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古代商业史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商业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业贸易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形成和商业制度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商业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采用农业经济模式,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剩余产品。

这些剩余产品鼓励了人们进行物物交换,逐渐形成了商业贸易的雏形。

在青铜时代,商业贸易加速了货币交换的发展,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贸易更为方便。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商业贸易以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为主要交易物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业贸易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商业贸易得以进一步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对中国与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网络的形成商业网络是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由商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所构成的。

古代中国商业网络的形成可粗略分为两个阶段:地方性商业网络和区域性商业网络。

地方性商业网络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各地独立发展的商业网络。

这种网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个地方经济的独立繁荣和商业交流的需求。

例如宋代的临安、明代的商业城市荆州等,都是地方性商业网络的代表。

地方性商业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加速了商人之间的联系和商业文化的交流。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区域性商业网络逐渐形成。

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例,它连接中原地区与西亚、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网络。

丝绸之路的形成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商业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区域性商业网络也促进了商业制度的完善和商业文化的交融。

三、商业制度的发展商业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的形成、商业法规的制定和商会的建立。

古代中国商业市场的形成与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各个朝代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纷纷设立市场,为商人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国家,商业与市场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宋代的繁荣市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商业的起源、商业的发展、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代商业的兴起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的商人主要以盐、铜、丝绸等商品进行贸易,商业活动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商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为后来的商业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古代商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商人们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带动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宋时期,商业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商业的黄金时期,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大量的商业中心和市场涌现出来,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贸易,商品的流通也更加便捷。

宋代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商人们通过市场的交易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商人们的财富积累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商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唐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

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

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题目:1. 中国古代市场的起源与发展2. 品牌在中国古代市场中的地位3. 政府在中国古代市场中的角色和地位4. 中国古代市场中的市场竞争5. 商业道德在中国古代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正文:1. 中国古代市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商人往来交易,形成了类似于集市的贸易市场,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的雏形。

从唐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市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交通的发达和商业制度的完善。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活动的不断开展,市场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交换体系和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2. 品牌在中国古代市场中的地位品牌是商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古代也不例外。

在古代,由于信息传递技术的不发达,消费者只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商品的质量和服务。

因此,一些商人开始注重自己的信誉度,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张 Xiaoquan铁锤品牌”和“张家口烤鸭品牌”。

这些品牌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商家的声誉,而且也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政府在中国古代市场中的角色和地位古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监管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且以税收等方式利用市场经济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古代,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比现代以来要更为强大。

例如,“市卿”、“市正”、“市佐”等衙役,负责管理市场,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还会对市场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这些措施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4. 中国古代市场中的市场竞争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由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组成,农村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在农民之间的谈判中进行,而手工业的竞争主要是在商业城镇中进行。

由于商品偏重于手工业,因此手工业在古代的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商人对市场进行了积极竞争,其中往往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标志,例如中国著名的物流家族——沈从文家族。

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考点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1.先秦的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商人祖师范蠡和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2)战国时期,由于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该政策在战国时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2.秦汉时期(1)商业政策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2)国内商业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对外贸易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4.宋元时期宋朝时期城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商业的兴盛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向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中国历史的商业逻辑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商业逻辑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商业逻辑有哪些中国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悠久的,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商业历史,有许多有趣的商业逻辑值得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

首先,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的商人往往是最高贵的社会阶层的一员。

他们能够与皇帝沟通,对商业市场的掌控力度极大。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和道德,即重视商业人的正直、公正和诚实,极力避免贪污和走私等不道德的商业行为。

这种商业伦理观念不只是在古代,现代中国商业伦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也与社会秩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人总是认为,一个商业国度的社会秩序必须要非常的严谨,才能够保证商业的稳定和发展。

在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表现在官方对商业的监管和控制上。

官方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商业的稳定和公正,禁止工商业与政治结合,严惩欺诈、虚假宣传等不规范的商业行为。

