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周期

特征周期、卓越周期、地震波选波

①结构自振周期---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可通过模态分析获得)

②结构基本周期--结构按基本振型(第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可通过模态

分析获得)

③设计特征周期或特征周期--由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决定,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下降段起始

点对应的周期值。(查表可得)

④场地卓越周期--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

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可直接测得)

(很接受[学无止境]的解释:场地卓越周期是指场地的基本周期,因为场地也可以看作一种结构,因此场地也有一系列自振周期,其中基本周期被称作卓越周期,卓越周期的数值为地震波穿越场地厚度时所用时间的4倍。地震波中与卓越周期相近或相等的谐波分量将被放

大很多。)

场地卓越周期和特征周期

场地卓越周期和特征周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区别在于: 1)研究途径不同.卓越周期是通过场地地震动记录的分析得到,而特征周期是通过场地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分析得到. 2)研究意义或用途不尽相同.除了可用于土层动力反应分析的研究外,场地卓越周期还可以防止特殊的地震效应发生,避免拟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一致或接近,在地震发生时,地基与建筑物产生共振或类共振;对某一特定场址,特征周期可以根据实测强震记录计算,并综合场地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该场址的设计特征周期用于抗震设计. 3)两者在取值上的差异.从取值大小上考虑,场地特征周期一般大于卓越周期;从取值特点上考虑,某一特定场地可以存在2个或多个地震动卓越周期[ ,而其特征周期只有1个,是反应谱的下降段的起始周期;此外,两者的取值不具有可比性,前者研究的是地面运动的频度较大的 周期,后者研究的是在场地运动各频率激励的综合作用下结构的反应中满足某一特征关系的周期,因此,卓越周期大的场地,并不意味着其特征周期~定大,反之,也并不意味着特征周期就小. 4)场地卓越周期更多的是场地地震动特性的客观反映,即它是地震动记录上客观的存在1个或多个特别卓越的周期;而特征周期更多的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性,即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可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规定相应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此公式在反应谱上确定特征周期,供抗震设计使用. 卓越周期是指随机振动过程中出现概率最多的周期,常用以描述地震动或场地特性。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由于土层的过滤特性与选择放大作用(过滤与放大通过不同性质界面的多次反射来实现),周期与场地土固有周期接近的地震波得到增强(通过共振作用放大),此周期称为场地(地震动)卓越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也可称为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是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规范通过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反映,场地越软,震级、震中距越大,值越大。 地震动卓越周期反映的是场地土动力特性,与场地覆土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及岩土阻抗比(土地震效应的三要素)有关,前两者影响频谱,后者影响幅值。一般来讲震级、震中距越大,高频分量被长距离传播路径所过滤,低频(长周期)分量越显著;软土地基上卓越周期显著,而硬土地基上则包含多种频率成分,卓越周期不显著(可以包含若干个)。 设计特征周期针对的是设计反应谱,因此数落一下设计反应谱的来历很有必要。为了迎合结构设计,将不同的地震动记录的反应谱曲线加以统计平均(均值反应谱),再利用数学上的平滑拟合,基于安全或经济因素的修正,便得到设计反应谱。设计反应谱并不针对某个特定地震波,而是据大量地震动的综合认识预估结构地震作用的一种规定。即设计反应谱不是真正的反应谱,是经验物理领域的概念,设计特征周期的物理意义不很明确。从反应谱的分段区间来看,设计特征周期可以认为是速度与位移控制段的分界周期。

