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课 郑和下西洋 教案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说课稿

中国历史说课稿
、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显示了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是世界航海史上 的壮举。
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寇的一次胜
利,捍卫国家主权。有助于培养爱国热情,每 当外敌入侵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 民斗志的旗帜,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 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 中的一个场景“郑和下西洋”。 设计理念:不仅让学生重新感受当时的盛况,又 能联系实际,形象直观的点明主题, 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进入 课 堂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传递和平的使者—郑和 环节1:由学生以自主阅读、总结归纳的方式 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简表
1、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2、回归:1999年12月20日
再 见
以上三个问题的学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只起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小结
明朝前期,由于国家强盛,郑和下西洋 同世界友好往来,但到了中后期,随着国势衰 弱,友好变成 了冲突,所以有了倭寇入侵和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这 说明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伍了,同时印证这一 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 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 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 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 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们确定三维目标如 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 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 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重培 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 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 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 国历史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微课了15世纪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当时的世界;通过讲解和史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特点、范围和影响。

2、通过建立人物档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通过理解史料,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3、通过海权和外交局面的探讨,使学生明白历史的进程,同时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实力是在国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种大国担当的家国情怀,并感受和平、包容的大国外交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以后的海权问题和现代中国的要建立怎样的外交局面。

教学方法微课、史料分析、小组合作、有效设问。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初一年级,这个年纪的孩子富有探究精神,所以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推进教学,同时已经有了学习历史的基础和方法,可以熟练的分析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所以在初一下学期的授课中,尤其是古代史的授课中可以进行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培养,最终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教学过程一、海之威:危机四伏以微课的形式介绍15世纪的世界。

【设计目的】微课的形式可以自学,用来储存背景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

二、海之荣:万国来朝1、制作人物卡片,了解郑和本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增加对郑和的了解,利于课堂的的完整性和立体型。

2、观看视频【设计目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为后面讲课奠定基础,同时用历史的宏大场面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神入历史。

3、材料论述题。

【设计目的】材料论述题是今年新加入的体型,课堂演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通过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设计目的】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看教材,使学生明白史料的运用是为了服务教材。

5、通过表格的方式来比较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设计目的】通过表格来分析比较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更加容易得出结论。

郑和下西洋PPT课件2(说课)

郑和下西洋PPT课件2(说课)

教 学 流 程
科摩林角的 中国菜缸
阿勒皮的 赛蛇舟
柯钦的 “定义) 2.明成祖为什么派人下西洋?(目的) 3.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其人) 4.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如何?(经过) 5.为什么郑和能够取得成功?(原因) 6.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值得世人纪念?(意义)
教 学 流 程
对中国的意义:(材料二)
教 学 流 程
苏禄国王墓
对世界的意义:(材料一)
梁启超先生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曾作了充分肯定: ‘郑和下西洋后 而移居南洋诸岛, 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 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 当及七百万人。’”
教 学 流 程
对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猜猜看: 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
• • • • • •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设计定位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法、学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够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认识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 的关系;理解郑和船队完成远航体现了当时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郑和远 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从而提升认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创设比较直观的历史情景,调动学生的合理想象,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探究,使学生初 步体会多角度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 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郑和下西洋是对唐宋时期开放的对外交往的继承,体现中国人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2.认识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贫困落后,为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课前预习】2.明朝的西洋指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沿岸一带。

3.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

4.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积极:a.见证了大明国力,展现了技术的高超。

b.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目的在于宣扬,不计;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者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

随着明朝国力,远洋航海的壮举被当成而遭废止。

5.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b.只开放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c.严格进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

d.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6.作为皇帝,您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您选择郑和的理由是什么呢?(从郑和的个人经历、品质、信仰以及皇帝的忧虑去分析)7.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导入: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图一:《郑和下西洋邮票》和图二:《漫画:鸟笼中的君臣对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本课《郑和下西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时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航海、探险等题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航海事业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船上生活以及与所到国家的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图片等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船上生活以及与所到国家的交流。

4.情景模拟:模拟郑和下西洋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航海的艰辛与收获。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3.课堂讨论道具(如地图、模型等)。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航海家吗?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和意义。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以及他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事迹。

教材还重点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经过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I)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I)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 (I)案例说明郑和下西洋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还可以适当地补充15世纪东西方远航航海活动的历史史实,因此特别适合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根据这样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教师选择在利用大量历史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后,再进一步层层设问,并提供相应史料,引导学生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东非肯尼亚的墓碑、东南亚关于郑和的庙宇、地名等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所提“三宝”为何人,海外历史古迹纪念“三宝”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观赏图片,寻找共同信息,体会郑和在东非、东南亚地区留下的广泛、深远影响。

