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点

历史易混易错点总结

左派:进步或激进者

右派:倒退或保守者

在中国不同时期左右的含义不同。

1927——1949年中共

右倾:妥协、投降,导致失败(1924-1927国民大革命);陈独秀

左倾:低估敌人力量和困难,急躁冒进,导致失败;博古、李德、王明

(城市工人暴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土地革命——打击面过宽:富农、地主)

1927——1949年国民党

右派:极端敌视中共的国民党人,如蒋介石

左派:偷偷摸摸与中共来往,倾向于站在中共一边的国民党人,如廖仲恺、宋庆龄、汪精卫(后叛变) 1927——1936年文艺界

左翼思潮:秘密受中共领导或亲共的思想;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49——1979年(此时期右倾右派是当时掌权者批的,左倾是后人总结的) 右派:1956年中共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7年中共开始“整风运动”号召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提意见——后来提意见的很多人被戴帽为“右派”——反右派斗争;1978年,除5人外,所有右派被平反。 右倾:第一次——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问题严重,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提出问题,被批为右倾;第二次——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着手整顿经济,被认为背离了毛主席思想路线,毛发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左倾:经济方面——生产力冒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赶英五年超美,生产关系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反对私有和商品交换。政治方面——文化大革命(阶级斗阵) 世界

左派:亲社会主义,亲工人阶级,同情劳工阶层和社会底层,与马克思主义部分思想契合 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议会政治,鼓吹武力(法西斯,日本右翼)

新旧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旧民主主义时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其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不孕,无产阶级帮忙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1940年1月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1956年三大常见史观

1.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观

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从低到高五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分析法:整个社会氛围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被剥削阶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手段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改革都是不彻底的

毛泽东吸取马克思主义,认定鸦片战争后中国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概念,任务是反帝反封,氛围“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阶段。 今天官方更推崇“改革”而不是“革命”——史学研究毛时代热门农民起义等“革命”,邓时代热门历史上的改革。

2.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现代史不同于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

中国现代史开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航路开辟

世界现代史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大陆史学)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

文化:思想理性化,教育世俗化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世界史》吴于廑

人类世界史是从分散孤立闭塞,走向逐步联系紧密的统一整体;看待某历史事件,应从宏观、全球练习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4.文明史观

《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

《历史研究》汤因比《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纵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近代史交叉

横向:基督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属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5.社会史观

关于普通、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历史——社会变迁,入场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社会政策

6.生态史观

关注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各种会议

党代会:中共党员代表大会

人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会”指的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全国人大:1954年开始,五年一届,每年一次 2019年: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代表大会会议;委员会会议;委员长会议

①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五四宪法

②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一国两制

③1999年九届人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

中共党代会:1956年“八大”通过新党章——五年一届,每年一次

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总书记

“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

“十九届一中全会”(201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八大”是中共历史上唯一召开过两次的党代会

“八七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扩大了参会人员,毛泽东的政治斗争策略)

①1921中共一大: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专政

②1922中共二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最高纲领、最低纲领

③1923中共三大:国共合作

④1925中共四大:(陈独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⑤1927中共五大:(武汉)

⑥1928中共六大:在莫斯科秘密召开

⑦1927“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⑧1935“遵义会议”:毛泽东核心地位、三个挽救

⑨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指导、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⑩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两个务必”

?1956中共八大:国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当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1992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邓小平理论指导

?2002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

英国:1640年国网召开议会,想收税,结果爆发革命

法国:1789年国网召开议会(三级会议),想收税,结果爆发革命

美国: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改邦联制为联邦制

外国的议会(机构)两院制

英国:议会=上议院(高级神职人员+贵族)+下议院(权力)

美国:国会=上议院(参议院)+下议院(众议院) 法国:议会=上议院(参议院)+下议院(国民议会) 德国:1871年议会=联邦议会+帝国议会

日本、德国今天:议会=上议院(参议院)+下议院(众议院)

俄罗斯:联邦议会=上议院(联邦委员会)+下议院(国家杜马)

各种主义

①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航海条例》):15世纪产生,16-17世纪全盛(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17世纪下半期开始瓦解(工业革命的完成)

金银货币——一切经济活动和政策的目的

外贸顺差——财富直接来源除金银外,是对外贸的顺差

政府干预——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垄断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保护关税

②自由主义(达让逊、亚当·斯密、李嘉图)产生于工业革命完成,结束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政府不干预或少干预经济

③凯恩斯主义(提出:经济危机;结束:滞涨) 1936年凯恩斯提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慈济经济,持续繁荣。

④新自由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转到强调国家嘎鱼的凯恩斯主义立场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资产阶级基尼学家主张修正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体系,这样就产生了新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哈耶克。

哈耶克坚决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国民经济计划污蔑为“通向奴役”的道路,把社会主义国家诋毁为“独裁者”、“极权政治”、“拥有极大垄断权的国家”。

⑤人文主义:去神话,重视世俗化。文艺复兴后被称为人道主义 ⑥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否认阶级,反对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

修正主义(贬义):狭义——德国伯恩斯坦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改和修订;广义:背叛原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伯恩斯坦主张以民主的方法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时并存的混合制;政治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物产阶级专政,主张多党制和多元化。

⑦浪漫主义(18世纪末-1830年,对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资本主义制度失望):感性、情感、想象、夸张、结局美好

现实主义(1830年后,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现实、真实、惨、深刻、截距沉重或真实

现代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迷惘苦闷):外行看“神经病”

⑧民族主义

西方民族主义发展史

宗教改革:教随国定,世俗权力大于教权。

启蒙运动:卢梭主权在民思想成为民族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民族自决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拿破仑对外侵略:激发当地民族主义

19世纪后期列强利用民族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社会达尔文主义)

