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地理科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涵盖了地理学、地图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分支。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理科学的学科范围、基本原理和学术发展动态;2.掌握地理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3.培养地理科学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章:地理科学概述– 1.1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1.3 地理科学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2.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学–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2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2.3 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3.第三章:自然地理学– 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现象– 3.2 气候与气象学– 3.3 地表水与水循环4.第四章:人文地理学– 4.1 人口地理学– 4.2 城市地理学– 4.3 农业地理学5.第五章: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挑战– 5.2 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第六章:地理科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6.1 地理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方法– 6.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 6.3 地理科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实践探究:组织地理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研究:引入典型案例和真实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4.研讨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学术论文;4.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与一个地理科学实践项目,完成一定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教学内容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环境性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四、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课程代码:23408003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50/3.0需预修课程:无适用专业:适用环境、生态、地理信息等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课程起着先行课、基础课的作用,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并且适当介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任务。
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从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中跳出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理解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掌握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讲课6学时)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概貌;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的基本特征。
2.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3.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33007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6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主审人: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此外,自然地理学实验和实习部分的教学由专门设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实习课程实施。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无必要的先修课程,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书: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自然地理综合实验Ⅰ》实验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综合实验Ⅰ》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设置类别: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学时:22课程学分:1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1、本实验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自然地理综合实验Ⅰ》包括《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两部分内容。
《地球概论》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而其它的课程所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如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地球概论》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前者主要讲述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日月食与天文潮汐),这是本课程的重点所在;后者简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
从远到近,由大及小,这部分普通天文学知识,被概括为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四大天球坐标及其要点、天球周目运动、太阳周年运动、太阳系的行星运动、主要星座分布及组成、地理坐标的测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是基于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程来开设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际上包含三部分内容: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
分别对应这三个子学科有三门实践性课程:气象观测、天气分析和气候分析与考察。
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和方法;天气分析的基本要求是结合天气图等工具进行实时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考察则要求结合气候资料和实地考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掌握其基本气候特征。
其中,气象学和相应的气象观测是整门课程的基础;天气学、气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性内容则更加趋重于实际应用。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观测原理和观测方法,通过实验观测巩固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
2、本实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围、组成、特征。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任务及实践意义(1学时)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一、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二、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是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整体性的表现。
该章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
整体性概念是本章的重点,要讲清整体性概念发展演化的过程。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能量循环和转换、物质交换等。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各节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2学时)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了解对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认识的阶段性;理解耗散结构的概念;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空间结构(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空间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换(2学时)了解自然地理系统作为能量系统应具备的条件及其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系统中太阳能和地球能在自然环境中的转化,了解其他能量的转化。
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交换(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循环结构,并了解通过这些循环如何把自然地理系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6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观点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让学生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把握其整体性特征。
该章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
该章重点和难点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相对稳定性。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4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一、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相关概念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三、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四、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及其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2学时)了解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理解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掌握伊萨钦科揭示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规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6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方性,并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部差异的方向性、镶嵌性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规律,是本课程的重点容之一。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辨证关系、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是该章的重点和难点。
要求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形成原因、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理解并掌握不同空间尺度(全球、区域、地方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4)掌握垂直带性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垂直带性分异的因素。
(5)理解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分异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等级关系、成因关系等。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1学时)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地域分异因素,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理解地域分异尺度的概念。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1学时)了解自然地带学说;灵活运用不同空间尺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学时)灵活运用大空间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理解中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了解小尺度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64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1学时)理解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谱的概念和垂直带性分异规律;掌握垂直带谱的特征。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0.5学时)了解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的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
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0.5学时)理解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五章综合自然地理区划(6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区划单位以及等级系统等,并重点介绍我国的几种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一,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应掌握并能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3)了解综合自然区划主要方法和工作程序。
(4)理解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划分的理论依据。
(5)掌握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6)掌握统一单列系统,了解交叉单列系统。
(7)了解中国的几种综合自然区划。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学时)掌握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了解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掌握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了解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理解自然区划原则与方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