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讲解(提高)

合集下载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教学课件--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教学课件--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
第 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综合法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断定 理。(重点) 2.通过探索、发现、猜测、证明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 证明的能力、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难点)
新课导入
知识回顾
1.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7,则PB=__7___. 2.如右图,在Rt△ABC中,∠B=900,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 交BC于点E,已知∠BAE=300,则∠C的度数为__3__0_°__.
情景导入
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 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A
C
B
知识讲授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我们曾经利用折纸的方法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 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
知识讲授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如图,∵PA=PB(已知),
A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
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P B
温馨提示:这个结论经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 的根据之一.
随堂训练
1. 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
点,如果EC=7cm,那么ED= 7 cm;如果∠ECD=60 °, 那么∠EDC= 60 °.
符号语言:
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 PB
温馨提示:这个结论是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 A
等的根据之一.

P B
例1 如图: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C为垂足,请问在图

八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直观演示,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习惯。
4.拓展课堂练习,设计具有梯度、挑战性的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观察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性质和判定定理。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
6.反馈评价,总结反思。
-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学生可以通过写学习心得、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总结。
6.预习任务:
-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提高题: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拓展题: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情况一:当点P在线段AB上时,
∵PA=PB,
∴点P为线段AB的中点,
A 显然此时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
B
命题: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线段AB,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求证: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情况二:当点P在线段AB外时,如图. ∵PA=PB, ∴△PAB是等腰三角形. 过顶点P作PC⊥AB,垂足为点C, ∴底边AB上的高PC也是底边AB上的中线. 即 PC⊥AB,且AC=BC.
你能证明这个定理吗 ?
M P
A
CB
N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 如图, 直线MN⊥AB, 垂足是C,且AC=BC, P是MN上任意一点. 求证: PA=PB.
证明:∵MN⊥AB
∴∠PCA=∠PCB=90°
M P
∵AC=BC, PC=PC
∴△APC≌△BPC(SAS)
内容 作用
内容 判定
作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见垂直平分线,得线段相等
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23习题1.7中第1、2、3、4题
学习数学就像一个圆,思考的越多,半径越大,思维接触的区域 就越辽阔。
解:(2)∵EF垂直平分AC,AD垂直平分BE, ∴AC=2CF=2×3=6cm,CE=AE=AB,DB= DE, ∴C△ABC=AC+CB+AB
=AC+CD+DB+AB =AC+CD+(DE+CE) =AC+2CD =6+2×4=14(cm),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沪科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沪科版)

对应练习
4、公路 l 同侧的A,B两村,共同出资在公路边修建一个停靠
站C,使停靠站到A,B两村距离相等.请你确定停靠站C的位置.
解: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 l 于点C, 则点C就是停靠
站的位置.
B村
A村
C
l
5、如图,某城市规划局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 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 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知识拓展:
M
条件: 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P
结论: 这个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A
B
N
归纳总结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 点 P 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 PA=PB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
两端的距离相等.)
知识拓展: 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直接证明
必须要证明直线上有两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图,在 △ABC 中,∠ACB=90°,AD 平分 ∠BAC, DE⊥AB 于 E . 求证:直线 AD 是 CE 的垂直平分线.
证明: ∵ AD平分∠BAC ∴ ∠EAD=∠CAD ∵ ∠ACB=90°,DE⊥AB ∴ ∠AED=∠ACB=90° 在 △AED 和 △FCE 中 ∠EAD=∠CAD ∵ ∠AED=∠ACB AD=AD (公共边) ∴ △ADE≌△ADC (AAS)
探究新知
问题:怎样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方法一: 折叠法
通过折纸,使线段AA'的两个
端点互相重合, 得到的折痕 l就
A (A')
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下数学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点精讲

北师大版八下数学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点精讲

注意:要证明一条线为一个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应证明两个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且这两个点都在要求证的直线上才可以证明通常来说,垂直平分线会与全等三角形来使用。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巧记方法: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

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法方法之一:(用圆规作图)1、在线段的中心找到这条线段的中点通过这个点做这条线段的垂线段。

2、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大于线段的二分之一长度为半径画弧线。

得到两个交点(两交点交与线段的同侧)。

3、连接这两个交点。

原理:等腰三角形的高垂直平分底边。

方法之二:1、连接这两个交点。

原理:两点成一线。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三线合一 (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相互重合。

