旦撕开,胜败立成定局,交战双方都倾全力于一战,而不保留任何后备力量。

这便造成当时的战争在空间上只局促于一处狭小的作战地区,而没有延长绵互的作战线,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形成持久的对抗⑭。

这又使得交战双方军队的运动也十分简单,双方军队运动的目的只是在互相接近中,选择一个适于作战的良好战场罢了。

公元前五九七年的泌之战,由于晋楚两军主帅作战决心都不大,至使两军在接近途中出现了几次行止往复,便已经是当时战争中了不起的复杂行军了⑮。

由于交战双方都只有一支军队,向一处战场运动,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战略机动可言。

以上情况,从公元前七O 七年的周郑繻葛之战、公元前六四九年的秦晋韩之战、公元前六三八的楚宋泓之战、公元前六三二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五八九年的齐晋案之战等典型的战例中是看得很清楚的。

这一时期的战争,其全局性规律往往寓于局部性规律之中⑯比如:当时的战略机动就是战役机动,也就是战术机动。

当时军队统帅所考虑的问题,一般都集中在诸如队形排列、进攻方法、步车协同等战术性问题上,因之也就不可能对战争规律有更深刻地认识。

但是,我们从泌之战和鄢陵之战的记载中已可看到⑰,双方主帅在定下决心之前,已经开始将各方面的因素做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了。

这正是当时人们发现和认识战略规律的足迹。

到春秋末期,战争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其实,这个变化远在公元前五七五年的鄢陵之战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当时,遭受重创的楚军并没有溃散,他们缮甲补卒,准备再战。

后来只是由于一个偶然原因一主帅子反醉酒不能指挥,楚军才被迫按照老例宵顿了⑱。

但是,鄢陵之战充其量不过是这一转变的信息,而远非转变的本身。

说到转变本身,便不能不提起在春秋战争史上独放异彩的吴楚之战。

公元前五六年,江南爆发了一场吴楚争霸的大战。

吴军首创楚师于柏举,并跟踪追击至清发(水名),再败楚师于半渡,又趁楚师就食之隙,大败其于雍滋,五战五捷,一直打到楚国的郢都⑲公元前五O五年六月,连连败北的楚师与远道来援的秦军会师于稷,先败吴军于沂,再败吴军于军祥。

九月,吴回军再战,重创楚师于雍澨。

秦军又败吴军,吴军居麋。

秦军焚麋,再败吴军。

最后,秦军又大败吴军于公增之谿,吴溃不成军,这一场持续达两年之久的恶战方告结束⑳通过上述战例不难看出,春秋末期以来,战争的性质在发生着巨变。

连续的进攻,凶猛的追击,反复的角逐,促使战争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一场战争在空间和时间上往往相互割裂开来,形成若干个规模不等、而又具有相同目的的战斗。

尽管这些战斗的连续性不强,也没有广大的作战纵深,还带有极浓厚的初期色彩,但是它们已经使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地扩展了。

这个时代,正当《司马法》成书的前夜,也正是《孙子兵法》产生的年代。

二百几十年的战争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它的规律性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人们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电愈见深刻了。

战略和战术的概念,就是在这样久远深厚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柏拉图,把几何学看做军事学术的基础,认为军事学术首先要进行数学上的计算。

同样的看法也存在于《孙子兵法》中,孙武说:“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

又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认为,计算是用兵的基础,两军的优劣,战争的胜负,经过精确计算之后,就会象天秤称物一样地轻重分明。

流行于后汉的<孙子算经》,甚至把一次不定方程解法的命题也题为“孙子数物题”。

这虽然未必就是孙武之作,但它却反映出我国古代一向习惯于把军事和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至今我们读起《孙子兵法》,依然可以感到,孙子的战略思想确实具有数学的精确性。

令人惊异的是,孙子并没有因此而把战略原则看做枯燥的公式,相反,他始终把战争看做不断变化着的事物。

他说,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就象流水一样地无常四,因此他认为只有在发展变化中才能准寻到战争的规律。

他的战略思想充满着朴素的辨证精神,具有我们民族科学思想的伟大特点。

注①毛主席:<持久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447页)。

②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57页)。

③ 汉斯德尔布柳克(1843-1929年),德国军事史家,撰有多种军事史著作,观点反动。

④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即4希腊波斯战争史》)⑤修昔的底斯(约生活于公元前460-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