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2017年1月辽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1月辽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1月辽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沈斌;李俊乐;王磊;郑国伟;马骁颖
【期刊名称】《农业灾害研究》
【年(卷),期】2018(008)005
【摘要】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月辽宁省一次暴雪过程的环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是冬季500 hPa高空槽前降水过程,高空槽的合并加深发展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850 hPa低空急流主要从华南地区沿西南方向延伸到辽宁,偏南急流向东北地区输送大量暖湿空气,为此次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地面系统上,蒙古气旋逐渐生成并加强东移,与此次辽宁地区降雪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联系.此次过程是北路蒙古气旋结合倒槽型降雪天气过程.
【总页数】3页(P69-70,86)
【作者】沈斌;李俊乐;王磊;郑国伟;马骁颖
【作者单位】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 113006;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 113006;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 113006;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 113006;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 113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
【相关文献】
1.2009年辽宁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张炳川;吴晓峰;贾旭轩;陆井龙
2.2009年辽宁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英文) [J], 张炳川;吴晓峰;贾旭轩;陆井龙
3.2017年河套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李蓉;李晓坤;刘志刚
4.2017年2月20—21日鄂托克前旗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李冰琪
5.2017年辽宁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赵刚;李俊乐;李炳昆;赵超;范存飞;肇振国;米雷;沈斌;全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阳地区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

朝阳地区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

朝阳地区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
张红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27
【摘要】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云图、数值预报着手,对2007年3月4日朝阳全区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雪的产生是在稳定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槽与地面倒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南—华北东北部—东北地区南部有低空急流,是形成大暴雪天气的主要条件之一,为这次番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日本降水预报产品准确率较高,对朝阳地区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6829-16830)
【作者】张红
【作者单位】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朝阳机场气象台,辽宁朝阳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8
【相关文献】
1.朝阳地区一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漏报分析 [J], 李国银;徐红梅;穆春华
2.朝阳地区2009年2月12~13日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隋景跃;依航;冯书霞;张黎
3.朝阳地区一次小到中雨转大到暴雪过程分析 [J], 徐红梅;李国银;王晓杰
4.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乌鲁木齐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J], 张月华; 王健; 郑
玉萍; 张云惠
5.2019年青南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张婷华;李昌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

主要 出现在每年 l 1月下旬至翌年 3月 1 5日, 2月为最 多月。近 5 0a区域性暴 雪过程 次数呈上升趋势 , 并且存在 9 5a 3a的 、 和 周期变化 ; 的周期 变化信 号一直存在 , 强度 自2 纪 6 9a 但 0世 0年代末开始 增强 ,0 0年代 最强 ; 7 —8 5a的周期 变化信号 自7 0年 代初期 开始 出现 , 强度在 7 0年代 中期 开始增 强 ; a的 变化信 号一直存在 , 3 强度 在 7 0年代 中期 、O年 代最 强。区域性暴 雪过程 8 次数和暴 雪总量 自东南部 向西北部逐渐 减 少, 间分布有 3个 中心 , 空 分别 为 : 阳~ 抚顺一本 溪一 带、 山附近和 丹 东凤 城地 沈 鞍 区。辽宁 区域性暴雪 落区主要有 4种 分布 , 别为 中东部暴雪型 、 分 东部暴雪型、 南部暴雪型和 西部暴中国气象局 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106 2 辽宁 沈 阳 1 0 1 ) 10 6
摘 要: 利用 16 - 2 0 辽宁 5 90 0 9年 8个测站逐 日降水资料 , 分析 了区域 性暴 雪 气候 变化特 征 。结 果表 明 : 宁 区域 性暴 雪 辽
关键词 : 辽宁 区域性暴雪 ; 气候 特征 ; 小波分析 ; —K 突变检验 ;O M E F分解 中图分类号 :4 6 P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X(0 2 0 0 4 0 17 5 3 2 1 )4— 0 3— 6
1. ll 0 0nl降雪 的过 程 , 为 一 次 区 域 性 暴 雪 过 程 ; T 定 通 暴 雪是 辽 宁 冬 半 年 的 主 要 气 象 灾 害 , 经 常 造 过第二次筛选 , 它 共选出 3 6次区域性暴雪过程 。 成交通运输 中断 , 时造成输 电、 有 通信 中断 , 交通事 应用选出的 3 6次过程计算 出辽 宁区域性暴雪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常常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多次冷空气活动。