这种监管机制依然是现代中国的重要部分。

第三,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也与技术革新密不可分。

商业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靠技术革新得以维持和发展的。

在中国的历史中,技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商业逻辑的关键要素。

从古代的农耕工具、造纸、指南车到现代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5G等技术革新,都使得中国商业在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最后,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也注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商业枢纽,中国一直都在强劲发展,并且与其他国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尽管商业关系可能是竞争的一面,但历史中商业合作对于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许多国家和民族交流贸易,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智慧和财富,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历史中的商业逻辑是非常复杂的,但上述点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中国现代商业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中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之上。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源远流长,从商业活动最早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商业体系。

这一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建立以及商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

商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部落社会。

那时,人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商业网络的建立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网络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人常常通过商队、商会和行业组织等形式,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商队是古代商人为了安全和方便进行商品交换而组成的队伍,通过商队的运营,商人之间可以分享信息和资源。

商会则是指商人自愿结成的组织,目的是共同经营和维护利益。

行业组织则是以某一特定行业为基础的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古代商人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制度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经营环境。

在古代中国,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和货币制度两个方面。

市场制度是商业交易的基础,古代市场常常分布在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商人们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和价格协商。

货币制度则提供了流通媒介,方便商品的交换。

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贝、铜钱、纸币等。

商业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发展也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古代商业与市场的发展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轴上,中国商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商业模式、市场发展和商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商业起源及商业模式中国古代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商朝时期商人活动已经有所出现。

商代的商人在城市中设立了商店,进行贸易和交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进一步增加,商人地位也逐渐提升。

商人利用水陆交通的便利,通过船运和陆上车队组织贸易往来,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古代商业主要包括贸易商、手工业者和商会三个主要组织形式。

贸易商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扮演着商品流通的重要角色。

而手工业者则以手工艺制造的产品为主,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来谋生。

商会则是商人进行组织和合作的机构,通过商会可以共同合作购买和销售商品,提供相互支持和保护。

二、市场发展商业活动需要市场的支持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市场从最早的集市发展到后来的市井、市堂、市镇,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网络。

集市通常设在村庄周边,供周边农民和商贩交易。

而市井则是城市中的市场,集聚了更多商人和商品,形成了更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唐代是中国古代市场发展的高峰期,唐都长安的市场规模庞大,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市镇则是在交通要道和商楼建筑中发展起来的市场。

这些市场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三、商业文化中国古代商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还涵盖了丰富的商业文化。

商人注重信用和诚信,商业信誉在古代商业中非常重要。

商人之间往往通过“盟誓”或“酒誓”来建立信任关系,维护商业合作的良好秩序。

古代商人还崇尚经商道德,有着“积德经商”的观念,认为通过诚信经商可以得到财富和声誉。

另外,商业文化还表现在商标、行会等方面。

商标在古代商业中起到了标识和保护商品的作用。

行会则是商人之间组成的组织,通过行会可以共同维护权益,提供互助支持。

中国古代的历史商业与商人

中国古代的历史商业与商人

中国古代的历史商业与商人商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从那时起,商人就成为了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的存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人的地位与作用、商业活动的特点以及商人的荣辱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商业与商人。

一、商业的起源商业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商人主要从事买卖和贸易活动。

商人往往通过车马进行商品运输,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国内外。

此外,商人还建立起了商号和商会等组织形式,以便更好地开展商业活动。

二、商人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被儒家思想视为“市井之人”。

然而,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商人还为国家提供了较多的税收,对于国家财政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商业活动的特点1. 货币的流通: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借助货币的流通进行交易。

在商业活动中,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取代了以物易物的方式,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2. 商业路线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商业路线也越来越多。

商人通过陆路和水路进行贸易活动,开辟了众多的商业通道,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3. 商业活动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有许多种类,涵盖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

商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和销售商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四、商人的荣辱尽管商人在中国古代被儒家思想所歧视,但一些商人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名流。

