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沦陷区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内的卫生工作_以同仁会为对象的考察_王萌

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内的卫生工作_以同仁会为对象的考察_王萌
史 实 参 见福
, ,



幕 参见 中 西 裕 《 延 原 谦 t 同 仁


学苑

文 化 創 造 学 科 紀 要 》 20



年第




福 田 由 纪 则 考 察 了 战 时 同 仁 会防 疫 班 参与 上 海 防 疫 委 员 会的

, ,
田 由
紀《 近 代 上 海

公衆 衛生

本 近代 医 疗 团 体 同 仁 会 》
年版 第


中 华 医 史杂 志 》
年第

期 黄 福 庆 的 研 究 亦 有部 分 涉 及 战 时 同 仁 会 的 活 动 有 助 于 我 们


解 同 仁 会 自 成 立 至 解 散期

间在 华活动的

基本脉 络


参 见 黄 福 庆 《 近代

等 资 料 ② 以 个 人视 角 记 述或 回
忆 卫生 工 作 的

些 细 节 与 内 幕 为 本 课题 的 研究 提 供 了 新 的 视 角



执 行 卫生 工 作 的 主 角
由 东 亚 同 文会 主要 干 部 近 卫 笃麿


成 立于

9 02



本 亚 细 亚 主 义 浪潮 下 的 同 仁会






本 医 史 学雉 誌

99 9
年第
期 第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配给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配给制度

作者: 林文益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
出版物刊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51-58页
主题词: 华北沦陷区 配给制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 日本帝国主义 殖民地 经济统制 广大人民 东北 法西斯
摘要: <正>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在沦陷区所实行的配给制度,是中国人民在日伪压榨下所经历的最痛苦、辛酸、悲惨的生活的一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抗战时期沦陷区配给制度实行的时间,各地先后不一,但大多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1942—43年间开始的。

如华北沦陷区是在1943年6月5日正式宣布实行粮食统制的。

抗日战争中的沦陷区抗争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与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沦陷区抗争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与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沦陷区抗争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中的沦陷区抗争: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与抗日斗争一、背景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沦陷,这些地区成为日军的占领区。

然而,沦陷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侵略者所屈服,他们以顽强的抵抗姿态和不屈的意志开展抗日斗争。

二、社会组织与地下抗争1. 民间抗日组织的建立在沦陷区,各种民间抗日组织应运而生。

这些组织主要由普通百姓组成,通过秘密方式进行组织活动。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日军占领区,开展抗日宣传、情报收集以及救援抗日烈士家属等活动。

2. 游击战与地下武装为了对抗日军的侵略,一些英勇的中国人民选择了游击战和地下武装。

他们利用地形和人民支持来对日军进行袭击和阻击,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经济抗争和社会保障1. 秘密生产与抵制日货为了自力更生,沦陷区的中国人民秘密建立了一些生产基地,生产急需的物资。

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抵制日本商品来削弱日军的经济实力。

2. 地下党组织的社会保障工作地下党组织在沦陷区还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工作,为失去家庭依靠的抗日志士提供物质支援、关怀和照顾。

四、文化救亡运动与宣传战1. 文化救亡运动的开展在沦陷区,文化救亡运动成为了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文艺作品、出版物等方式传递抗日理念和号召,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2. 地下抗日报纸的出版地下抗日报纸在沦陷区的发行也有极大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报纸,人们了解抗日斗争的最新情报,同时也传递了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强烈信息。

五、抗战胜利与沦陷地解放1. 抗战胜利的意义沦陷区的人民坚持顽强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抗争与牺牲,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沦陷地解放的过程在抗战进入最后阶段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对沦陷地的解放行动。

解放军通过战略布局和英勇作战,逐渐收复了沦陷区的大部分领土,最终完成了对全国沦陷地的解放。

六、结语沦陷区抗争是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和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下的人民生活与抗争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下的人民生活与抗争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下的人民生活与抗争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他们趁东北铁路爆炸事件为借口,进攻沈阳,占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

在这个时期,东北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经历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挣扎,同时也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一、生活困境与物资匮乏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区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基础严重受损。

大量的企业被关闭,许多人失业,生计难以为继。

加之,日军对东北地区进行了严厉的经济控制和资源掠夺,导致了物资匮乏现象的加剧。

食品短缺是沦陷区百姓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由于日本侵略军控制粮食供应,东北人民很难获取到足够的食物。

