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歌赏析
闻雁(韦应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雁唐代: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标签秋天、思乡、大雁译文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
”“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韦应物《送杨氏女》翻译及赏析

韦应物《送杨氏女》翻译及赏析韦应物《送杨氏女》翻译及赏析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诗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影响深远,[9]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应物《送杨氏女》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解1、永日:整天。
2、悠悠:遥远貌。
3、行:指出嫁。
4、无恃:无母。
5、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
6、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7、居闲:平日。
译文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长流。
赏析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
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
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加怜爱。
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
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作者主要影响韦应物像,出自清刊本《吴郡名贤图传赞》[21]韦应物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在大历时期显得尤为特殊。
大历年间,盛唐时候的壮阔气象已不复存在,因此题材多为风花雪月,乡情羁旅等,诗风也趋向于王维、孟浩然的清淡。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描绘了春天的西涧景色和夜晚的野渡所见。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自然风物的优美画卷,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白天的西涧景象,绿草如茵,黄鹂啼鸣,春潮伴着夜雨轻轻涌来。
诗人钟爱那不起眼的幽草,而对炫目的黄鹂抱有轻蔑的态度。
在他们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守节的品格。
第四句则展现了西涧夜晚的另一番景致——野渡无人,空舟自横。
这幅画面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流露出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空舟自横的悠然姿态寓言自己的人生哲学——淡泊名利,自在生活。
全诗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他以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表达情感,述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
同时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
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潮水急流、野渡无人等画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韦应物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涧的独特景色,将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同时,诗人也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使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
总的来说,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山水诗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涧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
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首诗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去欣赏、去探索其中的深意。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引导语: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人诗,是诗人韦应物写给弟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中的“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一、前言《秋夜寄邱员外》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诗歌分析和文化背景解读。
二、诗歌分析1. 诗歌全文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诗歌风格该诗表现了诗人秋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明月的爱慕之意。
在语言表现上,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两句之间主要采用了平仄相间的七言绝句。
整首诗简洁明快,留下深刻印象。
3. 诗歌意义这首诗歌通过对秋夜的景象和明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思乡的情感,也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同时通过对明月的爱慕之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文化背景解读1. 诗人韦应物韦应物(737-792),唐代开元末年人,四川嘉州人。
在岁月的沧桑中,他用平实、清新的笔调描绘生活的点滴,被誉为“风流才子”和“皎洁之士”。
此篇诗歌中,作者孤寂清秋之夜,思念故园之人。
一派慨然而出的诗篇,引起读者共鸣,也反映当时人们怀乡、留恋故土的心情。
2. 秋夜之景秋天的夜晚常常会有月色清冷的宁静,落寞的风情。
而这种怀旧的感觉,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文化中。
中国古典文学中,夜晚景色下的悠远月光常常被用作“怀乡”的主题。
3. 明月之爱每当众星点点的夜晚,亮丽的圆月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美好、如诗如画的象征,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代表符号之一。
韦应物的这首诗,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故乡的遥思之情。
四、结语《秋夜寄邱员外》是一篇情感丰富、诗意盎然的诗篇。
通过对文本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唐代文学家韦应物的这首诗歌,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好和情感。
韦应物的诗观田家

韦应物的诗观田家韦应物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其诗歌尤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深得时人喜爱。
他的诗观田家,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下是对韦应物诗观田家的分析。
1. 对自然的赞美韦应物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
在他笔下,大自然是美丽、宁静、神秘的,诗歌中常常有形象生动的自然景象,如“雾气蒙蒙月色微”、“绿树阴深夏日长”等等,使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2. 对生活的热爱韦应物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农民和田园为主题,把田园生活描绘得细致入微,充满动人的诗情画意。
他认为田园生活有着人间至乐,是一种优美的境界。
3. 对现实的关注韦应物的诗歌中也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
他不仅描写了田园乡村的美好,也揭示了其中的贫穷、艰辛和社会现实等问题。
他借助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看法和思考,意在传递正能量。
4. 对人生的思考韦应物的诗歌中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他深刻地思考过生命、光阴和命运等问题。
他用诗歌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种种情景,表达出生命的无穷魅力和充满哲理的内涵。
5. 对艺术的热爱韦应物对艺术也有着深厚的热爱。
他善于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这些艺术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之中。
他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表现出自己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也让他的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韦应物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充满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思考,既描写了现实中的艰辛和不公,又借助诗歌抒发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元素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在时代和历史中得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游南斋韦应物赏析

