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关系探究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手机成瘾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过高,无法自控地停止使用手机。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手机成瘾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100名18岁至30岁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其中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手机成瘾的倾向。
此外,有6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每晚睡觉前还要使用手机的达到了70%。
在人们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方面,调查显示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交媒体和游戏。
近8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和发布信息,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玩手机游戏。
其他原因包括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使用手机放松和娱乐等。
手机成瘾对个人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失眠问题。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和颈椎病等健康问题。
手机成瘾对社交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近6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变淡,有30%的受访者甚至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与朋友产生争执。
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手机成瘾影响了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为了减轻手机成瘾的影响,我们还针对手机成瘾的受访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其次,可以尝试逐步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找到其他适合自己的娱乐和放松方式。
此外,限制使用手机的地点,例如在睡觉前不使用手机,并将手机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避免过度使用。
总的来说,手机成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手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关系。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手机成瘾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现象、成因、影响及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手机成瘾症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大学生中的表现特征。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包括心理需求、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手机成瘾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个人自我调控、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症的困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问题的关注,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也期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手机成瘾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手机成瘾症。
手机成瘾症,也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或手机过度使用症,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以至于对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
诊断手机成瘾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但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使用:手机成瘾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使用上,超出正常需要或预期。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即使知道这样做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强迫性使用:手机成瘾者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动或欲望去使用手机,即使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使用手机而感到焦虑或不安。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控制使用时间:大学生应该为自己设定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限制,例 如每天2-3小时,其余时间尽量远离手机。
2、制定使用计划:大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包括学习、休 息和娱乐等方面的时间分配,以避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
3、发挥学校作用:学校可以加强课堂管理,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同 时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成瘾。
谢谢观看
参考越普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都产生 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运动干预方案对大学生手 机成瘾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其有效性。
手机成瘾是指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渴求,无法自行控制,导致负面影 响的行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手机成瘾的困扰。研 究表明,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现状
1、身心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睡眠 质量下降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学业影响: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忽略学业,导致学习 成绩下降。
3、社交能力不足: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 往能力下降,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
2、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睡眠质量,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渴求,导致手机成瘾,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1、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2、行为干预:通过制定手机使 用规范、设置时间限制等措施, 直接控制手机使用行为
本次演示通过对大学生手机心理渴求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成瘾干预方法的研 究,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了参考。然而,由于手机成瘾问题日益 严峻,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也需要完善 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手机使用行为,以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逐渐突显,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了困扰。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冲动性是智能手机成瘾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无法抑制的使用欲望和频繁的使用行为。
这种行为与个体的冲动性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关联的冲动性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情感冲动,即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来逃避或缓解负面情绪;二是认知冲动,即受智能手机使用相关信息或应用的诱惑所驱使的冲动;三是行为冲动,即出现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冲动,即使明确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害。
因此,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是制定成瘾干预对策的重要基础。
除了冲动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个人特质是影响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人际关系需要和自尊与控制需求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个人的心理特征在智能手机成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家庭和环境因素也对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以及同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都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有关。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智能手机成瘾提供了温床,因为大学生通常通过智能手机来参与社交网络,获取社交信息以及展示自我。
这些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加剧了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和成瘾。
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向大学生普及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帮助他们提高对成瘾行为的认知。
其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鼓励参与体育运动和其他社交活动,有效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其中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尤为突出。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相关因素1. 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使用欲望,频繁查看手机,即使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