)2、等角对等边(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那么它一定有两条边相等。

)3、等边对等角(在同一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相等,即对应的边也相等。

)垂直平分线的判定①利用定义.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例1.如图,已知:在△ABC中,∠C=90°∠A=30°,BD平分∠ABC交AC于D.求证: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欲证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只需证明BD=DA即可.证明:∵∠C=90,°∠A=30°(已知),∴∠ABC=60°(Rt△的两个锐角互余)又∵BD平分∠ABC(已知)∴∠DBA=1/2∠ABC=30°=∠A∴BD=AD(等角对等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例2.如图,已知:在△AB C中,AB=AC,∠BAC=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BC于F。

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教学设计
-思考线段垂直平分线与线段中点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5.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
-要求:预习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会垂直于线段,并且将线段平分,那么它会有哪些性质呢?
(二)讲授新知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通过动态演示或静态图示,向学生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解释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垂直平分线是指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将该线段平分的直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来自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如: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巩固提高(提高) 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巩固提高(提高)  含答案解析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巩固练习(提高)【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CB中,∠C=90°,BE平分∠ABC,ED垂直平分AB于D.若AC=9,则AE 的值是()A、6B、4C、6D、42.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的长度为()A、6B、5C、4D、33.如图,直线CP是AB的中垂线且交AB于P,其中AP=2CP.甲、乙两人想在AB上取两点D、E,使得AD=DC=CE=EB,其作法如下:(甲)作∠ACP、∠BCP之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乙)作AC、BC之中垂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对于甲、乙两人的作法,下列判断何者正确()A、两人都正确B、两人都错误C、甲正确,乙错误D、甲错误,乙正确4.如图,在Rt△ABC中,∠C=90°,∠B=3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BC于点E,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E=BEB、AC=BEC、CE=DED、∠CAE=∠B5.如图,AC=AD,BC=BD,则有()A、AB垂直平分CD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CD平分∠ACB6.(2015秋•陆丰市校级期中)如图,点P是△ABC内的一点,若PB=PC,则()A.点P在∠ABC的平分线上 B.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C.点P在边AB的垂直平分线上 D.点P在边BC的垂直平分线上二.填空题7.(2016•长沙)如图,△ABC中,AC=8,BC=5,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边AC 于点E,则△BCE的周长为.8.如图,在△ABC中,∠B=30°,ED垂直平分BC,ED=3.则CE长为_________ .9.(2015•西宁)如图,Rt△ABC中,∠B=90°,AB=4,BC=3,AC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AB,AC于D,E两点,则CD的长为______________.10.如图,AB=AC,∠BAC=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那么∠ADC=_____ 度.11.如图:已知,在△ABC中,BC=8,AB的中垂线交BC于D,AC的中垂线交BC与E,则△A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12.如图,△ABC的周长为19cm,AC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D,E为垂足,AE=3cm,则△ABD 的周长为_________ cm.三.解答题:13.如图,在△ABC中,∠ABC=45°,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F为BC中点,BE与DF,DC分别交于点G,H,∠ABE=∠CBE.