韦应物的《游南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首诗非常紧凑,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首句“好鸟集珍木,高斋宴雅宾。
”中,“好鸟”、“珍木”、“雅宾”等意象给人以和谐、优雅的感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画面。
其次,这首诗的用词精准,表达生动。
如“好鸟集珍木”中的“集”字,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珍贵的树木上欢快歌唱的场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又如“高斋宴雅宾”中的“宴”字,表达了主人以优雅的方式款待贵宾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氛围。
再次,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细腻。
虽然整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但其中却蕴含了韦应物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他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最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独特。
韦应物以他独特的笔触,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让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了很高的价值,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韦应物的《游南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优美诗歌。
这首诗以其紧凑的结构、精准的用词、
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生动描绘暮春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生动描绘暮春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这首诗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
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暮春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一、作品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自横:指随意漂浮。
三、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四、作品赏析1、首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诗描绘了涧边生长的幽草和黄鹂在树荫深处啼鸣的景象。
暮春时节,群芳已凋,但诗人却独爱这涧边生长的幽草。
这里的“幽草”和“深树”营造了一种幽静的境界,虽然它们不如百花妩媚娇艳,但青翠欲滴、自甘寂寞的风姿却与诗人好静的性格相契合,自然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独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幽草的偏爱,同时也透露出他闲适恬淡的心境。
黄鹂的啼鸣,清脆悦耳,为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使得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更加生动。
2、颔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将时间推到了傍晚,描绘了春潮上涨、春雨绵绵的景象。
春潮带着雨水,使得西涧的水势变得湍急。
而郊野渡口,本就荒凉无人,此刻更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空无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
《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
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
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
”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
“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 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 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也有诗人热爱 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登池上楼》 ) , 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 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
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 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 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然后加以轻轻点染, 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 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 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 林,很少与人交游。
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 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 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 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 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 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 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 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 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 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 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 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 、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 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 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 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赏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 其事失传, 今存诗四首。
韦应物赠冯著诗, 也存四首。
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
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 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
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 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后又来到长安。
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 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 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 约在 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
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
诗中以亲切而略含诙谐 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它写得清新活泼,含 蓄风趣,逗人喜爱。
刘辰翁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确乎如此。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
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并非实指,而 是用事作比。
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 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
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 还是一 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
“采山”是成语。
左 思 《吴都赋》 : “煮海为盐, 采山铸钱。
”谓入山采铜以铸钱。
“买斧”化用 《易 经 。
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 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
“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 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 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还得买斧斫除。
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 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
但是 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 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
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 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
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 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 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 物是公正不欺的, 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 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 般焕发才华, 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 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 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 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它的感人, 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 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
因此他能对一 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
也正因 如此,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
它 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
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 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 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 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 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 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 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 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 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 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 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 夫也不在了, 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 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 由于渡口在郊野, 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 则傍晚雨中潮涨, 正是渡船大用之时, 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
在前、 后二句中, 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 并用“独怜”、 “急”、 “横” 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 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 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 改革而无力, 思欲归隐而不能, 进退两为难, 只好不进不退, 任其自然。
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 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
” ( 《庄子。
列御寇》 ) 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 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 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 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 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 诚然不错, 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 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 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 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 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诗中的“楚江”、“建 业”,是送别之地。
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 所以叫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