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认定标准

合集下载

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7年修订)

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7年修订)

【法规标题】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7年修订)【发布部门】江苏省人民代表【发文字号】【适用区域】江苏省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时间】2017-06-03【生效时间】2017-07-01【关键词】安全,事故与应急【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取代了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修订)【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1998年10月31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11年9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17年6月3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二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其经费投入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责任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和发展改革、建设、民政、卫生、公安、教育、民防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学校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学校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学校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学校建筑的抗震等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安全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命安全。

为了保障学校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要求。

下面将针对学校建筑抗震等级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1. 抗震设防烈度学校建筑的抗震等级首先要符合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当地地震危险性等级、地质构造和地震波动等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一个数值,代表了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学校建筑在设计时必须按照当地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设计与施工。

2. 结构抗震性能学校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一般要求学校建筑采用抗震加固设计,确保在破坏等级地震发生时,建筑仍能保持垂直度和整体稳定性,保障内部人员的安全。

3. 抗震设计参数在设计学校建筑时,需要考虑抗震设计参数的设定。

包括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力系数、地震作用下的垂直力系数、砌体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等。

这些设计参数的合理设置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4. 非结构部分的抗震设计除了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学校建筑还需要考虑非结构部分的抗震设计。

包括地基基础、外墙、屋顶、门窗、隔震设备等非结构部分的抗震措施,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5. 抗震设备及设施在学校建筑中,应配备相应的抗震设备及设施,如应急疏散通道、避灾设施、紧急疏散标志等,以应对地震发生时的紧急情况,保障师生安全。

综上所述,学校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包括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参数、非结构部分的抗震设计以及抗震设备及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要求,才能确保学校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02•【字号】徐政发[2012]7号•【施行日期】2012.0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徐政发〔2012〕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徐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水平,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江苏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和《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明显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组织领导体系基本确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市政府每年召开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统一领导和协调防震减灾工作。

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工作,解决问题。

强化防震减灾目标责任管理,市与县(市)区政府每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并抓好落实。

市级财政累计投入防震减灾事业经费1310.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防震减灾事业经费达350余万元,保障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024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2024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2024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一、项目背景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是我国最主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我们决定在2024年创建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该学校将成为一个充满防震减灾知识和实践的示范平台,为其他学校和社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创建目标1. 建立一所以地震防灾教育为特色的学校,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师生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打造一个全面的防震减灾示范平台,包括建筑结构、应急救援、防灾设施等,为其他学校和社区提供实践和参考。

3. 推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地震防范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成效进行监测和改进。

三、工作过程1. 筹备阶段在筹备阶段,我们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包括校领导、防灾部门、教师和学生代表等。

项目组负责确定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目标、工作计划、预算和资源整合等事项。

2. 建设阶段在建设阶段,我们与专业团队合作,设计和建造了一座抗震性能好的示范学校建筑。

该建筑采用了先进的抗震材料和技术,配备了应急疏散设施和防护设备。

同时,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防灾演练和应急预案制定,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

3. 科普教育阶段在科普教育阶段,我们开设了地震防灾知识课程,并定期组织科普讲座和实地考察活动。

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套科普教材,供学校和社区使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帮助教师更好地传达地震防灾知识。

4. 宣传推广阶段在宣传推广阶段,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包括举办科普展览、发布宣传材料、开展社区讲座等。

我们还与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地震防灾知识。

四、取得的成果1. 建设了一座符合抗震要求的示范学校建筑,配备了完善的防护设施和应急疏散通道。

2. 开设了一套科普教育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精选5篇)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精选5篇)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精选5篇)第一篇: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和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和教办工作意见。

进一步推进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发展,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能力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作用,广泛地开展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任务1、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

2、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强化科技实践活动。

4、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

5、进一步加强震减灾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

6、加强与地震科技系统的联系与配合。

7、加强对地震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8、确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经费。

三、主要措施(一)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配备兼职的防震减灾教师,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不少于2课时,并作为班级考核内容。

(二)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积极开展对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

2、负责与各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上报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的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应急机构抗震救灾行动情况、协调本校与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行动方案,了解、汇报应急工作进展情况,传达上级文件的精神。

(三)编制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计划及创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申报材料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计划及创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申报材料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计划一、目的意义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了进一步在学生中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增强学生防震意识,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特制订年度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办好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继续加强与合肥市科技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尖子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参加市地震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多向市局反馈我校最新进展和最近工作重点,多向兄弟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习、取经,扬长避短,以观测基地为阵地,形成本校特色。

4、进一步完善网站,多制作地震多媒体课件,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教材,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5、努力培养防震减灾科普小讲解员为兄弟学校和单位参观者作讲解,培养他们的讲解水平和能力。

