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测量设计书

合集下载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

-300回风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目录1、井巷贯通工程概述1.1地理位置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1.3井巷贯通目的、任务及要求2、贯通方案的选定2.1地面控制测量2.2矿井联系测量2.3井下控制测量3、贯通测量方法3.1采用的仪器3.2测量方法及限差4、贯通测量误差预计4.1贯通测量设计平面图4.2贯通相遇点K在水平方向上的误差预计4.3贯通测量相遇点K在高程上的误差预计4.4误差预计所需基本误差参数的确定5、贯通测量成本预计6、贯通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1、井巷贯通工程概述1.1地理位置红山铁矿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南东12km,行政区划属迁安市夏官营镇姚官屯村。

矿区处于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区内最高海拔85.4m,相对高差在 20~40m之间。

东部青龙河距矿区6km,西部滦河距矿区5km。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8°49′15″~118°50′15″,北纬 39°56′45″~39°57′45″。

矿区北部为京秦铁路,距包官营车站仅1.5km,矿区西南2 km处为迁安市~卢龙公路,区内有简易公路与之相通,交通便利。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1.2.1地质情况根据钻探揭露,副井、新风井场地内自上而下主要岩土层分布为:上部为第四系耕土、全新统(Q4)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中粗砂和上更新统(Q2)残坡积成因的角砾;其下为太古界三屯营组(ArS1)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夹斜长角闪岩和伟晶岩脉等。

岩石硬度系数 f=7~12。

1.2.2水文情况(1)第四系含水层(段)0-9.0m第四系饱气带(非含水层):厚度为9.0m,岩性为耕土、粉质粘土、中粗砂、角砾,粉质粘土不透水,中粗砂和角砾透水不含水。

(2)风化基岩裂隙含水层(段)强风化-中风化岩构成风化基岩裂隙含水层(段),深度39.2-98.5m,厚度59.3m。

(3)基岩构造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含水层(段):①98.50~207.00m 构造裂隙含水层(段),厚度108.50m。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方案制定
1、井巷贯通工程概况。

矿区分为主副斜井开采矿,主井用于运输,副井用于行人。

主井洞口为+310水平,副井+330水平。

现拥有+190、+150、+110水平运巷,各系统相互联系。

2、工程任务:要求在1#行人下山井与110-43#之间进行下山轨道贯通。

贯通导线总长度2004M,工程限差要求水平重要方向允许偏差0.5米,竖直方向0.2 米。

3、贯通方案确定:线路(1)1#井下山---1#洞口- (地面)---2#井洞口----2#下山----+110运输大巷---+110-43#运巷,导线总长2004M。

其中地面导线长392.2M,预计测站点数地面8个,井下16。

线路(2)1#+150人行通道----+150运输巷道----2采区150-110通风下山—2采区+110运输大巷--+110-43#运巷,导线长2350M。

预计测站点数井下30个。

线路1由于导线较直,控制点较少,误差预计较小。

线路2导线弯曲,控制点较多,误差预计较大。

故选择线路1进行导线贯通。

4、施工方案:2012年3月15日1#井+150水平往+110-43#进行下山施工。

用激光导向仪进行导向,预计到+110水平进行贯通。

5、贯通后水平重要方向偏差0.45M,竖直方向0.18M。

符合预计误差,符合标准。

6、定期监控记录表(见附页)。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1、井巷贯通工程概况。

2、工程任务:要求在主副井与风井之间进行北翼轨道石门的贯通。

贯通长度1360.3米,工程限差要求水平重要方向允许偏差0.5米,竖直方向0.2 米。

采区现有两个二等三角点S03 和S09。

3、贯通测量方案的确定。

4、在地面采用GPS单频接收机布设E级GPS平面控制网(精度相当于四等导线网,不考虑起算点点位误差),将近井点1,近井点2,近井点3同S03和S09联测。

5、定向测量。

6、主副井采用两井定向。

风井采用一井定向,三角形连接法。

7、主井副井连续独立定向2次,风井独立定向3次。

8、井下导线测量。

X、主副井从FUI-2边开始沿巷道测设导线,至掘进点。

XI、风井从BFJ1-布设导线经北翼总回风巷北轨道回风上山采区岩石集中轨道巷掘进点K。

XII、测角量边采用莱卡5”防爆全站仪实施,每条边各复测4次,读数较差不得超过10mm.XIII、所有导线边均由不同观测者独立观测两次,取两次观测的角度和距离的平均值做为计算值(XIV、地面水准测量(XV、风井与主副井之间的水准测量布设环线水准路线按,等水准的要求施测( XVI、导入高程(XVII、采用长钢丝法导入高程,在定向投点工作结束后,钢丝上下做好标志,提升到地面后进行丈量(导入高程独立进行两次,互差不能够超过井深的1/8000。