(1)线段BH与AC相等吗?若相等给予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2)求证:BG2-GE2=EA2.14.(2015秋•扬州校级月考)如图,∠ACB=90°,AC=BC,D为△ABC外一点,且AD=BD,DE⊥AC交CA的延长线于E点.求证:DE=AE+BC.15.(2016秋•农安县期末)如图,在△ABC中,DM、EN分别垂直平分AC和BC,交AB于M、N两点,DM与EN相交于点F.(1)若△CMN的周长为15cm,求AB的长;(2)若∠MFN=70°,求∠MCN的度数.【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BE平分∠ABC,∴∠CBE=∠ABE,∵ED垂直平分AB于D,∴EA=EB,∴∠A=∠ABE,∴∠CBE=30°,∴BE=2EC,即AE=2EC,而AE+EC=AC=9,∴AE=6.故选C.2.【答案】B;【解析】∵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PB=PA,而已知线段PA=5,∴PB=5.3.【答案】D;【解析】∵CP是线段AB的中垂线,∴△ABC是等腰三角形,即AC=BC,∠A=∠B,作AC、BC之中垂线分别交AB于D、E,∴∠A=∠ACD,∠B=∠BCE,∵∠A=∠B,∴∠A=∠ACD,∠B=∠B CE,∵AC=BC,∴△ACD≌△BCE,∴AD=EB,∵AD=DC,EB=CE,∴AD=DC=EB=CE.4【答案】B;【解析】A、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E=BE.故该选项正确;B、因为AE>AC,AE=BE,所以AC<BE.故该选项错误;C、根据等角对等边,得∠BAE=∠B=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得∠BAC=60°.则∠CAE=∠BAE=3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CE=DE.故该选项正确;D、根据C的证明过程.故该选项正确.5.【答案】A;【解析】∵AC=AD,BC=BD,∴点A,B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AB垂直平分CD.6.【答案】D;【解析】解:∵PB=PC,∴P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故选D.二.填空题7.【答案】13;【解析】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EA=EB,则△BCE的周长=BC+EC+EB=BC+EC+EA=BC+AC=13,故答案为:13.8.【答案】6;【解析】∵ED垂直平分BC,∴BE=CE,∠EDB=90°,∵∠B=30°,ED=3,∴BE=2DE=6,∴CE=6.9.【答案】;【解析】解:∵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CD=AD,∴AB=BD+AD=BD+CD,设CD=x,则BD=4﹣x,在Rt△BCD中,CD2=BC2+BD2,即x2=32+(4﹣x)2,解得x=.故答案为:.10.【答案】60;【解析】由AB=AC,∠BAC=120°,可得∠B=30°,因为点D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所以AD=BD,因而∠BAD=∠B=30°,从而∠ADC=60度.11.【答案】8;【解析】∵△ABC中,BC=8,AB的中垂线交BC于D,AC的中垂线交BC与E,∴AD=BD,AE=CE∴△ADE的周长=AD+AE+DE=BD+DE+CE=BC=8.△ADE的周长等于8.12.【答案】13;【解析】∵AC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D,E为垂足∴AD=DC,AC=2AE=6,∵△ABC的周长为19,∴AB+BC=13(cm).∴△ABD的周长=AB+BD+AD=AB+BD+CD=AB+BC=13(cm).三.解答题13.【解析】证明:(1)∵CD⊥AB,BE⊥AC,∴∠BDH=∠BEC=∠CDA=90°,∵∠ABC=45°,∴∠BCD=180°-90°-45°=45°=∠ABC∴DB=DC,∵∠BDH=∠BEC=∠CDA=90°,∴∠A+∠ACD=90°,∠A+∠HBD=90°,∴∠HBD=∠ACD,∵在△DBH和△DCA中,BDH CDABD CDHBD ACD∠=∠⎧⎪=⎨⎪∠=∠⎩∴△DBH≌△DCA(ASA),∴BH=AC.(2)连接CG,∵∠ABC=45°,CD⊥AB(∠CDB=90°),∴∠BCD=45°=∠ABC,∴DB=CD,∵F为BC的中点,∴DF垂直平分BC,∴BG=CG,∵∠ABE=∠CBE,BE⊥AC,∴EC=EA,在Rt△CGE中,由勾股定理得:CG2-GE2=CE2,∵CE=AE,BG=CG,∴BG2-GE2=EA2.14. 【解析】证明:连接CD,∵AC=BC,AD=BD,∴C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CD是AB的垂直平分线,∵∠ACB=90°,∴∠ACD=∠ACB=45°,∵DE⊥AC,∴∠CDE=∠ACD=45°,∴CE=DE,∴DE=AE+AC=AE+BC.15.【解析】解:(1)∵DM、EN分别垂直平分AC和BC,∴AM=CM,BN=CN,∴△CMN的周长=CM+MN+CN=AM+MN+BN=AB,∵△CMN的周长为15cm,∴AB=15cm;(2)∵∠MFN=70°,∴∠MNF+∠NMF=180°﹣70°=110°,∵∠AMD=∠NMF,∠BNE=∠MNF,∴∠AMD+∠BNE=∠MNF+∠NMF=110°,∴∠A+∠B=90°﹣∠AMD+90°﹣∠BNE=180°﹣110°=70°,∵AM=CM,BN=CN,∴∠A=∠ACM,∠B=∠BCN,∴∠MCN=180°﹣2(∠A+∠B)=180°﹣2×70°=40°.。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讲解及专项练习)-2020-21学年数学八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讲解及专项练习)-2020-21学年数学八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北师大版)

