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并精通《短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 增强对于摩登诗歌的审美理解和观览能力;3. 提升同砚的写作能力,培育同砚情感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重点:1. 理解《短诗三首》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诗歌语言和形式之间的联系;3. 探究作者情感表达及诗歌的审美功能。

导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短诗三首》是摩登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对生活、情感、心灵的深刻感悟和审视。

通过这三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顾城表达了对生活的奇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解读第一首诗《问蓉花》:该诗以问答的形式构建了一个诗意的意象。

蓉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屡象征纯净、高雅和清新,作者通过问答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中美妙事物的倾慕和追求。

第二首诗《春天的花朵》:诗人通过对春天花朵的各种描写,将花朵与生命相联系,表达了对生命的热忱和珍惜之情。

第三首诗《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吗》:通过作者对爱情的表白和对另一半的深情宣誓,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3. 诗歌赏析顾城的诗歌通常简洁明了,语言简练,抒情而富有力气。

其诗歌屡屡带有奇特的韵味和情感。

通过对《短诗三首》的赏析,同砚可以感受到摩登诗歌的魅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观览。

4. 诗歌创作要求同砚依据《短诗三首》的风格和主题,创作一首类似的短诗,表达自己对生活、情感或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创作,提升同砚的文学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导学延伸:1.同砚可进一步了解顾城的生平宁创作经历,深度了解其诗歌的背景和意义;2.同砚可以进行摩登诗歌的比较探究,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3.同砚可以尝试朗读《短诗三首》,感受诗歌朗诵的魅力和表现形式。

这样的《短诗三首》导学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赏析和创作等环节的设计,旨在提升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展同砚对于摩登诗歌的熟识和理解,援助同砚更好地观览和理解诗歌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导言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古代诗人李白的三首短诗:《将进酒》、《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短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 理解《短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短诗三首》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短诗三首》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5. 能够通过朗读和解读理解《短诗三首》的内涵。

导学内容:第一首:《野渡》作者:辛弃疾诗情:写出了诗人在野渡中的孤独、迷茫和无助之情。

主题:以野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苦闷。

结构:四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七言。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

重点词汇:野渡、孤舟、江湖、孤帆。

第二首:《静夜思》作者:李白诗情:表现了诗人在静夜中的思绪万千,感叹人生无常。

主题:以夜晚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沉思。

结构:五言绝句,四句一联,共四联。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仗等。

重点词汇:床前、明月、疑是、地上霜。

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情:描绘了登高遥眺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主题:以登高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倾慕。

结构:五言绝句,四句一联,共四联。

修辞手法:拟人、对仗、排比等。

重点词汇:鹳雀楼、九州、群山、万壑。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野渡》:让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重点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

3. 进修《静夜思》:同上,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这首闻名诗作。

4. 进修《登鹳雀楼》:同上,让学生欣赏王之涣的这首漂亮诗篇。

5. 综合训练:设计教室活动,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诗歌解读等方式深入理解三首诗的内涵。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进修内容,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迪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短诗三首》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希望学生们在进修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共同成长,共同感悟!。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彭水县黄家中学学案年级:八(上) 科目:语文执笔:庹建审核: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诗仙——李白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潇洒飘逸,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杜甫生活在唐五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

他的所有计篇几乎无不洋益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

他做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佛——王维五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

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

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鬼——李贺李贺的诗,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

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

李贺本人也得了“鬼诗”的称号。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囚——孟郊、贾岛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

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

”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短诗三首导学案》

《短诗三首导学案》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分析《短诗三首》这三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短诗三首》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请学生阅读《短诗三首》,并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情感?- 诗歌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和象征?-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和理解?第三步:结构分析1.请学生分析《短诗三首》的结构,包括韵律、押韵、节奏等;2.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结构和风格差别,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亮点;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步:情感表达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短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主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感。

第五步:教室展示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效果,并互相欣赏和评判;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导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潜力。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希望学生能持续关注文学作品,不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郑卫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课堂六环节一、“导”——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不少于13分钟)(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然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学法指导1、借助资料,自主朗读,知人论世;2、诵读涵咏,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知识链接(一)《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内容上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二)曹操与《短歌行》背景1、曹操简介与形象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导学案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感受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法:吟诵赏析法4、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二、导学过程:1、字音遗wèi 2、导学步骤设计⑴.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⑵.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⑶.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⑷.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⑸.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⑹.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⑺.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四、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艺术特点。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写作借鉴:涉江采芙蓉中以乐衬哀的写作手法。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六、作业:1、背诵这首诗。

2、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2、《短歌行》导学案【诵读解析】 1、边诵读,边解析。

2、背诵、默写全诗。

【论人说艺】1、谈诗论人【对比阅读】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庸人忧——及时行乐长歌行★智者忧——及时努力曹操《短歌行》:五处比喻:“朝露”之比,“明月”之比,“乌鹊”之比,“山、海”之比(兼用典)。

★四处用典:语典:“子衿”之典;“鹿鸣”之典;《管子》之典。

事典:周公吐哺。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并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短歌行》则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①朗读第一小节,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

(明确:情绪“忧”)②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鉴赏剩下三节:①齐读,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等可以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爱你在心口难开! 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

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郁的抒情意境之中。

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3、《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感悟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来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感知诗人形像。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进而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法】吟诵分析法【知识链接】1、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思考: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自主学习】1、字音:羁(jī)荫(yìn)暧(ài)墟(xū)2、解释词语:误落尘网:文中是比喻说法,指随俗当了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