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知识点汇总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诗词五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
《诗词五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生难字
结庐.(lú)喧.(xuān)东篱.(lí)
烽.(fēng)火簪.(zān) 燕.(yān)脂
提携.(xié) 戟.(jǐ) 嗟.(jiē)
✧通假字
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古今异义
1.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殷勤
..问我归何处(古义:情意恳切;今义:热情而周到)
4.九万里风鹏正举.(古义:高飞;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作家作品
1.《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2.《春望》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3.《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
1/ 2。
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 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 了解作者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 内容介绍 •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 密州出猎的宏大壮 观的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 主题 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 • 渴望报效国家、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4)“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 “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 (5)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 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 功立业的决心。
•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 有什么好处? •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 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 (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 • (8)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2 分) •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 (9)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 (10)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 狂;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 (11)“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 都用典;“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力功的决心
• 4、考点归纳 •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 •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 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两个细节 中可以读出。(2分) •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 •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分,每点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分 每点1 分) • (4)、最能体现壮词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后名 • (5)、表现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了却君王天下事, 身后名 • (6)、表现作者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 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7)、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 • (8)、说明战斗激烈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初三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古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三阶段学生需掌握一定量的古诗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总结五首古诗的知识点,帮助初三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古诗的要点。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具有独特的意境。
- 掌握作者及朝代:王之涣,唐代。
- 理解主题:欣赏自然美,抒发壮志情怀。
- 分析诗句:鹳雀楼高临大江,可览千古风云;玉门关下古来人,长城内外惟余春。
- 解读修辞手法:运用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表达情感。
2. 《静夜思》-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构思简洁、意境深远。
- 掌握作者及朝代:李白,唐代。
- 理解主题:感受孤独、思念故乡。
- 分析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读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物象和对仗手法突出主题。
3. 《登高》- 杜甫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川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放的情感和追求。
- 掌握作者及朝代:杜甫,唐代。
- 理解主题:追求自由、表达理想。
- 分析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解读修辞手法:运用描绘景物、拟人手法塑造意境。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这首诗以饯别友人的形式,赞颂了友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色。
- 掌握作者及朝代:李白,唐代。
- 理解主题:别离、友情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 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解读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和景物描写手法表达情感。
5.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原的美景,表达了悼念逝去岁月的情感。
- 掌握作者及朝代:白居易,唐代。
- 理解主题:怀念往事、表达离别情感。
- 分析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解读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和描写手法表达自然变化和人生感慨。
通过以上五首古诗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朝代、主题和修辞手法等重要知识点,并且能感受到这些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
早年曾任过一些小官,后因厌恶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
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诗人”。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
其中以《饮酒》(其五)最为闲雅有致。
【注释】1.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3.君:陶渊明自谓。
4.尔:如此,这样。
5.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6.山气:山间的云气。
7.日夕:傍晚。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内心远离了俗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边采摘菊花,轻松闲适间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山间的云气十分美好,鸟儿沐浴着余晖相伴飞回巢穴(描绘画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篇叙事,表明自己虽身处闹市,内心却宁静脱俗,通过对比设置悬念。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自问自答。
表明诗人高远的志趣和自得的心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形象,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采菊”一句蕴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趣;“悠然”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淡泊;“见”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超然忘我的心境。
(“望”更刻意,更有目的性,破坏了诗歌悠闲自在、超然忘我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极富画面感,描绘了傍晚时分南山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超然忘我的心境。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指辞官归隐、返璞归真感受到的人生真谛。
这两句暗用《庄子》“得意而忘言”的说法,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面对美景恬静超脱的心境。
【中心】这是一首古体诗,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闲适的生活和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心境。
唐诗五首知识点汇总

一、《野望》作者: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秋天在野外眺望,抒发了孤寂抑郁之情。
二《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黄鹤楼》中抒发怀乡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

《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1.饮酒(其五)一、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
有《陶渊明集》。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问题探究1.“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3.“悠然见南山”中“见”换成“望”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见”字用得极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望山,而山与目遇,境与意合,南山的美景映入诗人的眼帘,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如果换成“望”字,便是有意看山,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三、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喧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一、文学常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
二、问题探究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

