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1.古诗三首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写一些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参考答案:天真、可爱、爱劳动……)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耘田夜绩麻,

村庄()()。

童孙()供(),

也傍()学种瓜。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注意写上标点符号.

四.拓展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

傍.()①靠近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2.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第2学时)

稚子弄冰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稚zhì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及古诗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

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稚(zhì)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4、理解词义。

钲:一种古代乐器磬:一种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诗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并试着写下来。

探究点二: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探究二参考答案: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探究点三:《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稚子的喜爱之情。)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金盆(),

彩丝()()。

敲成()(),

忽作()()。

四·课堂检测

1.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

..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

..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

ng):。

(4)玻璃:。

2.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第3学时)

村晚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释题意:“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2、知诗人: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héng)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4、我会读并理解词义。

陂:寒漪:腔:信口: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好这首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结合图文)

(参考答案: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探究点二: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写一写。

探究点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课文主旨(悟诗情):

《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四·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村晚

【宋】雷震

()池塘(),

山衔()()。

牧童()横(),

短笛()()。

五·拓展训练营

1·(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七: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八、课外积累:背诵并默写以下诗句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古诗三首

第一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桑阴

(1)①①

(2)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陂浸归去信口

(1)陂(bēi):池塘。(2)浸:淹没。(3)归去:回去。(4)信口:随口。

2.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

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最新人教版2019年春五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 导学案

词语盘点(第八组) 主备人:审核: 编写时间:学校: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读写“读读写写”里的12个词语和9个成语。 2、学会认识、理解“读读记记”里的22个词语与9个成语并掌握其用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识记词语 2、难点:掌握词语用法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八,请大家读一读第八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2、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词语,他们一定会丰富我们每个同学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 二、自学体验: 1、把词语读准确。 2、用笔画出你最爱读错或写错的词语。 3、在小字本上写写这些词语。 4、对于不懂的词语,动手查一查工具书。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就自主学习的情况,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容易记错的词语以及认记词语的好方法。 四、归纳提升 1、老师提出对词语盘点里的词语的识记要求。 2、学生读记词语。 3、老师巡回指导纠错。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应接()()()()一笑花团()()()紫()红 耐人寻()()()交叉()()自如()()有礼

熟视()()含情()()大饱()()()()起舞 冲()()阵手忙()()目不()()()头()脑 2、解释下列词语并掌握其用法。 尴尬: 渗透: 聆听: 湛蓝: 操纵自如: 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熟视无睹: 六、反思总结: 口语交际.习作八 主备人:审核: 编写时间:学校: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口语交际,并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交流,学会书面表达。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学习时数:四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谈话导入,引出话题:让学生回顾单元主题,激发对交流话题的兴趣。 二、自学体验: 1、默读提示语,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聊聊热门话题”)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案第一组 【单元导读】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学法提示:◆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

的了解。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要边读边做批注。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②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③比对式:可抓住文中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行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可用词语替换或变化句式对比分析原作遣词造句的效果,可琢磨上下段表达技巧的异同对比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可用在题材上、体裁上、观点上相同或不相同的课内外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清晰呈现文章特质、规律及观点,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④补白式:即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联想和填充,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等。⑤“学贵有疑”,同学们在读书时除了要善于思考,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自己深度思考,这样自己对课文才会有更新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重点)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知识链接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 合作探究 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温馨提示:关,边关。还,回家。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但:。九州:。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我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我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自主预习 1、你见过草原吗?请谈谈你对草原的了解. 2、我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堂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迂回的()静寂的() ()的空气()绿毯()的歌声 2、这篇文章按照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草原美.赞美了草原人民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景美人美 归纳反思

第1课草原(课时二)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1、感受人美、景更美.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合作探究 一、通过读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默读2——5自然段: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激情相见、、、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批注自己的感受)

2015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2015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人教 版) 编号:№1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 草原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要求能准确认读),会写“毯、渲、勒、吟”等14个生字、“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要求书写正确、美观)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自己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主要方法:朗读、勾画、识记,培养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 1、我来读一读。 方法:反复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在课文中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音节写在课后的生字上面,再读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请查字典。 2、我来记一记。 方法: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利用编故事、猜谜

语、换偏旁等多种方法牢记生字,特别注意个别字不要多笔少画。如:吟、涩、襟。 3、我来写一写。 方法:把本课的生字和学习目标中的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两遍,加深印象。 4、我来说一说。 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草原》这篇散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了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很美:(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了解了蒙古族的一些民族风情:(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 喜欢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导学案精

