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合集下载

3、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秦汉资料

3、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秦汉资料

中央制度
• 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从 制。皇 帝至高无上,其下设立 三公,太尉主管军事。 丞相主管行政,总领百 官。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同时掌管百官奏章。 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包 括郎中令、典客、宗正 、少府、廷尉等。
郡县制度
•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 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最 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 李斯的建议下,在全国实 行郡县制。在郡县制底下 ,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 守(相当于省长)、尉( 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 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 (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
其它制度
• • • • • • • • • • 1、经济制度 1)承认土地私有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孔方兄) 4)统一车轨,修驰道 2、文化制度 1)书同文 2)焚书坑儒 3、教育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律法制度——轻罪重罚
秦末农民起义
• 公元前209年,陈 胜吴广在大泽乡揭 竿起义,以伐无道 ,诛暴秦为口号, 建立起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失败以后 ,刘邦项羽继续领 导起义。公元前 207年,刘邦进入 咸阳,秦朝灭亡。
谢谢!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 方与西方之间经济 、政治、文化进行 交流的主要道路, 形成于于公元前2 世纪与公元1世纪 间,直至16世纪仍 保留使用。汉武帝 派张骞出使西域形 成其基本干道。它以长安为起点,经西域、安息到达罗 马。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而葡 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 力强盛。汉武帝派大 将军卫青和霍去病攻 打匈奴,霍去病深入 大漠两千余里,在外 蒙古击败匈奴,匈奴 被迫远徙漠北。后来 匈奴内部混战,到东 汉时期分裂为南北两 部,南匈奴归顺汉朝 ,北匈奴向西迁徙。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

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

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西汉时期的几次和亲的内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西汉的和亲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谈。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浅析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

浅析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

浅析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摘要】和亲政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

传统价值观在和亲政策下得以延续,家庭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教育制度受到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得到维护,文化认同感也得到增强。

和亲政策在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和亲政策将继续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影响,帮助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整体来看,和亲政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关键词】和亲政策、文化影响、传统价值观、家庭关系、教育制度、社会和谐、文化认同感、文化传承、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概述和亲政策的背景:和亲政策是指清朝时期为了维护政权稳定,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建立亲缘关系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巩固中央集权,避免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确保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稳定。

清朝建立和亲政策的初衷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明朝衰落的北方的蒙古和满洲势力逐渐壮大。

为了抗衡北方势力,明朝开始采取与蒙古、满洲建立亲缘关系的政策。

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朝的和亲政策,并且加大了对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的控制和统治,使得这一政策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和亲政策的实施对清朝的统治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与少数民族建立亲缘关系,清朝得以控制和管理边疆地区,消除了一些潜在的威胁。

和亲政策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在于传统价值观的延续。

和亲政策倡导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关系,这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脉相承。

通过和亲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影响的重要性体现在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和亲政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倡导尊重长辈、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汉唐初期,和亲政策是中央政府与各族牵制、联合的一种手段,即借助婚姻、纳贡等方式实现稳定边疆、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

在汉唐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有以下几点。

首先,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天子嫁公主的方式,以婚姻的形式去维护和平。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更多的是以互赠女婿、女婿互嫁的方式来实现。

这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地区逐渐开放,许多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这就使得双方酋长在纳妃嫁女、成亲等问题上更加开放。

其次,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针对边疆民族,通过和亲政策使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建立密切联系,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是对所有周边国家都实行的,如吐蕃、回纥、突厥等国家都与唐朝进行过和亲的磋商和交涉。

这些国家与唐朝的和亲关系不仅仅是稳定边疆,更多的是达成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再次,汉代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为了反对匈奴、羌族、鲜卑等民族,而唐朝则是为了争取各民族的支持,实现民族团结。

唐朝实行和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国际贸易,扩大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为唐朝的中心地位提供支持。

最后,唐代实施和亲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嫁女和纳妃的方式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为唐朝带来了诸多利益,如促进外部经济和文化交流,拓宽国际贸易通道,增大财富及政治资源等。

这些利益是唐朝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特征之一,而且成为唐朝政治制伏少数民族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形式、政治目的及范围、实施内容等方面。

总体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对于保持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繁荣、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对南诏的“和亲政策”

唐朝对南诏的“和亲政策”

唐朝对南诏政权 的和亲是在 双方都 面临政 治 和统治危机 的情形下的一种顺势之策 , 它也是复杂
结盟 , 寻找靠山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 化解危机。