如井下已经有导入高程点,需要再次进行高程导入,导入值和已知值进行比较如果再限差要求范围内也可以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井下点的导入高程。

XVIII、井下高程测量。

XIX、每隔300-500米设置一组高程点,在平巷中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往返测,往返测高差较差不超过(km)。

斜巷中三角高程测量与导线同时始测,每条导线边两端点往返测高差互差不大于10mm+0.3mm为导线水平边长,以米为单位),每段三角高程导线的互差不应大于(L为导线长度,以千米为单位)。

XX、以上高程测量均独立进行两次。

XXI、贯通测量方法XXII、地面平面控制采用天宝GPS单频接收机布设E级导线施测。

贯通测量设计书 2

贯通测量设计书 2

10402采面开切眼与10402回风巷贯通测量设计书一、工程概述10402工作面是仁禾煤矿的第二个炮采工作面,该采面机巷总长420m,风巷长总410m,切眼总长140m,该采面从同一条边起始至贯通点距离约1050m。

该采面机、风巷及切眼由仁禾煤矿101掘进队、102掘进队施工。

为保证该炮采工作面10402切眼与10402回风巷准确贯通,特编制《10402采面开切眼与10402回风巷贯通测量方案设计》。

二、设计依据1、《煤矿测量规程》2、《矿井设计规范》3、矿井实测资料等三、人员及设备设计人:陈光华测量时间:2013年6月14日测量地点:10402工作面测量人员:李佑满、郭云富、袁发权、刘远彬测量误差范围:J2全站仪水平角误差不超过30秒,竖直角不超过1′。

注意事项:为保证测量精度,测量人员固定为4人,分工明确,1人观测仪器,1人记录(记录人员要反复校对前视、后视水平角差值和竖直角差值),前、后视各1人,地面验算1人。

每天测量完毕后,及时整理测量数据,由地面验算人员对测量数据重新验算,确保数据无误,并且要对电池及时充电。

仪器设备:全站仪一台、棱镜一台、三脚架两支、垂球两个四、贯通测量方案(一)井下导线测量测量路线:10402回风巷:以副井B8—3甩已知边,B8D1(甩车道)--专用回风巷--10402风巷--10402切眼(贯穿点H18)。

10402运输巷:以副井B8—3甩已知边,从副井B8—3甩—10402运输巷—10402运输巷切眼开口。

1、井下起始边的检校测量采用LTS-352N防爆全站仪对井下起始边进行检校,在该起始边可靠的前提下,作为导线测量的起始边。

2、井下导线采用LTS-352N防爆全站仪按7″导线精度施测,水平角观测两个测回,边长观测两个测回,并进行往返观测,各种测量数据限差符合技术要求,平差计算导线坐标。

3、选点和设点,井下导线点一般设在巷道的顶板上。

选点时至少两人,在选定的点位上用矿灯或电筒目测,确认通视良好后即可做出标志并用油漆或粉笔写出编号。

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

12112工作面贯通测量设计书编制日期:2014年09月04日12112工作面贯通测量设计书一,井巷贯通工程概况:李家壕煤矿根据生产实际,为保证矿井正常采煤需要,决定对12112工作面进行准备,设计施工了12112工作面作为下一个接续回采面。

12112工作面回风顺槽(12111辅运顺槽)已经掘进完成,12111主运顺槽和辅运顺槽同时向切眼掘进,12112主运顺槽到位后在切眼与回风顺槽交点处贯通,12112辅运顺槽将作为下一工作面回风顺槽。

本次贯通任务是确保顺槽按照设计精度在贯通处贯通,确保该采面能正常开采。

二,贯通测量方案的选定:接到本次测量任务后,首先对设计图纸进行检查验算,确保设计图准确无误。

本次贯通为同一矿井内的巷道贯通,经过反复研究对比与修改最终确定以下测量方案:1,贯通起始数据:2,井下平面控制测量采用7"导线。

仪器选尼康Nivo2.c型,观测方法为测回法,测回数为2次,导线边长60--200米,半测回限差20",测回间限差12"。

3,井下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观测,倾角指标差限差为15",倾斜距离由全站仪观测3次取平均值,高差往返观测2测回取平均值。