一些商人还通过慈善捐助和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被民众所景仰。

然而,也有一些商人利欲熏心,以不正当手段追逐利益,玷污了整个商人群体的声誉。

总结: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人通过多样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尽管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中国古代商业史的几个问题作者:陈明光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04期陈明光(1948—),男,原籍福建德化县,生长于厦门市。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唐代财政史新编》《六朝财政史》《汉唐财政史论》《中国古代的纳税应役》《钱庄史》等著作。

[关键词]古代商业,发展趋势,经济原因,商业政策[中图分类号]K23 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10—0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下,提出“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符合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要求。

说它具有时代性,是因为对古代中国商业展开比较广泛的研究并取得较多重要学术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方针之后的景况,高中历史课程应该及时地加以反映。

说它具有基础性,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素称三大支柱,是讲述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专题中应有之义。

几种版本的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对此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虽然选择的资料各有侧重,但可以看出编者都认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两方面,一是如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况,特别是揭示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点;二是如何评说古代中国官方商业政策的影响。

我觉得,要比较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践,都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有关思路和概念。

下面就三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经济原因谈商业,其实主要是谈商品的流通与交换,古今皆然。

在古代中国,林林总总的商人从事的主要是商品的流通与交换,介入商品生产过程的只是少数;大大小小的城乡市场承载的是商品的流通与交换,形形色色的货币与金融机构也是为商品的流通与交换服务的。

要描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归纳其特点,资料不是问题,关键是在剪裁资料之前,应该先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及其经济原因了然于胸。

纵观中国古代商业史,尽管有严重战乱或王朝政策导致的萧条衰落,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犹如九曲黄河向东流,终究是阻挡不了的经济趋势。

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生产力提高引起的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众所周知,商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提高引起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又促进商业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社会分工发展的表现之一,是人们从事的职业由趋同到不断分化,春秋战国以来所谓士、农、工、商的“四民”之分,反映的就是生产力提高导致的社会分工的重大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虽然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性的农业生产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加上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生产技术的限制等,个体生产者很难真正做到自给自足,因此产品交换很早就出现了,如《诗经》所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北朝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描绘了这样一幅自给性生产的理想图画:“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仍不得不感叹“家无盐井”。

因此,从产品交换逐渐发展为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是不可阻挡的一种经济发展趋势。

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消费需求的拉动,农业、手工业两大传统经济部门的生产分工也不断发展,如农业在秦汉已经从传统的粮食种植业分化出经济林、水果种植业;唐代南方茶叶种植业和元明江南棉花种植业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突出的经济现象,农民便有了粮农、林农、果农、茶农、花农之类的分工。

手工业工匠的分工发生更早,春秋战国就有“百工”之称,逐渐形成诸如木匠、铁匠、革工、漆工、织工、金银匠之类的专业工匠。

生产分工的发展可使产品单一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也扩大了产品单一化与社会消费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必须更加依赖商业活动加以弥合。

要言之,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品的流通与交换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商业的不断发展是大势所趋。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是古代中国商业呈现繁荣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首先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客观差异引起的产品差异。

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的产品差异且不说,即使是同属于农业经济,许多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自然资源与产品的差异。

如《史记·货殖列传》所描述的:“夫山西饶材、竹、穀、(纟卢)、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因此,不同地区的大宗土特产依靠商人进行跨地区的流通与交换,即长途贩运,是古代商业早期发展的重要表现,此后长盛不衰。

至于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商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如汉代《盐铁论·散不足篇》关于人们衣食住行消费水平的增长就有生动的议论。

再如中唐饮茶风尚的广泛流行,使得大批茶商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是有力证明。

兹不一一枚举。

总而言之,从整体上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客观经济原因,当有助于在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时去其枝蔓、突出主干,也有助于辩证地评介中国古代王朝的商业政策。

二、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古代中国商业的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材有限的篇幅中如何反映?这也要以宏观的视野鸟瞰。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觉得或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反映。

一是从市场空间看,商业呈现从大小城市向广大乡村扩展之势。

城市无疑一直是古代中国商业繁荣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必须描述汉代以来不同类型的著名城市商业繁荣的景况,而唐宋以来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明清江南市镇商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商业的显著进展,应予以说明。

