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书总目_6,1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书总目_6,11中國基本古籍庫收書總目(V6.1)説明1、中國基本古籍庫共收録歷代典籍10,000 種,每種均提供1—2 個重要版本,總計12,517 个版本。
2、中國基本古籍庫收録範圍為:先秦至民國初年之傳世典籍,不包括出土文獻。
3、中國基本古籍庫分類方法為:庫、類、目三級,凡庫4,類20,目100。
4、中國基本古籍庫收書標準為:(1)千古流傳之名著;(2)各學科之基本文獻;(3)拾遺補闕之特殊著作。
注:叢書以其重復,部帙超過千卷之書以其巨幅,圖表為主之書以其難於數字化,均不在遴選之列。
5、中國基本古籍庫選本標準為:(1)完本或現存卷帙最多之本;(2)母本或晚出精刻精鈔精校本;(3)未經删削竄改之本。
注:殘缺之本以其不能反映全貌,嚴重漫漶之本以其難於辨認,海外保藏之本以其無從羅致,均不在遴選之列。
6、中國基本古籍庫著録原則為:(1)書序按庫類目排,同目按作者時代排,同時代按作者姓名音序排;(2)時代依大限為斷,如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北周等皆著為南北朝,梁唐晋漢周後蜀吳越等皆著為五代;(3)作者有岐義者,以一人或一名為主,而著另一人或另一名於數據庫中。
無作者者,著以佚名。
(4)著作方式皆依原書,一般為撰,另有編、輯、箋、注、疏等;(5)書名皆取世行通稱或10 字以内之簡稱,另著原名於數據庫中;(6)卷數從實,2 卷以上著其數目,無卷數者著以不分卷。
7、中國基本古籍庫收録各時代典籍數: 周15,春秋戰國19,秦1,漢95,三國19,晋51,南北朝85,隋17,唐401,五代32,宋1721,遼3,金43,元598,明2517,清4318,民國65。
8、中國基本古籍庫采用版本種類: 唐冩本1,景唐本2,宋刻本252,宋鈔本2,宋刻元明遞修本29,景宋本200,金刻本8,景金本1,元刻本105,元鈔本3,元刻明修本23,景元本52,明刻本2357,,明刻清修明鈔本185本44,景明本287,清刻本5534,清鈔本652,景清本39,民國本778,稿本47,四庫本1781,外國本135。
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

詩集傳通釋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詩傳綱領一卷 (宋)朱熹撰 詩傳通 釋外綱領一卷 (元)劉瑾撰
(2)正文卷端所题书名不足以准确反映其内容(如各卷题名不一), 可酌取该书他卷卷端、卷末、内封、牌记、目录、序文、凡例、版 心或题签所题书名著录,并在附注项说明依据。若无合适书名,仍 依序著录各卷卷端题名。例:
2
[中华古籍总目编目手册]
中华古籍总目著录规则
3
中华古籍总目著录规则
一、著录原则 《中华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
包括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规则》为著录汉文古籍而制 定,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汉文古籍的存藏现状。《总目》以全 国古籍普查登记为基础,据目验原书而立目,并规范著录各书书名、 著者、版本及收藏等信息。《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书版本项 后附注收藏机构简称(收藏机构简称见附录)。 二、著录内容 (一)分类标记(依《中华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 首) (二)基本著录
御覽孤山志不分卷蘭亭志不分卷 (清)王復禮輯
(9)章回小说、戏曲等书,应同时著录其卷数及章、回、折、出数。 例:
新刻鍾伯敬先生評封神演義二十卷一百回
(10)正文所存卷数不足,书名项仍著录原有卷数,并于附注项说明 实存或实缺之卷数及卷次。原有卷数不详,可以方框表示。例:
相鑒二十卷 (明)太祖朱元璋撰 明洪武十三年內府刻本 缺四卷:賢臣傳卷五至六、奸臣傳卷三至四
(3)著者朝代一般以卒年为断,个别著者之朝代,可参考其生平活 动、成书年代及传统著录确定。例:
永曆實錄二十六卷 (清)王夫之撰 牧齋初學集一百十卷目錄二卷 (清)錢謙益撰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Word)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影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出版,16开精装本,共175册,书号ISBN 978-7-5402-2410-3,定价139800元。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古籍文献资料在教学科研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籍善本是古籍藏书中最珍贵的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2400余种,2800余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是一部大型综合古籍珍稀善本丛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且在全国藏书单位中不超过三家收藏的珍贵古籍善本,其中大量难得一见的珍本以原貌公诸于世。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共收录珍稀古籍善本134种,包括经部6种、史部32种、子部26种、集部69种,所用底本有稿本21种,抄本4种,刻本98种,木活字本10种。
其中,有一部分是该馆珍藏的孤本, 还有少量出版年代较晚但传世极罕的木活字本。
本书收录的成化刻本《咏史绝句诗注》、正德刻本《皇明开国功臣录》、嘉靖刻本《献子讲存》《易象大旨》、天启刻本《读史机略》等都是孤本或稀见的珍贵古籍。
