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概况

合集下载

马鞍山市情及党建工作

马鞍山市情及党建工作

马鞍山市情概况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顶端,东部、北部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

马鞍山是一座新兴工业之城,现辖1县3区,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

城市化率61%。

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马鞍山史称江东,相传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退至我市对岸和县乌江,自愧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

他的坐骑乌骓马在渡江途中思念旧主,一声悲鸣长嘶,马鞍脱落于江东,形成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

三国时期,马鞍山成为战略要地,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死后葬于此地。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马鞍山,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多篇传世佳作,并终老于我市当涂县大青山。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马鞍山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采石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市区西南的采石矶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东吴朱然墓被列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马鞍山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临江近海,交通十分便捷。

境内铁路、高等级公路、长江水路以及邻近我市的空港,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穿境而过的沪铜铁路,与京沪、京九、京杭、皖赣等主干铁路相连。

205国道、314省道横贯全境,宁马高速、沿江高速与沪宁高速、徽杭高速连为一体,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需40分钟车程,到上海只需3小时车程。

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和宁安城际铁路,将成为中部地区通向长三角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长江马鞍山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天然深水良港,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常年可停靠万吨级船舶,江海联运可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居安徽省前列。

10多年来,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等指标一直居安徽省各市首位,部分人均值指标现已接近长三角中等发展水平城市。

马鞍山市情简介

马鞍山市情简介

◆马鞍山市情简介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

1956年10月建市,现辖3县3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28.5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3.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5.15%。

马鞍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中国版图上有明显的标记:万里长江到了马鞍山掉头北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观,长江两岸也因此称为江东、江西。

楚汉战争中项羽乌江自刎时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就是指马鞍山一带,马鞍山也素称江东大地。

马鞍山自然风光秀丽:素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马鞍山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城市依山环湖拥江而建,容积率、建筑密度低,人口不多,公园、广场众多,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马鞍山是一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

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去年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马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周兴嗣的《千字文》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

李白一生在此写下53首壮丽诗篇和7篇文章,并长眠于大青山脚下,至今在采石矶还流传着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

为了纪念诗仙李白,马鞍山每年举办一届李白诗歌节,因此被誉为“诗城。

马鞍山是一座工业城市。

因钢设市,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市,又被称之为“钢城”。

全市二产比重60%,以钢铁为基础材料的下游产业比较发达,还有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工业城市有两个特征:一是崇尚工业、崇尚企业家的文化蔚成风气;二是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人才、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这几年,也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光伏、光电、风电、新能源等。

安徽省马鞍山市矿产资源概况

安徽省马鞍山市矿产资源概况

安徽省马鞍山市矿产资源概况1、各类矿产基本情况1.1、金属矿产马鞍山市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分块情况较为明显,市区及当涂县主要以铁矿为主,绿松石及建筑石料次之;含山县以地热、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及石膏等为主,萤石矿、脉石英、辉绿岩等矿次之;和县以建筑石料灰岩为主,地热、白云岩次之。

(1)马鞍山及当涂县黑色金属矿产:以铁矿为主,伴生有钒、钛、钴、硫、磷。

分布较集中,矿床数量多,勘查程度高。

其中,铁矿:发现矿产地61处,查明矿产地48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18处、小型矿床11处、矿点13处。

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市东部向山镇和当涂县南部太白镇一带。

截至2011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755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9652万吨。

钒矿:均为铁矿中的伴生组份,无独立矿床,查明矿产地11处(中型3处、小型8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8万吨,保有资源储量92万吨。

钴矿:亦为铁矿中的伴生组份,无独立矿床。

查明矿产地1处,查明资源储量7383吨,保有资源储量7383吨。

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有铜矿、铜金矿和金矿及伴生银。

规模小且分散,勘查程度低。

其中:铜矿,发现矿产地2处,查明1处,查明资源储量2000吨,保有资源储量800吨。

金矿,发现矿产地5处,查明1处,查明资源储量730千克,保有资源储量676千克。

(2)含山县仅发现铁矿零星资源1处,现已采完闭坑。

(3)和县和县金属矿产较少,原有4个中型铁矿床,集中分布在南部靠近芜湖的雍镇,累计查明及保有铁矿资源储量均为8424万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属芜湖市辖范围,现行政区划内没有金属矿产资源采矿权。

1.2、非金属矿产马鞍山市(含三县)范围内非金属矿产主要为化工原料、冶金、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712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17181万吨。

具体情况如下:(1)市辖区及当涂县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包括:硫铁矿、明矾石矿。