特征周期,自振周期

自振周期与特征周期 默认分类2010-01-24 20:59:28 阅读58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周期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加大震害。 特征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抗震规范中是通过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查表 确定的。 结构的自振周期顾名思义是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及刚度有关,具体对单自由度就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就有同模型中采用的自由度相同的周期个数,周期最大的为基本周期,设计用的主要参考数据! 而特征周期是,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所以我认为特征周期同时反映了地震动及场地的特性!它在确定地震影响曲线时用到! 1.特征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由场地的地质条件决定; 2.自振周期有结构子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主要指第一 振型的主振周期) 3.结构的自振周期主要是避免与场地的卓越周期重合产生共振; 4.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有关;卓越周期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 算求解(见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 场地类别确定.详见抗震规范.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H,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 1/f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 另外: 目前就场地的有关周期,经常出现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名词。就以上3个周期概念来说,其确切的含义是清楚的,场地脉动周期是在微小震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也可以说是微震时的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是在受到地震作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一般情况下它大于脉动周期(一般1.2~2.0)。场地卓越周期反应场地特征,地震动卓越周期不但反应场地特征,而且反应地震特征(如近、远震则明显不同)。由此可见二者震动干扰源有区别,另外反映的特征也是不同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一般是指规范反应谱平台段与下降衰减段的拐点周期,它表示规范反应谱值随周期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平均意义上的参数,它综合反映场地和地震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概念不一 样,在工程上不能等同。 --------------

五讲场地分类和特征周期(工程抗震周)

第五讲场地分类和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 周锡元樊水荣苏经宇 一、国内外概况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中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设计反应谱的规定是在1974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中有关场地相关反应谱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有关规定的背景材料见文献[1]—[3]。需要指出的是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相对形状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震源特性、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离,传播途径和方位以及场地条件等。在这些因素中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离以及场地条件是相对易于考虑的因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在89规范已有所反映,震级和震中距离的影响涉及到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应该属于大区划的范畴。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设计近震、设计远震是按由所在场地的基本烈度是否可能是由于邻区震中烈度比该地区基本烈度高二度的强震影响为准则加以区分的。这显然只是一种粗略划分。划分设计近震、设计远震实际是根据场地周围的地震环境对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加以调整。关于地震环境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今后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由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来考虑。 关于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峰值αmax和形状(T g值)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质是要预估不同场地条件对输入地震波的强度和频率特性的影响。首先,如何确定输入基准面或基岩面就是很困难的,在89规范中,将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硬土层定义为基岩,可以说是迁就钻探深度的一种粗略的处理方法。在美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剪切波速度大于760m/s的地层才算作是软基岩,而软基岩和硬基岩对地震波的反应特征也是有区别的。另外土层的剪切波速分布千变万化,如何将其对反应谱的影响准确的加以分类,同样也很是困难的。在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尽管大家都承认考虑场地影响的重要性,可以说都还没有找到很满意的实施方法。美国关于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研究始于1976年,1978年以后才开始进入抗震设计规范。美国规范应用了Seed等[4]提出的S1~S3类场地划分标准。他们与我国规范一样只考虑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形状(Tg值)的影响。1985年墨西哥地震以后,美国规范增加了剖面中存在软粘土的S4类场地。这一分类标准从定义到分类方法都有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5]。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根据1989年Loma Prieta等地震中不同场地上的强震观测记录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提出了一个以表层30m范围内的等价剪切波速为主要参数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的设计反应谱调整方案NEHRP[6],在这一方案中同时考虑了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峰值(αmax)和特征周期

地震时的几种周期

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 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

各种周期-结构

地震作用的周期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加大震害。 特征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抗震规范中是通过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查表确定的。 结构的自振周期顾名思义是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及刚度有关,具体对单自由度就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就有同模型中采用的自由度相同的周期个数,周期最大的为基本周期,设计用的主要参考数据!而特征周期是,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所以我认为特征周期同时反映了地震及场地的特性!它在确定地震影响曲线时用到! 1.特征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由场地的地质条件决定; 2.自振周期由结构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主要指第一振型的主振周期) 3.结构的自振周期主要是避免与场地的卓越周期重合产生共振; 4.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有关;卓越周期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解(见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详见抗震规范.