这种冲动性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需求、习惯养成等因素有关。
2. 相关因素(1)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寻求自我满足和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是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关爱,学校中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中网络信息的泛滥等都可能加剧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
(3)个人因素:个人自制力、生活习惯、社交需求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
三、成瘾的危害智能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社交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沉迷于手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心理健康问题等,同时也会影响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成瘾干预对策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手机的使用,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 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家庭应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中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规律运动等,以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4. 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对于已经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症状的大学生,应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究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首先介绍了此现象的简要概况。
然后从原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对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接着提出针对这一现象的对策探究,包括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意识、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引导教育等。
最后总结了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深层原因,并给出了对中职生进行有效干预的建议,同时探讨了未来中职生“手机成瘾”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并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原因分析,表现分析,影响分析,对策探究,深层原因,有效干预,建议,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简介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中职学校中。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便捷性,许多中职生越来越依赖手机,甚至变得无法自拔。
这种“手机成瘾”现象给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简而言之就是指中职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沉迷,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疏远、身体健康受损等问题。
他们整天沉浸在手机的世界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和人际交往。
即使在课堂上,他们也无法自控,频繁地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和师生互动。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根源值得深入探讨,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健康生活。
2. 正文2.1 中职生“手机成瘾”原因分析1. 心理因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波动剧烈,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强。
手机能够充当一种情感寄托的媒介,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和情感满足。
2. 社交因素:中职生对社交活动的需求较高,而手机可以方便其与同学、朋友交流。
通过社交软件和互联网,中职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加社交经验,从而满足社交需求。
3. 学业压力:中职生面临着考试、作业等学业压力,而手机可以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使 用手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制定相关法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 场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上瘾问题的 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机使用成瘾与多种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专业、学校类型等因素均有一定的 关系。
手机使用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睡眠质量下降、近视率增加等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尚无涉及。
0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 描述
上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健康等 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特征
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损害身体 健康等。
上瘾现象的普遍性
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保持高频使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手机上 瘾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减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
提供替代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对社会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没 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作息习惯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有一 定的相关性。
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

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张燕贞 张 卫 伍秋林【摘要】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的手机网络成瘾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修订的Yo 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Bar ratt 冲动性量表(第11版)对1117名大一~大四的医科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 手机网络不同程度使用者的冲动性总分以及在冲动性各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71.64,52.96,59.63,25.33;P<0.001); 手机网络成瘾程度与冲动性以及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 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包括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以及年级和性别都是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结论 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倾向与其冲动性关系密切。
【关键词】 手机网络成瘾;冲动性;问卷调查;医科大学生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mpulsivity among Medical C ollege Students.Zhang Yanz hen,Zhang W ei,W u Qiulin.M 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 niv er sity,Shantou515031,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ex plor e medical co llege students'm 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 ion and it s relatio nship with impulsivity. Methods Y oung's IA II w hich has been revised focus on the M obile Phone I nter net A ddiction and Chinese version o f BIS-11w as conducted on1,117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 e.Results T here were sig 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 otal score and all dim esion sco res of impulsiv ity betw een the diff er ent mo bile phone inter net user s(F=71.64,52.96,59.63,25.33;P<0.001). T here w ere sig-nificant cor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ion of medical colleg e students and impulsiv ity,attention impulsiveness (Iat),motor impulsiveness(Im)and nonplanning impulsiveness(Inp)(P<0.01). Regr 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mpulsivity, including thr ee dimensions(Iat,Im,Inp),as well as g rade and gender factors affected mobile pho ne internet addictio n of medical students.Conclusion T her e are r 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mpulsiv ity among medical co llege students.