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课文以及重要知识点教学

范进中举课文以及重要知识点教学

范进中举课文以及重要知识点教学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士子范进通过努力和诚心,最终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在此过程中,范进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品格,也教育了人们关于奋斗和诚信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将介绍《范进中举》这个经典故事的教学方法和重要知识点。

课文的基本情况《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庐山谣》中的一段,作者是清代作家李汝珍。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士子范进通过多年的苦读和刻苦努力,最终中了进士。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秉持着诚实、努力和勇气的品格,才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成果。

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有: - 范进:一个年轻但才华横溢的士子。

- 司马光:范进的老师,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 周忠:范进的同窗好友,反面形象。

教学方法理解课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范进和他所展现的品格:诚实、刻苦努力、勇气。

分析人物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范进和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尤其是范进和周忠这对比较明显的对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品格,如何才能更像范进。

讨论主题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讨论。

例如,学生可以谈论目标的重要性、诚实的价值等。

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相关价值观的认识。

阅读悟义利用阅读悟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逐步发现范进的优秀品质和对答案的思考。

学生可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范进的品格、自己的人生道路等问题的认识。

透过范进故事代表的对美好品格、努力奋斗、追寻理想的美好愿景和追求,可以让学生受到启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更高质量的人生,为美好的人生目标努力不懈。

重要知识点修身与健心范进强调修身的价值,他用刻苦读书的方式来纠正自己的个性,也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教育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塑造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影响一个人健康成长、有效模式和道义表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科举概述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

它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的追求功名利禄。

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到垂老,一旦中举,竟然欢喜得疯了。

《范进中举》中,主要写了主人公范进中举后的遭遇。

中举前,范进家境败落,贫困至极:其人也是岳父胡屠户眼中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

而一旦中举,范进虽喜极而疯,家道却立刻兴旺起来;张乡绅送来了白花花的银子,邻里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惟恐巴结不上;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又成了“文曲星”、“姑老爷”。

这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腐朽的科学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无情地揭露、讽刺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个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几个人的形象。

《范进中举》精品课件

《范进中举》精品课件

和制度的影响。
反思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02
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影
响,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重蹈覆辙。
探索人生价值
03
范进的生活经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追求名
利地位,还是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重视教育公平
范进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关 注教育公平问题,避免让 类似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 重演。
反映封建思想的荒谬
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和声望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反映了封建思想中“读书做官”和“光宗 耀祖”等观念的荒谬。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范进为中举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陷 入疯癫,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 性和危害性。
人文思考
关注个体命运
01
范进中举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命运如
深入探讨科举制度 对古代读书人的影 响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 格特点及其社会意 义
课程内容
《范进中举》的背景介绍和作者介绍 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效果
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及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的荒谬
02
《范进中举》故事背景与 人物介绍
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 出范进中举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举止,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 的喜怒哀乐。
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品通过对范进中举后一些人的态 度和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 的丑恶现象和人们的势利心态。
艺术价值
深刻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表 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身心 的摧残和社会的扭曲,呼唤人
批判功利主义
范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 最终的疯癫结局启示我们 要批判功利主义,注重人 的全面发展和精神追求。

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 (2)

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 (2)

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侯会一提科举制,人们马上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这位屡试不中的穷书生一旦得知自己成了举人老爷,竟高兴得发了疯,在集市上飞跑,拍着手叫:“咦,好了,我中了!”一脚踹在泥水里,鞋也跑掉了一只……作为小说节选,《范进中举》从解放初期就入选中学课本,亿万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篇课文!于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说:你们看,科举制把人的灵魂扭曲成什么样子?范进就是科举牺牲品啊!老师如此教,学生如此记,于是一个结论牢牢扎根儿心中:科举制是一种扼杀人才、制造废物的糟糕制度。

然而,你若肯多动一点脑子,便会想:范进从二十几岁考到五十几岁,前后考了二十多回,仍旧连个秀才都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单是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诱他如此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吗?你进一步又设想:假如范进头一回考试落榜,而东邻财主家的儿子却榜上有名;第二回再度落榜,而西邻县长的侄儿却名列榜首……如此三四番,范进肯定恍然大悟:科举的游戏规则有“猫腻”,平民子弟玩不起。

