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的含义: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化学】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t2℃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B、t2℃时,由于不知道A、B、C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质量分数是否一定相等,故错误;
C、tl℃时,A的溶解度为10g,即10gA物质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将A、B、C各10g放入50g水中,A不能完全溶解,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故错误;
D、tl℃时,A的溶解度为10g,即10gA物质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取12gA放入t1℃时的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了,说明A溶于水时放热,故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将降温至t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变大则继续溶解试管内的固体,但溶解固体后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若恰好饱和,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若溶解后不饱和,则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选项B错误;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欲使100克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克KNO3固体
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8.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最新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1

最新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1一、溶液选择题1.请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1℃时,向20g a固体加入50g 水,充分搅拌后固体能全部溶解C.将t2℃时a、b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b中含有少量a,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只有在℃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B t 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6g,也就是说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 a物质;C 从t2℃降温至t1℃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且都为饱和溶液,因此质量分数相等;D a、b两物质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变化相差较大,因此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不可以用来提纯b。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点评:关于溶解度曲线的题目一直是中考的必考点,常在双选中出现,得分率不是很高,注意仔细审题,避免粗心。
2.如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且在同一杯溶液中相互不干扰)。
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在20℃时,溶液质量分数相等B.30℃时,同一杯甲乙二者饱和溶液,甲溶质质量不一定比乙多C.分别恒温蒸发30℃时两杯溶液,析出的甲比乙多D.30℃时,将6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5g甲物质【答案】D【解析】A. 甲、乙在2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B. 30℃时,同一杯甲乙二者饱和溶液,甲溶质质量一定比乙多,错误;C. 分别恒温蒸发30℃时两杯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的甲比乙多,错误;D. 30℃时,将6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5g甲物质,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C.t2℃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答案】C【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由于不知道A和C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确定其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是否相同,错误;D、由t2℃降温到t1℃,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A和B的溶解度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由图可知t1℃时B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因此B>C>A,正确。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固体在增加温度下其溶解度增大,但对有些固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呈直接比例关系。
(3)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用溶质在100g水或g溶剂中的溶解量表示,单位是g/100g水或g/100g溶剂。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量随溶剂中溶质溶解比例的关系曲线。
二、溶液的稀释1. 稀释液的定义在化学中,稀释是指将一个浓度较高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减小的过程。
2. 稀释的原理添加溶剂到溶液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使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
3. 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c1v1=c2v2。
三、溶解的过程1. 溶解的过程溶解是指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当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吸热的过程。
(2)溶解放热:当溶解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放热的过程。
四、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1. 离子的电解当离子型物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将分解为离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解。
2.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实验可以发现,在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在电极上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
3. 离子浓度变化(1)阳离子的浓度增加: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2)阴离子的浓度增加: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五、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 溶液的浓度计算(1)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关于溶液的知识点有很多,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一、溶解的过程1、溶解的定义: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溶质分子或离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溶解。
2、溶解的条件:溶解是受到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性质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会增加;不同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部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会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固体溶解度来说,通常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因为分子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热运动能力,能够克服晶体的结合力,使得溶质溶解。
二、溶解度1、定义: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一般来说,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对溶解度有很大影响。
对于不同种类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可能相差很大,这与溶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3)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比如极性溶剂通常能溶解极性溶质。
(4)压力: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来说,压力会影响其溶解度,一般来说压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伴随有热效应,主要包括溶解热和溶解热变化。
1、溶解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会伴随有放热或吸热现象,这就是溶解热。
一般来说,晶体溶解需要吸收热量,气体溶解则会放出热量。
2、溶解热变化:溶解热变化指的是单位质量溶质在某一温度和压强下被溶于溶剂中所需要或释放的热量。
对于普通溶质来说,其溶解一般是吸热现象,即溶解过程中吸热,这就是溶解热变化。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的溶质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的特点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量不再改变。
第5讲溶液和溶解度(原卷版+解析)

第5讲溶液和溶解度[知识目录]模块一:溶液 (1)模块二: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3)模块三:溶解度 (6)【巩固训练】 (8)[知识掌握]模块一:溶液1.溶液:(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混合物。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3.混合物:由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例题1](2022秋•乐清市期中)下列物质加入到足量的蒸馏水中,形成悬浊液的是()A.味精B.泥沙C.植物油D.冰块[例题2](2022秋•青田县校级期中)如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实验形成的记录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溶质碘高锰酸钾溶剂水酒精汽油汽油水溶解性微溶可溶易溶不溶易溶A.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清洗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例题3](2022秋•西湖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其中正确的是()A.③⑤⑥B.④⑤⑥C.①②⑤D.⑤⑥[例题4](2022秋•青田县期末)下列可用于表示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酒精分子用“〇”表示)分布情况的是()A.B.C.D.[例题5](2022秋•椒江区期末)老鸭汤是一道以美味著称的传统汤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鸭、水、调料等。
(1)烹饪时,下列调料中与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
(选填字母)B.料酒C.植物油D.胡椒粉(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的特点。
最新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最新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化学溶液是指具有明确化学成分和一定体积的混合物。
根据溶质是否能够完全溶解,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下面将对化学溶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溶解度和饱和度1. 溶解度:指单位温度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用溶质在100g水中的质量或在100ml水中的体积来表示。
2.饱和度: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程度。
二、溶解过程和溶解热1.溶解过程:溶质的颗粒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解体,即溶液。
2.溶解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当溶解热为正值时,表示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即溶解是吸热反应;当溶解热为负值时,表示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即溶解是放热反应。
三、浓度和质量浓度1.浓度: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2.质量浓度:用单位体积(通常为1L或1m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为: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四、稀释和溶液配制1.稀释:将浓溶液或溶液与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降低溶质的浓度的过程。
2.溶液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和体积,用溶质和溶剂配制出所需浓度和体积的溶液。
五、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选择1.溶液的溶质选择:根据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溶质。
例如,若要配制含有Ca2+离子的溶液,可选择CaCl2、Ca(NO3)2等。
2.溶液的溶剂选择:通常水是常用的溶剂,因为水溶性好、安全无毒且廉价。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需要溶解有机物,可选择有机溶剂,如醇类、酮类等。
六、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关系的图线,可以用来分析其中一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水溶液中晶体溶解曲线、固体-液体共享曲线和气体溶解曲线等。