的1/f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 另外: 目前就场地的有关周期,经常出现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名词。就以上3个周期概念来说,其确切的含义是清楚的,场地脉动周期是在微小震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也可以说是微震时的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是在受到地震作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一般情况下它大于脉动周期(一般1.2~2.0)。场地卓越周期反应场地特征,地震动卓越周期不但反应场地特征,而且反应地震特征(如近、远震则明显不同)。由此可见二者震动干扰源有区别,另外反映的特征也是不同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一般是指规范反应谱平台段与下降衰减段的拐点周期,它表示规范反应谱值随周期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平均意义上的参数,它综合反映场地和地震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概念不一样,在工程上不能等同。 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和脉动周期之间的关系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固有的特性。基本周期T1: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通常需要考虑两个主轴方向的和扭转方向的基本周期。

结构特性

自振周期与特征周期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周期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加大震害。 特征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抗震规范中是通过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查表 确定的。 结构的自振周期顾名思义是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及刚度有关,具体对单自由度就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就有同模型中采用的自由度相同的周期个数,周期最大的为基本周期,设计用的主要参考数据! 而特征周期是,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所以我认为特征周期同时反映了地震动及场地的特性!它在确定地震影响曲线时用到! 1.特征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由场地的地质条件决定; 2.自振周期有结构子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主要指第一振型的主振周期) 3.结构的自振周期主要是避免与场地的卓越周期重合产生共振; 4.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有关;卓越周期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解(见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 场地类别确定.详见抗震规范.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H,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1/f 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另外: 目前就场地的有关周期,经常出现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名词。就以上3个周期概念来说,其确切的含义是清楚的,场地脉动周期是在微小震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也可以说是微震时的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是在受到地震作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一般情况下它大于脉动周期(一般1.2~2.0)。场地卓越周期反应场地特征,地震动卓越周期不但反应场地特征,而且反应地震特征(如近、远震则明显不同)。由此可见二者震动干扰源有区别,另外反映的特征也是不同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一般是指规范反应谱平台段与下降衰减段的拐点周期,它表示规范反应谱值随周期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平均意义上的参数,它综合反映场地和地震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概念不一 样,在工程上不能等同。 --------------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和脉动周期之间的关系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固有的 特性。

地震参数定义

地震参数定义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目录 定义 确定方法 编辑本段定义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也称特征周期、卓越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给了这个定义还是不知道如何求特征周期,本来反应谱曲线就是单峰值,规范反应谱才是有平台的。 规准反应谱(或称为标准反应谱) 就是将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分别除以对应地震动的最大值,使纵坐标 谱值无量纲化,它反映了单质点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对地震动峰值的放大情况。反应谱与规准反应 谱只是在纵轴上的数值不同,而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将反应谱规准化是为了消除地震动强度对反应谱纵 轴坐标值的影响,是用于比较不同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工具。双规准反应谱就是在规准化反应谱的基础上,再 将横坐标(即周期) 无量纲化:将地震动反应谱的峰值对应周期去除相应反应谱的横坐标所得到的结果, 特征周期实际上是地震专家们为了模拟地震反应谱提出的设计反应谱的需要,而根据大量地震统计数据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特征周期的取值和地震影响系数的取值实际都是经验值,本来地震反应谱就是经过许多假定而提出来的,为了用设计反应谱模拟地震反应谱,必须提出一个公式,而特征周期就是公式里的一个系数。 编辑本段确定方法 通过设计地震分组(震源远近)和场地类别(地基好坏)确定。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特征周期数值如下表所示:

设计地震分组一类场地二类场地三类场地四类场地 第一组0.25秒0.35秒0.45秒0.65秒 第二组0.30秒0.40秒0.55秒0.75秒 第三组0.35秒0.45秒0.65秒0.90秒 对应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所在位置如下图所示 地震动参数 百科名片 地震动参数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运动。它是由不同频率、不同幅值(或强度)在一个有限时间范围内的集合。所以通常以幅值、频率特性和持续时间三个参数来表达地震的特点。 目录 简介 峰值 反应谱 强震持时 划分 作用 适用范围 编辑本段简介 地震动参数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不同工程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深度 地震动参数