1.古诗三首导学案 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奚琨婷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谈话导入 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

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金戈铁骑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名称: 《古诗三首》课后检测题知识点: 1.基础积累:易错字读音、诗句理解。 2.迁移运用,思维创新难易程度: 适中预计完成时长 20 实际完成时长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导学案

第一组 【单元导读】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法提示: ◆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 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要边读边做批注。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

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第三十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 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ìng。看来,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 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 1.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 (2)介绍田园诗。 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乡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较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乡村的劳动者;还留下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2.释题。 教师:《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一共有六十首,描写了乡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看来,“四时”是指——(示意学生答),“田园”的意思是——(示意学生答),“杂兴”指的是——(示意学生答)(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乡村生活;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教师: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 三、初读诗句,读出诗味 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读,教师正音。 2.再读,读出节奏。试着给诗划分节奏,并按划分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1)指名读。 (2)齐读。 3.三读,读出诗韵。 教师: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哪几个字押韵?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进度 目录 第一单元: 第一课:龙的传人…………………………………………………………………………11 ~ 17

第二课:大人们这样说……………………………………………………………………18 ~ 22 第三课:叶公好龙…………………………………………………………………………22 ~ 26 第四课:语文天地…………………………………………………………………………27 ~ 38 第二单元: 第一课:神奇的书…………………………………………………………………………38 ~ 49 第二课:忆读书……………………………………………………………………………42 ~ 48 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48 ~ 53 第四课:语文天地…………………………………………………………………………53 ~ 60 第三单元: 第一课:古诗二首…………………………………………………………………………60 ~ 67 第二课:牛和鹅……………………………………………………………………………68 ~ 72 第三课:语文天地…………………………………………………………………………73 ~ 83 第四单元: 第一课:用目光倾听………………………………………………………………………84 ~ 88 第二课:信任………………………………………………………………………………88 ~ 96 第三课:修鞋姑娘…………………………………………………………………………97 ~105 第四课:语文天地…………………………………………………………………………105~122 第五单元: 第一课:凡卡………………………………………………………………………………123~127 第二课:种子的梦…………………………………………………………………………127~132 第三课:语文天地…………………………………………………………………………133~140 第六单元: 第一课:古诗二首…………………………………………………………………………141~144 第二课:幸福在哪里………………………………………………………………………144~148 第三课:劳动的开端………………………………………………………………………149~153 第四课:语文天地…………………………………………………………………………153~162 第七单元: 第一课:囚歌………………………………………………………………………………162~166 第二课:晏子使楚…………………………………………………………………………167~173 第三课:为了他的尊严……………………………………………………………………174~179 第四课:语文天地…………………………………………………………………………180~188 第八单元: 第一课:普罗米修斯的故事………………………………………………………………188~195 第二课:奇异的激光………………………………………………………………………195~200 第三课:灯光………………………………………………………………………………201~206 第四课:语文天地…………………………………………………………………………207~212 第九单元: 第一课:西门豹治邺………………………………………………………………………213~217 第二课:活见鬼……………………………………………………………………………217~221 第三课:语文天地…………………………………………………………………………222~229 第十单元: 第一课:阅读大地的徐霞客………………………………………………………………230~236 第二课:少年旅行队………………………………………………………………………236~243 第三课:语文天地…………………………………………………………………………243~248 《神奇的书》 教学基本建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威尼斯的小艇》 导学案

18威尼斯的小艇导学案设计

------------------------------------------------------ ------------------------------------------------------ 我的老师 我最喜欢教我英语的王老师,因为她最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记得五年级时有个转学来的陈晖同学,他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很怕上英语课,连26个英语字母都认不出。王老师很理解他的心情和学英语的难处,就着重辅导陈晖,并用一些形象的图片、例子来增强陈晖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每当陈晖掌握一种语法或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王老师就会当众表扬他。陈晖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那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她拿着试卷给我们评讲。正讲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操场上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向外观看。原来,是自然课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同学们都希望去阳台上看一看。顿时,教室里轻轻骚动起来。 王老师见我们不再认真听讲了,她先是一愣,露出疑惑的神情。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到教室,同学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王老师就微笑着说:“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在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这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大家又继续认真地听王老师评讲试卷了。‖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叫人喜欢呢?