七、共沉淀和背景反应1.共沉淀: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溶质时,在沉淀生成前,其中的一些离子结合形成共沉淀物质。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1.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溶质在给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质量来表示,单位是mol/L。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质种类等因素影响。
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减小。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情况多见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当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并达到一定的饱和值时,再升温不会再增大溶解度,而会出现饱和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的现象。
溶解度曲线是描绘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在温度和溶解度坐标系中绘制。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通常与该溶质的性质有关,常见的有对称型、不对称型和温度不变型等。
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常见于一些晶型变化规则性较好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研究物质晶型结构的变化。
不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则多见于各种不同晶型形成菱形相图的化合物。
温度不变型溶解度曲线则见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中,特别是在溶解度曲线的中间部分温度范围内。
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溶剂以减少溶质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是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稀释常用于化学实验中,通过稀释可以调整溶液的浓度,使实验过程更好地进行。
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溶液的浓缩是指在不加溶剂的情况下,增加溶质质量以增大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增大时,溶质的质量也增加。
浓缩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蒸发法、结晶法等。
浓缩是化学工业制备一些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也是溶液处理和回收的重要手段。
3.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吸热现象是指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下降。
而放热现象则是指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和放热现象对于控制溶解过程和预测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 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 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 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 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 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 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 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 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 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 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 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5.如图为 A、B 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t1℃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含溶质质量相等 C.t2℃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总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D.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甲 【答案】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t1℃乙物质的溶解度,故 A 正 确;B.t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但溶液质量不一定相等,所含溶质也不一定相等,故 B 错误;C.降温甲的溶解度随温度 降低而降低,但因不知道甲在 t2℃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则 t2℃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降 温不一定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故 C 错误;D.从单一溶质的溶液中获得固体溶质,最好的 方法是蒸发结晶,故 D 错误;答案为 A。
4.下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100g 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50g 甲 B.t1℃时,配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相同体积的水 C.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溶液质量仍然相等 D.要从含少量乙的甲中提纯甲,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由图知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即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50g,故 A 错误; B.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 50g,但是不知道所配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 量是否相等,故需要的水的体积也不一定相等,故此选项错误;C. 因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当 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两溶液都 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溶液质量仍然相等,此选项正确。D.因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 大,所以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错误。 答案为 C。
30g ×100%=23.1%,故 C 错误; 130g
D、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 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 液分别升温至 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 D 正确。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 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体后,试管 2 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 C 错误;D.将 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降温至 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
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
溶解度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
7.30℃时,取甲、乙、丙中的两种固体各 1g 分别放进盛有 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 荡后的溶解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 1 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 NH4NO3 固体后,试管 2 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 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答案】B 【解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故 A 错误;B.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 溶解度小于 10g,即 100g 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 10g,则 10g 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 1g,所以 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 1g 分别放进盛有 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 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 1,故 B 正确;C.向烧杯中加入 NH4NO3 固体后,温度降低,若 降到 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 NH4NO3 固
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中能得到 A 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 25gA 物质,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 25g∶ (25g+50g)=1∶3,选项 B 正确; C、将 50℃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时,由于 A、B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降低而减小,形成的是 20℃时饱和溶液,此时溶质质量分数 B>A;由于 C 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是原来 50℃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 从图中可以判断,降温至 2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选项 C 错误; D、由 C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将 C 的饱和溶液 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选项 D 正确。故选 C。
3.下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B.50℃时,把 50 g A 放入 50 g 水中能得到 A 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 1∶3 C.将 50℃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 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的大小关系是 B>C=A D.将 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50℃时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选项 A 正确; B、由 A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50℃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把 50g A 放入 50g 水
6.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3℃时,取相同质量的 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 tl℃,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变成 不饱和溶液的是 C B.t2℃时,A、B、C 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l℃时,将 A、B、C 各 10g 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相等 D.取 12gA 放入 t1℃时的 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 A 溶于水时吸热。 【答案】A 【解析】A、t3℃时,取相同质量的 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 t1℃,由于 A、B 溶解度 都随温度降低而降低,所以都有晶体析出,但是 A 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而 C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无晶体析出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t2℃时,由于不知道 A、B、C 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质量分数是否一定相等,故错 误; C、tl℃时,A 的溶解度为 10g,即 10gA 物质在 100g 水中恰好饱和,将 A、B、C 各 10g 放 入 50g 水中,A 不能完全溶解,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故错误; D、tl℃时,A 的溶解度为 10g,即 10gA 物质在 100g 水中恰好饱和,取 12gA 放入 t1℃时的 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了,说明 A 溶于水时放热, 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2.a、b、c 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 的饱和溶液 65g 中含有溶剂 50g
B.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 不变 C.要从 b 溶液中得到 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在 t2℃时,a、b 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 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t1℃时,a 的溶解度为 30g, 故 65g 饱和溶液中含有 溶剂 50g,选项 A 正确; B. 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C 的溶解度变大,溶质质量不 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选项 B 正确; C. b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要从 b 溶液中得到 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 法,选项 C 正确; D. 在 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但不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选项 D 错误。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