02
描述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 乡的感受。
创作背景
• 李白在旅途中看到明亮的月光,联想到自己远方的家乡, 心中涌起思乡之情。
02
《登鹳雀楼》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被誉为“唐代十大诗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在盛唐时期。
03
《春晓》
作者介绍
•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世称 “孟襄阳”,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他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作品风格自然流畅,清幽明丽。
诗词内容
《春晓》是孟浩然的一首代表作,全 诗如下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睡醒后的感 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联想, 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诗词内容
01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 表作之一,描写了一幅 寒江雪钓图。
02
诗中描绘了一个老渔翁 在江面上独自垂钓,周 围寂静无人,只有雪花 飘落。
03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描绘了寒冷 的氛围和孤独的渔翁形 象。
04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则表达了作者的 自嘲和孤傲性格。
创作背景
《江雪》创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年),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 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创作背景
•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为了排遣心情,来到了襄阳,这时他的心情正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在春天的一个早晨,他提笔写 下了这首《春晓》,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向往。
04
《望庐山瀑布》
作者介绍
唐玄宗时期,李白声名鹊起,凭借其独特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当时最负盛 名的诗人之一。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预习笔记、重点考点整理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预习笔记、重点考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二、作者介绍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三、主题思想《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一、赏析题1.赏析“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两字。
解析:“单”即“孤单”之意。
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加点词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结合加点词分析诗句“征蓬..入天”中蕴含的情感。
..出汉塞,归雁解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天”。
诗人以“飞蓬”自喻,表露出自己漂流在外的处境,暗写心的激愤和抑郁以及漂泊无依之情。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解析:在荒凉的边塞之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孤然直立。
那横贯在沙漠里的黄河,缓缓流入天际,悬挂在天边的那轮落日显得格外圆。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①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②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③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分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典故及作用。
解析:①典故:“萧关逢候骑”一句援引汉代在萧关发生战事的故事;“燕然”则包含了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
②情感: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热情赞扬了边塞将士击败敌人使唐王朝的疆域得以大大扩的丰功伟绩。
二、理解性填空题1. 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居延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其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体现出沙漠上气候特征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天。
”5.山高路远,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天。
”6.《使至塞上》中以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天。
”7.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到达,没有遇见将官,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余味的诗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泊秦淮》一、赏析题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纱四种景物融为一体。
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这是诗人用吊古伤今的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胜地的特殊感受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作用。
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纱四种景物融为一体。
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渲染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中的作用?答:①交代叙事的时间和地点。
②补足上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
③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
(作铺垫)④结构上先写景后叙事,突出秦淮美景。
5.从炼字角度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犹”,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同时含蓄地写出了统治者沉迷于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享乐生活不能自拔,表现出诗人对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①运用典故,借古伤今《后庭花》即《后庭花》,是南朝后主叔宝所作艳曲之一,其辞轻荡,而其甚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此处作者借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鞭挞,以及对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②使用曲笔,“商女不知亡国恨”实指统治者沉迷声色,不解亡国之音,依然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对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生活的不满、愤怒和鞭挞,以及对命运的深重忧虑。
二、理解性填空《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赏析题1.鉴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更显缠绵之意,次句使用借景抒情手法,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2.鉴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采用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谐音双关,丝即思,比喻为思念。
泪既是蜡烛的蜡泪,又是眼泪,比喻且双关。
3.鉴赏“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两句又推己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
“寒”字显示了相思之苦痛。
由此诗意也就更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
4.鉴赏“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浣溪沙》一、赏析题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夕阳落花归燕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感时伤春(对春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惋惜、伤感、惆怅)。
3.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新”与“旧”对比,“新词”与“旧亭台”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惆怅伤感之情。
4.“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由自然景物(规律)的变迁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希望。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提示:对比手法;情感;哲理)对偶工整,语言含蓄;采用对比手法,“来”与“去”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抒发作者对春逝花落的惋惜伤感和对旧燕归来的欣慰庆幸,表达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眷恋;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孤寂伤感二、理解性填空1.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赏析题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以问句开头的妙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语出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从问的语气上看,苏轼的语气更关切,更迫切。
起句奇崛异常,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诗人想知道的到底是什么?“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
“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
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
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
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含有对当今朝廷情况的惦念。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中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我欲”“又恐”“不胜”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4.“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弄”字,匠心独运,是该词意韵幽深的“诗眼”。
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
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从而为下片的抒情和最后对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了感情的铺垫。
5.“何似在人间”一句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决心面对现实。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6.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的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何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表达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8.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