南唐关系 中的另一种诠释。唐朝后期( 公元 8 2 1 年 至公 元 9 0 7 年) 政局混乱 , 宦 官掌握政权 , 朝官与宦 官相争 、 朝 官朋党相争 , 藩镇 割据 , 农 民起义不 断 , 尤其是公元 8 8 1 年,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人长安 , 唐僖宗逃人成都 , 为安危计n 。从南诏方面看 , 据相 关史籍记 载 , 南诏境 内发生奴隶 制经济危机 , 白蛮 封建主与乌蛮奴隶主之间矛盾不断激化 , 以国王为 首 的奴隶 主在政治 和经济上越来越陷入孤立 。公 元8 7 7 年, 隆舜继世隆为南诏王后 , 政局更加动荡 ,
大 理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DAL I UNI VERS I T Y
第l 3 卷 第3 期 2 0 1 4 年3 月
V 0 1 . 1 3 N o . 3 Ma i r .2 0 1 4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4 . 0 3 . 0 0 3
[ 关键词 ] 唐朝 ; 南诏 ; 羁縻政策 ; 和亲政策 [ 中图分类号 ] K 2 4 2 . 3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4 ) 0 3 — 0 0 9 — 0 3
Ma r r i a g e 。 - f o r - — P e a c e Po l i c y o f Ta n g Dy n a s t y t o Na n z h a o Ki n g d o m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个朝代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唐朝则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

在这两个朝代中,都曾出现了和亲政策,但在实施方式和效果上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汉朝。

汉朝的和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族的结亲和交易上。

汉朝始皇帝时期,统一了六国,开启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在赢得了内地的统一之后,汉朝开始向外扩张,并与匈奴等外族展开了一系列的交往。

在对外族的征战中,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通过联姻、贿赂等方式来维持边疆的稳定。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了边疆和平稳定,并寻求了些许的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又表现为通过贸易来和外族建立友好关系。

汉朝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与西域和天山之西的大夏国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史书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让这些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而且,在政策上也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既可以加强对外族的控制,也可以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朝代的边疆稳定,实现了对外族的控制,同时也为汉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这种贸易和亲的政策使得外族的势力在中国境内逐渐得到扩展,另一方面也未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接下来我们来看唐朝的和亲政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体现了对周边异族的和亲政策,也就是通过亲族联姻的方式来维持周边的稳定态势。

唐朝的和亲政策对周边异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唐朝时期,唐朝皇帝主要通过和亲政策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家达成一系列和亲联姻协议,并且通过将公主和王子嫁娶给对方的方式来保持了周边地区的稳定。

通过这种和亲政策,唐朝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实现了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

与汉朝的和亲政策不同的是,唐朝在对外族的控制上更为严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共历362年。

此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动荡时期,涉及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中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南方,有山越、蛮、僚、俚等族;在北方,有匈奴、羯、氐、羌、乌丸、鲜卑等族。

这一时期政治斗争剧烈、战争异常频繁、社会一直动乱、王朝不断更迭,各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多以羁縻、怀柔的政策为主,征抚并用,恩威并举,并无和亲。

三、隋唐时期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使边地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统治稳固,遂以和亲之策与少数民族互通友好。

隋朝对边疆政权和亲共九次:为离间和削弱突厥势力,与之和亲七次;为缓和与吐谷浑的矛盾,与之和亲一次;为了拉拢高昌以影响西域诸族,与之和亲一次。

唐朝的和亲政策较之前朝已有了很大发展。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①故唐历代皇帝皆鉴太宗以弃民族偏见,从而使周边民族对唐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使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因此对于唐来说,和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族政策。

故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皆远超前代:共与边疆八个少数民族和亲二十八次;和亲对象和范围包括吐蕃、突厥、回纥、奚、契丹、南诏、拔汗那等;贯穿于整个唐王朝始末,几乎与唐朝相始终。

可见唐朝的和亲已由汉代的权宜之计发展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和亲政策较之前朝,其和亲目的则更加突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表现为:1.寻求武力支持。

李渊起兵太原,曾以和亲借兵突厥,以增军事势力。

至安史之乱,仅唐军无力快速剿灭叛军,势必借兵实力最强的回纥。

唐肃宗遣仆固怀恩、石定番和李承■出使回纥欲以和亲“修好征兵”。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为酬回纥出兵助剿叛,乃“以幼女宁国公主下嫁”[2]6115,并册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毗加可汗”。

至长庆元年(821年),唐先后嫁回纥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及太和公主,以得兵力支持及北地安宁。

2.削弱少数民族政权。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以新兴公主嫁薛延陀首领夷男,后以契芯何力之计使和亲未成,夷男“果不敢迎,郁邑不得志,恚而死,少子拔酌杀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国中乱,如其策云”[2]4118。

