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阅读天地

1017 1937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目标导航】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

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叛”。②声母相同,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

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

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

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高三一轮复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学案)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考纲解读: 1、理解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各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对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情况;明确影响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 2、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掌握城市交通的特点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 二、20XX年高考命题预测: 1、以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影响。 2、以某一城市交通发展为背景,通过交通图判断交通网络及特点,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结合某一区域地图或等高线图考察铁路、公路、港口的建设或主要的交通线。 【梳理知识结构】 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传统方式: 2、现代方式及特点: (1)、铁路运输:运量、速度、运费、短途运输成本。 (2)、公路运输:运量、成本,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3)、水路运输:运量,投资,成本,灵活性和连续性。 (4)、航空运输:速度、耗能、运费。 (5)、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连续性,灵活性。 3、发展方向:,大型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现代联合,各种运输、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2、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交通线:、、航道等交通点:、、等 3、影响因素:经济、、、 三、以南昆铁路为例,说明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意义。拓展:1、铁路线、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与选址原则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好: (1)良好的水域:水深、水面宽阔(河港);港阔、水深、避风港(海港); (2)良好的陆域:地形平坦开阔; (3)地理位置优越:通江达海,水陆联营。 社会经济条件好: (1)依托大城市,经济腹地广阔 (2)陆上交通和空运便利,实现海陆空联运 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以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 气候:少云雾,能见度好;跑道沿盛行风向建设,便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2)社会、经济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与城区有一定距离,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当堂巩固】 下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点,读图完成1— 3题。 1、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是( ) A.①B.②C.③D.④ 2、货物④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管道C.铁路D.水运3、生产布局受交通制约最明显的货物是( ) A.④B.③C.②D.① 据中国海关总署消息,中俄原油管道首批原油于北京时间20XX年11月2日9时36分顺利从俄罗斯进入中国漠河兴安首站,漠河海关对进站原油进行了全程监管。据介绍,中俄原油管道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据此回答4~5题。 4、对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和安全运营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降雪B.洪涝C.冻土D.干旱 5、与铁路运输相比,管道运输石油的最大好处是() A.连续性强,管理方便B.运量大,运输速度快 C.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小D.投资少,运输成本低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正式建成通车。结合下图,回答第6题。 6、上海浦东新区至崇明岛之间修建世界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D.科学技术因素 7、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高等级公路,造价约为东部地区同类型公路的一半,其原因不可能是

高考作文学案--高考作文议论文说理指导学案

高考作文之议论文说理学案 一、高考作文呈现 1、(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015年全国课标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学科网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届高考英语单元知识考点导学案.doc

2019届高考英语单元知识考点导学案 XX届高考英语顶尖学案:大纲版unit 15 the necklace 项链核心词汇1.time is so ____________(宝贵的)that we can’t afford to waste it.2.after years of hard work,the couple paid off all their ____________(债务)at last.3.it’s ____________(傻的)of you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again.4.slowly but ____________(无疑地),the company is becoming successful again.5.if he ____________(继续)stealing,he’ll end up in prison sooner or later.6.i don’t like the colour of the coat;____________(此外),it’s too expensive.7.everyon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______________(质量)of life in modern times.8.the meeting will be ______________(参加)by finance ministers from many countries.9.用explain的适当形式填空:(1)it was a small book ____________ how to cut the death rate from having and caring for babies.(2)they hope that they can find an ____________ for the attacks.10.用recognize的适当形式填空:(1)i decided to send my invention to the patent office to get ____________ for my successful idea.(2)even when they wore sunglasses or beards people __________ them.高频短语 1.________________ 访问;号召;邀请2.________________ 拿回来;使恢复3.________________ 还清(债务等);付清 4.________________ 把……表演出来;把……付诸行动