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和,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发展过程(一)开始阶段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

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

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

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

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

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

同时,由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

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

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一)降雨量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

根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

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卢娟【摘要】利用辽宁逐日降雨量、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9 ~3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低空强烈的水汽辐合,300 hPa高空强盛辐散风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副高相对稳定,降水区移动缓慢,造成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此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的大量水汽沿偏南风输送到河套以东地区的低压中,该低压中水汽沿偏南气流输送到辽宁,辽宁位于水汽输送大值轴上,随着水汽输送大值轴东移,辽宁降水陆续结束.300 hPa流场分布呈分散形状,高层辐散有利于动力抽吸作用增强,使得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和维持.500 hPa高空槽对应的高空槽云系与850 hPa切变线对应的一条由尺度不是很大且较分散的对流云团的结合,在辽宁中部一带激发出强降水云团,导致该地区出现暴雨天气.%By 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conventional aerial and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 satellite cloud data, a diagnosis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a regional rainstorm process during July 29 -31, 2011 occurred in liao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of precipitation, rainfall mainly occurs in the warm area, near 850 hPa shear. Low level strong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the altitude of 300 hPa strong divergent wind form a strong " suction" ; subtropical high precipitation area of relatively stable, slow moving, causing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long duration, disaster. The process of water vapor sourc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amount of water vapor along the southerly wind transported to the Hetao areas east of thelow voltage, the low pressure vapor along the South airflow transportation to Liaoning, Liaoning is located in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large shaft, with the vapor transport of large value axis eastward, Liaoning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end. 300 hPa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in disperse shape, high level divergence in favor of power suction effect is enhanced,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enhancing, the low-level upward movement of the enhancement and maintenance. 500 hPa trough corresponding to the upper trough and shear line over 850 hPa corresponds to a scale is not large and more dispersiv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 binding, in central Liaoning area stimulate strong precipitation cloud, leading to the area of rainstorm weather.【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2【总页数】6页(P15824-15828,15834)【关键词】暴雨;区域性;诊断分析;辽宁【作者】卢娟【作者单位】辽宁省气象局,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辽宁省地处中高纬度,受高、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暴雨具有强度大、时间集中、地形影响大等特征。

大连市气象局发布2009年大连气候公报-新闻

大连市气象局发布2009年大连气候公报-新闻

大连市气象局发布2009年大连气候公报21日,大连市气象局发布2009年大连年度气候公报。

公报显示:过去一年大连市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略多。

对于受气候影响明显的农业、林业和旅游业来说,过去一年“天照应”.过去一年大连市气温总体偏高。

年平均气温为10.6℃,比累年值高0.5℃。

全年降水正常略多,为666.2毫米,比累年值多46.1毫米。

全年日照时数为2661小时,比累年值多60小时;大风日数特别少,比累年值少23天;大雾日数略多,比与累年值多8天;无霜期略长,比累年值多23天。

2009年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总体利大于弊。

5月份气候条件总体上对春播有利。

7月份降水偏多,作物长势良好。

9月份无灾害性天气发生,对作物后期生长及成熟有利。

2009年大连市粮食总产量连续第4年突破30亿斤,达到30.7亿斤,为历史第三高产年。

林业生产同样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

2009年春季大连市降雨偏多,为植树提供了良好的墒情;但8月上中旬的高温酷暑、伏旱天气对新栽全林木成活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全年大连市共完成30万亩造林任务,植树8000万株。

大连市旅游业发达,旅游业的发展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2009年春节期间,大连市天气晴好,为市民出游和大连市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夏季旅游市场火爆。

