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课件 第5单元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课件 第5单元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等,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社会习俗的变迁:(1)原因: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_________”“废止缠断发易服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社会习俗沿袭下来。

【微点拨】1.正确认识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它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正确认识缠足与允许臣民剪发:(1)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问题探究】1.表现阅读课本第一目下第二至五自然段,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的变化。

提示:“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和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习俗方面出现了“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2.特点及影响因素阅读课本第一目下第六自然段和插图及“历史纵横”。

思考:插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什么特点?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近代化、文明化;地区变化不平衡。

因素: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运动的推动;政府的倡导;人民思想的解放;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共30张ppt)

衣身宽博 线条平直
收腰窄袖 紧身合体
“文革” 时期的 绿军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60和70年代蓝黑装
布拉吉
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研习交流2 中国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
陕北窑洞
江南民居 福建土楼 草原蒙古包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研习交流2
居室建筑变迁
中 西 合 璧 上海百老汇 上海外滩 中共一大会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课内研讨
外因 政治 经济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思想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地区人民 生活水平变化显著 旧风俗习惯受冲击 精神生活变化大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但总体水平不高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生活方式多样化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材料1 社会习尚为千百万人所接受,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里表现为 一种无意识的顽固力量。……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习的改良紧密联 系在一起。
材料2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中产 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等 形式展开社交活动,……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旗袍玩高尔 夫的时髦女性图片。 材料3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 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研习交流1
服饰变革(男装)
鸦片战争前男子 服装主要有袍、褂、 袄、衫(长袍马褂) 等。图中人物合影几 乎包揽了当时所有款 式。 长袍马褂

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单元知识整合精品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单元知识整合精品PPT课件

【解析】选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 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上海新报》 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B 项错误;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 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D 项错 误。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选 C 项。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 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衣食住宿
成都(%) 68
北京(%)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பைடு நூலகம்
9
45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选C。从表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 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 所变化,C 项正确,表中仅能反映吴在两地的消费情况,A、B、 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2010 年福建文综)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
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
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 3.(2012 年四川文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4.(2012 年四川文综)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 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 图)。这反映出( )

2021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 课件岳麓版必修2(付,373页)

2021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 课件岳麓版必修2(付,373页)

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01 立足教材·夯基础 03 随堂训练·查效果
02 合作探究·解疑难 课时作业
五单元
02 合作探究·解疑难 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23 战后资本主义世体化
课时作业25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课时作业2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单元整合
单元综合测试五
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01 立足教材·夯基础 03 随堂训练·查效果
02 合作探究·解疑难 课时作业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5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01 立足教材·夯基础 03 随堂训练·查效果
02 合作探究·解疑难 课时作业
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01 立足教材·夯基础 03 随堂训练·查效果

高中历史课件必修二:第五单元

高中历史课件必修二:第五单元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近代第一个航 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 发展,逐渐萎缩。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并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 “黄鹄” 号 建成1。84该2年船,除英回国转“轴魔锅女炉”等号所抵需达钢上材海从,海这外购进外, 其余是所中有国工人具见和到设的备第均一自艘己轮完船成。 “黄鹄” 号是 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技术: 引进
自行研制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二、通讯工具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 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现代人的婚礼越 来越追求简约、
文明和个性
一对新人在滇池 边的防汛大堤上 给红嘴鸥投食 北京市郊区农民在街《头婚自姻行法》车颁婚布礼后举行新式婚礼
习俗

