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高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统称高热。
可由很多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急性高热为感染性发热,主要属于中医学外感实证发热的范畴,常见于温病的病程中。
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温热火邪所引起。
由于病情的轻重不一及其演变发展,所以在病理阶段上表现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者的不同。
一般初起邪势轻浅者多见卫分证,继则传入气分,进一步表现热甚的现象,如再传入营分、血分,则可发生热极化火或热极生风的危重证候。
有的因邪热内闭,可以出现热传心包证。
至于具体情况则因病而异,必须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除针对高热采取紧急措施外,还当尽快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必要时当中西医结合抢救。
【诊断】1.要注意起病的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以往得过什么传染病,接受过哪些预防注射。
2.要了解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和演变经过,以协助分析高热原因。
大多数感染性发热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根据体温波动情况,不同疾病可出现不同热型。
例如: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C左右,达数日或数周,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极期、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一天内体温差别达2℃以上),多见于化脓性感染、伤寒极期、败血症、急性血吸虫病等;③间歇热(体温呈规律性波动,突发寒战、高热、出汗,热退后正常,间歇1~2日复作),多见于良性疟;④回归热(突发高热,稽留数日后自退,隔周后再同样发作,可反复多次),为回归热病所特有;⑤波状热(与回归热不同之点为体温逐渐升高又逐渐下降,缓解数天至数周后再度发热,体温曲线呈波状起伏,可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⑥不规则热(体温波动无规律性),可见于风湿热、某些感染性发热的初期或经治疗后及肿瘤等。
但由于抗感染药物的及时应用,现临床上已少见上述典型热型。
3.了解伴随的不同系统和器官的症状,结合全面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分析高热的原因。
必要时当配合有关的化验、X线检查及B超检查等。
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常规PPT医学课件

取负荷量一半8-10mg/kg肌注,余量分1-2次
间隔2-4小时肌注。24小时后给维持量,3-
5mg/kg。
❖ 6. 惊厥仍不止,可用硫喷妥钠10-
20mg/kg(最大不超过300mg),配成 2.5%溶液,先按5mg/kg缓慢静注,止 惊即不再推,余者按每分钟2mg静滴, 并根据病情增减速度,需在呼吸机辅助 呼吸条件下应用。
2. 中枢神经其他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
占位、脑水肿癫痫发作)伴发热惊厥者;
❖
3. 严重的全身性生化、代谢紊乱,如缺氧、
水电解紊乱、内分泌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
镁、维生素B6依赖症等惊厥;
❖
4. 明显的遗传疾病、先天缺陷或神经皮肤综
合征(如结节性硬化)、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
症)和神经节苷脂病等时的惊厥;
0.06mg/kg,一般一次量为1-4mg,溶于盐水(0.9%)
静脉缓注,速度<0.1mg/分,本药对心脏及呼吸抑
制作用较安定强,用时需注意。
❖
3. 10%水合氯醛0.5ml/kg口服或灌肠,一次
不超过10ml。
❖ 4. 惊厥持续不止时,苯妥英钠负荷量15-
20mg/kg,溶于0.9%生理盐水静注,速度
每分钟1mg/kg。首次用量10mg/kg,如未能 控制,15分钟后再用5mg/kg,必要时15分钟 后再重复5mg/kg。24小时后给维持量 5mg/kg.d。用时最好有心电监护,注意血压 下降,呼吸、心率减慢。
❖
5. 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频繁惊厥发
作时可肌肉注射负荷量15-20mg/kg,第一次
❖
5. 既往有无热惊厥史,不应诊断高热惊厥;
❖
6. 新生儿期惊厥,应进一步详查病因。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与处理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 ③试用抗结核药物。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往往很 难捕捉到证据,但是在仔细排除其他疾病之后,也可考 虑对患者实施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一般来说,如确为 结核患者,用药2~3周后体温会显著降低,否则要怀疑结 核病的诊断。另外,试验性治疗的用药方法要正规,所 用药物的种类、组合和剂量都要及正规抗结核治疗相 同。
物热。
24
病毒性发热的诊断要点
• ⑴通常为自限性发热,热程一般不超过2周。 • ⑵外周血象WBC大多数偏低,分类中淋巴比例增高,少数
患者可出现异淋 • ⑶可出现病毒疹、淋巴结的肿大 • ⑷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组织,引起多系统的损害 • ⑸发病对象似乎儿童、青壮年、中青年偏多,而老年人偏
少 • ⑹在免疫虚损的宿主,病毒性发热时间长,病情严重如
16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 ④免疫抑制剂。对高度怀疑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淋巴 瘤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这需要医师有充足的经验, 绝不可轻率使用。
• ⑤营养支持治疗。许多临床医师在收治FUO患者时一味把 精力放在寻找发热的病因上,而忽略了对长期发热,尤其是 高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医师必须为某些重症患者的身 体状况创造条件以赢得时间,否则,在病因尚未明确之前,这 些患者已进入衰竭状态,从而失去诊疗时机。
发热可能是最初唯一的临床表现 正确评价结核菌素试验 注意:怀疑结核时要注意检查胸片,血沉ESR,PPD
29
败血症
金葡菌败血症热程可长达半年,伴随症状常掩盖原 发病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腹 腔 内 感 染 或 其 他 部 位 脓 肿
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常见的病因,尤以肝脓肿 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齿龈脓肿和 脑脓肿也可能是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
牛常见高热症状疫病的诊断和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牛养殖过程中较常发生高热症状疫病,且病牛会传染其他健康牛,最终导致整个牛群感染,为养殖人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对此,应严格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一旦发现高热症状,及时分析病因,采用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迅速控制病情,提高牛群的养殖质量,保证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症状表现牛养殖期间较常发生高热症状疫病,传播速度较快,一旦没有及时治疗,将会感染整个牛群。