6、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创建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工作,做到不断统一认识,转变工作理念,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7、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认识到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演练工作的重大意义。

8、优化工作环境。

积极建设科普工作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9、健全制度。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科普活动落实。

三、具体计划: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建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狠抓落实。

2、、本年度,落实人员,组织教师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校本教材,在3月末基本定稿。

3、、本年度,继续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晨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科学课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组织同学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上课,让学生亲身体验。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汇报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了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我校特申报“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一、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每月研究一次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前期工作中的得失,并讨论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使创建活动做到有领导,有具体项目,有检查回顾,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制定了创建活动宣传方案和震防活动设计原则,让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

二、科普设施齐全校园建筑设施达到标准抗震设防度,安全疏散标志齐全;校园运动场占地5千多平方米,可以作为应急避险场所。

学校开展科普活动设施设备齐全,配备有专门的科技活动室,校医室,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校园内设立了宣传橱窗和专栏,各班设有科普教育专栏,定期更新更换科普教育内容;每天中午是我校小主人广播台广播时间,其中有固定栏目播出防震减灾的科普教育内容,每周播出一次;校园网站专门辟出了平安校园教育板块,供广大学生和家长上网浏览、学习了解有关知识。

三、认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学校,我们把一切能利用到的资源充分利用于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时间上,我们要求每班每周必须有一天的晨会时间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中队活动中必须要有一次防震减灾的观摩活动。

如果遇到学校统一组织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各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时间。

我们充分利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广播站、橱窗、板报、图书室等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学校及时请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以便于在学生中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提供的防震减灾影片播放给学生观看,组织学生写好观后感,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8.07.01•【字号】苏建抗[2008]180号•【施行日期】2008.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苏建抗[2008]180号)各省辖市建设局(委),各有关单位:为指导全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统一排查标准,省建设厅组织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我厅抗震办公室。

附件:《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二○○八年七月一日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试行)前言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中不少中小学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师生伤亡严重。

为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防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根据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中小学校舍建筑抗震安全排查及有关事项通知》(教发[2008]19号)和省教育厅、省建设厅《关于组织开展学校校舍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苏教发[2008]45号)要求,为便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建筑、医院建筑抗震性能排查,省建设厅组织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专家编制了《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供各地排查使用。

《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GBJ11-89)、《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95)等国家抗震设防、抗震鉴定标准,结合我省中小学房屋建筑和医院建筑抗震设防情况制定的,作为排查的基本技术指导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学校每年重点利用《防震减灾法》实施日、省科普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举办大型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活动不少于2次。
5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
3
4、举办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保证在校学生参与率累计不低于90%。
2
地震
应急
(10分)
1、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应急疏散方案。
附件2
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认定标准
项目
主要内容、考核指标
分值
组织
领导
(15分)
1、学校领导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4
2、编制防震减灾科普计划或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4
3、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必要的经费投入。
4
4、配有专(兼)职辅导教师负责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工作。
3
教学
计划
(15分)
1、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不少于2课时。
5
2、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学校地震应急避震疏散预案。
5
3、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5来自科普活动(15分)
1、学校平时能通过组织科普讲座、观看录像片、主题班会演讲、小品、手抄报、黑板报、书画、网页制作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
4
示范
效果
(15分)
1、学校师生基本掌握应知应会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应急避震技能,普及率不低于80%。
3
2、创建示范学校活动得到学生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能带动周边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增强了“二次宣传”效果。
3
3、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有特色、有新意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率,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对所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
4
2、设置了应急避险场地及紧急疏散路线指示标志。
3
3、有组织开展模拟地震应急避震、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不少于2次。
3
科普
场所
(10分)
1、学校建有相对固定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场所,可充分利用校内科技活动馆、报告厅等资源,其室内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2.5
2、室外设有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橱窗栏不少于10米(可综合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更换内容每年不少于2次。
2.5
3、学校备有防震减灾活动指导用书或科普资料,在图书馆、科技活动馆、声像室等配备防震减灾科普展板、科普图书、光盘等。
2.5
4、学校建有的防震减灾科普场所能定期开放,每月不少于2天。
2.5
志愿者
队伍
建设
(10分)
1、学校建设有志愿者队伍。
3
2、平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或参加了有关志愿活动。
3
3、震后按照有关部门组织要求,较好地开展了有关地震志愿活动。
2
4、学校对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及时宣传报道,能借助校园宣传媒体或社会公用媒体向社会宣传。
2

情况
(10分)
1、国家级奖励。
5
2、省级奖励。
3
3、设区市级奖励。
2
合计
(1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