据大连机场透露,2009年7月份的单月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相当于1993年全年吞吐量的总和。

2009年国庆、中秋节期间,大连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旅游综合收入11.77亿元,同比增长19.62%.气候条件良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气候公报同时显示,2009年度在大连市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降温、大风、大雾、结冰、雪灾、雷电、冰雹、暴雨、龙卷风和伏旱十大类,对交通、电力、农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影响。

/zfxx/ggaq/hjbh/201001/t20100122_481880.html直接损失4.86亿!大连发布2009年气候状况公告作者:来源:去年,大连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略多,大风日数特少,大雾日数略多。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


要 : 对 20 针 09年 2月 1— 1 2 3日沈 阳 暴 雪过 程 , 用 Mi p 运 c s资料 和 自动站 资料 , 析 了大 尺 度 天 气 形 势 及 相 关 物理 量 a 分
场。结果表 明:0 P 5 0h a南北两支槽 在辽宁的叠加 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 因。强降雪 出现 在 8 0h a涡度和 2 0h a散度大值 区内, 流层 中低层辐 舍、 5 P 0 P 对 高层辐散为 强降雪提供 了有利 的动 力条件 ; 低空急流为暴 雪区水
汽来源, 亦为 对 流 不稳 定 能 量 释 放 的 触 发 源 , 雪 区还 具备 上 干 冷 下 暖 湿 的 热 力 不 稳 定 条 件 ; 水 性 质 的 转 换 与 80h a的 温 暴 降 5 P
度、 温度 平流和地 面气温有直接 联 系; 雪过程无论从 量级 , 暴 还是降水起止 、 雨转雪时 间均预报 得较 为准确 , 对降 雪量和积 雪 但
冬季 暴雪 是 中高纬 度 国家 常见 的一 种灾 害 性 天
便 在今 后 的工作 中做 出更 准确 、 更精 细 的预报 。
2 天气 实 况
气现 象 , 国 的暴 雪 灾 害 主要 集 中在 东 北 地 区和 西 我 20 0 9年 2月 1— 1 2 3日沈 阳地 区 出现 近 2 5a以 北高 原 山 区 。对 于 暴 雪 天 气 , 国 的 一 些 气 象 工 作 来 同期 最强 的雨 雪天 气 过程 。1 我 2日下 午 1 4时 4 5分 者 ¨ 就 其形 成 的大 尺 度 背景 、 汽条 件 、 水 动力 条 件 开始 , 阳各 地 出现 小 雨 天 气 , 部 地 区雨 量 偏 大 , 沈 南 进行 成 因分析 , 找这 种 极 端天 气 的预 报规 律 , 提 并 从 傍 晚 1 寻 为 8时 开 始 相 继 转 为 降 雪 , 部 康 平 、 库 北 法 高预警能力提供 预报依据。马福 全等 指出 20 地 区降水 量 较 小 , 03 主要 为 降 雪 。各 地 降 水 量 分 布 相 年 3月 2 日辽 宁 的暴 雪 天 气 是 由 70h a以下 比较 对均匀, 0 P 降雪量 均超 过 1 m l达暴雪量级 , 0 n, 平均降 浅 薄 的影 响系 统 在低 层 强锋 区上产 生 波动 的形 势 下 水 量 为 1. Ⅱ , 均降雪 量 为 1. nn 平 均 积雪 8 1Ⅱ n 平 4 5Ir, 产生 的。刘宁 微 对 “ 0 3 3 辽 宁 暴雪 过 程进 行 了 深 度 为 1 m; 大 降水量 出现 在东 陵 , 2. 11 2 0. ” 3c 最 为 32II, /I 数值 模 拟试验 。陈传雷 等 阐述 了 20 07年 3月 4 日 其 中降雪量 为 1. /a积 雪深 度为 1 m。1 日夜 53/ , l n 7c 2 辽 宁特 大暴 雪 天气 过 程 中各 物 理量 对 暴雪 落 区 和强 间 2 2时沈 阳 出现雷暴 现象 , 降雪 过后 4 均气 温 8h平 度 的指示 意义 。胡 中 明等 。 。研究 我 国东北 地 区暴 雪 下 降 了 9℃ ,2h平均气 温 下降 了 1 7 1℃ 。 形成 机理 时表 明 , 空 西 风 急 流 为 暴 雪 提 供 了动 力 高 不稳 定条 件 , 雪 区位 于 高 空 急流 的右前 侧 , 层 低 暴 低 涡 的东部 和低 空急 流 的左前 方 。上 冷 下 暖 的热 力 结 3 1 5 0h a环 流 形势 . 0 P 20 09年 2月 1 1日欧亚 中高 纬 度 环 流 形 势 以纬 构利 于 中低层 不稳定 能 量 的释放 。 高 在 20 0 9年 2月 1 — 1 日受 强 冷 空 气 和 江 淮 气 旋 向环 流为 主 , 纬度 地 区 为宽 平 的低 涡 区 , 贝 加尔 2 3 图 ) 的共 同影 响 , 阳地 区 出 现 了 近 2 沈 5a以来 历 史 同期 湖西 北和远 东地 区分别 存 在 冷 涡 中心 ( 1 。