其中,硫铁矿:矿产地13处,独立矿床3个,共生矿8个,伴生矿2个。

马鞍山简要地理

马鞍山简要地理
由雨水渗入而产生,与江水及内河、湖亦有补给关系。蓄水层深度在地下2m左右的砂层中,水位升降随季节、雨量多少变化,升降幅度0.2-0.5m。
⑻六汾河
为马钢三厂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江通道。市区地下水一般位于地面下0.5.2.0m,地下水位大部分随地势起伏而变化,由雨水渗入而产生,与江水及内河、湖亦有补给关系。蓄水层深度在地下2m左右的砂层中,水位升降随季节、雨量多少变化,升降幅度0.2.0.5m。
4、水文
马鞍山市地表水系发达,除长江外,还有采石河、襄城河、乙字河、慈湖河、雨山湖、雨山河,均属长江水系。项目附近地表水体主要有长江、牛屯河、太阳河、姥下河等。
⑴长江
长江马鞍山段上起东西梁山,下至慈湖和尚港、石跋河口,主航道长约36公里,江面最宽处8.3km,最窄处只有880m。据南京站水温观测资料,最高水温32.2.C(1966.8.8,1967.8.12),最低水温2.2.C(1964.2.24),多年平均水温17.7.C。
201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9.57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升1.4个百分点。主体行业贡献突出。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4个行业生产不同程度增长,行业增长面达9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47亿元,同比增长15.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提升15.1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生产增幅显著回升。全市1—10亿元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2%,比上年同期提升12.2个百分点。10亿元以上企业产值增幅由上年同期的下降1.6%转为增长7.3%,比上年同期提升8.9个百分点;10亿元以上企业生产的增长面为71.4%,比上年同期提升1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持续较快增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

马鞍山市城市概况及房产市场研讨

马鞍山市城市概况及房产市场研讨

马鞍山市城市概况及房产市场简介1、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

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

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2、行政划分及人口情况全市户籍人口为126.5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9万人,非农业人口60.08万人。

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4.6‰,自然增长率为5.5‰。

全市土地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54平方公里。

境内辖1县3区、17个镇、14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12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6个村民委员会。

3、城市交通马鞍山市是安徽省东部的重工业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强市,它的交通系统尤其是铁路交通十分发达,比如宁铜线上的列车均会停靠马鞍山站。

而马鞍山到南京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到南京走高速公路仅需半个小时车程。

至于航空方面,马鞍山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之遥。

除此之外,马鞍山还有发达而又廉价的水运。

4、城市规划(一)规划目标至2010年城市发展规模为城市人口94万人(包括当涂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00.8平方公里(包括当涂县城),人均用地为107.2平方米。

(二)发展模式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一主一副二带”的城市空间体系和“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实现南进东扩的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在城市空间网络节点和主轴线的激发与支撑作用下,带动城市空间发展。

介绍家乡马鞍山

介绍家乡马鞍山

介绍家乡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安徽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马鞍山是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这里有李白墓、太白楼等遗迹,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探访。

此外,马鞍山还是一座钢铁城市,拥有著名的马钢集团,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鞍山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

这里有著名的采石矶,它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峭壁千寻,突兀江流,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此外,雨山湖、濮塘等自然景观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

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马鞍山的特色小吃如采石茶干、当涂大肉面等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这些美食不仅反映了马鞍山的地方特色,也成为了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

近年来,马鞍山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马鞍山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

总之,马鞍山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的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无论你是来旅游、学习还是工作,马鞍山都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马鞍山介绍

马鞍山介绍

举 杯 邀 明 月
饮中八仙指唐朝嗜 酒的八位学者名人, 亦称酒中八仙或醉 八仙。《新唐书· 李 白传》载,李白、 贺知章、李适之、 汝阳王李进、崔宗 之、苏晋、张旭、 焦遂为“酒中八仙 人”。
• 马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 业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隶 属安徽省管辖,主营业务为黑 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与产 品销售、钢铁产品延伸加工、 矿产品采选、建筑、设计、钢 结构、设备制造及安装、技术 咨询及劳务服务等,其中钢铁 生产业务集中于马鞍山钢铁股 份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底, 公司具备1600万吨钢配套生产 能力,员工近6万人,总资产 761亿元。 • 马钢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马 鞍山铁厂。1958年,马鞍山钢 铁公司成立。1993年,马钢进 行股份制改制,分立为马鞍山 马钢总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 有限公司。1998年,马鞍山马 钢总公司改制为马钢(集团) 控股有限公司。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 (806~820年),原名“谪 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 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 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 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 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 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 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 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 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天官赐福、地官赦 罪、水官解厄
大 脚 印
月 台
太 白 墓
诗 仙 长 原葬于当涂县城南5公 里的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 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 经过几年的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儿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当涂, 曾为其父守孝,但已于25年前离开人世。李白孙子离家出 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也已“一为陈云之室,一 乃刘劝之妻。”她们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 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传正为了遂李白的遗愿, 他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范传 正亲自为新墓撰文,“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 路。”给予李白很高评价。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 祠)。