【Key words】 M obile phone internet addiction;Impulsivit y;Q uestio nnair e sur vey;M edical college students 手机网络的普及,无疑使手机集合了电脑、电视机、相机、游戏机、M P3等的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可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方便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 60-6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7.71009文章引用: 冯君凤, 曹贵康(2017). 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关系探究. 心理学进展, 7(1), 60-66.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ImpulsivenessJunfeng Feng 1,2, Guikang Cao 1,2*1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SWU),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Received: Dec. 31st , 2016; accepted: Jan. 14th , 2017; published: Jan. 23rd , 2017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Mobile phone addict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individuals unduly depend on mobile phone, which makes individual can’t live a normal life without the phon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a new social problem produc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 after in-ternet addiction. The individuals with high impulsivity level are vulner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s, lacking the ideological trade-offs. Impulsivity is a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trait of ad-dictive group. Existing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impuls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ubstance ad-dictions and behavioral addiction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lated researches in term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impulsivity. These studies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impulsivity, which also cast a light on the future research such as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mechanism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list several particulariti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at distinguish from other kinds of addic-tions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KeywordsMobile Phone Addicti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mpulsivity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关系探究冯君凤1,2,曹贵康1,2**通讯作者。
冯君凤,曹贵康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2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重庆收稿日期:2016年12月31日;录用日期:2017年1月14日;发布日期:2017年1月23日摘要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对手机异常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体离开手机无法正常生活的现象,是继网络成瘾之后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
高冲动性的个体在行动时容易受到当前因素的影响,缺乏思想上的权衡。
冲动性是成瘾人群的显著人格特征,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个体的冲动性水平与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对手机成瘾与冲动性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手机成瘾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这些都为未来进一步揭示手机成瘾的心理行为机制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手机成瘾,手机依赖,冲动性1. 引言手机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各种常用的功能都整合到手机上,使得人们对手机的依赖逐渐加重。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使得手机成为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雷玉菊,2012)。
手机作为最普及的移动网络平台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人们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来在网上工作、聊天、购物、获取新闻、游戏娱乐等。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CNNIC, 2016)。
随着手机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手机在给人们提供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人们自己离开手机便不能正常的生活:有人在手机不在身边时会出现眩晕、烦闷、焦虑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出现手指自觉颤动以及手机铃声的幻听等症状(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2008)。
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2. 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又叫手机依赖、手机滥用、问题性手机使用等,指个体强迫性地使用手机,对手机有强烈的依赖感,并且这种过度使用和依赖感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的现象(Park, 2005; 韩登亮,齐志斐,2006;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2010)。
Jenaro等(2007)认为问题性手机使用是一种冲动性控制障碍,根据DSM-IV中关于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进行了界定。
徐华等(2008)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成瘾行为,借鉴了戒断性、失控性和突显性这三个成瘾的诊断指标来对手机成瘾进行界定。
贺金波等(2012)把因手机过度使用而造成的问题性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现象称为手机依赖,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强迫性依赖行为,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
Orford (2001)认为成瘾的人经常表现为对某种活动的过度投入,而不考虑可能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周喜华(2010)从三个方面对手机成瘾冯君凤,曹贵康进行了界定: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滥用产生的消极影响;三是手机不在身边或禁止使用时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2.1. 手机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一种由科技引起的新型社会现象。
许颖等(2012)使用PCPU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中手机依赖的检出率达到19.8%。
黄海等(2014)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手机成瘾的比例为15.4%。
手机成瘾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严重性可见一斑,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Leung (2008)的研究发现在香港的青少年中手机成瘾的比例高达27.4%。
Yen等(2009)对台湾地区的研究表明有16.3%的青少年出现由手机使用引起的功能损伤。
韩国的调查发现11.1%的青少年存在严重程度的手机过度使用(Koo, 2009)。
西班牙的青少年中手机过度依赖的筛出率达到20% (Sánchez-Martínez & Otero, 2009)。
英国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中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比例也达到10% (Olatz, Luisa, Montserrat, & Will, 2014)。
由于不同的调查研究对手机成瘾的界定标准和测量手段的不同,对手机成瘾比例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10%~20%之间。
由此可见,手机成瘾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2.2. 手机成瘾的危害手机成瘾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手机产生的辐射会增高个体罹患肿瘤的风险,还会引起个体的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Hardell & Carlberg, 2009; Myung et al., 2009)。
手机成瘾的个体长期使用手机必然会受到手机辐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手机会引起头疼头晕、视觉和听觉的损伤、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疲劳感等不适症状,还会引起颈椎变形等形体方面的改变(Meo & Al-Dreess, 2005;师建国,2009)。
手机的过度使用往往伴随有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症状,也有研究表明手机的过度使用与压力和个体的睡眠状况关系密切(Ha, Chin, Park, Ryu, & Yu, 2008; Sán-chez-Martínez & Otero, 2009; Thomée, Härenstam, & Hagberg, 2011; Zulkefly & Baharudin, 2009)。
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社交活动产生负面影响(Kamibeppu & Sugiura, 2005; Madell & Muncer, 2007; Park, 2005; Sánchez-Martínez & Otero, 2009;王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