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 (2)

合集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15分)读书断想钟长江①书和太阳一样,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塞缪尔说过,好书可以引为诤友。

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②一窗明月的夜晚,远离了纷繁喧嚣的尘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书在握,热茶一杯,静心读了下去,渐渐便觉茶香满口、书香满纸,尽可以刘伶醉酒,放浪形骸——开心处开怀大笑,伤心处黯然神伤,激奋处拍案而起……仰观苍天,俯察大地,一种腋生双翼的感觉油然而生。

心骛八极,思接千载,神游古今,可以大荒无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观,缩龙成寸。

自由自在晶莹剔透的灵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

③很静很美的冬夜,就着火炉,温一壶酒,读那些又静又美的书:可以是《红楼梦》,可以是《瓦尔登湖》、《追忆似水年华》,可以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可以是周作人的小品、唐弢的书话。

当然,日本古代作家的随笔也可以,美国作家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也可以,《板桥杂记》也没什么不可以。

④古人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忧愁烦恼袭来时,不妨读唐诗,吟宋词,看艾芜的《南行记》。

如此,春天的风秋天的雨,会渐渐冷却你急躁的情绪;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

不知不觉中,你悠悠南行,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岭南见客羞遮面的村姑,无一不使你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此时烦恼何在!忧愁何存!⑤一个生活得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寂寞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人永远是水,自身永远是鱼。

即或能在水里自由地游弋,也不能够溶解于水,更不能与水合一。

固然有挚友的安慰,情人的蜜语,但是所有的思想与情感,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分享。

无论一人独处,还是朋友聚会,那一丝半缕的寂寞之感,都会不召自来,涌上心头。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2024.01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

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

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

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

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故事说明的是中国人自我现状的丰富性,反映的是面对整个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境遇。

要想更好地沟通世界、触动他者心灵.势必要让中国故事能够多的度提出和回答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层面的问题,多层次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与胸怀。

讲故事作为文化行为是要传达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积极的思想价值、道德力量,讲中国故事.就是沿着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鲜明传统.表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书写中国人价值实现的积极努力,鲜明反映倡导什么、弘扬什么、坚守什么。

但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发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

正如学者刘梦溪所说,有一些价值“不仅适用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一段历史,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所有的历史段落,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在表述上、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可以通过互相阐释,达到理解和沟通”。

如果离开价值观表达上的共通性,中国故事的辐射力就不足以很好地与世界沟通。

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思想内容承载量有限,价值支撑不足,缺乏对普遍人性尺度的发掘,尤其是不少以玄幻、字越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似乎在努力传递一些是非诉求,但缺少真正富于世界性的、恒久的价值理念,能引起共鸣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

问题是时代最鲜明的声音。

人类都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同样经历着生存、发展等诸多根本性问题,对宇宙、自然、人生不断提出一些根本性疑问。

地球上的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不断较量中成长与发展,经历着同样的根本性生存发展难题,提出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疑问,这是从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处自动流溢而出的,正像泉水是从泉眼里涌出来的一样。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杀得了秦王。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涡阳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第Ⅰ卷(75分)一、一般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者要经过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活动是以一幅幅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的。

在酝酿构思阶段,作者的头脑就像一匹奔马,在一幅幅生活图画间驰骋,一会儿涌现出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形象,一会儿浮现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的画面。

清代画家傅山作画前,手舞足蹈,或跳或跃,形同疯子。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看,傅山作画前的情形是能理解的。

画家构思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仿佛身临其境,连自己似乎变成了画中的蝴蝶或飞鸟,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傅山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说明作者在创作的酝酿构思阶段,的确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来思考的。

随着作者对这些生活图画的选择、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图画,完成构思的深化过程,从而进入艺术表现阶段。

在艺术表现阶段,那些清晰、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更加活跃地在作者头脑中跳动着,仿佛是那些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催逼着作者拿起笔将他们描绘出来。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体会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写到高峰处,就搁不下笔,我写书时,不感觉是坐在温暖的宿舍,而是在林海雪原里,和小分队的战友在一起。