亚非拉利用民族主义反抗殖民侵略

二战后,民族主义话语被意识形态之争所掩盖

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右翼思想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华夏中心观

华尊夷卑观

夷夏之辨观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遇到了挑战

1903年梁启超将民族概念引入中国

革命派利用民族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

1919-1949年:五四运动——抵制日货,废除二十一条;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强化统治;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推动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今天的民族主义:官方——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界——理性,影响力弱;逆主流形态——民族分离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第一种内涵: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教育结构

社会结构第二种内涵:包括阶级、阶层、民族、种族、职业群体、人口、社区、宗教团体等

经济结构常见含义

①产业结构: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

②地域结构:东部、西部、沿海,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近代沿海经济的崛起

③所有制结构: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民营、家庭;公有制、私有制④性质结构: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的是自然经济瓦解,资本主义产生

关于产业结构

①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农工业)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业)

②三大产业

③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副

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 工业的产业结构: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构成比例

中国古代廉租房、养老、医疗制度

中国古代廉租房制度

宋朝廉租房制度

(1)特点:

①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

②立法规范,管理制度细致完备

③分公明确,各司其职

④规模大、租金低、具有廉租房性质

⑤账目管理周密

⑥资格审查严格

⑦注重防止腐败,以保证低收入者租住(2)背景

①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

②科考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

③人地矛盾突出④市坊界限的打破

⑤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3)意义

①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

②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③细致完备的管理制度反映出宋朝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具有相当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

明初养老制度

(1)特点:

①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多种途径

②政府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

③兼顾养老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侍两方面

④政府养老保障覆盖面较小,主要涉及老人中的弱势群体

⑤体现了儒家尊老恤老观念

(2)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生活状况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了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医疗制度

(1)特点:

①设官立制早(历史悠久)

②随着历代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

③医疗机构的只能日益明确

④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

⑤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

(2)完备原因

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

②统治者的重视

③医学的发展

④国力强盛

⑤科举制的发展(文官关心民生)

⑥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⑦社会需要,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救灾制度

(1)特点

①灾荒救助制度形成较早

②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主要通过政府进行

③宏观调控和具体救济相结合

④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⑤灾荒救助形式多样化

⑥临时救助较多

⑦覆盖范围小

(2)原因

①中国历史上灾荒频发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抗灾能力弱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政府的作用表现的较为突出

④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

(3)基本措施

①生产自救②货币赈济

③储粮备荒

④豁免或缓征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

⑤以工代赈

⑥地方赈济

中国古代扶贫制度

中国古代扶贫思想

①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

②扶贫方式多样哈

③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

④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中国古代公益慈善

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

①历史传承久远

②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

③官方主导,民间逐渐参与

④以收养、救助和济贫为主要方式

⑤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

⑥工艺范围较为下载

⑦缺乏法律规范

传统慈善与中国近代公益的不同

①思想来源不同:传统慈善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公益的产生来自于西方思潮的影响

②救助理念不同:传统慈善侧重直接救济;近代公益强调通过教授技艺实现自食其力

③出发点不同:传统慈善主要目的是维护传统社会稳定;近代公益事业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等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④经济基础不同:传统慈善经费来源于传统地主、商人;近代公益则得益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

特点

①民间发起

②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

③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

④形式多样

⑤帮扶内容广泛

中国古代选官防腐检察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世官制——夏商周,世代为官

军工爵制——战国时期,秦汉沿用

汉朝

察举制:自下而上,举秀才察孝廉(弊端:名不符实)

征辟制: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魏晋

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委)——品级(弊端:门阀氏族,贵族垄断)

隋唐到清——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投卷、行卷

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糊名制 明:仅从四书五经命题,八股取士

清:1905废除科举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出身到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选拔形式: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注重严密、公正、客观原则

人才选拔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中国古代检察制度

古代检察机构设置 战国、秦朝:御史、三公九卿、检察

汉朝:御史府、御史、刺史、检察劾举

魏晋:皇帝直接掌握、御史台、闻风弹事

隋:中央御史台,下设三院;地方司隶台

唐:门下省,谏官将皇帝作为监察的主要对象

宋:中央三院,地方设通判,外任御史;月课

元:监察法规、监察活动法制化,独立的监察系统 明:中央撤御史台,改为督察院。在地方实行分区监察,专设六科给事中

清:仍设御史、给事中,但归督察院领导,被称为“台省合一”;颁布《钦定台规》,这是一部较为完善的监察法律。宣统年间,组建了新内阁,督察院被撤销。古代延续和发展了千年的监察制度推出历史舞台。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监察官员位低权高,以小监大。监察权地位崇高,监察体制完善健全

②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监察受命皇帝,服务统治。排除了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③监察官员的选任很严格,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中国古代防腐其他措施:异地为官、籍贯回避

英国文官制度: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为消除腐败、提高效率而进行的一项行政制度改革

美国文官制度:1978年卡特政府文官制度改革;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受执政党和政府更替的影响。

户口制度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赋:田亩税、人头税

役:力役、杂役、军役

一、春秋末年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按亩收税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二、汉朝:编户制度(编户齐民)

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影响:①赋役制度正式形成;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③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严格,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强 三、隋唐时期:租庸调制(前提:均田制)

内容

①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②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③庸——纳绢或布代役

作用

①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农业生产

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四、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内容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仅存户税和地税

③实行按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唐代以前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

五、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背景

①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入不敷出,贪污腐败严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容:把原来按照户口、人丁所征的各项徭役和杂税,一部分摊在田亩上,和田赋合并征收,所有赋役全部收银两

意义

①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③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六、摊丁入亩,征收地丁税

措施

①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

①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③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总结: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编户制度、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②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租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