贝加 尔湖 冷 涡 中心 为 东 西 向 椭 圆 型 , 地 冷 空 气 活 跃 。 极 较强 的暴 雪天 气过 程 。这 次 雨 雪天 气 导 致各 地 出现 2 8时乌拉 尔 山 高压 脊 向北 加 强 伸 展促 使 贝加 不 同程 度 灾 情 , 速公 路 封 闭 , 场 航 班 延误 , 菜 1 日0 高 机 蔬 气 冷 大棚 倒塌 , 交通 运 营和 人 民生活 、 产 带来 十分 不 尔湖 冷涡加 强并 南 压 东移 , 旋 曲率增 大 , 涡 西部 给 财 高空槽 ( 支锋 区 ) 下从 贝 加 尔湖 西北 部延 伸 到我 北 南 利 的影 响 。 冷 本文 从环 流形 势 背 景 人 手 , 用 Mi p 资 料 和 国新疆 北 部 。冷 涡 底 部 等 高 线 呈 纬 向型 , 涡 分 裂 运 c s a 自动 站资 料 , 通过对 相 关 物 理 量场 的诊 断分 析 , 阐述 出 的冷空气 在 对流 层 中低 层 加 强成 涡 并 东南 下 。在 形成 此次暴雪的特点 , 为今后 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我 国河套 西部 到 四 川 中部 有 高 空 槽 东 移 发 展 ,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崔锦;周晓珊;阎琦;张爱忠;李得勤;宋国云;陈雨【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WRF model on precipitation phase forecasting,1 1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ith precipitation phas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6 to 2008 were simulated based on WRF V3.1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three microphysical schemes,i.e.a WSM 6 scheme,a Goddard scheme and a New Thompson scheme.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phase and clou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forecas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different schemes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physical schemes on precipitation falling area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re not significant,while precipitation phase is sensitive to microphysical schemes,especially for fore-casting of falling area of rain and sleet.The Goddard scheme is the best among all schemes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overall forecast.The simulated cloud microphysical features of atmosphere in the bottom layer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schemes,which lead directly to the difference of precipitation phase forecast.%为了研究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中尺度模式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1)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SM 6方案、Goddard方案和New Thompson方案等3种不同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2006-2008年东北地区存在降水相变的11次降水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 2月 12~ 13日, 吉林中东部、辽宁大部先后出现 了雨转雪天气过程。这次雨雪天气过程是 2008年入冬以后 最强的一次, 除大连、丹东地区降雨外, 辽宁其他大部分地区 为小到中雨转暴雪, 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 特点, 造成经济损失 2 000 万元以上, 给交通运输、通信和人 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暴雪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 近些年我国 对暴雪的研究较多 [1- 3]。