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理念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城市修补理念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
城市修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对已有城市建成区进行补充和完善,填补城市破碎和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指的是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城市修补理念以其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旨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传统街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地域特色和人文氛围,但也存在着老旧、拥挤和不合理的问题。
因此,通过城市修补理念进行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社区互动。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空间组织。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可以将传统街区重新组织,使其形成更合理、更协调的空间布局。
比如,在狭窄拥挤的老旧街区中,可以通过拆除部分建筑,开辟广场或公园,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同时,可以优化道路网格,改善街道通行能力,增加停车位等,以提高整体交通流畅度。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宜居环境。
城市修补理念强调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可以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可以在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改造内部结构,增加现代设施和舒适居住空间。
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社区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功能多样性。
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通过城市修补理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功能多样的文化街区。
如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注重开展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也可以在传统街区内引入商业、办公和娱乐设施,丰富街区的功能,提升其吸引力和活力。
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和更新策略

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和更新策略改善和更新城市公共设施的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和更新成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设施改善和更新的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1.1 基础设施规划与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和区域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布局。
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避免设施过度集中或者欠缺的情况。
1.2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改善交通设施是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关键之一。
应注重公交、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私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1.3 提升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提高供应能力和供应质量。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为居民提供更稳定、便捷的公共服务。
二、加强城市环境建设2.1 创新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的温度和噪音。
同时,注重绿化的多样性和美观性,提高居民的舒适感。
2.2 建设多功能公共空间通过开发多功能公共空间,充分满足居民的休闲、运动、社交等需求。
建设公园、广场、绿道等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场所,丰富城市居民的社交生活。
2.3 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减少城市污染物排放。
鼓励居民垃圾分类,加强废水、废气等治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噪音控制,提高居民生活的安静程度。
三、推进智慧化建设3.1 构建智慧城市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整合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提供居民便捷的服务。
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设施的智能调度和优化运行。
提供智能定位、导航等功能,提高居民出行的效率。
3.2 推广智能设备应用在城市公共设施中推广智能设备的应用,提高各项设施的自动化程度。
例如,智能路灯、智能停车系统等,提供更安全、便利的城市环境。
同时,应加强网络安全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攻击。
城市边缘区街道空间修补改造设计探讨——以呼和浩特市北郊某街道为例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 首 府 城 市,在 城 市 发 展 和 建 设 过 程 中,城 市 边 界 不 断 向 外 扩 展,城 市周边形成大量边缘区域.(图1、图2)这些区域暂时没有纳入 城市规划 的范 围,或处 于待 开发 与建 设阶 段.该区域内人口密集,路网结构不合理,导致交通拥 挤[2];街 道 两 侧 整 体 布 局 功 能 混 乱、建 筑 轮 廓 线 单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缺少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绿化景观 节点设 置.以 上 这 些 负 面 问 题 严 重 的 影 响 了 呼 和 浩 特 市 的 总 体 风 貌 和 城 市 边 缘 区 居 民 的 生 活 质 量 ,亟 待 去 解 决 .
图 3 调 研 区 位 图 Fig.3 Surveylocation map
图 4 街 道 区 位 图 Fig.4 St过现场实地调研,结合本 论 文 研 究 的 主 题,将 问 题 聚 焦 在 交 通 组 织 混 乱、剩 余 空 间 零 散 且 未 被 合 理 利 用 、缺 少 必 要 的 绿 化 景 观 等 方 面 ,具 体 梳 理 如 下 :
234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究

一、“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更新改造的内涵
“城市双修”理念包括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方面的内 容,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 处关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工作,该项内容的具 体实施环节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资源的使用 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而城市的修补工作,则更多在于 城市风貌、建筑景观以及空间环境的改造与完善,其具体内容 也包含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进、城市建筑物色彩的修补以及夜 景照明系统的完善 [2]。
城市规划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究
叶 昶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基于“城市双修”的理念,我国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建设应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城市 空间布局进行有机 统一。基于此,本文 主要 分析了城市双修 理念 的具 体内涵,然 后重点探究了城市双修 理念即生态 修 复和城市修补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优化城市空间环境方面,相关人员应注重提高城市街 道环境质量,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保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 安全性和连续性,提高城市基建质量水平。在旧城改造中,要 积极开发闲置用地、城市街角,修补城市广场,满足市民多样 化活动需求。同时,应鼓励商业、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中附属 绿地的开发与建设,有条件地开发绿地资源,进而为市民提供 多样化的场地资源 [6]。
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福州水西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1-0134-04 收稿日期 2023-03-25摘 要 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历史街区、人与城市三者之间矛盾愈发冲突,构建具有恢复性效益的历史街区,对缓解人群精神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以福州水西林历史街区独特空间特点为基础,分析水西林物质空间与社会环境并整合相关问题,选用恢复性环境理论为主导思想,总结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升所需依据的理论,同时提出一套较为可行的提升策略,为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恢复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福州水西林 历史街区 恢复性环境 公共空间 提升策略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igh urbanization, conflicts between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people, and cit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Building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with restorative benefi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the population, to eliminate negative emotions, and other practical issues. Based on the uniqu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ixilin Historical District in Fuzhou, we analyze the physical spa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Shuixilin and integrate related issues. Then we select the theory of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summarize the theories needed to enhance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propose a set of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restorative design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Keywords Shuixilin of Fuzhou, Historic block,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Public space, Promotion strategy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福州水西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升策略研究Public Spac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Shuixilin Historic District in Fuzhou Based on Restorative Environmental Theory截至202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从1949年的10.64%提高至64.72%。
城市修补理念下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第44卷第7期 山西建筑• 6 • 2 0 1 8 年 3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V〇l.44No.7 Mar.2018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7-0006-02城市修补理念下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骆宏路毅(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对哈尔滨市井街至公浴街滨江公共空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从优化场地功能和强化地域归属感等方面,探讨"城市双修 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新思维,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修补,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113城市修补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 修补”城市双修的其中一项,余池明认为城市修补是城市规划设 计与建设修复更新的新理念,它是一种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不 同于大拆大建的旧式改造方式。
重在实施干扰性最小的规划修复,注重小型空间规划设计[1]。
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本身是集休闲、文 化、交通等多功能的复合空间载体,但随着快速经济发展,场地功能 不合理,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对滨江公共空间进行 “小范围”逐一有机更新,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合理有效途径。
1项目背景规划区位于哈尔滨中心城区内松花江南岸滨江区域。
规划 范围西起井街,东至公浴街,北起松花江防洪堤,南至巡船胡同、大新街,规划区域总面积34. 2 hm2。
该规划区中的斯大林街是紧 邻松花江的一条交通支路;中部滨江空间包含铁路公园一部分,是纪念中东铁路的纪念性公园;临江的公共建筑主要有青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儿少中心);青年 宫为欧式建筑,于1961年建成投用,被评为不可移动文物,举办 公益文化活动,也是国内外艺术文化表演交流中心;老干部活动 中心是提供老人学习课堂和文化娱乐场所;儿少中心是对儿童进 行校外教育的大本营。
该区域滨江公共空间不单纯是滨江休闲 游憩的场所,同时印证了城市发展历程,具有文化历史内涵。
079.城市修补视角下南昌上海路街道空间改造研究