马鞍山简介

马鞍山简介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东北与南京市接壤,南与芜湖市相邻,西临浩荡长江,是安徽东大门,也是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马鞍山地处江东。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西周春秋时先后隶属吴越南楚等诸侯国,秦置郡县制分属分属丹阳、于湖二县,隋属当涂县,沿迄至明清。

解放初期,这里仅是一个80多户数百人的小村镇。

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以境内滨江而立的马鞍山命名,为省辖市。

经过四十年发展,全市现辖当涂县和花山,雨山,金家庄、向山4个区,总面积1684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其中市区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48万。

马鞍山地处北亚热带,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境内呈现微丘地形东高西低,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储量的达到20多种,其中铁、硫、磷的储量在华东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勤劳智慧的马鞍山人民,凭借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熠熠生辉的现代文明。

景观:马鞍山旅游资源丰富,翠螺山麓的采石矶,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太白楼与黄鹤楼、岳阳楼、藤王阁齐名,并称长江“三楼一阁”;“诗仙”李白长眠在当涂青山脚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状基本特征1、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的西缘。

北、东两面分别与江苏省江宁县高淳县接壤,南面与芜湖市接壤,西临长江与和县相望。

长江水路东到上海440公里,西达武汉685公里,陆路北距南京市区45公里,南距芜湖市区50公里,东至南京禄口机场35公里。

2、历史沿革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

西周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

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沿姑孰,上旨姑孰为当涂县之始,迄今相沿不变,从这时开始至1956年的1368年间,马鞍山地区均属当涂县。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属安徽省,1949年4月24日马鞍山解放。

1954年设马鞍山镇。

1955年设马鞍山矿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置马鞍山市。

3、自然条件马鞍山市西临长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一部分。

市区地形基本上分为三部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低丘,低丘与长江之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长江中还有沙洲;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

马鞍山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

马鞍山境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

长江在市域内全长41公里,干流36公里。

慈湖河总长26公里,流域面积124.58平方公里。

采石河总长18.2公里,流域面积100.70平方公里,雨山河总长5.1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雨山湖水面0.85平方公里,调蓄容量120万立方米,以上河流均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5、规模特征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7.58平方公里(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61.25平方公里,当涂县城6.33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62万人(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55万人,当涂县城7万人。

6、空间形态特征主城区规划采取“一城四团式”的空间结构,保持东进南扩的发展态势,工业和居住两大主要功能用地分别位于宁芜铁路两侧平行向南发展的格局。

当涂县城规划以旧城为依托,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列东.西两侧向北延伸,迎接市区辐射。

一、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或地区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

它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决定的。

因此,要确定马鞍山市城市性质,首先应分析城市的区域定位、基本职能和主导职能,同时应分析研究城市的产业定位。

3)马鞍山市是一座全国“明星”城市。

马鞍山市自1956年建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马鞍山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并充分因借“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了“半城湖光半城山”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钢铁工业城市“傻、大、黑、粗”的认识,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的称号,并于2001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迪拜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马鞍山市在安徽省的地位和作用1)马鞍山市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在未来全省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看,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马鞍山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1年全市GDP达到138.15亿元。

人均GDP、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

2)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马鞍山市是地区中心城市,为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沪宁杭马芜铜城市带的一员,皖江地区和全省联系浦东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东部门户。

3)马鞍山是皖江经济带的东部门户和中心城市之一。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边缘,紧临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南京,是安徽省提出的“呼应浦东,开发皖江”战略的第一站,马鞍山所处的区位优势及城市一有经济基础决定了马鞍山具有接受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及传递辐射地地位。

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现有的工业基础较好,应在继续做大做强钢铁工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育出城市工业新的支柱,形成城市工业“数马奋进”的产业结构。

(3)马鞍山市在南京都市圈的地位和作用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区域。

建设南京都市圈的根本意义在于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从区域的角度,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建设,优化生存环境,协调城乡关系,按经济、社会与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逐步形成与核心城市具有高度的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城市功能地域。

南京都市圈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面积4.41万平方公里,人口2325万人。

其功能定位为国内最具活力的都市圈之一;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首位核心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