笔者利用逐日间隔 6 小时的客观 分析资料, 利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 综合分析了这次雨转 雪天气过程, 论述强降雪天气系统的结构及形成的物理机 制, 试图找寻有预报指示意义的物理量场。 1 天气实况及环流形势特征 1. 1 天气实况 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 同影响, 2009年 2月 12日 14: 00至 13日 08: 00, 辽宁全省出 现了雨转雪天气, 其中大连地区降小到中雨, 丹东地区降中 到大雨, 西北部、葫芦岛南部、营口地区小雨 (雨夹雪 )转大 雪, 本溪地区中雨 (雨夹雪 )转暴雪, 其他地区小雨 (雨夹雪 ) 转暴雪 (图 1、2)。最大降雪出现在新宾, 降雪量为 29 mm, 雪 深 17 cm。同时陆地普遍伴随 5 到 6 级的偏北大风, 降水时 段主要出现在 2月 12日 17: 00至 13日 08: 00, 过程结束后辽 宁省出现寒潮天气。
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辐合促使了强降水的发生。
2. 3 温度条件分析 2月 12日 20: 00 850 hPa高空上, 辽 宁省处于 - 4~ 8 e , 此后辽宁省自西北向东南陆续由降雨 转为降雪天气, 这与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密切关系。西南气流 将暖湿空气向东北南部地区输送, 低层冷空气持续向南扩 散, 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上升, 在东北南部地区形成了稳 定的逆温层。从温度平流剖面图上可以看到, 38b~ 42b N 1 000到 7 00 hPa一直延伸到 500 hPa附近都存在着较强的 暖平流, 42bN以北地面以上由于冷空气不断向南扩散, 冷平 流非常强烈, 暖平流叠加在冷平流之上, 形成了较强的逆温, 42bN附近底层空气过冷, 开始出现降雪 (图 6)。 12日 17: 00 到 20: 00, 阜新站地面气温从 4 e 降至 - 4 e 。 12日 20: 00 到 13日 08: 00, 对比各层, 925 hPa沈阳站高空温度从 1 e 降 至 - 9 e , 而中、高层变化不大, 可见低层冷平流侵入之强。
122bE at 20: 00 of Feb 12th
东北南部地区输送, 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
38卷 12期
张炳川等 2009年辽宁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6 27 7
件。通过分析 850 hPa和 700 hPa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及流场可知, 这次强雨雪过程水汽来源主要有强西南气流携 带的黄海、渤海和东海的水汽。从 2月 12日 20: 00 850 hPa 水汽通量散度图上可以看出, 贝加尔湖分裂冷空气东南下与 西南气流交汇于东北南部地区, 形成了一条偏北与偏南风向 的辐合区, 并与水汽通量辐合区重叠 (图 4b)。 13 日 08: 00 以后, 水汽通量辐合带东移北抬, 撤出东北南部, 降水过程逐 渐结束。
水就出现在倒槽顶部、低空西南急流的左前方。随后冷空气 快速东移南下。地面图上, 2月 12日 08: 00东北地区受减弱 蒙古气旋控制, 贝加尔湖高压前部冷空气不断扩散, 随着高 空气流的引导, 江淮气旋北上发展, 到 12日 20: 00, 贝加尔湖 冷高压前部不断分裂出的冷空气东移南下, 与江淮气旋北上 输送的暖湿空气在东北地区南部交汇, 使辽宁出现大范围雨 雪天气。 2 天气学诊断分析 2. 1 低空急流及水汽条件 分析各层风场和低空急流可 以看出, 这次强雨雪过程中西南急流强盛, 从 2月 11日 20: 00 开始, 850~ 700 hPa上从华南到江淮流域一带为一致的强盛 西南气流, 各层都有急流存在。 700 hPa低空急流位于西南 到江淮流域上空, 12 日 08: 00到达辽宁上空, 于 12日 20: 00 达到最强, 中心风速达 24 m / s。 850 hPa低空急流从西南到华 北逐渐转为偏南急流, 急流轴上存在强风速中心, 12日 08: 00最 强时最大风速中心达 27 m / s, 使得低层大气快速增温增湿, 12 日 20: 00急流轴东移, 使辽宁处于强辐合中心 (图 4a)。雨雪大
snow fall from 08: 00 on Feb 12th to 08: 00 on Feb 13th of 2009
压性加大。 12日 20: 00乌拉尔山高压脊有所南落, 冷涡分离 冷空气继续向东南推进 ( 图 3)。至 13日 20: 00 东移冷空气 完全控制辽宁, 该次强降水过程结束。在中低层, 温压场的 斜压性进一步加大, 2 月 12日 08: 00 850 hPa高空图上等温 线与等压线的交角接近 90b, 促使高空槽不断发展加深, 槽前

