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一、引言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
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
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若干学术团体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
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一、高风险人群根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以下(一)和(二)、(三)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风险人群:(一)年龄50~75 岁,男女不限; (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三)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二、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
特殊人群筛查:(一)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二)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如APC、MUTYH、STK11等),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
(三)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
三、筛查流程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对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尽力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高),若结肠镜检查质量不满意,可适当缩短监测间隔。
其他的早筛诊断方法还包括: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 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乙状结肠镜(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结肠CT成像(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
对于结直肠癌潜在的目标人群(包括低风险者),亦推荐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或免疫化学法)或每1~3年行粪便DNA检测。
四、筛查结果处理规范在实际筛查中,对发现的所有肠道病变均应予积极治疗。
镜下发现的所有肠道息肉样病变均应取活检并行病理诊断,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可参考相应临床诊疗指南。
(一)需临床处理者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结直肠癌和其他罕见结直肠肿瘤等。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3)直肠指检:推荐对 未行结肠镜检查的直肠
肿瘤可疑患者行直肠指
检,可以发现下段直肠 的病变,但一些较为平 坦的病变亦较难发现。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 效的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病变
腺瘤(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 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 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 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 (SM期癌)。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1.常规结肠镜检查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2.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 推荐有条件者对结直肠病变宜应用全结肠喷洒0.4%靛 胭脂+0.2%醋酸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 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 察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浸润深度。 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 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 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BI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 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导语: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的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诊断1. 临床观察: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腹部触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重点询问家族史和肠道疾病史。
2. 高危人群筛查:根据年龄、家族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腔超声、腹部CT、胸部CT以及骨扫描等,以评估肿瘤的分期及转移情况。
4.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学分级,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二、治疗1.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癌肿的位置和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肠道吻合术、直肠切除术等。
对于早期癌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
2. 化疗:手术后的化疗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3. 放疗:结直肠癌的放疗主要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术中放疗或姑息治疗,可以通过减少局部复发和控制疾病进展来提高患者生存率。
4.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免疫治疗:PD-1抗体、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可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三、术后辅助治疗1.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化疗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主要通过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
2.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可以用于KRAS野生型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1流行病学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CRC的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CRC 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征:(1)时间分布特征:(2)地区分布特征:(3)性别分布特征:(4)年龄分布特征:2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推荐与建议●可增加CRC风险并影响筛查策略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因素、年龄、个人或家族肿瘤史、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
●可增加CRC风险并潜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过度摄入加工肉类等,应重点关注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其进行早期CRC筛查、健康教育以及一级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RC发病风险,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和/或乳制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2.1 危险因素2.1.1 相关疾病因素(1)个人或家族肿瘤史有CRC家族史的人群患CRC的风险显著增加。
(2)IBD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长期肠道炎症会增加IBD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
2.1.2 生活方式因素(1)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食用红肉及加工肉类增加CRC的风险可能与其能促使食用者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胆汁酸分泌物增加相关。
(2)肥胖已有较多证据表明肥胖和缺乏运动是CRC的危险因素。
(3)吸烟烟草烟雾是包括CR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4)大量饮酒大量饮酒是公认的可致CRC的危险因素之一。
2.1.3 其他因素2.2 保护因素2.2.1 阿司匹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指南———结肠/直肠癌》中提及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作为CRC的一级预防。
2.2.2 合理饮食与体育锻炼3社区居民CRC筛查对象及初筛年龄推荐与建议●将筛查人群分为一般风险人群、散发性高危人群、遗传性CRC高危人群;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确定CRC筛查早期对象,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和模式。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3,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
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
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2,13]。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项目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项目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癌症,常常被称为“富贵病”,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常规筛查项目。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日渐普及,成为预防和早期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遗传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是通过分析人体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变异,来评估个体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一项检测。
目前,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检测结直肠癌易感基因,包括APC、MLH1、MSH2、MSH6、PMS2、STK11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某些重要蛋白质的功能失常,从而增加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
二是检测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多态性,如GSTP1、XRCC3、CYP2C9、UGT1A1等。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优点在于早期诊断和预防结直肠癌方面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这是由于肠黏膜的正常细胞开始发生变异,变异的细胞不受控制增殖而形成肿瘤。
检测结直肠癌易感基因和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多态性,能够更早的发现患者的风险,同时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避免肠道癌前病变的进一步转化成癌症。
但是,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判、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情况,另外费用也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普及。
总之,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家庭医生、肿瘤科医生更早地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更好地治疗癌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该项检测的局限性,以及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误判。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2020年11月9日国家药监局基于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批准了体外诊断试剂创新产品“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胶体金法)”上市应用,预期用于对肠镜依从性差的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产品技术审评报告在器审中心网站同步公开。
该产品的获批上市受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筛查”产品广泛的受众将带来高额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原因在于临床对于癌症“早筛早诊”的强烈需求。
本文将对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批准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特别针对FIT-DNA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及风险受益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临床需求对结直肠癌筛查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进行总结。
一、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国内外现状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
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大肠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疾病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多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早诊早筛将显著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疾病经济负担。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施针对全国人口的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将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图1)。
而在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J I ■I I S I I ! I I疑¥普虞M 承虐法V-ea r 口I da图1:大规模筛查使美国肠癌发病率下降40%,死亡率下降51% Rebecca L. Siegel, Kimberly D. Miller, Ahmedin Jemal. Cancer Stati stics, 2017[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7,67(1):7-30.针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多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筛查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在筛查人群、筛查程序的建议上各有侧重,但主要的筛查方法基本类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导读: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
2016年6月2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顶级医学杂志《JAMA》发表了业内期盼已久的结直肠癌筛查最新推荐指南。
历时8年,新版筛查建议更新了哪些内容?我国的医生该关注哪些变化?