三,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1, 水平方向的误差预计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就是按照所选择的测量方案与测量方法应用最小二乘准则及误差传播定律对贯通精度的一种估算,它是预计贯通实际偏差最大可能出现的偏度,而不是实际大小。

因此误差预计目的是优化测量方案与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做到贯通心中有数。

根据已知导线点位置,导线的布设应该是由7NF02与7NF01作为起始边到7NF05与7NF06终点边的附合导线,贯通前实际为支导线,所以水平方向上的误差就是支导线终点K 在'x 轴方向的误差k x M ' ①如图一所示由导线的测角误差引起K 点在东西方向的误差为: ∑±=2'''y x Rm M ρββ式中:βm --井下导线测角中误差,βm =7;'y R --K 点与各导线点连线在y'轴上的投影长(数值见下表);058.02970333*2062657''=±=βx M m 由于导线点独立观测两次所以:m M x 041.02058.0'=±=β②由导线测边误差引起K 点在东西方向的误差为:∑±=l l x m M 2'2''cosα式中:'α--导线各边与X ’轴间的夹角; l m --全站仪的量边误差。

3000米贯通测量设计书

3000米贯通测量设计书

第一节贯通工程概况回风立井落底在9号煤顶板中,落底标高+339.5m,在标高+417.8m处布置煤仓上口通风巷,长度为25m。

在+417.8m标高以下设两个井底直煤仓,煤仓垂高45m,通过井底联络巷与副井井底车场相连。

自两个井底煤仓上口向东分布布置两条集中运输大巷,一条连接南运输大巷以12°上坡布置。

布置120m后,在上方40m处,与集中运输大巷垂直布置南运输大巷至F3,断层南部与井下巷道贯通。

另一条集中运输大巷以12°坡度向下布置229m后,沿2号煤层向北布置北运输大巷至F3断层南部煤柱处。

副立井见+339m水平后,布置副井井底马头门硐室及井底车场。

副立井井底标高为+311m。

副井底通过井底通风斜巷与井底车场绕道相通,在副井底设有井底水仓。

集中轨道大巷以22°坡度,与集中运输大巷平行向东布置,集中轨道大巷一端与井底车场相连,另一端在210m处向北布置北轨道大巷,沿9号煤布置。

在集中轨道大巷布置344m后,向南布置南轨道大巷,沿水平布置穿过R断层后,与南运输大巷平行,间距30m,沿9号煤布置至井田南部边界。

北回风大巷与北运输大巷平行布置,水平间距为30m。

南运输大巷于20l2年开始施工,竣工后作为全矿回风大巷使用,坡度一20。

,设计长度1Ol4m,由川煤队组织施工,现己施工完8l m,剩余工程量为933m。

南回风大巷于2012年开始施工,竣工前作为竣工后作为全矿回风大巷使用,坡度一20。

,设计长度l0l4m,由川煤队组织施工,现己施工完81 m,剩余工程量为937 m。

根据《规程》规定,两井贯通在贯通面上两中线允许偏差值为500mm,两井贯通巷道在贯通面上两腰线允许偏差为200mm。

第二节贯通要求要求巷道严格按照给定的中、腰线施工,根据巷道用途、测量、规范及总工程师的要求;巷道贯通点相遇外的中线偏差不超过25Omm,巷道贯通点的高差偏差不超过lO0mm。

第三节测设方案与观测方法l、选定测量路:本次贯通导线全长50OO余米。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贯通工程名称____875风井____编制单位:兴文县黄家沟煤矿2011年 7 月一、贯通工程概况+875风井贯通工程是黄家沟煤矿年度掘进生产的重要工程。

该风井的顺利贯通是我矿技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此风井贯通导线全长3000米以上,贯通长度400米,方向117°10′00″,坡度5‰,属于大型贯通.贯通施工任务由掘二队完成,预计今年12月份贯通,贯通点坐标号(X=3123504.503,Y=35496469.716,H=802.35).根据风井的用途及矿委的要求,贯通点的水平重要方向偏差不超过500MM,垂直方向偏差不超过300MM.二、贯通测量方案设计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要求、参考《煤矿测量手册》将本次贯通设计方案分成贯通地面测量、井下测量〔含联系测量〕二部分〔参见贯通误差预计图〕。

