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实验教学创新[论文]

合集下载

探索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和方法

探索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和方法

探索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和方法在未来的教育中,实验教学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现今的实验教学方法虽然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创新,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也让我们在2023年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寻找更加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首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2023年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成为主人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个生态系统,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软件或者3D打印技术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实验教学或者远程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前所未有的实验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比如,在物理实验中,VR技术可以模拟各种实验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远大于用消耗成本的真实实验器材来进行学习和探究。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开展跨学科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学科之间互通和交融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化学和数学课程中,通过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具有数学逻辑思维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背后的数学规律,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必备的一项素质,也是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有效、正确地获取和利用实验数据和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比如,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生物数字信息库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整合和分析生物数据的能力。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修改版]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挖掘,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力求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

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中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能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示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很理想。

虽然它有利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将教师的思维方法以强制的手段灌输给了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探索思维的发展。

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就能使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寻求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例如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若是把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设计实验,效果会更为直观、明了。

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3篇)

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参考。

一、创新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潜能挖掘。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实践与体验学科教学创新实践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知识、运用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合作与探究创新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师应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学科教学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2.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科知识融入项目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科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新教学评价1. 多元化评价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教学评价要求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等。

2.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一、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学会运用实验来探究规律.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例如讲授“浮力”一节时,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创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探索可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因此每个实验我们都一方面鼓励学生对不良之处加以改进,另一方面要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仪器、不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时我在每个实验桌上都多安排其它实验器材,一方面让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器材探究,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供学生作一些探究性的研究,这样的安排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并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消除在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如“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除了教材中讲到的伏安法外,我还鼓励同学们作出了没有电压表和没有电流表时如何测电阻的方法,并且让做得对的同学到讲台上演示并讲解,作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做“测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时,我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本实验的基础上,又鼓励他们如果两只电表位置接反时会出现的现象以及有无损坏仪器的可能;做“两只灯泡串联”实验时,在完成本实验各项要求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完成三灯串联后两两被短路的情况及三盏灯一共有几种连接方法的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兴趣.后来在各个实验中,同学们还想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学生把问题弄明白后都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同学们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训练后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更加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四、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五花八门的办法,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教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这样,在教学探索性实验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五、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人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参与实验活动.。

中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创新方法

中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创新方法

中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创新方法一、引言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实验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学实验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实验方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创新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实验。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融入到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引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现代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视化和互动性。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操作,从而降低实验风险和提高实验效果。

3.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设计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例如,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施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1.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了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和学习,学校可以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和学习,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实验设计。

同时,开放式实验室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扩大实验教学的影响力和效果。

2.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创新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摘要】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实验教学条件的创设、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施、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广范渗透和应用,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而生物、化学、物理等是实验性学科,如任何有关生物的创新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因此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物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针对我校是升本的综合性大学,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理工科教师和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针对我校升本以来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所提倡的导师制和多年的办学经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安排上减少那些缺乏科学思维训练和创造性的验证性实验,开展“教方法、训技能、练本领、上水平”的研究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1 为研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条件1.1 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正确、标准、全面的实验技能,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 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主动性学生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操作,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主动性强,才能对所做课题感兴趣,才能选择喜欢的课题组及老师,实现学生?教师的双向选择,进行研究式实验教学。

1.3 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校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药品的的投入力度,为开放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2 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式2.1 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打好理论基础要求参加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学生大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们入校时间短,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所以要求对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基础学习与科研、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在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理论,逐步进入本学科的前沿领域,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化学实验中创新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中创新教学论文

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激起学生化学兴趣的首要外因,所以要使学生爱好化学、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上化学课时大多呈现出“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教师做实验——学生背结论”的灌输模式。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有害无益的,素质教育当然就更谈不上了。

因此,实验教学创新迫在眉睫。

一般来说,实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改进实验仪器,优化仪器功能众所周知:酒精灯与酒精喷灯都是燃烧酒精产生热量的实验仪器,均为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可为什么酒精灯中酒精的燃烧却是黄色火焰?有没有办法进行改进?认真分析可知:酒精灯燃烧的是酒精液体,而喷灯燃烧的是酒精蒸汽。

黄色火焰是因为酒精没有充分燃烧的结果,能不能像酒精喷灯那样先将酒精变为气体呢?考虑到酒精喷灯的工作原理后,可以进行如下改进:取长与酒精灯高度一样的铜膜裹成圆筒状,圆筒的半径就是酒精灯灯芯瓷质套管的内径,铜管口要低于瓷套管口少许。

然后在铜管内穿入灯芯,润入酒精,点燃。

可以观察到火焰开始是黄色,以后慢慢变成了淡蓝色。

火焰的温度明显高于改良之前,但又低于喷灯的火焰温度。

二、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操作对于一个传统实验,实验装置的可行性不容置疑,但这个装置是不是最好的呢?这个装置是不是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反应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反应的耗能对资源的浪费,反应速度过快对实验都产生安全隐患,反应速度太慢而不利于课堂教学,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装置连接处太多等等都是实验设计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从细处着想,才能改进实验装置,从而优化实验。

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在此实验中用到的100ml水和100ml酒精最后均是倒入废液缸。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违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此时可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1.取一长90cm、直径1cm的粗玻璃管,一端封闭,外壁套一红色橡胶环作标志。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论文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会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竞争异常激烈而残酷,创新已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名词。