此环节意在引发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本课题。

案例主体环节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郑和为什么要远下西洋?教师呈现明成祖朱棣的图片和明史中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动机。

学生阅读史料,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提供材料,以问导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如何?教师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时间、航行次数、船队规模、随行人数,航行范围。

最后总结: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教案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教案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材分析】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新航路的开辟才开始,在这之前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建立和自由贸易的扩大、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进展。

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立与推广。

世界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直接联系。

人类逐步从分散的历史走向了整体的历史、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

因此、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设计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其中包括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三个要点:一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二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三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6课主要讲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

本课的学习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外史纲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与传统课文不同﹐增加了其他航路的开辟的新知识﹐更进一步说明了新航路开辟所引发全球流动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册书前两个专题的学习,已对世界上古史与中古史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经过初中阶段九年级上册书第15课《探寻新航路》的学习,逐步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但对于其他航路的开辟即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路的开辟,学生不甚了解。

以及学生此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对中西联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相关资料、图片等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新航路开辟在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动力因素,以及技术的进步为其提供的必要条件,培养全面探索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表格等资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并分析其目的和条件;识读郑和下西洋图。

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

教科书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疑点:郑和是否到过美洲?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凯文·孟席斯提出了郑和在哥伦布之前70年就发现了美洲大陆,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但有很多学者反对这一说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建议一:问题策略。

学习新课前教师可采用图片或录像资料导入,如可通过大屏幕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郑和像;郑和诞生于630周年之际,南京市江宁区邮政局启用的一枚宣传戳;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郑和航海图,及在爪哇、马来西亚等地的三宝垄、三宝庙、三宝洞等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都与谁有关。

或观看福建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录像《大航海家郑和》,导入新课。

本课设计的问题如: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出使西洋的基本史实有哪些(航海的规模、时间、到达的地区)?郑和出使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郑和到达西洋各国都做了些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启示等等。

问题提出后,先由学生相互解答,有难度的教师帮助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是片面的,不规范的,甚至有科学性的错误,教师要注意宏观上的调控,细微处的点拨。

本课的重点是探讨郑和下西洋,关于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可设计几个问题简要讲解。

建议二:合作策略。

学习新课前,让学生分组,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以主题方式进行加工处理。

课堂上,小组除展示成果外,围绕材料进行相互质疑、答疑,教师要注意点拨,尤其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建议三:环节策略。

也可利用教材前面的导语导入,然后分成三个环节进行学习。

环节一:追寻足迹。

师生共同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

主要做法:简要理清郑
和下西洋和华侨对南洋开发的知识脉络,弄清基本史实。

方式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也可师生共同学习归纳。

环节二:感悟历史。

师生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及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围绕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通过郑和个人经历、下西洋的史实、下西洋中的困难分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等等。

环节三:展望今朝。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联系今天,围绕我们该如何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注意有全球战略,外向眼光),如何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

2、讲解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这一子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以下问题: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是什么?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另外为了体会郑和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也可让学生设想郑和在航海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为了体现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还可设问,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每次出行在冬季,而每次返回在夏季,为什么?在以上问题解决之后,还可让学生探讨如何评价郑和其人。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意从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以加深对明朝前期经济状况的理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教科书中对郑和其人在小字部分有所叙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加深对郑和的理解)。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认同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如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说法,但注意不宜补充过多。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注意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讲明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可设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可按教科书归纳为三点:第一,宣朱棣的诏书。

第二,赠送礼物。

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打通了中国到(发现了美洲)(开辟了通向东方(第一次完成了
比较内容东非的航路)的新航路)环球航行
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1519--1522年
次数7次4次1次1次
每次人数27 000 哥伦布首次船队共150 共256人,有5艘船
船队规模多人,其中有三次,大远航美洲的船队人,有4艘船,最最大排水量为130吨,
型宝船都在60艘以上,共80多人,有3 大载重120吨,长其余为60-90吨。

还有马船、战船、粮船艘船,最大排水不到25米。

等小型船只。

其中大的海量不到100吨,小
船长44丈、宽18丈,可的只有40吨。

乘坐1 000多人
(5)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讲述这一问题前先给郑和下西洋定位: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处理这一问题时建议教师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

就积极影响来说可讲明以下几点:①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的声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

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关于这一点,可按教科书叙述,也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③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航海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外传,同时西洋各国的文化也融入中国。

另外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这样不仅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

结果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6)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7)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

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8)评价郑和其人。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对郑和进行试评,教师补充。

二、华侨开发南洋
此目只作为学生了解内容,教师可简单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
如南洋指什么地方?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华侨在开发南洋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等。

小结: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