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

合集下载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传统文化》章节,详细内容为《灯笼》一课。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灯笼的相关知识,如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重点:掌握灯笼的相关知识和制作工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灯笼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各种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灯笼的特点和用途。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灯笼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

4.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制作的灯笼,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灯笼的相关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描述自己喜欢的灯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的历史2. 灯笼的种类3. 灯笼的制作工艺4. 灯笼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描述自己心中的灯笼,不少于200字。

2. 课后拓展:了解其他国家的灯笼文化,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灯笼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3. 作业设计: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及反思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及反思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灯笼的起源和发展2. 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 展示不同种类的灯笼,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制作灯笼(15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灯笼模板。

3. 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三、传统文化传承(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灯笼,讲述灯笼背后的故事。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制作灯笼的过程和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灯笼质量。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传承意识。

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传统灯笼,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然而,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不耐烦的情绪,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个别环节仍有待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3篇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3篇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小班美术教案《灯笼》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 学习如何制作简易的灯笼- 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铅笔、彩色笔等教学过程:1. 引入:老师带来一个自制的灯笼样品,向学生展示并解释灯笼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

让学生自由组队,准备制作自己的灯笼。

3. 制作灯笼的步骤:a. 选择合适的彩纸,将纸剪成一个长方形,大小适合灯笼的大小。

b. 将纸的两头用剪刀剪出花边,使灯笼更好看。

c. 把彩纸纵向捏成一个圆筒状,并用胶水将两边粘起来。

d. 在纸筒的底部留一个小洞,用来插上蜡烛或者灯泡。

e. 可以在灯笼的中间部位进行装饰,如用彩色笔绘画、贴上装饰纸等。

4. 执行操作:给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自己的灯笼。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制作完毕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灯笼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6. 点评和总结:老师可以点评学生的作品,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努力。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制作灯笼的过程和技巧。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灯笼,如纸板、丝绸等。

-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参与社区举办的灯笼节活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灯笼文化。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油画《烈日当空》的内容和创作背景;2. 学习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通过实践绘制油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油画《烈日当空》的内容和创作背景;2. 学习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践绘制油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烈日当空》的图片或绘画作品;2. 油画颜料、画笔、调色板等绘画工具;3. 平滑的画板或画纸;4. 视频或PPT介绍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烈日当空》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色彩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部编版语⽂⼋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等奖部编版语⽂⼋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等奖教学⽬标: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内容。

2.品味重点句⼦,了解⽂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课⽂内容,品味重点句⼦。

教学难点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街⼩巷都挂灯笼来营造⼀种喜庆的氛围,你知道灯笼都有哪些象征意义吗?(学⽣⾃由发⾔)在如今⼈们的⼼中,灯笼或许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们⽣活的必需品,并承载着厚重的⽂化内涵。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化韵味。

⼆、明确学习⽬标⼤屏幕显⽰学习⽬标: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内容。

2.品味重点句⼦,了解⽂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作者学⽣介绍⾃⼰了解的作者情况,师补充、明确。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东莱芜⼈,散⽂家,教育家。

他的散⽂以质朴美著称,他善于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较硬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

主要作品有《⽻书》《北极星》《忘年》等。

三、检查预习1.给下⾯加点的字注⾳。

争讼(sòng )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褪⾊(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2.根据拼⾳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huáng____ 春xiāo____领yù_____垂珠联lóng____ 夜深星lán____3.解释下⾯词语。

焚⾝:焚烧⾝体。

争讼:因争论⽽诉讼。

恐吓:威胁⼈,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灯笼原文教案

灯笼原文教案

灯笼原文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灯笼制作技巧;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灯笼的制作过程;3. 灯笼的装饰和造型。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者其他多媒体工具;2. 红纸、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灯笼所需材料;3. 一些样品灯笼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灯笼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灯笼制作的思考和想象。

第二步:了解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 给学生讲解灯笼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介绍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灯笼,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材质和装饰风格的灯笼。

第三步:制作灯笼1. 提供红纸、剪刀、胶水和彩笔等制作材料;2. 向学生展示一种简单的灯笼制作方法,包括图纸、切割和装饰等步骤;3. 引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自己的灯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造型和装饰方法;4. 老师和助教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步:分享和展示1. 学生完成灯笼制作后,组织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2. 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创意和设计理念,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3. 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灯笼制作的专家或者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示范;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灯笼制作工坊或者博物馆,进一步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背景;3. 探究一些古代文化中与灯笼相关的传说或故事,进行阅读和解读。

六、教学评估:1. 老师评估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包括灯笼的外观、装饰和创意等方面;2. 学生互评,给予同学们的作品评价和建议;3. 整理学生的灯笼作品和评价,形成展览或者小册子。

七、教学反思:1.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总结学生对灯笼制作的兴趣和参与度;3. 分析学生在创意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提供个别或整体的帮助和指导。

灯笼 公开课教案

灯笼  公开课教案

4灯笼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
郭村中学郄云鹏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重点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有关灯笼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音词意。

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
..(wòxuán)
静穆.(mù) 怅惘
..(chàngwǎng) 锵.然(qiānɡ)
褪.色(tuì)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ɡ)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

3.简要概括一下文中叙述了有关灯笼的哪些事情?讨论明确:
(1)没月亮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
(3)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
(4)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
(5)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
(6)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
(7)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
(8)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

1.第1自然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写儿时有关灯笼的回忆。

用“想起……想起……想起……”引导排比句,细数提起灯笼引发的回忆,也引领下文具体回忆与灯笼有关的内容。

3.继续朗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引用母亲的话语,引出关于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的往事,母亲为“我”特别预备小纱灯和消夜食品。

这一句话看似突兀,却表露出母亲浓浓的慈爱。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感态度?
(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
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总结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第一部分(1):由小孩喜欢火、亮光引出下文有关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2~9):叙述记忆中种种有关灯笼的往事。

第三部分(10~12):写到宫灯和帐营中的灯,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上升到一种家国情怀。

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表现出“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1.写法自由,内容丰富。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2.感情真挚,富于变化。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从文中我们能感爱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提灯笼、迎祖父 长幼情
上灯学、挑纱灯 母子情村头挂红灯 行好运元宵节看灯 入迷留恋族姊远嫁,轿挂灯 岁月情纱灯描字 爱雅致宫灯 历史况味帐营灯 家国豪情 本课是散文大家吴伯箫的名作,细细读来,有很多玩味的地方。

对于学生来讲,作者记叙有关灯笼的往事是重点,对灯笼喜爱的情感升华是难点。

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多读,读懂课文段落层意。

再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也了解灯笼这一传统文化载体,从中品味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把握文章精髓。

灯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