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解“浩然之气”2.1 气的概念2.2 浩然之气的含义2.3 浩然之气的价值2.4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养气的方法3.1 养气的基本原则3.2 养气的具体方法3.3 养气的实践案例3.4 思考与讨论第四章:浩然之气的表现4.1 浩然之气的内在表现4.2 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4.3 浩然之气的应用4.4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培养浩然之气的意义5.1 个体层面的意义5.2 社会层面的意义5.3 国家层面的意义5.4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生活中的养气实践6.1 日常生活中的养气6.2 情绪管理与养气6.3 身体健康与养气6.4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家庭中的浩然之气7.1 家庭氛围与浩然之气7.2 家庭教育与浩然之气7.3 家庭关系与浩然之气7.4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职场中的浩然之气8.1 职业道德与浩然之气8.2 职场沟通与浩然之气8.3 职场压力与浩然之气8.4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社会中的浩然之气9.1 社会责任与浩然之气9.2 社会公正与浩然之气9.3 社会和谐与浩然之气9.4 思考与讨论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感悟10.3 教学反思10.4 思考与讨论至此,整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完成。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的概念补充和说明: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基本要素。
气无形而有质,无象而有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可以表现为气息、气机、气态等多种形式,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中介。
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气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浩然之气的含义补充和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的正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
它具有正义、刚直、豪迈等特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历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学习目标1、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
2、探究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途径。
3、思考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资源1、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浩然之气”的章节。
2、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和书籍。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常常听到“浩然之气”这个词,它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力量和正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1、阅读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浩然之气的描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的特点,如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等。
3、总结归纳浩然之气是一种宏大、刚强、正直的精神力量,它与正义和道德相配合,充满于天地之间。
(三)探究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1、以直养而无害正直是培养浩然之气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做正直的人,不说谎、不欺骗、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2、集义所生通过不断地做符合道义的事情,积累善行,从而培养浩然之气。
例如,主动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公益、遵守社会公德等。
3、内心无愧做事要问心无愧,一旦行为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就会削弱。
所以,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四)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1、个人层面拥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不屈不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强大。
2、社会层面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社会,正义得以伸张,道德得以弘扬,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案例分析1、列举一些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事迹,如钟南山在抗击疫情中的勇敢担当,张桂梅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具体教学过程】要点: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
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一、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二篇:(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
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1.翻译下面加点的词。
(1)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进献)(2)如受大牢之馈(猪牛羊)
(3)而有渔者,而献鱼焉(于之,给他)(4)天暑市远,无所鬻也(卖)
(5)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代词,他)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反映了孔子接受别人馈赠时,不以物之轻重为轻重,而以义之厚薄为厚薄。
教后反思:
喜欢谏言者会常想到君主;吃到美味食物,会常想到父母。我并不是看重器具好或东西的美味,而是看重馈赠者吃到美味想到我的这个心。
(2)吾闻诸惜其腐 ,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我听说可惜腐食,要用它施与别人,这是仁者的偶像呀,哪里有接受了仁者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3)文段中两则材料讲的都是孔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瞽者(gǔ)不使胜食气(sì)
乡人傩(nuó)立于阼阶(zuò)
不慊于心(qiè) 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y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复,再)(2)见之,虽少,必作(站起身)
(3)过之,必趋(快步走)(4)臭恶,不食(气味)
(5)杖者出,斯出矣(老人)(6)问人于他邦(闻讯)
然正气,获得道德的自我完善与升华。
二、读析、讨论、质疑
【10】子于是(在这天)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评析】说的是孔子为吊丧哭泣,一整天就不再唱歌。朱熹说:“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描写的是人的真性情,真情感。这体现了孔子不喜怒无常,绝不放纵自己的感情,注意理性节制。
【15】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表并列)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气味)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sì)气(同“饩”,音xì,即粮食)。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浩然之气?”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学生阅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浩然之气?”的问题。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解析。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浩然之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相关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各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内容:1. 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2)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三、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于是退居讲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四、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
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修养浩然之气,一定要从积累道义开始,不要预期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心里不可忘记它,也不要硬做而助其成长。
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
有一宋国人忧虑他种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把苗拔高一些,昏昏沉沉地回家对家里人说:‘我今天疲困极了,我已经帮助禾苗很快长起来了。
’他的儿子急忙到田里去视看,苗已枯槁了。
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很少。
以为养气无益,因而放弃的,是不耘苗的人;过急去养气,是拔苗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
”
(2)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读解】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
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3)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发迹起来的;傅说,是做筑墙劳役时被推举出来的;胶鬲,是在贩卖鱼盐时被推举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牢狱官手中释放后被推举出来的;孙叔敖是从海边隐居时被推举出来的;百里溪是从买卖场所中被推举出来的。
所以说,天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发他的心智,坚韧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
内心困窘,思虑阻塞,而后方能有所作为。
表征于脸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才能被人了解。
在国内没有尊重法
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
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沦亡。
(2)分析
在第一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
“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
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
“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
①全文为问答式;②层层铺垫:(2)论证艺术: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
(如本文最后一段)
五、练习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
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
(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八、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