注: 单位为 Pa/s。 Note: The un it is Pa /s.
图 5 2月 12日 20: 00垂直速度沿 122b E垂直剖面 F ig. 5 The vertica l cross-section of vertica l velocity along 122bE
at 20: 00 of Feb 12th
A nalysis of a H eavy Snow Process in L iaoning in 2009 ZHANG B ing-chuan et al ( L iaon ing Observatory, Shenyang, L iaoning 110016) A bstrac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 lm eteoro log ica l data and 4 tmi es daily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causes of rain chang ing snow storm in L iaoning dur ing February 12th - 13th o f 2009 were discussed. The low- level jet conditions, tem perature conditions and coupling m echanism o f water vapor and dynam ics o f heavy snow were diagnosed and analy zed. The low- level jet prov ided abundant water vapo r for th is process. The convergence at low leve,l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strong ascend m ovem ent provided dynam ic conditions for the snow storm. The wedging of co ld a ir was the chief cause o f ra in chang ing snow. The strongprec ipitation area co rresponded to the m oist po tential vorticity w el.l K ey w ords Ra in changing snow; T em perature advection; M o ist po tential vortic ity
62 76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的西南急流也随之加强, 并将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 2月 12日 20: 00, 低空南北槽东移合并, 并发展成低涡, 槽前的西 南急流引导江淮气旋东北上, 倒槽北上直接影响辽宁, 强降
注: 单位 gpm。 Note: The un it is gpm.
图 3 2009 年 2月 12日 20时 500 hPa高度场 F ig. 3 500 hPa at 20: 00 o f Feb 12th of 2009
注: a中阴影区为全风速 \ 12 m / s; b中阴影区为水汽通量散度 [ 0 g / ( cm2# hPa# s)。 Note: Shadow in p icture a denotes the zone of totalw ind velocity over 12 m /s; Shadow in p icture denotes the zone of the d ivergence ofwater vapor flux be-
1. 2 环流形势分析 这次天气过程发生前 2天, 中高纬度 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表现为异常的西高东低分布, 有利 于高纬地区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南下, 东亚中低纬度地 区的环流形势则呈东高西低分布, 南支槽活跃。 2009年 2月 10日 20: 00 500 hPa高空图上, 乌拉尔山高压阻塞形势建立, 西伯利亚冷涡逐渐南压, 涡后冷空气不断南下在新疆北部堆 积, 我国西部受一暖性高脊控制。 2月 11日 08: 00至 12日 08: 00冷涡继续南压, 曲率加大, 暖脊伸向东北地区, 流场斜
low 0 g/( cm2# hPa1# s). 图 4 2009年 2月 12日 20: 00 850 hPa风场和低空急流区 ( a)及水汽通量散度和流线 ( b)
F ig. 4 The w ind field and the region o f low-level jet and the divergence of water vapor flux and flow lines at 850 hPa a t 20: 00 on Feb 12 th of 2009
作者简介 张炳川 ( 1976- ) , 男, 江苏沛县人, 工程师, 从事强降水预报 研究。 E-m ai:l lu jinglong1234@ 163. 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