西安地区场地特征周期插值方法探讨

西安地区场地特征周期插值方法探讨 摘要:自2022年1月1日起《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下文简称《抗通规》)将采用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Tg值升级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条款,延续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下文简称《抗规》)条文说明的等值线连续化插值方法,但规范正文未明确给出Tg等值线插值方法。《抗通规》执行后,场地特征周期插值由过去的选择性执行(实际设计中一般情况下若插值对项目成本投资控制有利便插值,反之则不插值)变成必须执行的要求。西安地区Ⅱ至Ⅲ类场地过渡段的特征周期Tg插值一般将增大,导致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作用增大,相应设防投资也将增加。本文结合《抗通规》条款推荐采用一种斜线连续化插值方法,既可满足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又可节约实际工程的建筑设防投资。 关键词:场地特征周期;等效剪切波速;插值方法;含钢量 1/5 0引言 渭河盆地属山间盆地,夹于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高地之间,西安市位于渭河断陷盆地中段南部。全市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厚,大于500m;东南隅的黄土塬地势高起,第四系(只有黄土)较薄,约百余米。 西安地区2007年以来小震活动频次上升,2009年发生高陵ML4.8级地震,2010年发生三原ML3.8级地震,近场地震活动呈增强趋势。西安地区近场地震活动的水平和强度在历史时期曾经较高,最高达6¾级,是一个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概率。 《抗通规》第4.2.2条要求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但规范正文未明确给出Tg等值线图插值方法。当建筑的结构自振周期位于0.1s~Tg及Tg~5Tg之间时,插值所得的较大场地特征周期将使地震影响系数变大,地震作用增强,单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含量等土建成本相应增加。因此提出合理的特征周期插值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满足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同时可节约社会资源。 1 场地特征周期的概念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计算地震荷载

选取同一类场地、震中距相近的20条地震动记录,地震动峰值均为0.7m/s2,单自由度结构的阻尼比为2%、5%、10%和15%,周期范围为0.1s~10s,计算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伪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并分析比较速度反应谱和伪速度反应谱的区别,以及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的区别。 一.反应谱计算与绘图 反应谱的计算采用Newmark-β法计算,对于单自由度体系使用杜哈美积分来求解实际更为方便。 MATLAB的计算程序如下所示: clc clear kesai=0.15; %阻尼比 m=1; [acc,dt,N]=peer2acc('F:matlab- learn','RSN3753_LANDERS_FVR135.AT2') %peer2acc为处理原始地震动数据的程序 save('acc2','acc') load('acc2.mat'); gama = 0.5; beta = 0.25; alpha0 = 1/beta/dt^2; alpha1 = gama/beta/dt; alpha2 = 1/beta/dt; alpha3 = 1/2/beta - 1; alpha4 = gama/beta - 1; alpha5 = dt/2*(gama/beta-2);

alpha6 = dt*(1-gama); alpha7 = gama*dt; peak=9.8*max(abs(acc)); acc=acc*0.7/peak; n=length(acc); p=-m*9.8*acc; j=0; for T=0.1:0.01:10 j=j+1; wn=2*pi/T; k=m*wn^2; c=kesai*2*m*wn; Keq=k+ alpha0*m + alpha1*c; wD=wn*(1-kesai^2)^0.5; d=zeros(n,1); v=zeros(n,1); a=zeros(n,1); for i=2:n t=0.002*(i-1); f=p(i) + m*(alpha0*d(i-1)+alpha2*v(i-1)+alpha3*a(i-1))+ c*(alpha1*d(i-1)+alpha4*v(i-1)+alpha5*a(i-1)); d(i) =f/Keq; %Newmark-β的计算程序 a(i) = alpha0*(d(i)-d(i-1))-alpha2*v(i-1)-alpha3*a(i-1); v(i) = v(i-1) + alpha6*a(i-1) + alpha7*a(i); end sd(j)=max(abs(d)); %位移反应谱 sv(j)=max(abs(v)); %速度反应谱 sa(j)=max(abs(a)); %加速度反应谱 SA(j)=wn^2*sd(j); %伪加速度反应谱 SV(j)=wn*sd(j); %伪速度反应谱 end 选取的地震动记录如图 地震动记录一般在PEER网站下载。下载只需要注册邮箱号即可免费 下载。