小学五年级的下册的语文导学案.doc

课题: 1、春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自学要求的含义和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4 自然段。自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一、给每个生字组词。 二、我能根据描述写词语。 1. 欢欢喜喜的样子。() 2. 形容声音圆润柔美。() 3. 比喻姿态优美。() 4.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自学内容三、本文共分为几个部分,作者描绘了几幅春图? 四、请你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标记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摘抄 2-3 句) 信息反馈

课题: 2、风筝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自学要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表演。 自学方法 一、下列词语全是形容人物神情的一项是()。 A. 寂寞憔悴可鄙恍然大悟 B. 惊惶宽恕肃杀恍然大悟 C.傲然寂寞憔悴惊惶 D.傲然诀别荡漾惊惶 二、联系上下文,写出句中词语的意思。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 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伶仃:憔悴: 2.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 地站在小屋里。 自学内容 傲然:绝望: 三、给每个生字组词。 四、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诉作者回忆在故乡的二月,孩子们 的情景。主要写“我”风筝,不准放风筝, 并且弟弟的风筝,从此,我陷入了与之 中。 信息反馈

课题: 3、遍地黄金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要求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自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一、我能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油菜花这么快就越好了似( si shi )的,一夜工夫全 黄了。 2.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 tiao diao )而不起眼。 3.像穿了薄( bo bao )绸衫儿的小天使似的。 4.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 jin jin )的黄金。 二、我能从下列词语中选出三组近义词和三组反义 词。 明净忧郁单调隐晦轻盈丰富 清淡纯净忧愁浓郁阴暗笨拙 近义词: 自学内容 反义词: 三、给每个生字组词。 四、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我”在一次后,心情。 偶然看到油菜花,被它们,充满生机,充满 的杨子所感染,让我重新变得,变得的事情。 信息反馈

最新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1、草原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1、2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导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积累优美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导学时数: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草原。齐读课题。 二、自学体验: 1、请同学们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后生子连词勾画出来,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各小组代表利用教室黑板汇报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学生相互教读生字。 4、教师重在对学生自主识字和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指导。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字入句,句入文,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教师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并采取学生评学生的办法进行评价。 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看拼音,写汉字。 xuàn rǎn gōu la xiū sa lǐ mào cuì sa yù liú ( ) ( ) ( ) ( ) ( ) 2、近义词:清鲜()惊叹()洒脱() 反义词:热闹()羞涩()拘束()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原()的天空()的骏马()的主人 奇丽的()寂静的()无边的()柔美的() 六、反思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1.古诗三首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导学案 1.神鸟(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有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及这种结构的好处。 二、学习有方法 1.我借助拼音读通读顺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从前,在北边的山林里,有一只()、()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和()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 (2)依尔特戈尔可汗()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的方法()次逃脱了。 (3)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和()这三个故事。 2.我发现了,课文中大故事里还有()。 3.通过读读写写和辨析课文中的生字,我能正确写出下面的字。 líng lìwǎn zhuǎn bàng fynfùzào chafu ( ) ()()晚()干()清()包()有些字的写法,我想提醒大家: 4.我能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 伶俐婉转吩咐寒暄粗枝大叶埋怨 课文中的这些四字词,我的采集本里没有,我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5.通过反复读和查字典弄清用法,我已能对多音字做出正确判断。 可汗(kthàn kahán)闷(myn man)头不语 看(kün kàn)车更(gyng gang)夫埋(mái mán)怨 6.读了课文,我的感想很多,我在书中做了批注。 三、大家齐探究

1.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神鸟有什么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 2.这个故事的结构是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看我行不行 1.(必做)照例子,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例:尧(浇)浇水(饶)求饶(烧)烧饼 令()_ _ _ ()____ ()____ 宛()__ _ ()___ ()__ _ 2.(必做)我能积累文中的词语,并选用其中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必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1)()神鸟站在()松树上。 (2)()狗()听从()吩咐。 (3)()山崖上()泉水()流着。 4.(选做)在课文中,聪明伶俐的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几个故事,我能把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5.(挑战)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家人听。 五、拓展阅读 知识链接 1.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2.精卫: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华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与之相关的成语有“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青鸟: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养的一只鸟,象征幸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有目标 1.我能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我能体会“既……也……”的作用,并能够用“既……也……”写一句话。 二、学习有方法 1.通过熟读课文,运用“段意综合法”,我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只()、()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和()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1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入,猜读诗题 1.单元导读。 课件出示冰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 深刻的记忆。 2.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古时候,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三首》。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古诗三首) 3.猜读诗题。 (1)教师引导:童年生活历来总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一幅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领我们感受什么样的 儿童生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 文题目。[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3)相机点拨: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会有很多的感想。同学们可以尝试抓住重点词 突破,然后将重点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猜出古诗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 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31首。 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猜诗题的 意思,指导学法。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 (2)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理解 “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 (3)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