发病后,病牛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道发炎等症状,会长时间持续高温,可达40℃以上,且病牛还出现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等症状,体力下降,表现为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等。
二、病因及诊断细菌、病毒等均属于牛高热症状疫病的诱发因素,比如饲养环境较差,滋生大量细菌,寄生虫、细菌、病毒等侵入牛体,则会导致高热症状的发生。
同时,养殖饲养管理不科学等也会降低牛群抵抗力,一旦面临牛流感、牛伪狂犬等病毒时,便会诱发疾病。
检测牛高热症状疫病时,较常诊断牛体的体温变化与体温数值,每天两次测量牛群体温,一般在上午8点~9点、下午4点~5点。
不同成长情况的牛体,其正常体温也会有所不同,壮牛的正常体温处于38℃左右,而犊牛的体温则会略高。
同时,若牛经过阳光暴晒或大量运动,立即检测的体温数值不具备科学性。
养殖人员应先为牛群安排休息时间,大约30min后开始检测。
随着昼夜的变化,牛体温也会出现变化,养殖人员应将温度计甩至35℃以下时,才可继续测量。
同时,牛高热症状疫病具备较强的传染性,一头牛发病未及时隔离,则会迅速传染给其他牛群。
因此,养殖人员一旦发现体温异常的病牛,应及时采用隔离措施,且保证测温工作的合理性,全面保证牛群健康。
三、疫病种类与诊治病原性与非病原性疾病均可以引起牛高热症状疫病,其中最为主要的为蓝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腹泻等病原性疾病。
1、蓝舌病牛体感染蓝舌病毒会引起高热症状,发病后出现严重发热。
胃肠道与颊部黏膜存在卡他性炎症,部分病牛蹄部还会存在病变,病原细菌会侵袭牛蹄真皮层,导致跛行。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修订稿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一、高热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 :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二、高热的诊断(一)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发热的急救处理原则

发热的急救处理原则
一般情况看下,发热的处理原则是补充水分、降温、使用退热药物、排除感染、休息和调节、密切观察等措施。
具体措施根据病因不同、体温水平和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程度来综合考虑,因人而异。
1、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流失增加,需要多喝水,以防止脱水。
2、降温:在高热、出现不适或危险症状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浴或敷湿毛巾在额头、手腕和腋窝等处。
但要避免用冷水或冰敷,以免引起急性温度变化导致其他问题。
3、使用退热药物: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羚羊角颗粒等,能有效调节体温,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
4、排除感染:如发热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遵医嘱口服头孢拉定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能消除炎症,控制感染。
5、休息和调节: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也有助于缓解发热不适。
6、密切观察:对高热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找出发热的确切原因。
如发热伴随有严重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抽搐等,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也可能是某种潜在疾病的表现,因此要谨慎对待,
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常见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策略
确定病原体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尽可能确定导致发热的病 原体。
选择敏感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个体化治疗
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免疫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 疗策略。
退热药物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静 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 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休息与睡眠
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1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发热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 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发热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
而产生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 谢疾病、心力衰竭或某些
体格检查
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黄染、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心、肺、腹部 查体等,寻找感染病灶。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初步判断发 热原因及感染程度。
生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进行肝肾功能、电 解质、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
高热原因分析及处理

一、超高热原因
(三)恶性高热 为一种遗传性疾病,以高代谢 为特征,病人接触到某些麻醉药物后触发。发 病可在麻醉后数小时。
二、超高热的处理
(一)物理降温 1、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反复擦拭大动脉经
过出,促进周身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 2、冰敷: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用冷
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 2、亚冬眠治疗:冬眠灵(氯丙嗪、异丙嗪)各1mg/kg/次肌
注或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静滴。 3、激素:各种超高热都可以应用,常用中等剂量地塞米松
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
二、超高热的处理
(二)药物降温 4、硝普钠:能扩张外周血管,对顽固性高热效果
(五)麻醉引起的恶性高热 停用引起高热或致病的药物,静脉给予1mg/kg 丹曲林,5min一次,最大剂量10mg/kg;还可 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
超高热
THANK YOU!