粮食被收集起来送往日本,致使人民面临着饥饿。

不仅如此,日军的征收政策也加剧了劳动人口的物资贫乏,许多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二、人民的艰苦生活与抗争尽管面对着重重困境,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并不甘心沦为奴隶,他们积极地展开了抗争。

1. 地下抗日组织的兴起为了对抗日军的统治,东北沦陷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地下抗日组织。

这些组织广泛动员工农群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开展抗日宣传、守卫家园、进行游击战等活动。

地下党、义勇队、抗日救亡会等组织纷纷成立,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抗日斗争中去。

2. 抗日游击战的开展热血沸腾的东北人民也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抵抗。

许多抗日英雄组织了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武装斗争。

游击队员们艰苦卓绝,他们在草地、山林中不畏艰险,与日军进行频繁的战斗,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人民抗争的重要意义人民的生活无疑变得更加艰难,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消沉。

他们的抗争不仅带给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希望和勇气,也为全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 激发了全国的抗战热情东北沦陷区的人民的抗争精神激励了全国各地的人们,他们看到东北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奋斗,他们认识到只有坚决抵抗才能拯救祖国,这为全国爆发全面抗战打下了重要基础。

2.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沦陷区的人民在抗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不屈、不畏强敌的精神让日本侵略者感到畏惧,也让中国民众逐渐恢复了自信。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哪些手段掠夺我国沦陷区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哪些手段掠夺我国沦陷区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哪些手段掠夺我国沦陷区?
1、在东北加强以伪满洲中央银行为主的金融垄断,在华北、华东、华中敌占区陆续成立伪银行,发行伪货币用于掠夺资源。

先后成立的伪银行主要有:伪蒙疆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华兴商业银行,伪中央储备银行。

2、日本侵略者采取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的反动政策,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从1938年底到1945年被接收时止,伪“联银券”发行额高达1951亿元,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时,发行增至46,618亿元,而实际流通数比这还多。

3、日本帝国主义以发行各种伪钞券排挤法币,贬低法币币值,从而以低价收集法币套购我国外汇,如在上海,利用伪“华兴券”兑换法币,进而大量套购外汇基金。

4、敌伪下令禁止法币流通。

南京的伪中央储备银行从1942年3月开始,根据日本政府通过的《华中通货暂行处理要纲》废止伪“中储券”与法币的等价交换。

接着规定以伪“中储券”为结价标准,并陆续压低法币对伪“中储券”的比价。

到5月27日,汪伪政府宣布禁止法币流通,法币以2:1兑换伪“中储券”。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教科书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教科书

趣闻轶事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教科书⊙朱林林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广大沦陷区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从事反日行动源于反日教育,而反日教育的直接表现就是教科书,特别是文科教科书。

因为国文、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类教科书对广大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侵略者对教科书的修订问题极为重视。

中日两国关于教科书的争端自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显现,此后这一矛盾一直延伸到抗战爆发,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屡次成为破坏中日关系的肇端。

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教科书的处理方式无非两种,其一大肆删减修改,其二自行编订发行,其根本目的在于“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培养服从于日本侵略、殖民统治的顺民和为其掠夺我国资源服务的劳动力,用效忠于至高无上的日本天皇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华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下令关闭沦陷区所有学校,废止原先使用的一切教科书,大量销毁“有关三民主义、党义及其他与新国家建国精神相反之教科书或教材”,破坏原有的教学秩序,删减教学内容,暂时以《四书》填补课时,“以崇礼教”。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开始大规模删减原国民政府的教科书。

“日对华所提修改教科书内容如下:第一,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及建国的记述,完全删除。

第二,东四省划出中国版图以外,在地图上注称‘满洲’,或留上空白。

第三,关于过去中日重要事件,如‘甲午’、‘五九’、‘九一八’、‘一·二八’等等的记载,完全删除。

”日本侵略者在广大沦陷区设立“临时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对国文、历史、社会教育等各校所用教科书加以审核,删除其中涉及抗日、爱国方面的内容。

1938年3月,上海伪维新政府设立“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对原有的中小学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修订。

汪伪教育部更在1940年8月公布对幼稚园、初小、国小、初中等各类教科书审查表,删除一切“妨碍中日邦交之点”。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冲突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冲突