二是从商业组织形式看,表现为商行与商业行会的形成与显著增多。

古代有所谓行商坐贾之分,这是从经营方式作出的区分。

如上所述,行商从事的长途贩运一直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的坐贾按经营商品区分的“行”不断增多,也是商业繁荣发展的直接反映。

如唐代长安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累”(《长安志》卷八)。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也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炭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参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至于宋代以来商行、商人行会的涌现及其垄断市场的种种行为,更是言之凿凿的史实。

三是从商品构成来看,古代中国商业从早期的以奢侈品为主,到唐宋以来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如铁器、食盐、茶叶、棉花、布匹、粮食、日用百货等。

一般认为,判断商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资料和生活日常用品在商品构成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上述商品构成的变化趋势,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市场内涵与外延的同步发展,成为商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唐代“飞钱”即异地汇兑的出现,是适应大宗的长途贩运(尤其是南方茶叶的购销)需求的划时代的金融服务形式变革。

此后宋代的纸币(交子)和有价证券(茶引、盐钞等),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银钱票等,莫不承其异地汇兑之精髓。

这种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方式的出现与推广应用,也是商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表现。

三、正确认识与评说中国古代政府的商业政策及其影响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多有曲折,这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也与官方的商业政策有关。

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古代王朝采取何种商业政策,对于商业的阶段性发展确实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某些历史时期商业的萧条,无疑与政府强力推行压制私人商业的政策直接相关。

不过,我觉得目前有些论著在评论中国古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时,对其内涵与外延,或有误解,或有混淆之处。

“重农抑商”是今人对先秦以来历代王朝制定处理农业和商业两大经济部门关系的政策的一种概括。

古人并没有使用这一词语。

这就牵涉到今人提出的概念与古代诸多史实能否相符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在应用“重农抑商”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经济分析,并且符合同一律(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必须在内涵和外延上保持自身的确定性,并始终保持同一)。

现有研究多认为,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正式形成于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

当时,它作为国家调控农业与商业这两个经济部门的人力资源投入的政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即抑商是为了重农,要重农必须抑商。

《商君书·垦令》就是明证。

当时,商鞅为了促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耕,对商人及其经商环境采取了诸多压抑性的经济措施,旨在迫使他们弃商从耕。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国当时的社会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部门。

不过,如果我们要把汉朝初期统治集团采取的某些贱商措施也称为“抑商”的话,其内涵与商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之“抑商”已经大相径庭了。

因为,汉初的“抑商”只是压抑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经济上却是鼓励商人经商,对其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未加任何干预。

《史记·平准书》说:“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从政治和法律上看,这的确是贱商政策。

但是,从经济上看,它却称不上是抑商政策。

其中只有“重租税以困辱之”一项具有经济内容,但当时针对商人的税收真的是很重吗?现有史料表明,西汉前期商人不同于农民的赋税负担有两项,一是“倍算”。

据应劭的说法是:“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算。

”(《汉书》卷二《惠帝纪》)二是算轺车。

别人“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史记·平准书》)。

可是,纳税人税负的轻重,必须根据其经济收入相对而计。

根据晁错的分析,汉初农民的田租即使是十五税一,相对于其生产能力和生活最低消费需求而言,已是相当沉重,“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而商人“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汉书·食货志上》)。

司马迁指出:“因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

”就是说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经济部门比较,经商的利润最高。

如果把经营术高低考虑在内,“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

对此,《汉书音义》解释说:“贪贾未当卖而卖,未可买而买,故利少,而十得三。

廉贾贵而卖,贱仍买,故十得五。

”可知商人的利润通常可达30%~50%。

更不要说那些高利贷商人的“取倍称之息”了。

所以,商人一年比别人多交120钱的算赋以及一辆轺车多交纳120钱的税钱,这两项负担相对于其经济收入而言,绝对称不上是“重租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