特征周期与规范不符

特征周期与规范不符 工程概算中,需要对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计算。对于结构基本特征,国家的设计规范是按照截面尺寸进行计算的,各类型结构的特征值均有相应的计算周期。建筑结构基本特征的周期长度是指结构构件按照规范设计尺寸和特征值的总和,是结构设计中比较重要(结构设计中经常用到),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具有指导意义(结构设计中常常用到),结构设计中主要根据结构设计参数,结合结构特征,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关于结构基本特征周期长度有很多相关的设计规范或设计文件,但不一定都符合结构基本特征。其中,建筑工程中出现过很多由于结构特征周期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导致结构基本特征不能实现或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且发生结构安全事故的案例。下面就在本例中介绍一下相关设计规范或设计文件中关于结构基本特征周期不符合要求的例子。 1.国家的技术规范或设计文件中,对于不同类型结构基本特征的特征周期长度有不同的要求。 国家技术规范GB50041-2018《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一般结构的基础和承台应按照《建筑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承台混凝土设计规范》等有关设计。《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50063-2018《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建筑中一般结构的普通剪力墙

特征值计算周期应大于30年,柱、墙、阳台和窗洞口等一般结构特征值计算周期应大于30年,在同一截面上,结构构件应有较大跨度和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跨度不同且长,结构截面面积和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每层柱、窗洞口应按设计截面图或设计图示尺寸计算。《建筑结构设计师技能规范》GB50061-2018《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50060-2013《建筑结构施工中混凝土构造方案与评定方法》 JGJ652-2015《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规范》GB50061-2014等文件规定:对于混凝土构造,通常截面面积为100-200mm×200-300mm,柱网为50-100cm×150-300cm×1000~3000个,梁、板应按柱、板间墙顶梁底和柱底设置荷载效应的特征值。按照以上规定,下列建筑物的特征周期长度应当符合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桁架梁。 2.设计书里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设计文件对此给出了答案,明确了本例中的结构特征周期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形。根据国家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柱端钢筋作为特征线,通过标准做法计算得到截面长度为L 或L*(1+L*(1+L*)),其中L是建筑面积,L*(1+L*)是建筑层数。建筑层数越多,柱截面面积越大,所以在特征点的长度上,该柱截面面积远远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截面面积L*(1+L*(1+L*)),但是柱直径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在本例中,某工程中,因为楼层高(不含一层楼高),柱直径为L,所以该建筑的特征位置在不考虑二层及以上楼层

卓越周期,规范

卓越周期,规范 篇一: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是结构自振周期中最长(数值最大)的那个;场地卓越周期是场地自振周期中最容易被(地震)激励起的周期; 场地特征周期(设计特征周期)是设计地震反应谱曲线上平台段结束(最右端)的同期值. 产生了疑问: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系吗? 知道一个不相干的,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再振幅谱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在地震波通过覆盖土层传向地表的过程中,由于土层的过滤性与选择放大作用,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各条地震波的特征周期很难确定,规范反应谱上的特征周期是根据若干条平均后再进行削平处理而得到的拐点。 对地震波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其傅立叶谱,观察其地震波峰值对应的周期,此周期便是地震波的特征周期。可以在ansys,sap等程序中轻松实现。 傅立叶谱幅值最大点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不

是特征周期!特征周期是抗震规范中用到的概念,目的是确定规范谱的形状。它描述了结构所处的地震环境。实际上,规范谱不应看作真实的地震反应谱,这一点在其他帖子中已有论述。我个人的观点,规范是结构抗震理论应用方法的体现,如果研究抗震理论,似乎不应以抗震规范为准绳。因为规范是为使用者提供的标准,它必须为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一些折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论或技术方法。 1、卓越周期是老早以前的提法,原意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因此概念上存在矛盾。现在地震工程界已彻底摒弃这种提法; 2、场地与场地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所说的应是场地; 3、现在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用的是场地特征周期。即首先根据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确定建筑物的场地类别,并据此查表得场地特征周期,最后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特征周期确定抗震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 在结构布置时应使结构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 以免场地、地基与结构形成共振或类共振” 卓越周期是通过地震波频率分析得到的所占能量最大的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