202丨年第6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冲突黄宁宁刘晖摘要: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点。

1937到1945年,中国高等 教育与战争相互交缠。

此间,中国东部沦陷区的高等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曰 本及其扶植的伪政权操控下,沦陷区大学通过“复建”或“新设”的形式运行,日本“话语”则借机通过政 治权力和教育实践设计渗透该地区的高等教育中。

同时,遗留在沦陷区的中国大学为自由自主办学极力抗争。

基于代表性史实梳理,尝试揭示这种“话语”渗透的形态和路径,呈现彼时的高等教育发展样态。

深层意义 上,渗透与反渗透、殖民与反殖民始终在沦陷区高等教育中呈现出张力,中国方面的积极抗争及其最终胜利体 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高等教育;话语:文化冲突:文化自信一、问题的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其中全面抗 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的高等教育十分特殊,在坎 坷与曲折中艰辛发展,在抗争与妥协中保持着中国 高等教育的连续性。

日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增强其实力,需将其他帝国主义的竞争者驱逐 出东亚……此项计划起源于19世纪末日本侵占朝 鲜。

1931年日军加快了人侵中国大陆的步伐,占领 了中国东北各省,并扶植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满 洲傀儡政府。

[1]截至1945年,日本又先后侵占了中 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并逐步对这些地 区实施殖民主义教育。

日本驱逐其他帝国主义的表 现之一便体现在教育领域的排斥。

日本在发动侵略 战争的环境下,尤其对沦陷地区的高等教育极尽破 坏、干预、控制和重塑。

除却直白的暴力殖民统治 方式,日本试图通过控制教育机制和规律来实现殖 民统治的目的,这些共同构成日本“话语”。

另一 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又始终坚持多种形式的抗争, 最终随着抗战胜利而得以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省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

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1.台湾省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

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

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诸岛以及澎湖列岛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占。

2.辽宁省辽宁省全省共辖59个县。

全省面积288518平方公里。

辽宁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县。

辽东半岛的金县(包括旅顺和大连)土地面积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金县被日本侵占。

辽宁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义县(1933年1月3日沦陷)。

截止到1933年1月3日,辽宁省全省沦陷。

3.吉林省吉林省全省共辖41个县。

全省面积329662平方公里。

吉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永吉县(1931年9月20日沦陷)。

吉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扶远县(1934年2月13日沦陷)。

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沦陷。

4.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全省共辖43个县。

全省面积572502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江县(1931年11月19日沦陷)。

黑龙江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奇乾县(1932年12月6日沦陷)。

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全省沦陷。

5.热河省热河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2个盟旗。

全省面积179982平方公里。

热河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绥东县(1933年1月3日沦陷)。

热河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新县(1933年4月8日沦陷)。

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热河省全省沦陷。

6.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3个盟旗。

全省面积283675平方公里。

察哈尔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多伦县(1933年4月29日沦陷)。

察哈尔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蔚县(1937年9月11日沦陷)。

截止到1937年9月11日,察哈尔省全省沦陷。

7.河北省河北省全省共辖130个县。

全省面积140253平方公里。

河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榆县(1933年1月1日沦陷)。

河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东明县(1939年11月27日沦陷)。

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沦陷。

8.山东省山东省全省共辖10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46736平方公里。

山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济南市(1937年9月24日沦陷)。

山东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荣成县(1940年2月22日沦陷)。

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东省全省沦陷。

9.江苏省江苏省全省共辖61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08314平方公里。

江苏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川沙县(1937年9月7日沦陷)。

江苏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赣榆县(1938年2月27日沦陷)。

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苏省全省沦陷,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全省沦陷的省份。

二.部分沦陷的省份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

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

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

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河南省全省共辖111个县。

全省面积165141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

全省沦陷面积16260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5%。

河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漳县(1937年10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淅川县(1945年4月2日沦陷)。

2.山西省(98.2%沦陷)山西省全省共辖105个县。

全省面积156419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103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幸遭日寇占领。

全省沦陷面积15365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2%。

山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阳高县(1937年9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沁源县(1942年10月21日沦陷)。

3.安徵省(81.9%沦陷)安徵省全省共辖62个县。

全省面积146303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48个县先后沦陷,只有14个县没有沦陷。