《医学界肿瘤频道》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进行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1.历时8年才更新的新版筛查建议,有何变化?
2016年USPSTF更新的建议推荐7种不同的筛查手段(2008年仅3种)。
分别为以愈创木脂为试剂的粪便隐血实验(gFOB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DNA 检测(FIT-DNA)、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联合FIT。
USPSTF 关注的重点已从筛查特异性转移到筛查的重要性及普及方面。
因为结直肠癌的筛查肯定是获益的,而在美国,结直肠癌
的筛查没有得到普及。
2.新增的粪便检测方案如何实施?效果如何?
新增加了FIT和FIT-DNA 两种粪便检测方案。
FIT 通过检测粪便中完整的血红蛋白,比gFOBT敏感性高,根据cut off值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然而,不同种类的FIT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很大差异,已报道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3%~88%和91%~95%。
FIT-DNA 通过检测粪便中细胞DNA的改变,研究显示其检测结直肠癌敏感性大于FIT,而特异性比FIT低。
但是粪便相关检测方法的高的假阳性率导致了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检查相关并发症和检查费用,且没有相关数据指导阴性检查后再次检查的时间间隔,很可能导致过度随访。
3.不盲目,看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怎么选?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大肠癌筛查从总体技术布局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直接筛查法。
即直接对所有对象诊断性筛查,一般采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
直接用结肠镜筛查检出率相对低,费用高昂,但其敏感性高,较少漏诊,多用在发达国家。
第二类:二步筛查法。
即先初筛确定高危人群,然后再对高危人群行诊断性筛查。
这一筛查法仅对高危人群检查结肠镜,其筛查命中率(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减少了结肠镜检查费用。
二步筛查法中高危人群初筛的方法非常关键,其方法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直接影响到了诊断性筛查的效率。
目前常用的高危人群筛检方法有化学法便潜血检测、免疫法便潜血检测、病史症状高危因素问卷等,这些初筛方法的敏感性在30%~60%。
我国既往的技术方案主要采用了问卷高危因素调查和免疫法大便潜血作为初筛,结肠镜作为诊断性筛查的二步筛查方法。
我国人口基数大,如采用所有适龄人群全结肠镜检査的方法,将产生巨大的应检人群,无法与当前的医疗资源相适应。
通过将筛查分成初筛确定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全结肠镜诊断性筛查的方法可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筛查方案。
如对于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实行直接筛查法。
4.结直肠癌筛查,我国实际情况如何?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大规模人群大肠癌筛查
研究。
80年代末,在浙江嘉善开展人群筛查试验,使筛查区结肠癌和直肠癌死亡率较对照区下降7.7%和31.7%。
国家卫计委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于2011年制定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是目前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目标人群为40~74岁者,方案已在全国13省15个项目点推广使用,年筛查覆盖人口300余万。
该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对目标人群采用问卷和检测大便潜血的方法筛选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发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于2007年开始应用《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中所推荐的方案,以问卷调查结合免疫法FOB为初筛,初筛阳性者行电子肠镜精筛的方法,对户籍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所有40岁至74岁的居民开展大规模的结直肠癌筛查。
发现该筛查方案可以有效地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可筛检出明显便血和没有便血症状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现了一些结直肠癌和癌前期病变高危因素。
2008-2009年期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在徐汇、闵行的社区试点相继证明了粪便隐
血试验(FOBT)结合肠镜检查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深化医改过程中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作为本市新增的重大公共卫生惠民实事项目予以推进实施。
截至2014年底,已为近180万符合条件的居民免费提供大肠癌危险度评估、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和相关防治教育咨询等服务,累计发现34万名大肠癌高危对象、检查出2518例大肠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5.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该如何改进?
来自美国癌症协会(ACS)的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癌症的死亡率已经从1991年的高峰(0.2151%)下降了22%(下降至0.1678% ),相当于每年避免了超过150万例癌症死亡。
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癌症的早期筛查。
比较美国各州筛查率和死亡率发现,筛查率越高的州其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
我国癌症的全民筛查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筛查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也需要更新和补充:1)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率,实现全民肠癌筛查
努力将筛查目标人群设定为40岁。
这一举措不仅可扩大筛查范围,同时符合卫生经济学。
尤其是天津市已于2014年开始了40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大肠癌筛查工作,成效显著,
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建议将大肠癌的筛查加到单位体检的必检项目中。
目前市面有各种以“癌症早筛”为名目的盈利性的体检机构,检查项目纷繁复杂
,缺乏规范,价格不菲。
因此建议,政府推行全民筛查工作,可以将肿瘤的筛查工作纳入医保,并列入单位体检的硬性检测项目中,一方面改善全民医保福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职工的体检服务落到实处。
2)加强宣教,提高筛查的积极性
目前筛查率以及肠镜治疗等依从性比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众对于筛查缺乏积极的参与度。
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大肠癌筛查体制和制度,从机制上予以保证。
3)将肠镜检查纳入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肠镜检查率以及早期癌变处理比例
众所周知肠镜检查是筛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上海的筛查工作发现,20.5万筛查阳性者接受后续肠镜检查的仅为5.2万,这一结果与筛查“早发现,早处理”的宗旨背道而驰。
因此建议将大肠癌筛查阳性的居民后续的肠镜检查纳入医保范围,动员更多的二、三级医院参与,合理收费,而非行政摊派,提高医院参与度。
解决由于疾控中心独家的力
不从心的例行工作,数据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体制制度上保证筛查和提高全民的参于度,提高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症的诊疗率,是全民癌症早期筛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许剑民教授结合国际经验和国情,建议如下: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率,实现全民肠癌筛查;加强宣教,提高筛查的积极性;将肠镜检查纳入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肠镜检查率以及早期癌变处理比例。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