的周长是( )
A.21cm
B.18cm
C.15cm
D.13cm
8.如图,在 ABC 中, DE 垂直平分 AC ,交 AB 于点 E ,连接 EC ,若 BC 9cm ,
AB 10cm,则 EBC 的周长为( )
A.16cm
B.18cm
C.19cm
D. 28cm
9.如图,在钝角三角形 ABC 中, ABC为钝角,以点 B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面弧;再
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变式】如图,点 P 是△ABC 内的一点,若 PB=PC,则( )
A.点 P 在∠ABC 的平分线上
B.点 P 在∠ACB 的平分线上
C.点 P 在边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D.点 P 在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解析】根据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由 PC=PB 即可得出 P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解答:解:∵PB=PC, ∴P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故选 D. 知识点(4):垂直平分线的运用--作图题
2 即可, (2)利用 MN 是垂直平分线得 DA=DB,由等边对等角得∠B=∠DAB=15°,由外角求∠ADC =30°,利用直角三角形中 30º角的性质 BD=AD=2AC 即可. 【详解】 (1)如图,直线 MN 即为所求.
(2)连接 AD. ∵MN 垂直平分线段 AB, ∴DA=DB, ∴∠B=∠DAB=15°, ∴∠ADC=∠B+∠DAB=30°,
①如图,直线 l 垂直平分线段 AB,P1、P2、P3 是 l 上的点.试说明 P1A= P1B.
证明:∵l⊥AB,∴∠P1CA=∠P1CB. 又 CA=CB,P1C= P1C, ∴△P1CA≌△P1CB (SAS). ∴P1A= P1B. 几何语言叙述: ∵直线 l 垂直平分 AB,P 是直线 l 上任意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讲解(提高)【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会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必交于一点.掌握三角形的外心性质定理.3.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4.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及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线段的中垂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做法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21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C ,D 两点; (2)作直线CD ,CD 即为所求直线. 要点诠释:(1)作弧时的半径必须大于21AB 的长,否则就不能得到两弧的交点了.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实质是一条直线. 要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要点诠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也就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时也给出了引辅助线的方法,“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就是遇见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出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这样就出现相等线段,直接或间接地为构造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逆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要点诠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组成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要点四、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这点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外心. 要点诠释: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必交于一点(三线共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2.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上,与斜边中点重合.3.外心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要点五、尺规作图作图题是初中数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试题,它要求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和画图”,画图必须保留痕迹,在现行的教材里,一般不要求写出作法,但是必须保留痕迹.证明过程一般不用写出来.最后要点题即“xxx即为所求”.【典型例题】类型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1.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大于的AB的长为半径画孤,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交BC于点D,连接AD.若△ADC的周长为10,AB=7,则△ABC的周长为()A、7B、14C、17D、20【思路点拨】首先根据题意可得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即可得AD=BD,又由△ADC的周长为10,求得AC+BC的长,则可求得△ ABC的周长.【答案】C;【解析】∵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大于的AB的长为半径画孤,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交BC于点D,连接AD.∴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ADC的周长为10,∴AC+AD+CD=AC+BD+CD=AC+BC=10,∵AB=7,∴△ABC的周长为:AC+BC+AB=10+7=17.【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作法.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阅读“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完成填空及证明.已知:线段AB,要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A 、B 为圆心,大于12AB 的同样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分别交于点C 、D ; (2)作直线CD .直线CD 即为所求作的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根据上述作法和图形,先填空,再证明.已知:如图,连接AC 、BC 、AD 、BD ,AC=AD=___=___. 