较好,开始0.2ug/kg.min,用5%葡萄糖稀释后静 滴,可每5min增加0.1-0.2ug/kg,直到获得疗效 或血压有所下降。应用时注意监测血压。 5、中药治疗:常用芳香开窍类中成药,超高热伴 有惊厥、抽搐、谵语均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 丸、至宝丹等,或用醒脑静注射液2-4ml/次肌注。
二、超高热的处理
毛巾或冰袋冷敷;但要交叉间歇进行,以防冻伤。 用冰帽、冰枕能减轻脑水肿,减慢或制止脑细胞 的损伤及控制脑细胞损害后产生的反应性高热。 3、浸浴:当体温超过39℃,病人有寒战、四肢厥 冷可用32-35℃温水浴或酒精浴。
二、超高热的处理
(一)物理降温 4、冷盐水灌洗胃:4℃的生理盐水250ml注入胃内,
(四)对症治疗 1、给予氧气吸入,减轻缺氧损伤。 2、对昏迷者进行气管插管或左侧卧位,保持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一、高热的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
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
二、高热的诊断
(一)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
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
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
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发热伴头痛、呕吐,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或败血症等;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常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常见于疟疾或伤寒等病;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四)体征
1.生命体征:如发热伴随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如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等要警埸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
2.面容: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性面容、表情淡漠。
无欲状见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和斑疹伤寒则面部潮红似醉酒状;感染性休克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疟疾。
3.皮肤:皮肤的环形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有助于对患者诊断;皮下结节是风湿热的主要体征之一;出血性皮疹或出血素质常提示重症感染或血液病;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人为原因或败血症的来源;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疸)要注意肝胆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4.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症;全身淋巴结肿大要排除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结结核等。
5.胸部:如闻及肺部干湿性罗音或实变体征者,则应该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伴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心包炎。
6.肝脾肿大:发热伴肝脾肿大应考虑血液病、风湿性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伤寒以及肝胆道感染等;如伴有腹部体征应考虑为消化道系统疾病。
7.肾区叩击痛:发热伴肾区叩击痛,结合泌尿道刺激症状.应考虑肾盂肾炎、肾周围炎或肾周脓肿等。
8.关节肿痛:发热伴关节肿痛应考虑风湿热、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局部感染;发热伴腓肠肌剧痛常提示钩端螺旋体病。
9.发热伴器官损害体征:常为全身性疾病或败血症。
(五)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多为病毒或杆菌感染。
若怀疑败血症、肠道及泌尿道感染,需分别送血、粪、尿培养。
各种穿刺液除常规检查外,有时需送培养或涂片检查。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皮肤瘀点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可找到
脑膜炎奈瑟菌,疟疾患儿血涂片可查找疟原虫,白喉假膜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2)必要时检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风湿热或类风湿病分别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或类风湿因子检查。
免疫缺陷病致反复感染者可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免疫与补体测定。
血液病宜行骨髓象检查。
怀疑结核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怀疑胆道感染者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检查与培养,可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总之,可按病情需要进行有关检查,但需注意分析检查结果时,要除外由于取样或操作过程等误差与污染而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三、高热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高热病因确定后,针对病因给予治疗,如过敏则抗过敏治疗,细菌性感染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减温措施
1.物理降温一般可采用冷毛巾湿敷额部每5~l0分钟变换一次,将冰袋置于额、枕后颈、腋和腹股沟处降温,也可用25%一50%的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对于过高热(>41.1℃)尚可用冰盐水保留灌肠。
将患者置于冰水浴盆中或空调病房内,或用冰盐水洗胃,也可静脉注射冰化葡萄糖生理盐水,不仅可补充水份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药物降温视发热程度可用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如乙酰
水杨酸等。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
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l一2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
也可用小儿退热散(扑热息痛栓),l一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对于过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行冬眠疗法,按病情可采用冬眠l号(氯丙嚷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5%葡萄糖液250ml),冬眠2号(杜冷丁100mg、氢麦角碱0.6—0.9mg、5%葡萄糖液250ml)或冬眠3号(普鲁卡因3—5g、司巴丁0.2—0.3mg、硫酸镁6g、生理盐水150ml)静滴。
3.针刺降温常用穴位为曲池、台谷、大椎、少商等。
4.其他对症处理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
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四、高热的预防
(一)、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
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二)、饮食
宜
1.宜吃寒凉性的食物;
2.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4.宜吃清淡的食物。
忌
1.忌吃热燥的食物;
2.忌吃对大脑有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