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重点

合集下载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主旨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理解“再别康桥”的含义。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a.“金柳”、“夕阳”、“康桥”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b.“悄悄”和“轻轻”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作者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a.诗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康河晚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b.诗歌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哀愁。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a.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b.诗歌的结构安排,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开头和结尾,形成首尾呼应。

四、诗歌情感把握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从离别前的欣喜到离别时的哀愁。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

五、诗歌主旨理解1.讨论诗歌的主旨,如离别、怀旧、传统文化等。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如珍惜当下、懂得感恩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

2.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离别或怀旧主题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细节,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重点:在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3)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质量,如赏析文章的深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2.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闻一多、朱湘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3、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4、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诗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及其注释、徐志摩生平介绍、相关学术文章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结构等基本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揭示诗人的情感世界。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解读。

(2)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徐志摩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美景。

(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讨论诗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康桥的视频或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赏析
(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赏析诗歌的语言,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体会其优美和浪漫。

(3)探讨诗歌的结构,理解首尾呼应的作用。

5.情感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对康桥的眷恋、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等。

(2)结合时代背景,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6.课堂讨论
(1)诗中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7.课堂小结
总结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强调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8.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自己心中的“母校”或“故乡”的诗。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敬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稿是关于高中语文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本诗以夏威夷为背景,描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康桥的心情。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重点《再别康桥》的教学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他为什么创作这首诗。

2. 通过阅读全文,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在海外生活的孤独和迷茫。

3. 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如用意象的丰富描写、押韵的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2. 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3. 提高学生对文学叙事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用意象的丰富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放映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夏威夷等背景进行了解,并引起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描写为什么让人产生共鸣?”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

3. 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特点。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用意象的描写、押韵等手法,并解释这些手法的作用。

4.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表演、创作等活动。

可以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进行诗歌的表演和创作。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说课稿,谢谢大家!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术语:意象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

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

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

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

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