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熟知文章结构—以《赵熹传》为例导学案

熟知文章结构 李仕才 例文1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例文2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高低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思考:传记的结构特点有:开头: 主体: 结尾: 迅速梳理文章时,应该注意哪些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册复习学案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知识梳理: 一、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的价值从三方面体现: 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①技术与人:技术能人,(请例举此类技术产品、、) 人,(请例举此类技术产品、、) 人。 ②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案例:福特车的生产流水线、联合收割机) 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案例:出行方式改变) 在军事、政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上述相应的案例) ③技术与自然:一方面人类依靠技术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例、 、、),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存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例、、、)。 二、技术具有、(技术是为了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 、(技术的内在特性,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的) 、(技术实现其价值的体现) 等性质。 三、简述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四、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的和,由此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例举五项常见的、能体现两面性的技术: 五、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并分别例举三项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 六、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知识产权在狭义上包括、、;其中的专利权不能自动获得,专利权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七、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练习: 1.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让他成为一个富有的名人资本家是由于技术具有 A、创新性 B、目的性 C、综合性 D、专利性2.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下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体力的是 A.电视技术 B.摄影技术 C.克隆技术 D.蒸汽动力技术 3.有人说“技术及其应用有点像锤子和锤子的使用:给小孩一把锤子,他会无论什么都用锤子去敲。当我们有了一把奇巧的技术锤子时,我们当中就会有这样的小孩。我们必须谨防自己受不住诱惑,而拿它敲敲这敲敲那,什么都用它来敲。我们需要锤子,但是不能滥用锤子。”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A、我们只要有了技术这把锤子,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B、小孩不会使用锤子 C、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 D、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高考英语 《邀请信》导学案

邀请信导学案 StepI. Discussion: What makes a good composition? StepII. Writing Procedures Part1: 说明事由,发出邀请 1.说明事由:事件 Task1:How many occasions where an invitation is needed are there? 参加晚会: 欢迎会欢送会生日晚会聚会茶话会新年聚会婚礼 同学聚会 参加其他活动:校庆 过节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幕式闭幕式艺术节才艺展示 脱口秀 英语演讲比赛摄影展 绘画展 剪纸艺术展 2.发出邀请 Task2: A party is coming, how can we send an invitation using one sentence? 1. 2. 3. 4. 5. 7. 8. 9. 3.夺人眼球开头句 Task3:How can we combine these sentences in each group to make them better? 1. A party is coming.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it in the flesh. (with+O+C) 2. A grand party will be held. I feel it a privilege to extend an invitation to you. (独立主格结构) 3. I know that there is a party is to be held. It is exciting news. I can’t wait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it.(非谓语+同位语从句) 4. The party is so meaningful that I am eager to share with you. Therefore, I am inclined to invite you to join (us on behalf of my class).(倒装)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 编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 (1)(2) (3)(4) 2、动词: (1)(2)(3) 3、形容词:(1)(2) (3) (4) 4、数词: (1)(2) (3) 特殊句式的分类 5、倒装句:(1)(2) (3) (4) 6、非倒装句:(1)(2) (3) 二、规律辨析 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规律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2: (1)生生所资。(第一个“生”,维持。《归去来兮辞》) (2) 规律3: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4: (1)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2) 规律5: 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 规律: 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王我:让我做王。《齐桓》) (2) 规律: 4、例句(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师之:把他当做老师。《师说》) (2) 规律: (二)动词的活用 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均为名词。《阿房宫赋》) (2) 规律一: 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活之:救了他。《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为……悲哀。哀之:为他们悲哀。《阿房宫赋》)(2) 规律三: (三)形容词的活用 1、例句(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师说》) (2) 规律一: 2、例句(1)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高兴。怡颜,非常愉快。《归去来兮辞》) (2) 规律三: 4、例句(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壮其节:赞赏他的气节。《苏武传》)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诗歌,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 3、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氓》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和扩展诗歌 中关于其他形象的分析,从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诗歌,解读诗 歌的情感美。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对《氓》的学习,夯实文言知识,并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掌握一定的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 的。 【使用说明】认真感受知识链接中关于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同时认真学习课文及训练,熟悉文言知识。然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测试。 【知识链接】1、高考链接,写作能力的拓展 2、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 (1)什么是诗歌形象: 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诗 人自己的形象),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 景物(景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中主人公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事 物)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景物)。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 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

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 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 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 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 “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 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3)、古诗中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 2.忧国忧民的形象。 3.钟情田园的形象。 4.爱贤 惜才的形象。5.儿女情长的形象6.朋友离别的形象。7.报效国家 的形象。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案) 【明确目标】熟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点字词,感受诗歌形象(自学,互学)认真阅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解释划线的字并指出加粗字的用法,判断划线句式的特殊性。 氓《诗经》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三一轮复习光合作用学案

光合作用学案 课前准备区: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结构 (1)该图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2)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 (3)结构③是由组成的。 (4)该图结构具有的功能是进行的场所 2.色素 (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部位是。 (2)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些种类? 。 (3)叶绿体中色素有何功能? 叶绿体中色素具有的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表示方法是 。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场所 考情解读:采用图表、曲线等形式对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反应场所和条件进行考查是基本形式。预计2013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将主要围绕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联系,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结合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的分布及功能等命制试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元素去向

