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合集下载

闻雁(韦应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雁(韦应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雁唐代: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标签秋天、思乡、大雁译文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

”“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作品介绍原文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

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

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

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

始表仙都集,复言欢乐殊。

人生各有因,契阔不获俱。

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

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

枉驾怀前诺,引领岂斯须。

无为便高翔,邈矣不可迂。

注释1司录:官名,唐府尹佐吏有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

韩司录:疑为韩绅卿,官京兆府司录参军,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2弱志:谦称己之情志。

众纷:指官场、尘世的纷扰。

3抱素:怀抱素志。

寄:指寄身。

精庐:佛寺。

4皦皦:明亮。

仰:仰慕。

5闷闷:愚昧貌。

6之子:那人,指韩司录。

辞秩:即辞官。

7高踪:指超越世俗的行迹。

罢:止。

驰驱:指为官务而奔忙。

8因:依靠。

西飞禽:指鸿雁,旧说鸿雁能传书,见《汉书·苏武传》。

9琼据:喻指对方华美的诗文。

10表:述。

仙都集:指清都观宴集。

11殊:不同寻常。

12因:因缘。

13契阔:离合,偏指分离。

14清赏:清雅的景致。

15枉驾:屈驾。

前诺:从前的承诺。

16引领:伸长脖子,表示盼望。

斯须:一会儿。

全诗校:“一作须臾。

”17高翔:指远走。

18邈:远。

迂:回旋,指返回。

矣不可迂。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词语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5、边草:边地的野草。

白话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这首词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边塞生活,是作者为抒写戍守边塞的士卒的思家情感和艰苦生活而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14-17]文学赏析这首词写的是草原上的骏马。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

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最新)

《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最新)

《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注释: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韦应物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词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月夜?淮上存有秋山.注释译文⑴淮上:淮水边,即为今江苏淮阴一带。

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浮云”两句:意思就是说道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

斑:头发花白。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见的定必须酣醉而还。

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

今日相逢我们欢乐官告,我们已两鬓斑白播发稠密。

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

初弘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属于棹洛阳人,残钟广陵一棵。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恩得居住。

注释译文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将近瓜州。

元小:无考何人。

校书:官名。

唐代的校书郎,掌理校书籍。

⑵去:离开。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飘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

棹,船桨。

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指回首广陵,只局外晓钟的残音源出林间。

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

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通往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

此:此处。

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⑼沿歪仔歪(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歪仔歪,这里指处境的礼义。

奈何居住:怎能建得居住?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濛濛的江心。

在乘船回到洛阳之际,响起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在。

长安遇冯著客从东方去,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流年花正上开,飏飏燕崭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解译文⑴冯著:韦应物友人。

⑵灞(bà)陵:即为霸上,又并作霸陵。

在今西安市东。

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更名灞陵。

⑶客:即指冯著。

⑷采山:砍材。

⑸采山因买斧:意指归隐山林。

“采山”是成语。

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

《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

《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

《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出处】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意思】你们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我抚养你们便更加慈柔。

【全诗】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全诗赏析】
此诗是韦应物诗作中较少见的写亲情的送别诗。

杨氏女,指的是韦应物的长女。

她即将嫁入杨姓人家,身为父亲的诗人自是无限伤感,心情异常复杂。

但为女儿人生幸福的'考虑,诗人又千叮咛万嘱托,期冀女儿在夫家恪守妇道,孝顺公婆,睦邻乡里,做一名识大体、有妇德的贤妻良母。

起首四句叙女儿出嫁时父亲的忧愁与伤感。

“戚戚”,语出《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喻亲人离别之忧伤状。

“悠悠”二字则蕴涵两层意思,一是指遥远、久远,一是表忧愁思虑的样子。

为何诗人整日里忧愁伤感呢?三、四两句给出了答案。

原来是
我心爱的女儿要出嫁到远方了,身为父亲的诗人,该有多么的不舍与牵挂?“女子今有行”,典自《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此处用之,恰好契合了送别亲人远行的此情此景。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滁州西涧》是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韦应物诗词鉴赏20首

韦应物诗词鉴赏20首

韦应物诗词鉴赏20首01《秋夜寄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文解释】怀念你在这秋天的夜晚,在清凉的夜里散步吟咏。

空山中不时落下松子,幽居的人应该还没有入睡。

【词语解释】君:指丘丹。

丹曾官仓部、祠部员外郎。

属:适,正值。

幽人:隐士。

此时丘丹隐临平山学道。

【诗文赏析】清凉的秋夜中诗人怀念友人,徘徊吟咏,推想友人也一定没有安眠,把两地相思连在了一起。

这首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语言浅显,情意深厚,回味无穷。

02《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文解释】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词语解释】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诗文赏析】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就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的题目写“喜会”故人,但诗中表现的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友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了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题,详细地加以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体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致。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难。

“浮云”和“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03《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文解释】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

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作品介绍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190 卷。

原文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作者:唐·韦应物 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

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

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

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

始表仙都集,复言欢乐殊。

人生各有因,契阔不获俱。

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

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

枉驾怀前诺,引领岂斯须。

无为便高翔,邈矣不可迂。

注释 1 司录:官名,唐府尹佐吏有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

韩司录:疑为韩绅 卿,官京兆府司录参军,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2 弱志:谦称己之情志。

众纷:指官场、尘世的纷扰。

3 抱素:怀抱素志。

寄:指寄身。

精庐:佛寺。

4 皦皦:明亮。

仰:仰慕。

5 闷闷:愚昧貌。

6 之子:那人,指韩司录。

辞秩:即辞官。

7 高踪:指超越世俗的行迹。

罢:止。

驰驱:指为官务而奔忙。

8 因:依靠。

西飞禽:指鸿雁,旧说鸿雁能传书,见《汉书·苏武传》。

9 琼据:喻指对方华美的诗文。

10 表:述。

仙都集:指清都观宴集。

11 殊:不同寻常。




12 因:因缘。

13 契阔:离合,偏指分离。

14 清赏:清雅的景致。

15 枉驾:屈驾。

前诺:从前的承诺。

16 引领:伸长脖子,表示盼望。

斯须:一会儿。

全诗校:“一作须臾。

” 17 高翔:指远走。

18 邈:远。

迂:回旋,指返回。

矣不可迂。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15 岁起 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 玄宗奔蜀, 流落失职, 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 先后为洛阳丞、 京兆府功曹参军、 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 791 年(贞元七年) 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 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 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 1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 诗集》、10 卷本《韦苏州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