旧习
• 婚姻包办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近代
衣服
女装(旗袍)男装(长 袍、西服、中山装)
新中国成 立后
改革开 放以来
饮食
住房
风俗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四、高速铁路,改变生活
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它具有载客量高、耗时少、安全性 好、舒适方便等优点。到2019年底,我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 高铁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
新知学法·指导
1.抓住两条线索:自古至今水陆交通变迁的史实;水陆交通变迁与社会生活的 关系。 2.明确本单元重点知识:古代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 命等促进交通进步;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化的重要意 义。
二、探索海洋,全球航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大 陆,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 系,环球交通网逐渐形成。研析相关史料,分析近代进行海洋探索的条件和影 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特改良蒸汽机应用于工业,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随后人 类步入铁路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充分运用史料,认识工业革命 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中学特级教师教务主任桂林市首届学科带头人桂林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广西师大教育硕士导师桂林市课改专家组化学科课改指导专家第三批广西教育厅特级教师工作坊坊主化学竞赛高级教练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历史情境·图说
一、修筑驰道,加强统治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著名的驰道有9条。研究相关史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驰道和直道的修建, 对于陆路交通的发展以及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41张PPT)
说明了谭嗣同受到—什么—思《想谭的嗣影响同?全集》下卷
内因(思想):先进中国人的思想引导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019/9/13
材料五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正确思想路线,并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1987年,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 篮子工程”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变化的原因有( A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9/13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代社会“变”的影响(难点突破,史论结合)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
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 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 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 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政称治呼上:用有“同利志于”代反替封古建代斗的争“的老展爷”开说,明促了进他资们产对阶什级么民的主对革抗命? 的发展
2019/9/13
三、近代社会“变”的影响(难点突破,史论结合)
材料二: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
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 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 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 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
2019/9/13
2019/9/13
新式旗袍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 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2019/9/13
2019/9/13
50年代女士的又一时尚——布拉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共31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共31张PPT)

长袍 学生装
中山装 旗袍、西装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7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3:46:4123:46:4123:468/27/2021 11:46:41 PM
2.服饰之势:原因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 因有哪些?(从外因、政治、经济、思想四个方面来 归纳)
外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治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经济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Hale Waihona Puke 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老街——箍桶巷
城市新貌
竹竿巷
改革开放前
艰苦朴素
改革开放后
学雷锋活动日
主题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五权分立
(行政权、立法权、 司法权、考试权, 监察权 )
以文治国


列宁装
革命装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
主题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
服饰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饮食 中西餐并行
建筑 四合院、欧式别墅、花园洋房、中西合璧
变化趋势:落后——文明进步
3.服饰之示:启示
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民族特色,服务世界; 多元发展,融合进步。
课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服装设计师,结合本课所学知 识,请为即将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代表 队设计队服,要求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 富有个性和新意,并简要谈谈你的设计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知识体系构建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变 迁
物质与 社会生 活变迁 物质生活 社会风俗 交通工具的更新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交通通 信进步
大众传 媒发展
大众报业的发展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次 •时间:1840-1911年 •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 思想观念
重难点突破1 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
近代: 1)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3)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 4)先进中国人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积极主动 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现代: 1)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4)政府关注民生。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 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 衡。(如农村落后、封闭,坚若磐石)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 特色。
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C.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D.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开播 2.电影:A.发展过程:P62 B.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 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 A.发展过程:1958年、1978年 B.现状(特点):P63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 1.原因: 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2.出现: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1)影响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②历届政府的影响 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 文明。
(2)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 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 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 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 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 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 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1.历史渊源: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①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③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4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重难点突破3 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事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影响;反之,又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 标 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 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 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 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 (20C20年代初)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二次鸦片战 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 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 新时代
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 A.电报:
•第二次 •时间:1912-1949 •背景 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 •表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风俗习惯受到 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发生变化。
•第三次 •时间:1949-1978 •背景: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 被取缔。 •表现: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根本性改 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保障、农 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 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 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 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 卷喝咖啡等饮料。 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 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 有什么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 “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
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3.变化趋势: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第四次 •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背景 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实 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 •表现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 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重难点突破5
交通通信工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 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 了生活质量。 ②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 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③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 影响和能源危机。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
A.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 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开播
首先,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 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 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 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再次。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 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 ②改革开放: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 社会习俗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新风尚 也在逐步形成。
重难点突破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①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有较 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 加深。 ③地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中西文化逐渐 融合,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 →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2.概况:
阶 段 鸦片战争 后——新中 国成立 (20世纪上 半期)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 表 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男子:长袍马褂 中式与西式、 →西装、中山装 传统与现代 半殖民地 半封建 女子: 并存 社会 宽松肥大→旗袍、 上衣下裙 男子:列宁装、 政治色彩强 独立自主 制服装、绿军装 烈与革命相 巩固独立 女子:列宁装、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连衣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