”曲波说的情形,正是形象思维深化的表现:作者全神贯注进行创作的时候,正是他头脑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最活跃的时候,因此作者完全被自己构思的形象吸引住,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而与笔下的人物融为一体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人物形象就要按照他自身的逻辑去行动。

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并没有料到阿Q的“大团圆”结局,阿Q自己却一步步向这个结局走去。

法捷耶夫写《毁灭》时,最初的构思,美蒂克应自杀。

但后来似乎是美蒂克自己出来说服作者,他不应自杀。

文学创作中这种奇妙境界正是形象思维运动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的标志。

因为经过艰苦的形象思维后,人物形象在作者头脑里定型了,于是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性格去行动,所以这时仿佛不是作者在指挥人物,倒是人物在支配作者。

作者在艺术表现阶段的思维状态说明,进入艺术表现阶段后,生活图画不但没有从作者头脑中消失,相反它更清晰、鲜明、生动,也更活跃。

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头脑里活动着的,除生活图画外,还有自己的情感。

作者进入形象思维后,脑海中浮现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真的、善的、美的,也有假的、恶的、丑的,作者似乎就处于这些形象的包围中,真实地感受着他们的崇高或卑下、伟大或渺小,作者对他们不可能漠不关心,必然要鲜明地表现出赞成或反对,爱或憎。

这样一来,形象和情感紧紧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

(选自童庆炳《略论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形象思维的一项是()A.诗人歌德诗兴来临时,感觉头脑中的形象猛烈地敲击着他的心扉,催着他写,歌德便立刻跑到书桌旁,将就着横斜的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到尾写下去。

B.苏轼画竹的经验是先胸有成竹,然后援笔凝视,快速落笔,流活画出心中的形象。

C.鲁迅在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前,整理了大量关于小说的资料,并对小说的发展史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梳理、考校、评析。

D.郭沫若构思诗歌《地球,我的母亲》时,把木屐脱了,在僻静的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时而又躺在路上,去感受“地球母亲”的皮肤,享受她的拥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形象思维活动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的,这些生活图画包括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实际存在的形象,也包括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虚构的形象。

B.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他的形象思维并没有高度成熟,随着鲁迅形象思维的逐步成熟,主人公阿Q按照自身的逻辑一步步走向“大团圆”结局。

C.人物形象一旦在作者头脑里定型,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去行动。

这时,作者的形象思维已不起作用,作品中的人物支配着作者,决定着作品的发展方向。

D.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肯定会对头脑中浮现的各种形象表明鲜明的态度。

所以,形象思维活动中,形象和情感总是并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包括酝酿构思和艺术表现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都是以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进行形象思维的。

B.在艺术表现阶段,作者头脑中活动着的,除生活图画外,还有作者的情感。

法捷耶夫写作《毁灭》的过程中,生活图画和情感活动在他的头脑里。

C.傅山作画前手舞足蹈,曲波创作《林海雪原》时感觉自己是和小分队的战友在一起,这些情形是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与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表现。

D.在艺术构思阶段,清晰、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在作者头脑中十分活跃,这些图画仿佛在促使作者加快创作进程,不断完善作品。

二、古诗文(32分)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5分)(2)“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5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8分)菩萨蛮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8.首句“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如何写景的?有何作用?(4分)9.词中的“催”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①《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蜀相》中诗人为诸葛亮功业不成而叹惋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韦庄《菩萨蛮》中表明江南生活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荒岛,的确是荒岛。

据说,岛上有碗口粗的毒蛇和凶猛的野兽。

民厌恶了城市的喧嚣、奢华和诡谲莫测,厌恶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算计和冷漠无情,于是,他怀着死亡的决心登上了荒岛。

他想:让蛇吞了,让野兽吃了,也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溪水,唱歌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之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

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一个能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了。

于是,他下岛,说服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平静而舒适。

没持续多久,两个人的生活变得有些无聊,怎么样才能让生活充满乐趣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每天赤身裸体,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奔跑起来像风,爬起树来像猴子。

民的妻很担心,她怕孩子变成野人,她认为孩子必须得到教化。

于是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了岛上。

老师耐心地教授民的儿子知识、礼仪。

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像风一样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

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了自己要享受爱情、要结婚的要求。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人,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