清初刻本《选声集》、康熙刻本《赋镜录》《明田赋考》《希贤录》《群言沥液》、雍正刻本《半研居题咏》《白沙风雅》《言行汇纂》、乾隆刻本《五言排律依永集》、乾隆稿本《随围诗集》(有清戈涛、李学礼、李养诚、于大鲲评点)、清稿本《舜山是诚先生年谱》、光绪稿本《小留徐氏八修宗谱》、清稿本《仓场事宜初稿》、咸丰稿本《雪泥留印》、清稿本《砚樵山房文稿》、光绪稿本《毛穉澥诗集》、清稿本《知自主斋诗稿》、明抄本《新安詹氏家谱》等,这些珍贵古籍中,既有著名版本学家、校刻学家校刻的善本,也有名人学者题跋的批校本,还有不少是历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所称誉的版刻精品。
同时,在这些珍贵版本中,还保留着许多评点,或眉批、或旁批、或总批,为版本目录学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

1 诀 ; 局方 发 挥 ; 脾 胃论 三卷 ; 格 致 余 论 ; 兰 脉 2 3 4 5
室秘 藏 三卷 ; 内外 伤辨 惑论 三 卷 ;此 事难 知二卷 ; 6 7
8 药本 草三 卷 ; 医 经溯 洄集 ;O  ̄ 汤 9 l J 科精 义二 卷 ; b 1 l
前 的起 首部 位 , 一般 都 比较 慎 重 。总 目》 完 全遵 《 未
早 版 本 康 熙 甲午 五 十 三 年 陈 懋 宽 其顺 堂 刻 本 与馆
本 中心馆藏 中医古籍 目录 与《 目》 行仔 细 核对 , 总 进 从 中发 现《 目》 总 编纂体 例 的优点 和不 足 。
优 点
藏 相符 。
3 为文献价值 的准确 鉴别提 供可 靠 的依据 .
《 目》 总 采用分类编年体例 , 详细罗列 了同一种
清・ 秦景 明纂《 伤寒 大白四卷总论一卷》 馆藏 , 只著 录 康熙 五十 i年 刻 本 ; 书 卷 端 记 “ 原 陈懋 宽敬
敷 梓 ” 书 名 页记 “ 熙 甲午 五 十 三 年 ” 版心 “ 顺 , 康 , 其 堂 ”经 核对 ,总 目》 ; 《 收录 8 版本 , 中现存年 代最 种 其
的不 同版本, 以体现 中医学术的发展 源流和传承轨迹 , 对于版本 的准确鉴别提 供 了可靠的依据。但是 ,总 目》 《 的编
纂 体 例 也 存 在 一 些 不足 , 要 有 : 少数 中 医古 籍 未 将 卷 端 书 名 作 为 著 录 的 主 要 依 据 、 主 极 书名 著 录 不 完 整 、 未严 格 区
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明・ 工宇泰的《 婴童百问》 十卷 , 原书疏记 “ 嘉靖
— —
根据古籍著录规则 , 卷端是古籍书名著录的主
中国的古代典籍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制作过程
清代李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明代木活字本《毛诗》
简册
卷轴式书籍
印度的贝叶经
册叶式书籍——龙鳞装
册叶式书籍—— 经折装
册叶式书籍——旋风装
册叶式书籍——蝴蝶装
册叶式书籍—— 包背装
册叶式书籍—— 线装
第三节 文化知识与古籍阅读
中国的古代典籍绝大部分是用古代的书面 语文言文书写的,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 不通行,它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别,因此, 阅读古籍必须学习文言。然而,除了一般 的文言知识外,要提高古籍阅读的能力, 还必须掌握选择古籍、阅读古籍和使用工 具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
地理
古籍中常见一些地理的名称,如郡、县、府、州、 省、军、路、道等,它们或出现于不同时代,或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 “省”原是中央官署的名称,元朝由中央的中书 省向地方派出机构,称“行中书省”。到了明清, 省逐渐演变成地方的行政机构。 古代的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古史传说大禹 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雍九州,是指的地域方位。汉代的州是监察区, 全国分十三州。到唐代,州成了行政区,但范围 大大缩小,全国有三百多州。明清时代,大多数 州改称府,只有少数行政区仍称州。
一、选择古籍的文化知识
中国的古籍数量浩瀚,传承年代久远,其 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脱衍、错简、讹 文等各种错误,甚至有故意作伪的。因此, 古籍学习者必须知道古籍应先进行校勘整 理,然后才能阅读。古籍整理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要求整理者应熟悉历史,并掌握 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等专门知识。古 籍整理的基本方法,一是“底本互勘”, 即取该书的不同版本互相对比校雠;二是 “群籍钩稽”,即取该书以外书籍的相关 内容与该书比较校雠。古籍通过校雠,可 以找出谬误,求得古书之真。此外,对发 现、搜辑已缺失的佚书也有相当的作用。Fra bibliotek
_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_

78国庆特刊民族·物像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决定由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李一氓主持这项工作,并恢复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1982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一氓的署名文章《论古籍和古籍整理》,文中提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古籍,自亦为中国古籍,如藏、蒙古、回鹘、西夏、契丹等文,都应加以整理。
”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很广泛,它不仅指那些有文字记录的出版物或非出版物,还包括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口碑文献(主要指那些民族神话、英雄史诗或创世纪史诗等)。