北方的一大势力由此遭到削弱。

3.利用和亲公王左右少数民族首领。

唐代和亲公主的身份并不相同,但嫁后多为可敦,有较高地位。

唐正是以和亲公主左右各族可汗,使其不为中原王朝所扰。

会昌二年(842年),武宗责太和公主诏书中确言此意:“先朝割爱降婚,义宁家国,谓回纥必能御侮;安静塞垣。

今回鹃所为,甚不循理,每马首南向,姑得不畏高祖、太宗之威灵!欲侵扰边疆,岂不思太皇太后慈爱为其国母,足得指挥;若回鹃不能享命,则是弃绝姻好,今日之后,不得以姑为词!”①4.建立军事同盟。

唐历代皆扰于夷狄之患,皇帝多采用“以夷攻夷”和“以夷制夷”的手段,如回纥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主动向唐德宗表示“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因詈辱吐蕃使者以绝之。

”[2]6122总之,唐朝对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南诏等八国(族)推行的和亲政策,主观意图是争取结盟,以消灭敌对势力,安定边疆,稳固统治。

四、宋朝时期与各朝的历史背景相较,两宋显然具备了和亲的条件:第一,辽、西夏、金、蒙(元)都曾与宋对峙并构成严重威胁;第二,宋与辽、西夏、金、蒙(元)曾互通友好,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和平”。

可是,宋对于和亲的讨论不少,却从无和亲实例;并且宋不但未主动对外和亲,而且还拒绝了辽和西夏的求亲。

对宋人来说:可以增币,但拒绝和亲;可以纳贡,但不愿纳女;可以称臣、称侄甚至称孙,但绝不肯以老岳父自居[3]。

宋人反对和亲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强烈的民族偏见、文化上的优越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守内虚外”的既定国策是宋拒和亲主要原因。

五、元朝时期元统治者行联姻之策,初是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亦乞列思、汪古、斡亦剌等部约为世婚,建立军事联盟,壮大势力,从而征服蒙古诸部,控制大漠南北。

定鼎中原后,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贵族成为元朝统治阶级,遂以联姻之策,与新疆畏兀儿、乌斯藏萨迦、大理段氏等贵族联姻,以君臣翁婿关系安定边疆、巩固统治。

可见,蒙统治者施行的联姻之策,在草原上,以联姻结为军事同盟,形成强大的武装力量。

当成为统治阶级后,元朝上层贵族与边疆地区势力大的民族上层人物进行联姻,以笼络少数民族为其统治服务。

虽元之联姻在主观上是为了封建王朝的利益而实行的怀柔之策,但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改善民族关系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

六、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所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回、萨尼维吾尔(裕固)、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最终形成;东南、华南、西南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诸民族在其族体及分布上趋于稳定,为近现代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

明代的空前强盛使其形成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思想,因而并无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的现象。

七、清朝时期清朝的和亲多表现为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始见太祖皇帝时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闻蒙古贝勒明安女“甚贤,遣使往聘,明安许焉,送女至”[5]。

其子代善、莽古尔泰、得格垒,“努尔哈赤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39次,多尔衮均娶蒙古王公女为妃。

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11次;皇太极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41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18次[6]。

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有19人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后、妃子。

”[6]起于太祖皇帝的满蒙联姻的政策,较大地影响后代边疆民族政策。

皇太极继位后,与科尔沁部联姻更为紧密,使相沿承袭的“以壤地相接,结为婚姻”[7]的关系更为牢固。

至康熙中叶,由于准噶尔部的强大和东扩,清既以武力镇压准噶尔叛乱,又与蒙古其他各部联姻以示拉拢。

及至清末,由于清的衰落,联姻只局限于漠南蒙古,双方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可见,满蒙联姻政策的调整是伴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及清朝势力的强弱。

八、小结和亲作为一种羁縻政策,乃是历代王朝为解决民族矛盾,缓解民族武力冲突而较多使用的方法。

相较于战争,它虽无法立竿见影但仍可见其自身独特之处。

和亲使中央与周边从血缘上、心理上产生亲近之感,使两方政权福祸与共,使双方有意愿维持当前政权。

和亲时除和亲公主,往往还连同中央政权的经济收买和文化融合,尽量使周边政权服从中央。

但无论初衷如何,和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其效果远远超出了政治的界限,其积极影响和进步作用显著。

和亲在客观上使中原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人口交流往来得到了促进,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民族间的交流往来,则促进了民族人口的融合,为今天我国统一的对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当前社会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而全球仍然存在国家争端和地区冲突,显然和亲无法在当前政治舞台发挥作用,但在其政策中所体现出的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冲突的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1]史记·刘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19.[2]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姜春晖.宋人拒绝和亲之原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4]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6.[5]清实录: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6:52.[6]金元山,戴鸿义.试论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1).[7]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