具体方案为:以鑫隆煤矿GPS点DJ点、黄家沟煤矿GPS点LC25点为基准测一组7″级闭合导线至+875风井口。

同样以鑫隆煤矿GPS点DJ点、黄家沟煤矿GPS点LC25点为基准测一组五等闭合水准环线至风井口。

选风井、主井附近一边〔DJ~Ⅲ、LC25~I〕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导线起始边分别向风井井口、800回风平巷,形成独立闭合导线网。

同样以I、Ⅲ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高程起算点分别向风井井口、井底布设,形成独立高程闭合网。

三、技术设计和作业依据(1)《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1989年7月1日开始执行。

(2)《煤矿测量手册》中华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组织修订,1990年版。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编,建设部批准。

2008年5月1日实施。

(4)《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2008年12月1日实施。

第一部分贯通测量井下部分技术要求1、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按7″级闭合导线布设。

以+875风井附近DJ~Ⅲ边作为起始边(施测前全站仪对其进行检校,在可靠的前提下方可作为本次导线的起始边),施测闭合导线起至总回风井底落平点→碛头、LC25~I起沿主井→810回风平巷→碛头。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贯通工程名称_______ 875风井. ______编制单位:兴文县黄家沟煤矿2011年7月贯通工程概况+875 风井贯通工程是黄家沟煤矿年度掘进生产的重要工程。

该风井的顺利贯通是我矿技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此风井贯通导线全长3000米以上,贯通长度400米,方向117° 10’ 00〃,坡度5%。

, 属于大型贯通.贯通施工任务由掘二队完成,预计今年12 月份贯通, 贯通点坐标号(X=3123504.503,Y=35496469.716,H=802.35). 根据风井的用途及矿委的要求,贯通点的水平重要方向偏差不超过500MM垂直方向偏差不超过300MM.二、贯通测量方案设计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要求、参考《煤矿测量手册》将本次贯通设计方案分成贯通地面测量、井下测量〔含联系测量〕二部分〔参见贯通误差预计图〕。

具体方案为:以鑫隆煤矿GPS点DJ 点、黄家沟煤矿GPS点LC 25点为基准测一组7〃级闭合导线至+875风井口。

同样以鑫隆煤矿GPS点DJ点、黄家沟煤矿GPS点LC 25点为基准测一组五等闭合水准环线至风井口。

选风井、主井附近一边〔DJ〜皿、LC 25〜I〕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导线起始边分别向风井井口、800回风平巷,形成独立闭合导线网。

同样以I、皿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高程起算点分别向风井井口、井底布设,形成独立高程闭合网。

三、技术设计和作业依据( 1 )《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1989 年7 月1日开始执行。

(2)《煤矿测量手册》中华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组织修订, 1990年版。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编,建设部批准。

2008年5月1日实施。

(4)《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 2008年12月1 日实施。

第一部分贯通测量井下部分技术要求1、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按7〃级闭合导线布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编制依据 2 2工程概况 2 3平面控制 2 4高程控制 4 5施工放样 4 6横向贯通中误差估算与分析和控制点观测措施 4 7洞内、外水准高程测量对竖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和分析8 8洞内、外控制全部贯通测量中误差计算8 9全部贯通测量中误差估算总结9 10附隧道洞内外控制网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及控制点概算坐标9汤南隧道贯通测量技术设计书1编制依据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1.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1.5桃江核电厂进厂道路I标段洞冲里隧道施工设计图纸(主要是隧道轴线平面控制点及曲线要素表、纵断面设计高程数据和施工设计图);1.6隧道洞口地形及洞外已知控制点点位实际情况等。

2工程概况桃花江核电厂进厂道路工程是桃花江核电前期工程的组成部分,道路全长7.331Km,其中I标段1.6km,包括785m道路和815m隧道。

本标段洞冲里隧道位于线路交点JD1与JD2间连线的直线上,里程桩号为K0+65旷K1+465,全长815m属于中型隧道,单向纵坡i=-1.98%,设计开挖断面为四心圆拱形,上半圆R=7.026m/7.096m,左右边墙R=12.526m/12.596m,仰拱R=15.300m 隧道进口坐标:X=3157775.546, Y=599165.727,H=107.933;出口坐标:X=3158177.782, Y=598456.904,H=91.773。