求证:CD ⊥AB ,CD 平分AB . 证明:【答案】已知:如图,连接AC 、BC 、AD 、BD ,AC=AD=BC=BD . 求证:CD ⊥AB ,CD 平分AB . 证明:CD 与AB 交于点E . ∵在△ACD 和△BCD 中,,AC BC AD BD CD CD =⎧⎪=⎨⎪=⎩∴△ACD ≌△BCD (SSS ). ∴∠1=∠2. ∵AC=BC ,∴△ACB 是等腰三角形. ∴CE ⊥AB ,AE=BE .即 CD ⊥AB ,CD 平分AB .2.(2015秋•和县期中)如图,在△ABC 中,AB 边的垂直平分线l 1交BC 于点D ,AC 边的垂直平分线l2交BC于点E,l1与l2相交于点O,连结0B,OC,若△ADE的周长为6cm,△OBC 的周长为16cm.(1)求线段BC的长;(2)连结OA,求线段OA的长;(3)若∠BAC=120°,求∠DAE的度数.【思路点拨】(1)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EA=EC,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3)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答案与解析】解:(1)∵l1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DA=DB,∵l2是AC边的垂直平分线,∴EA=EC,BC=BD+DE+EC=DA+DE+EA=6cm;(2)∵l1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OA=OB,∵l2是AC边的垂直平分线,∴OA=OC,∵OB+OC+BC=16cm,∴OA=0B=OC=5cm;(3)∵∠BAC=120°,∴∠ABC+∠ACB=60°,∵DA=DB,EA=EC,∴∠BAD=∠ABC,∠EAC=∠ACB,∴∠DAE=∠BAC﹣∠BAD﹣∠EAC=6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已知BC=7,AC=1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求△BEC的周长.【答案】∵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BE=AE,∴BE+EC=AE+EC=AC.∴△BEC的周长=BE+EC+BC=AC+BC=23.要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3.(2016春•鄄城县期中)如图,在△ABC中,AD是高,在线段DC上取一点E,使DE=BD,已知AB+BD=DC.求证:E点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思路点拨】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求出BD=DE,推出DE+EC=AE+DE,得出EC=AE,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推出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AD是高,∴AD⊥BC,又∵BD=DE,∴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AB=AE,∴AB+BD=AE+DE,又∵AB+BD=DC,∴DC=AE+DE,∴DE+EC=AE+DE∴EC=AE,∴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应用,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的综合应用4.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定义: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举例:如图1,若PA=PB,则点P为△ABC的准外心.应用:如图2,C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准外心P在高CD上,且PD=12AB,求∠APB的度数.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BC=5,AB=3,准外心P在AC边上,试探究PA的长.【思路点拨】应用:连接PA、PB,根据准外心的定义,分①PB=PC,②PA=PC,③PA=PB三种情况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PD与AB的关系,然后判断出只有情况③是合适的,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PB=45°,然后即可求出∠APB的度数;探究: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根据准外心的定义,分①PB=PC,②PA=PC,③PA=PB 三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得解.【答案与解析】应用:解:①若PB=PC,连接PB,则∠PCB=∠PBC,∵CD为等边三角形的高,∴AD=BD,∠PCB=30°,∴∠PBD=∠PBC=30°,∴PD=33DB=36AB,与已知PD=12AB矛盾,∴PB≠PC,②若PA=PC,连接PA,同理可得PA≠PC,③若PA=PB,由PD=12AB,得PD=BD,∴∠APD=45°,故∠APB=90°;探究:解:∵BC=5,AB=3,2222534AC BC AB∴=-=-=①若PB=PC,设PA=x,则x2+32=(4-x)2,∴x=78,即PA=78,②若PA=PC,则PA=2,③若PA=PB,由图知,在Rt△PAB中,不可能.故PA=2或78.【总结升华】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读懂题意,弄清楚准外心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准外心的定义,要注意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举一反三:【变式】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BC于点F、G,若∠BAC=110°,则∠EAG=________.【答案】40°;解:∠B=x,∠c=y,则,∠B+∠C=180°-∠BAC,即x+y=70°①,∵DE、GF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BE=AE,AG=CG,∴∠BAE=∠B=x,∠CAG=∠C=y,∵∠BAE+∠EAG+∠GAC=∠BAC,∴x+y+∠EAG=110°②,联立①②得,∠EAG=110°-70°=40°.故答案为:40°.要点四、尺规作图5.如图,每个格的单位长度是1,△ABC的外心坐标是 (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可分别作BC与AB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交于点G,则点G即为△ABC 的外心,继而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分别作BC与AB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交于点G,则点G即为△ABC的外心,∴△ABC的外心坐标是(-2,-1).故答案为:(-2,-1).【总结升华】考察尺规作图的能力和三角形的外心的定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李明准备与朋友合伙经营一个超市,经调查发现他家附近有两个大的居民区A、B,同时又有相交的两条公路,李明想把超市建在到两居民区的距离、到两公路距离分别相等的位置上,绘制了如下的居民区和公路的位置图.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李明在图上确定超市的位置!请用尺规作图确定超市P的位置.(作图不写作法,但要求保留作图痕迹.)【答案】解:如图,点P就是要找的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