这14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庐江县、泾县、石埭县、旌德县、宁国县、祁门县、岳西县、临泉县、颖上县、黟县、霍邱县、休宁县、歙县和绩溪县。

全省沦陷面积11978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1.9%。

安徵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广德县(1937年11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阳县(1944年4月23日沦陷)。

4.浙江省(78.6%沦陷)浙江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02646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

这1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

全省沦陷面积8064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8.6%。

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嘉善县(1937年11月1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天台县(1945年6月29日沦陷)。

5.绥远省(71%沦陷)绥远省全省共辖16个县、1个省辖市和3个盟旗。

全省面积329397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14个县市和2个盟旗先后沦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区的东胜县、凉城县、兴和县3个县没有沦陷。

沦陷面积为23388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1%。

绥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丰镇县(1937年9月2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河县(1940年2月3日沦陷)。

6.广东省(70.3%沦陷)广东省全省共辖9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218511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7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8个县没有沦陷。

这2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开建县、恩平县、赤溪县、佛冈县、广宁县、仁化县、连县、阳山县、连山县、紫金县、河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饶平县、丰顺县、梅县、五华县、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茂名县、大埔县、信宜县、化县、吴川县、徐闻县、阳春县和合浦县。

沦陷面积为15350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3%。

广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南澳县(1938年6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新丰县(1945年6月1日沦陷)。

7.湖北省(69.3%沦陷)湖北省全省共辖70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86229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53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8个县没有沦陷。

这1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均县、郧县、房县、竹溪县、竹山县、保康县、郧西县、谷城县、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恩施县、宜恩县、建始县、利川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鹤峰县。

全省沦陷面积为129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3%。

湖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鄂城县(1938年6月8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长阳县(1943年5月24日沦陷)。

8.广西省(68.6%沦陷)广西省全省共辖99个县。

全省面积218923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67个县先后沦陷,只有32个县没有沦陷。

这3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贺县、博白县、郁林县、兴业县、都安县、隆安县、百色县、田东县、东兰县、凌云县、田阳县、凤山县、平治县、靖西县、镇边县、田西县、乐业县、万冈县、天峨县、北流县、西林县、西隆县、向都县、镇结县、龙茗县、那马县、隆山县、敬德县、天保县、养利县、万承县和雷平县。

沦陷面积为15014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6%。

广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津县(1938年12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百寿县(1945年2月15日沦陷)。

9.湖南省(68.4%沦陷)湖南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204771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

这26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县、靖县、绥宁县、合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

全省沦陷面积为14006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4%。

湖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湘县(1938年11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资兴县(1945年6月27日沦陷)。

10.江西省(63.5%沦陷)江西省全省共辖8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65258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56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7个县没有沦陷。

这27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丰城县、鄱阳县、宁冈县、分宜县、南丰县、铜鼓县、广昌县、黎川县、雩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寻邬县、乐安县、宜春县、金溪县、安福县、铅山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瑞金县、石城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和万年县。

全省沦陷面积为10498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5%。

江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彭泽县(1938年6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清江县(1945年8月7日沦陷)。

11.福建省(18.5%沦陷)福建省全省共辖6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20114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15个县市先后沦陷。

这15个县市分别是:金门县、厦门市、诏安县、东山县、福清县、长乐县、连江县、闽候县、海澄县、永安县、霞浦县、宁德县、福安县、漳浦县和云霄县。

沦陷面积为2227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8.5%。

福建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门县(1937年10月27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云霄县(1945年7月13日沦陷)。

12.贵州省(4.8%沦陷)贵州省全省共辖78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170196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4个县先后沦陷。

这4个县分别是:三都县、独山县、丹寨县和荔波县。

沦陷面积为819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

贵州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三都县(1944年11月3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荔波县(1944年12月3日沦陷)。

13.云南省(3.3%沦陷)云南省全省共辖11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

全省面积420465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有3个县先后沦陷。

这3个县分别是:龙陵县(1942年5月3日沦陷)、保山县(1942年5月5日沦陷)和滕冲县(1942年5月10日沦陷)。

沦陷面积为1374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

14.直辖市(90.5%沦陷)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立了6个直辖市,总面积为3170平方公里。

分别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岛市和重庆市。

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分别是: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沦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