3 平面控制3.1平面控制点布设在隧道口附近,工程勘测设计时已布测并移交平面GPS四等控制点4个,其点名和坐标见表1,两点间能相互通视。

根据现有地面控制点及《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 2007)等施工测量规范和设计、业主等的规定和要求,并结合本工程的线形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等级等,拟沿隧道轴线方向布设控制支导线(见隧道洞内外控制网点布置示意图中的附图1),所布设的控制导线网点概算坐标见附表13。

3.2选点埋石根据规范要求,洞内控制导线在布设时,其平均边长控制在300m且相邻边长、短边长之比不大于3: 1,以减小短边对测角精度的影响。

洞内控制点埋设在隧道底板稳固的洞冲里隧道GPS四等控制点坐标及高程一览表表1硬质基岩上,沿隧道轴线用电钻垂直打眼入基岩40cm,埋设© 22钢筋并用混凝土浇注,点顶部刻十字作为点之记且顶部高出隧道底板施工标高面5cm以上,同时在洞壁用红油漆标明点号,以便于寻找。

3.3控制点施测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和《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等中的规定进行测设操作。

导线观测仪器采用经过鉴定合格且符合本工程控制导线测量要求的日产R-322宾得全站仪(仪器编号853040)进行水平方向角及边长的测量,水平方向角按导线量测时的前进方向观测左右角,奇数站测左角,偶数站测右角;边长进行对向量测,计算时对观测值进行仪器加、乘常数改正。

控制导线观测技术要求见表2、表3及表4。

4高程控制4.1已知地面控制水准点工程勘测设计时已在隧道洞口附近各布测了两个四等水准点,其数据见表1。

经复测两点间高差准确可靠,点位未发生沉降,水准点距洞口进洞投点(第一个洞内控制点)的距离见表1。

4.2水准点布测水准高程控制点布设在平面控制导线点上,采用已鉴定合格的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SZ2水准仪(仪器编号209872)配3m木水准尺按四等水准规范精度要求进行往返观测,水准高程测设随工程施工的进度及时跟进,并定期进行复测检核。

4.3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表5)5施工放样禾U用洞内导线控制点用全站仪配合水准仪施测隧道中线及断面圆心点,水准高程点控制开挖腰线;根据隧道中线、断面圆心点及腰线,由于隧道处于直线上且为单向纵坡,所以利用Casio fx-4500P 编程计算,采用拨角法放样出开挖断面的轮廓线,同时用全站仪测出开挖断面的关键控制点(拱顶点、圆心水平处腰线点及低脚点等)坐标,由计算器反算相关值来检核拨角法所放的开挖轮廓线的精度。

在放样前及过程中对设计图纸与现场量测的断面尺寸数据应反复校核,确保施工放样的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6贯通中误差估算与分析和控制点观测措施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及《公路勘测规范》等中对隧道施工贯通中误差估算的规定,隧道相向开挖长度在4Km内的贯通中误差分配值见表6。

洞冲里隧道进洞口至出洞口长度为815m,隧道为单向纵坡,i=-1.98%。

因纵向贯通误差对计算直线型隧道只影响中线方向的里程桩号而不影响隧道贯通,所以本次对隧道贯通面就不进行纵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

隧道相向掘进开挖长度小于时贯通中误差分配值表6.1洞外、内控制导线网点和边长投影到贯通面上的相对坐标系确定根据洞冲里隧道施工实施性组织设计方案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隧道掘进开挖计划由隧道进、出口对向掘进施工,即隧道进口方向施工1500米即K72+00L K73+500段,隧道出口方向施工1573米即K73+50LK75+073段。

因此,本隧道进洞口点至隧道贯通面K73+500的洞内施工控制导线总长度为1500米,出洞口点至隧道贯通面K73+500的洞内施工控制导线总长度为1573米。

6.1.1隧道贯通面的相对坐标系根据汤南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隧道掘进开挖由由隧道进、出口对向掘进施工,因此,汤南隧道掘进开挖施工只有1个贯通面。

贯通面的平面数据见附图1及表12,其方位角为240° 25' 34.95〃。

因此,隧道贯通面的相对坐标系为:纵坐标X轴为过隧道洞外GPS空制点GP01并平行于线路交点JD1至JD2连线(即隧道轴线)方向的射线,其方位角为150° 25' 34.95〃;横坐标丫轴为过洞外GPS控制点GP01与纵坐标X 轴垂直的射线,其方位角为240° 25' 34.95〃,具体布置见附图1。