城市修补视角下南昌上海路街道空间改造研究王振茂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街道空间环境品质低下、人性化设计缺失、风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慢行交通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城市街道功能的复合化发展,传统的以机动车行交通为导向的街道设计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建设和国情发展的需要。
因此,文章以南昌市上海路为例,从城市修补视角出发,遵循完整街道的设计原则和理念,结合上海路现状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提出“文萃绿巷、锦绣客厅”的设计主题,并从建筑风貌、公共空间、道路交通、功能业态四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造和整治,力求创造一个安全、宜人、绿色的街道空间,以增加其个性、活力和本土文化特色,并为其他城市的街道空间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修补,街道空间,改造策略,南昌上海路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了诸如建成区环境品质低下、城市风貌特色不突出、公共空间人性化缺失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式面临着转型,在此背景下,存量规划和建成区环境的改造提升逐渐提上了日程。
2015年6月,国家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并在2017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时代风貌”的修补城市功能和提升环境品质的策略和要求,“城市双修”成为当前各个城市工作的重点。
而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市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承载城市中大量的交通功能外,还是市民日常游憩、商业购物、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功能活动、风貌特色等方面的优化提升,对于提高城市的空间形象及人们工作生活的满意度,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文章从城市修补的角度入手,对南昌上海路的街道空间改造提出策略和建议,力求使上海路在空间、功能、风貌、交通等方面形成有机更新和协调发展。
城市双修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城市双修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7期摘要:为了解决城市功能无法满足居民生活和社交需求等问题,“城市双修”理念应运而生。
在城区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最特殊的存在,承担着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任务。
然而,部分街区存在道路狭隘、交通堵塞、设施不足、环境混乱及建筑违章搭建等问题,因此,改造历史街区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以武汉市汉阳区显正街为例,详细分析了街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历史街区基础功能、延续街区历史背景、扩大街区影响力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街区的改造策略,为后续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双修;历史街区;显正街;微更新在过去40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斷加快,房地产开发以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发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街区的历史文脉,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我国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倡导城市修补,并推出“城市双修”战略。
该战略旨在解决城市内部存在的问题,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举措,推动城市发展,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
地处武汉市汉阳区的显正街汇聚了武汉古巷的历史文化,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
如何正确处理历史街区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索适合街区发展的更新措施,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城市双修概念对历史街区发展的意义(一)城市双修的概念2017年,《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生态修复”是指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包括水体、植被和污染土地的治理,消除生态问题,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城市修补”是指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重塑特色城市。
“城市双修”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手段,以生态环境和物质环境为主攻方向,涉及到景观学、规划学、建筑学及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是实现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补”理念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城市居民公共生活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无序化扩张、土地空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中心区活力衰退等城市问题的加剧,寻求城市更新方式转型以及公共空间发展新思路成为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驱动力。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城市双修政策工作的大力推广施行,使得“修补”理念成为解决“城市病”问题和提升城市更新建设品质的重要指导思想,而街道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集聚地,正是城市问题交织的集中区域和最佳的研究样本;且在“车本”思想的长期影响下,街道建设及其更新都已然向着服务于车行需求这一单一主体目标的趋势发展,造成了街道空间设计趋同、地域环境特色减退以及公共生活贫乏等问题。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诉求度的提高,对于街道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新更加向着实现人车一体化、街道共享的目标发展,因此置于城市修补的大环境下,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研究契机,以保护城市空间肌理、提升城市公共生活品质和弘扬城市特色文化为宗旨,探究由修补理念引导下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本文首先通过研究人在街道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特征,探寻街道公共空间所要面对的更新要求,并结合街道公共空间的内容和现状问题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进而为修补理念思想的引入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修补理念核心思想和手法的深入研究,分析其相较于传统更新模式对于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的适用性和优越性,从理论层面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基于修补理念引导之下的思考;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其在街道公共空间更新中所进行的修补式更新措施,通过问卷调查和SD分析方法从公众层面解析空间
改造的效果并总结出街道公共空间更新需注重的安全性、舒适性、一体性、完整性以及精神性的塑造和体现;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网络组织、公共交通、步行空间、设施景观、文化塑造以及管理参与六个方面归纳分析出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修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