那么,他还会考第五回、第六回……直至第二十回吗?当然不会。

他不如去当个私塾先生,甚至跟着岳父去杀猪卖肉算了。

然而在小说中,范进没有退缩,他连考了二十多次,在科举中押上了全部的青春岁月乃至身家性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范进的视线里,没发现科举有什么猫腻。

是科举制本身跟范进签订了一纸无形的契约,保证他只要按照要求砥砺自己的学问,科举的大门永远朝他敞开着。

事实也证明,科举在范进身上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

作为一介平民,范进始终挣扎在饥饿线上,无力用金钱为自己铺路;从政治背景看,范进没有任何有势力的“后门”关系为他撑腰,他惟一“有头有脸”的亲戚,是个市井屠户!在范进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人能提携他、引荐他、为他叩响富贵之门。

正是这么个无钱无势的平民文士,几乎完全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仕途之阶。

他不但入学(即获得秀才资格)、中举,后来还中了进士,当上御史。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是指明朝时期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中举的成绩。

其中,“中举”指的是考试中获得了及格的分数,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官员。

范进中举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以范进的精神为蓝本,激励着许多中国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

故事情节如下:范进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但是他非常聪明好学,得到了一个财主的教育。

在财主的指导下,范进拜师学习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中举的成果。

此后,范进被任命为官员,努力为人民谋福利,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后来的各代人民。

“范进中举”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经典代表之一。

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的考试制度。

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便已经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等各方面的知识。

因此,中举成为了社会上人人向往的目标。

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一种功利主义审美的代表。

范进因为中举而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官员,他站在政治制度上获得了成功。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然而,它也甚至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层
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考试制度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本质和品行,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总之,“范进中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故事,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范进中举”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鼓励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克服困难,奋发向前,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断努力。

范进中举ppt

范进中举ppt
批判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的故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范进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和浪费,以及它对人们精神的束缚。
范进中举的局限性
过于悲观
缺乏深度分析
这个故事过于悲观地描绘了社会的黑 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它让人们看到社 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性的弱点,但却没 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故事虽然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 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有 限。
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基石
范进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 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 自己的目标。这表明,只有通过不断地 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实现自己 的梦想。
VS
应对挫折的态度
范进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 乐观的态度,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学习范进的精神,勇敢面对挫折 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自己的竞争力和机会。
05
总结
范进中举的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 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人们的价值观。
揭示人性
范进中举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这个故事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成功和权力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状态 ,如欲望、野心、焦虑等。
过于简化
范进中举的故事过于简化了一些复杂 的社会问题。例如,科举制度虽然有 种种弊端,但它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 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教育公平
范进中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是 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 的重要保障。

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

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

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以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悲喜人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开篇,范进以一个穷酸落魄的老童生形象出现。

他年逾五十,却连秀才都未考中,家中贫困潦倒,受尽了乡人的白眼和嘲讽。

他的岳父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辱骂和轻视,认为他是个“现世宝”“穷鬼”,没有出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范进依然执着地追求科举功名,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范进来说,科举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他摆脱贫困和屈辱的希望所在。

然而,范进的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挫折。

他参加了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直到晚年,他才终于考中了秀才。

但秀才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他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当他得知自己中了举人时,喜极而疯。

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充分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

多年的压抑和渴望在一瞬间得到释放,使得范进的心理无法承受,从而失去了理智。

范进中举后的变化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从前对他百般辱骂的胡屠户,如今对他卑躬屈膝,称他为“文曲星下凡”。

乡邻们也纷纷前来巴结讨好,送钱送物。

范进的社会地位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被人唾弃的穷书生变成了众人敬仰的老爷。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只看重功名和地位,而忽视了人的品德和能力。

同时,小说中还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比如周进,他在科举场上也是历经磨难,后来靠着他人的帮助才得以中举。

他在监考时看到范进的文章,感同身受,认为范进和自己一样是苦命人,于是将范进录取。

这种因个人情感而决定考生命运的现象,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和随意性。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为了科举而不择手段的人,如严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科举概述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
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