因循守旧,重复前人的工作(无论是低水准重复,还是高水准重复),是无法创新的。

不能争朝夕,捷足先登,就会坐失良机,居人之后,成果的优先权就会失之交臂,胜券旁落。

学生创新意识的唤起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小学科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如何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创新呢?这里我粗浅地谈谈。

一.在科学实验中创设情景引发质疑,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

“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问题是推动创造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科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疑惑,并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二.在科学实验中呵护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
在小学自然这门学科中,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独具魅力吸引着孩子们走入奇妙的科学殿堂。

进行实验是学生进行亲自动手,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形式。

通过实验使学生实现“做中学”,在实验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发现。

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实验器材已经满足不了新课程教材的需要,很多仪器甚至已不再适用,如何切实有效地补充教学仪器与实验器材,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教育的需要。

但是新教具的开发、研制、生产,肯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教材的更新速度而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不可能及时满足很多实验教学的需要。

同时,课改后我们的教学更具生活性、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提倡使用一些生活化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所以,拓展材料来源、优化实验材料是保障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一、师生共同搜集材料,促进学生参与
小学自然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自然老师的课前准备是个大工程。

学校实验器材的数量和种类往往都是有限的,很少能满足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实验的需要,这样就剥夺了部分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机会。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老
师就要在课前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东挪西借,七拼八凑,甚是辛苦。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搜集材料的权力放开给学生,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不同的学生身边往往拥有不同的材料资源,发动学生收集可以充分拓展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材料的来源。

同时,搜集材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科学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有时候还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镜子》一课时,学生们人人参与,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镜子,圆的、方的、大的、小的、还有多边形的,在准备的同时学生们一定都已经玩过,自主探究在课前就开始了,这样在探究镜子反光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们就较顺畅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再加上老师准备的各种镜子,这堂课学生们人人参与,学生的探究兴趣都被激发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实验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们应该活用教材。

在自然教材中给我们展示的一些实验,是一些基本实验。

同一个实验其实可以采用不同材料,我们可以探索新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装置。

这样适当的改进一下实验材料,不仅能拓宽实验材料的来源,使实验更贴近学校、学生的实际,还能降低实验成本,优化实验结果,可能达到的效果更佳。

如:在教学《水蒸气的能量》一课时,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是用鸡蛋壳来自制一个蒸汽小船,首先要把生鸡蛋两头打两个小孔,然后从一个孔中抽出蛋清蛋黄,再用白胶封住其中一个孔。

在这个环节的制作中,制作难度较大,蛋壳很容易就碎了,而且补洞的工序也不是那
么好做的,孔大了补不了,孔小了蛋清蛋黄很难清理,清理过后的蛋壳还要用清水冲洗,否则加热后会起泡堵住排气口。

我通过实践发现如果换成一个带橡皮塞的玻璃小药瓶,只要用针筒抽去里面的药水就可以了,而且学生们清楚看清里面水沸腾后的效果,省去了前面很多的繁琐步骤。

但是这样的瓶子加热后如果蒸汽出不了很容易产生爆炸的危险,解决让蒸汽能顺利排出的问题也很简单,只要在瓶口插入一个针筒的针头,金属针头插入瓶口适当的位置就能让蒸汽通过针头顺利出来,这样的材料改变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操作,保证了小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改进实验材料,避开了实验操作的难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观察、分析蒸汽推动小船前进的实验现象上,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替换实验材料,方便学生操作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切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而实验材料简单、易操作是影响自然课的关键之一。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就需要多动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合理替换实验材料,使实验操作更加方便、合理。

在自然课中会出现的一些小制作,通过制作来探究、认识事物。

如教学《不倒翁》这课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不倒翁,材料是沙子和塑料假喜蛋外壳,制作时要在沙子中倒入胶水,才能把沙子固定在蛋壳的底部。

在课堂中就可以采取替换实验材料的方法。

蛋壳替换成塑料瓶盖子,沙子替换成橡皮泥,制作时只要学生把橡皮泥塞进塑料瓶盖的半边,那么一个很稳的不倒翁就成功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多准备些卡纸、彩笔、双面胶,
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各种人物形象,用双面胶贴在塑料瓶盖的平面上,学生们短时间就能成功地制作很多的形象,还有的直接找到一些形象剪下来贴上去,这样不但让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这样的替换给师生都带来了方便,实验的成功率也大有提高,何乐不为呢?
四、自制实验材料,开拓学生思维
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自然教材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材呈现的内容甚少,现有的实验往往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需要,这时我们就要适当的自制实验材料,填补空白。

如在教学《光是直线传播的》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用大小两个不同的纸杯,大的纸杯底部挖去,糊上一层半透明纸,小的纸杯底部用稍粗的针戳一个小孔,这时小的纸杯套在大的纸杯外面,把小孔对准光源,眼睛透过大的纸杯杯口往里看,会很清楚地看见里面的半透明纸上会有一个倒立的像。

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生活中小孔成像的应用,这样学生们思维更活跃、更投入了。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等,开拓学生的思维。

这样有针对性的拓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只有通过探究才能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方式,而材料是实验的基础和保障。

实验材料
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自然老师应处处做个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实验材料进行进一步优化,不断探索更加适宜的实验材料,这样才能使实验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结构更加合理,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