①氧元素 ? ???? H 2O ―→O 2CO 2―→CH 2O ②碳元素:CO 2―→ ―→ ③氢元素:H 2O ―→ ―→ 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 和Pi ,如图: (2)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3.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植物体内C 3、C 5、、[H]、ATP 、和O 2及(CH 2O)含量的影响 :(1)以上分析只表示条件改变后短时间内各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而非长时间。 (2)以上各物质变化中,C3和C5含量的变化是相反的,[H]和ATP 含量变化是一致的。 (3)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 只用于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其他生命活动所需ATP 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4)CO2中的C 先进入C3然后进入(CH2O)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 CO2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化合物和 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 是__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 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 的浓度比 A 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 浓度 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 CO2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 反应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 的浓度将比B 的________(低、高)。 (4) CO2 浓度为 0.003% 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CO2 浓度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1.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高考英语将来进行时导学案

将来进行时 李仕才 高考专题--将来进行时 课程目标: 一、学习目标 1. 将来进行时的基本用法。 2. 祈使句的用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将来进行时的基本用法。 难点:将来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及一般将来时的区别。 三、考情分析 这两种语法在考试题中所占分值不太多,但是这两种语法会和其他语法混合起来考查;将来进行时会和现在进行时及一般将来时混合考查;祈使句会和非谓语动词混合考查。 知识梳理: 一、将来进行时态 【教材原句】 Where will we be living in twenty year’s time? 二十年后我们将在哪里生活? We won’t be living underground or in space. 我们不能生活在地下或太空。 We will be living in houses and flats just as we do today. 我们就像今天一样生活在房子和楼里面。 【用法1】 1. 定义:表示将来某时进行的状态或动作,或预测将来会发生的事情。 2. 常用的时间短语:soon, tomorrow, this evening, by this time, in two days, tomorrow evening . 3. 结构:主语+will/shall be +doing 【例句】 I’ll be meeting him sometime in the future. 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我会见到他。 I will be studying in unive rsity at the age of 20. 我20岁的时候将会在大学里学习。 【考题链接】 完成句子 ①下星期的这个时候,我们将在那个工厂劳动。 This time next week we in that factory. ②明天下午三点,我们将正在开会。 We a meeting at three o’clock tomorrow afternoon. 答案:①shall be working ②will be having 【用法2】使用将来进行时态的几种情况 1. 用来表示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按计划、安排、决定或预料将要发生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

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议论文 2014-05-05 15:50 : 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 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二、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一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 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分论点) 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论据、议论)

高三英语导学案

姓名: _ __ _ 班级: 主备人:刘南审核: 刘晓华学案序号: _____ 课题内容Book 1 Module4 Revision of the language points 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掌握高考中的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式结构。 2、实现知识的复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用要求1、书写要认真规范;2、教师讲解时,务必用另一颜色的笔修正答案。 复习篇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单词表完成习题。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1.___________ adv.很;相当 2.______________ vt.打扰 3._____________ vt.停车 4.___________ vt. 买的起 5.______________ vt.雇佣 6._____________ vi 死里逃生;幸存 7. _______________ 上升8.______________许多;大量9._____________ 摆脱 预习篇 Part1. Keywords and phrases 1._____________ adj.有生气的 2._____________vi.听起来 3.______________ vt.接近 4._____________ adj. 幸运的 5._____________修建 Part2. Sentences 1.自从我们上次见面以来已经6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你的家乡。 解析篇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笔记翻译句子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①lively(adj.)_______________ 1.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班主任是一名既美丽又充满活力的女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 What other adjectives ending with –ly can you think of? (其它的以- ly结尾的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ortunate (adj.)___________ 反义词(adj.)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adv.)幸运地反义词(adv.)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n. ) 运气, 财富, 1. We are fortunate in living in such a big city. 3. He dreamed of making a fortune. 2. He is/feels very fortunate to have a lovely son. (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Sound n._____________; v._____________ 1. We heard strange sounds in the distance. 3. That sounds a good idea. 2. The bell sounded for the end of the class. (归纳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清二高高三英语导学案

2010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2010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2010届高考言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言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言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言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2009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高考资网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网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网 例2、(2008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组:1、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