虽然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却沉睡了数个世纪,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唤醒,从此开始我国历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大整理。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提出整理少数民族古籍。
1982年,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纪啸风等两次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听取各族专家学者对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意见,提出“救书、救人、救学科”的原则。
同年3月22日,教育部的《教育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少数民族古籍亟待搜集整理”的文章。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作了批示,国家民委于4月2日转发了这一文章。
由此,我国拉开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序幕。
1982年5月,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这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专门机构。
1983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座谈会召开。
会上,与会者围绕少数民族古籍范围的界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根据“古籍”的字面含义认为,“少数民族古籍”即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书籍。
但中央民族学院学者张公瑾、吴肃民认为,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指那些有文字记录的出版物或非出版物,还应包括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口碑文献(主要指那些含有民族历史折影的神话、英雄史诗或创世纪等)。
1984年,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呈送中央。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摘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特别是《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是,《总目》的编纂体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极少数中医古籍未将卷端书名作为著录的主要依据、书名著录不完整、未严格区分同一书名的丛书的不同子目和卷数、版本著录有误等。
本文通过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仔细核对,举例说明《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古籍保护版本鉴别编纂体例卷端著录2007年12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以下简称《总目》)正式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耍的参考工具书。
《总目》收录全国150家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455种,新增品种1334种,新增版本3652个,其中不乏明以前的珍稀善本,全面系统地摸清中国中医文献的“家底”。
为了使我中心中医古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更明确的目标,将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总目》进行仔细核对,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从中发现《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为版本时代的准确鉴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救偏琐言十卷》,原书的版心有“惠迪堂”,记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馆藏目录只著录为清刻本;经核对,《总目》收录21种版本,其中惠迪堂刻本的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又如:明•王宇泰的《婴童百问》十卷,原书疏记“嘉靖十八年”,书名页记“聚锦堂梓行”;馆藏目录著录为明嘉靖年聚饰堂藏板;经核对,《总目》收录18种版本,其中聚锦堂刻本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復旦大學圖書館 吳 格 gewu2@ 2013-11-2
甲、《中國古籍總目》之編纂 乙、 《古籍總目索引》之編纂
甲、《中國古籍總目》之編纂一、《總目》編纂宗旨 (1)《中國古籍總目》(簡稱《總目》)是現存 中國漢文古籍的綜合目錄,旨在全面反映中 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及海外(如日本、 美國等)現存漢文古籍的主要品種、版本及 其收藏單位;
(2)《總目》著錄以古籍品種立目,同時反映入 錄各書的主要版本;
(3)《總目》兼具聯合目錄功能,各版本後附注 相關收藏圖書館的簡稱。
二、《總目》調查範圍
(1)大陸地區古籍收藏品種,據國家圖書 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 京圖書館四館藏書編爲基礎書目,并以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復旦大學圖 書館、天津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山 東省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湖北省圖書 館及其他圖書館藏書紀錄作增補;