其总体结构为以南京为核心,以核心与主要节点城市的联系方向为放射轴,以核心城市功能扩期待地域为圈层的“放射圈层状”的空间结构。

南京都市圈空间总体结构由一个核心(南京都市发展区)、两个圈层(核心圈层与紧密圈层)、三个主轴(宁镇、宁扬、宁芜)、四条副轴(宁淮、宁蚌、宁合、宁杭)组成。

其中宁扬轴重点规划化工产业、旅游产业、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协调。

宁镇重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港口岸线、旅游业、研究与开发、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协调。

宁芜轴线重点规划商贸服务业、物流园区、制造业、旅游业的发展与协调,依托宁芜发展主轴线,充分利用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基础和芜湖的建材工业基地,与南京合作共建具有全国影响的钢铁、建材产业群。

核心城市职能为承东启中、承南启北的枢纽型城市;都市圈现代服务业中心;我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基地;国际一流的化工产业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旅游城市。

马鞍山市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内,地处都市圈放射轴——宁芜主轴上,作为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其城市职能为都市圈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中心,以钢铁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

2、城市产业定位为了准确地进行城市产业定位,规划进行了马鞍山市产业结构方面的专题研究。

(1)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向多元化的现代工业城市转变,成为长江中下游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2)南京都市圈重要的休闲度假地。

3、城市特色(1)滨江城市:马鞍山沿江岸线很长,除工业用去部分外,还有许多黄金水岸,我们充分利用沿江丘陵逶迤相连,峰谷相间的特点,以横江景区为核心,运用制高点造景及开辟沿江生活岸线的手法,形成沿江高低错落的空间轮廓,凸显马鞍山滨江城市特色。

(2)山水园林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得天独厚的绿化条件形成了马鞍山市山、水、城、林为一体,风景独特的城市绿化体系,并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马鞍山未来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将以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为目标,把马鞍山建设成“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3)江东历史文化城:马鞍山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规划区内文物古迹共有3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市级23处。

而以李白为代表的太白文化却是马鞍山最独特的象征,在拥有独特自然山、水环境的同时,努力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让马鞍山这座美丽的城市戴上江东历史文化名城这顶亮丽的光环。

4、城市性质综上所述,马鞍山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1)人口现状与特点马鞍山市现状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2万人(按城市现状建成区范围统计),其中:主城区55万人,当涂城关镇7万人。

(2)城市人口增长因素1)加快发展城市第二、三产业城市人口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增长,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必须加快发展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

在目前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缺乏而劳动力、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要素丰富的情况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已有的传统产业部门;同时大力发展以房地产业和物流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

2)改善投资环境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力的增强也会带动城市的就业增长。

马鞍山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境和文化服务等建设标准应符合现代化城市要求,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扩大劳动就业,发展城市经济。

3)改革户籍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人口的迁移,农业人口很难在城市落户,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受到很大限制。

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我国现行户籍政策将进行重大改革,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城市迁徙。

因此,未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量较小,而人口机械增长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形式,其中包括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而转为城市居民的农业人口。

4)区位因素马鞍山市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区位,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来人口的首要选择。

同时,马鞍山市区位优势明显,条件优越,对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也有积极的作用。

5)其他因素马鞍山市较高的工资水平以及良好的城市环境,也是吸引城市人口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

2、发展方向(1)城市发展方向分析1)城市发展“门槛”因素分析在城市空间拓展上,马鞍山市主城区东面有慈湖河、宁马芜高速公路“屏藩”,南面有采石河“屏障”,当涂县城南有姑溪河屏障,城市空间发展要跨越的“门槛”较多。

2)城市发展限制性因素分析马鞍山市主城向西、北发展遇到二大限制性因素,其一,西部为马钢生产用地,与长江水道之间没有可利用的腹地;其二,北部有较大部分地界与江苏省接壤,可用地极少。

受以上诸多因素制约,应控制城市用地向西、北方向发展。

3)城市发展引导性因素分析①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及经济发展轴线的引导②城市发展自然环境条件的引导市区腹地主要为东部和南部,东部近郊地势较平坦,远郊多为丘陵;由于东部地处城市上风向,且有数片高产蔬菜区,同时为了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适当向东发展。

主城区向南跨过采石河,与当涂县城之间有大量可利用空间,有较为平坦的地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且向南发展有便利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比较理想的主导方向。

③城市近期建设重大项目的引导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完善主城区,进一步提高主城区整体环境质量,为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而进行的市中心区的建设;为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寻找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进行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区、县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为倡导科技兴市方针,在东环路东侧建设一定规模的大学园区;以上这些正在或即将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必将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用地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