6.2洞外控制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可知,本标段GPS地表二等控制点的测边相对中误差m s=±(a2+(b x S)2)1/2,其中取a=5mm、b=0.5ppm,并且GPS控制网测量只存在基线观测边长相对中误差,所以只把已知GPS相邻点的边长投影到贯通面上,求得其边到贯通面的投影长度。

本标段洞外GPS控制网相邻点的边投影到贯通面的投影长度见表8。

洞外控制点和边投影到贯通面的垂距和投影长度表8621洞外GPS控制点对贯通面的横向贯通中误差隧道洞外GPS控制点对贯通面横向贯通中误差计算时,其边长相对中误差精度指标按《公路勘测规程》中四等控制网的精度指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My 外=± (刀(d y2x m s2/S2) 1/2, m s = ±( a2+(b x S)2) 1/2(a=5mm,b=0.5ppm)。

洞外GPS控制点对本标段大季头隧道贯通面的横向贯通中误差值为:My 外=± (刀(5032X (52+ 0.52X 0.59701『/10-12) /597.0142+6262x (52+0品 0.7654312/10-12) /765.4312) 1/2=± 5.7 mm v 土25mm,即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

6.3洞内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对洞冲里隧道贯通面洞内控制导线,分别按四等和一级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横向贯通中误差值的估算,其隧道洞内导线点及导线边投影到贯通面的计算结果列于表9,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值的估算结果见表10。

汤南隧道洞内导线测量对贯通面的横向贯通中误差估算表表6.4横向贯通中误差结果分析及观测措施6.4.1横向贯通中误差结果分析及控制导线等级的确定-从6.3中表10的洞内导线测量总的横向贯通中误差估算结果来看,采用测角中误差m3= ±5.0〃、边长测距相对中误差m s/s=i/i7000的一级导线作为洞内的基本控制导线,完全满足隧道贯通误差规范要求。

但考虑到隧道洞外GPS控制点精度及所用两点间边长较短,加上隧道施工测量作业环境条件的局限性,为避免影响隧道贯通的精度,提高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保险系数,结合施工现场测量仪器的精度等级,确定隧道洞内控制导线测量等级采用四等导线的规范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6.4.2洞内导线应采取的观测措施6.4.2.1水平角观测从表10中的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值计算中可以看出:m3(刀R x亍/2/p值比m s(刀d y2)1/2/s值大很多,这就说明控制导线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大,所以要特别注意导线水平角观测精度,应选用测角精度高的测量仪器,并且观测过程中要仔细对中、照准以减少粗差,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测量操作,即洞内控制导线水平角测量时采用左、右角全圆观测法,也就是按导线前进方向奇数测回测左角、偶数测回测右角,这样测角的测回数相应地增加而测角的精度也将提高,所测的左、右角方向值取中数后相加与理论值360度可以进行比较,增加了一个评定测角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误差判断条件,这样测量的水平角的精度比常规只观测左角精度有提高。

6.4.2.2边长量测对于导线测边的精度,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进行边长对向往返观测都可以满足规范和施工实际误差精度要求。

观测边长计算时,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温度、气压和加、乘常数改正;在隧道内观测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对温度和气压量测要使用适合施工条件和规范要求的仪器,同时可适当地通过增加边长观测测回数来提高测距的精度。

6.4.3洞内控制导线观测的具体措施隧道洞内控制导线测量,采用徕卡的TS09全站仪进行观测,其测角等级为DJ1型1秒级;测距标称精度为1+1.5ppm,属I级测距精度等级。

根据《高速铁路测量规范》等的规定,四等控制导线用DJ1型仪器观测水平角应测6个测回,且水平角观测时,应按导线前进方向测量左、右角各测3个测回,即奇数测回观测左角、偶数测回观测右角;边长距离量测应进行往返对向观测且每次观测2个测回。

7 洞内、外水准高程测量对竖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和分析7.1洞外水准高程测量对竖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根据《高速铁路测量规范》规定,竖向贯通中误差M h<土18mm,其计算公式为:M h=±m^(L)1/2,m^=± 5mm/Km。

由表1知隧道洞外二等水准点距进、出洞口第一个水准点距离,故其对洞冲里隧道贯通面的竖向贯通误中误差值见表11。

7.2洞内水准高程测量对竖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根据设计图纸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进度计划安排,汤南隧道进洞口向洞内水准路线由隧道进洞口水准点J02引入,其至贯通面的水准路线长L=1.5Km ;出洞口向洞内水准路线由隧道出洞口水准点J05引入,其至贯通面的水准路线长L=1.573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