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导学案) 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导学案附详细答案解析

《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目标 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课前预习】一、注音或写字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 qi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婵.()娟宫què()低绮.()户【学习过程】(一)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珍羞.直.万钱会.济.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含习题解答

9 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附: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基础达标(共10题;共60分)1.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yín shītí mùcè miàn lú shā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yǒu yuán jiànɡ luófèi lìwén zhānɡshān fēnɡ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一组词语是()A. 降(xiánɡ)落伞阁(ɡé)楼 B. 萧瑟(sè)投降( jiànɡ)C. 骚(shāo)客文章(zhānɡ) D. 谦逊(xùn)浪费(fèi)3.选字组成词语。
(暮墓)________地________色(吟怜)可________ ________诵(提题)问________ ________高(峰锋烽)________火雷________ 山________4.选择四组成语中写得全对的一组()A. 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应接不瑕同心协力 B. 身临其境无微不至兴高彩烈千均一发C. 神计妙算无优无虑匠心独运各抒己见 D. 安然无恙川流不息风驰电掣再接再厉5.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A. 《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 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 《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蕴含着的道理是:()A.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
B. 局部的细致观察,有利于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C.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
部编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导学案附答案

13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学习重点】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学习难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近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熟悉《古代诗歌三首》中的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3.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导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2. 诗歌二:《将进酒》3. 诗歌三:《登鹳雀楼》三、导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 请学生阅读《静夜思》,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王之涣的写作意图。
- 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内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2. 诗歌二《将进酒》- 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李白的豪迈风格和饮酒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对人生和快乐的理解。
-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3. 诗歌三《登鹳雀楼》-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通过登高远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中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4.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诗歌内容和意境分析;4. 诗歌鉴赏与赏析。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1.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有——的美誉;范仲淹是北宋——家,——家。
2.《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代著名的——作家———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3、写送别的古诗不少,同学们还记得哪几首呢?(一句)4、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一句)5、解释词语饯别:酣:蓬莱文章:弄扁舟:3.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4.选出下列错误的一项()A,前两句,四个日字重复,加强了纷烦彷徨·心绪不宁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但洒脱的诗人怎会停留在烦闷中不可自拔呢?秋高气爽,登楼望远,那浩荡的长风,高翔的雁群,让诗人的心也随之开阔起来。
C,饮酒赋诗,是何等的畅快!李白夸自己的诗有建安之风骨,李云的诗有小谢之清秀。
D,酒醒之后越发愁苦郁闷,诗人以水喻愁,水愁重复出现,给人以咏叹回环的缠绵之感,因而成为写愁千古名句。
6、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渔家傲8,点名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10,表现戍边将士矛盾心情的句子是:———————————————————————11、《渔家傲·秋思》词中表现戍边将士因思念故土而彻夜无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古诗词三首学案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检测、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古诗。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谈话揭题:王维的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山居秋暝》。
2、简单介绍作者王维。
3、检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浣(huàn )榆(yú )畔(pàn )更(gēng)聒(guō )(2)联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结合注释,诵读古诗。
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三、展示提升1、展示2、朗读3、质疑四、小结强调: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检测反馈:默写古诗《山居秋暝》并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王孙”的意思是诗人自己。
诗句中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的句子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我们还学过王维的那首诗?请写一写吧!(灵活)六、拓展延伸查找有关王维的其他古诗,如《鹿柴》,了解王维。
明月松林山山居之景(动静结合)居清泉岩石留秋浣衣之女清幽(隐居)暝山居之人(以动衬静)渔舟之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预习检测复习旧知,检查背诵《山居秋暝》2、了解作者唐代诗人张继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二、合作探究1、初读古诗词,借助注释了解《枫桥夜泊的》和词《长相思》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 学时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一)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下列字词5、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低绮.()户婵.()娟天涯.()6、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乘风..归去:不胜..寒:何事..在人间:天涯海角....:(二)填空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
“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二)整体..把握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为什么?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为什么?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三)精点探究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3、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四)你来赏析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赏析:三、达标检测:(一)默写积累1、,不知秋思落谁家?2、但愿人长久,。
3、思念亲人的人/ /谁能把月饼咽下?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二)课文阅读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学案及课后精练附答案解析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学案及课后练【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三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三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词。
知识重点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本诗是李白所作的《行路难》(共3首)中的第一首,写于诗人离开长安之时。
诗人于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诗词三首(课案)
组题人:陈昱雯审核人:何芳英
班级姓名组别
一、学习重点: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预习导学:注音或写字
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qi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
婵()娟宫què()低绮()户
三、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1)《行路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
珍羞.直.万钱会.济.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
,。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
是,。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
是:,。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感、哲理:。
(2)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情感、哲理:。
4.品特色。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活动2: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1.解释词语
闻笛赋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_______________
歌一曲_______________ 长________ 弃置身 ____________
2.知内容,想意境。
(1)交代了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的诗句
是,。
(2)交代了诗人回乡所见的两句
是,。
(3)写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的两句
是,。
(4)写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的诗句
是,。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哲理:。
4.品特色。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现状?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物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哲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活动3、学习《水调歌头》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
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因此写了这首词。
1.解释词语
宫阙
..___________ 琼楼玉宇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归去
何似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何事
.._________ 婵娟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了诗人思想矛盾的诗句是:,,。
(2)交代赏月之间,时间悄悄流逝的诗句是:,,。
(3)“人生不如意,常常十之八九”,这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人生充满了悲苦与欢乐,不可能事事圆满。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情感、哲理:。
(2)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哲理:。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情感、哲理:。
4.品特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此诗句蕴含什么哲理?
13.诗词三首(课时作业)
组题人:陈昱雯审核人:何芳英
班级姓名组别
一、类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略
(乙)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请说说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所抒发感情的不同。
2.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各题。
(1).请说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的妙处。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什么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子由)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丙辰中秋(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
(1)诗中“玉盘”形象地写出月、的特点。
(2)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阳关曲·中秋月》的内容,分析诗人对弟弟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3.诗词三首(课案答案)
组题人:陈昱雯审核人:何芳英二、预习导学
略
三、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
1.略
2.(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1)诗人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2)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4.用典。
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四、活动2: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略
2.(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1)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4.(1)运用典故。
写回乡所见,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对此情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2)比喻。
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表现了诗人心胸乐观豁达的高尚境界。
五、活动3
1.略
2.(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1)写出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2)抒发了诗人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圆的美好心愿。
(3)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4.这诗句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它说明离别等令人伤心、无奈的事总是难免的,世事往往有缺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