八、《總目》編纂分工
(1)經 部 (2)史 部 (3)子 部 (4)集 部 (5)叢書部 (6)新學類 (7)索 引 (8)總校訂
北京大學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南京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湖北省圖書館 天津圖書館 復旦大學圖書館 復旦大學圖書館
九、《總目》編纂進度
(1)《總目》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全 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主持編纂;
00104 童 17 童子鳴集 集2-9652
即《童子鳴集》見於《總目》集部第2冊、第9652條。
一、《總目》中連續著錄之相同書名,爲 省篇幅,合併檢索款目。如:
一齋雜著三卷 子4-22389 一齋雜著六卷 子4-22390
合併爲: 一齋雜著 子4-22389~90
即《一齋雜著》見於《總目》子部第4冊第 22389、 第 22390 條。
四、《總目》立目原則
1、分別立目的古籍品種 (1)原本內容不同者; (2)原本內容相同而後世加工方式不同者; (3)部分內容相同而全書仍互有差異者; (4)著者相同而不同時期結集者。
2、不分別立目的古籍品種 (1)保留原本內容的重(影、覆、翻)刻
本; (2)保留原本面貌的清末影印本,以及原
六、《總目》著錄內容
(1)書名項(包括書名、副書名、附錄及其卷數 等);
(2)著者項(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的朝代、 姓名及著作方式);
(3)版本項(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 本類型、叢書名、批校題跋者等);
(4)附注項(對于書名、著者、版本項著錄的補 充説明);
(5)圖書館業務注記(收藏圖書館簡稱,簡稱表 見各部後);
(2)民國元年以前成書而抄寫、刻印稍後,與上述 圖書屬性相同的古籍;
(3)所錄均屬經抄寫、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書 者(專書、報刊中的單篇文字不予著錄);
(4)漢文與少數民族文字合刻(如滿漢合璧)的古 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錄);
(5)以漢文註釋外文的圖書(如《華夷譯語》等) (6)整體著錄佛藏、道藏子目,單刻者加錄版本;
本已佚的民國影印本; (3)不同批校題跋的相同版本。
五、《總目》分類設置
(1)參照《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類表,分爲經、 史、子、集、叢五部;
(2)參照《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類表,擬定各部 下類、屬名目及内容;
(3)各類、屬名目及內容調整,均經編委會討論 並協調各分編館確定;
(4)新學類書籍獨立著錄,作爲子部新增的二級 類目,置於子部之末。
十、《總目》出版發行
(1)經部 中華書局(2012年,2冊) (2)史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冊) (3)子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冊) (4)集部 中華書局(2012年,8冊) (5)叢部 中華書局(2009年,2冊) (6)索引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冊)
乙、 《古籍總目索引》之編纂
(6)分類標記(依《中國古籍總目分類表》標記 于各部、類、屬之首)。
七、《總目》編排規則
(1)立目品種參照《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之分類 編排;
(2)相同類型的著作、相同著者的同類著作,均 依成書先後編排;
(3)相同著作所衍生的著作,按白文、隨文釋 義、評論研究的順序編排;
(4)相同品種的各種版本依時代編排,版本時代 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順序編排。
(2)《總目》編纂始于1994年,2004年再啓動; (3)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
圖書館、湖北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 學圖書館等圖書館參與合作編纂; (4)2007年以來,各分編館陸續提交《總目》初稿, 經專家審讀、統稿修訂、編輯加工,逐部進入出 版程序; (5)復旦大學圖書館承擔《總目》收錄範圍、立目 原則、著錄規則等文件的制訂,並負責《總目》 統稿修訂及(書名索引》《著者索引》之編製。
(2)大陸以外的古籍收藏品種,利用香 港、澳門及臺灣地區,日本、韓國、北 美、西歐等國圖書館的部分古籍書本目 錄,補充稀見品種、版本及收藏信息;
(3)國内已出版的(善本、叢書、方志、 家譜、硃卷等)古籍館藏書目及古籍聯 合書目。
三、《總目》著錄對象
(1)民國元年以前抄寫、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 歷代古籍;
一、古籍總目書名索引凡例
一、本索引據《中國古籍總目》(下簡稱 《總目》)所著錄各書題名編製,經分析 正書名及附屬書名,共得檢索款目約 187000條。
一、檢索款目依“四角號碼檢字法”編排, 並附編“書名索引字頭筆畫檢字”、“書 名索引字頭拼音檢字”作爲輔助索引。
一、各檢索款目後分別注明其在《總目》 中之分部(經史子集叢)、分冊及序次 號(取末五位)。如:
一、《總目》中分別著錄之相同書名,合 併檢索款目,分注出處。如:
童山詩選五卷 集3-21766 童山詩選五卷 叢1-328
合併爲: 童山詩選 集3-21766 叢1-328
即《童山詩選》分別見於《總目》集部第 3 冊第 21766 條、叢書部第 1 冊第 328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